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历史大地震的矩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把地震矩和地面加速度之间的理论关系与地震烈度和该加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结合起来,导出了使用Ⅵ度等震线平均半径估算我国历史大地震矩震级的公式。 我们使用这一公式给出了53个大地震的矩震级,并对其它震源参数作了计算和讨论。从本文的结果来看,板内地震的矩震级不大于9.0。  相似文献   

2.
文章评述了目前测定震级工作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台网内各台测出的震级不一致,台网间测定的震级有很大的系统差和各种震级之间的换算十分混乱;讨论了震级的物理基础及其统一的途径,并认为建立一个震级的绝对标度是解决震级混乱状况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用震源参考球上平均位移谱的高度来计量震级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履灿  庞明虎 《地震学报》1981,3(3):312-320
本文叙述了我国现行的北京地震台面波震级 Ms 公式的由来, 所使用的公式为Ms=log(A/T)max+(△)系以古登堡-里克特(Gutenberg-Richter)对帕萨迪纳(Pasadena)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为标准, 由国际上与该标准一致的六个著名地震台的面波平均震级制定出北京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当震中距离△=8-130得到公式(△)=(1.660.09)log△+(3.500.14)对于△=130-180之间的公式, 我们结合中国地震观测的实际情况将吸收系数项作了改进, 求得半经验半理论公式为(△)=6.775+1/2[(2.147e-0.04465△+1.325)(△-90)10-2logsin△+1/3(log△-1.954)]为了提高面波定震级的精确度, 将北京地震台的面波震级标准推广到全国十二个基准台, 利用360个地震的数据算出了各台的台基校正值, 提高了测定面波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量度。在地震活动性分析等实际的工作中,人们通常认为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使用多种震级?震级为何不能统一?在地震监测工作中,为何震级之间不能相互转换?为何同一地震的不同震级会有差别?多种震级该如何使用?本文讲述了震级的测定原理、震级的巧妙之处,并对上述等11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便于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测定震级,正确地使用震级。   相似文献   

5.
东南沿海地区震级与震中烈度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献中按一定原则挑选出64例地震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统计出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震级与震中烈度之间的经验公式。通过与其它经验公式的比较,该经验公式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并应用该公式得到了福建省泉州市余震的抗震设防烈度。为考虑主余震共同影响下的震害预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震级的最早定义近震震级ML出发,表述了各种常用震级的不同含义,说明了不同震级的使用范围.另外,针对不同震级的特点进行了讨论,并对震级的量纲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阐明震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尾波双振幅的地动位移A_m~*做尾波结束标志,建立了不同A_m~*标准的尾波震级公式。这样得到的公式可以减小仪器对震级测定值的影响。由于实际工作中使用据A_m~*=10~3 A_m~*V得出的尾波记录双振幅结束标准A_m~*,使用方便且换放大器仍可使用,通用性强。对不同A_m~*标准的公式做了比较,归纳出大连尾波震级公式M_D=0.3+2.15lgZ-lgK。此式可以兼顾对大小不同地震的测量要求,有更强的通用性。可以内插使用,对单台一次地震记录同时算出多个M_D值取均值,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地震予报的三要素当中,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主要标志,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虽然目前在测定震级的工作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但是在当前地震定量问题的各种参数当中,震级仍然是一个最基本的量,与其它震源物理参量相比,定震级的误差,还是比较小的,并  相似文献   

9.
1.引言面波震级测定问题在测震学领域是一个复杂、重要而又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未能采用1967年 IASPEI 会议推荐的莫斯科——布拉格公式,使得我国测定的 M_S 震级与国际上地震权威机构 ISC 及 NEIC 给出的震级存在着一个系统差,给各方面资料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迫切需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国 M_S 震级是一个多台震级的平均值,单台震级精度是一个多台震级的平均值,单台震级精度是这一平均震级精度的基础,单台震级又受仪器频带、台基、量规函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偏差各异,为此,作者从几个角度,利用高台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对其偏差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面波震级测定的发展过程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45年古登堡提出了面波震级M_s。在以后的几十年中M_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1957年以来,在面波震级测定方面,从理论认识上逐步得到深化。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经过面波震级测定的几个阶段之后,发现目前我国使用的面波震级公式在方法上,甚至物理概念上存在有四个方面问题。对此,本人提出了一些分析意见和个人看法。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前近震的震级测定大部分是采用里克特定义经改进后的公式:M_L=logA_μ+R(△)。但由于发震机制及各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的介质特性等不同,致使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吸收(衰减系数)也是各有差异的。汕头台网应用上式测定震级,R(△)采用地震观测规范提供的值,各个子台震级往往相差M_L=0.2-0.5,少数甚至相差0.8。长期以来,汕头基  相似文献   

12.
在(原联邦德国)和(原苏联)地震台上得到的宽频带P波记录被用来确定某些地震的谱震级.发现用相距约2000km的观测点的资料.得到的谱震级一致性很好.对现有的确定震级的实际方法进行了评论介绍.讨论了地震震级的物理意义以及由P波确定的谱震级与其它震源参数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陕西地区近地震的尾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K·AKi提出的地震尾波理论,以陕西省区域台网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小地震尾波资料为基础计算表明:不论震中距有多么不同,这些地震的尾波震幅衰减曲线都几乎是相互平行的,而且尾波振幅只与台站周围一定范围内地表地质条件有关。最后引进阿拉斯加两次大地震的尾波振幅衰减与其已知的地震矩经验公式,算出陕西地区一批小地震的地震矩,并用地震矩和震级资料求出地震矩~震级的经验关系,对这种关系式与其它地区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刘贤伦  夏爱国 《内陆地震》1999,13(3):258-264
引言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重要参数,对地震活动性的判定和地球物理研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面波震级是在国际上用得十分广泛的震级量,因此全球台网测定震级的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由美国地震情报中心(NEIC)管理的全球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台站所装备的地震仪比较一致,测定MS的方法也较严谨,所以NEIC测报的MS值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始终都没有采用IASPEI推荐的面波震级公式,再加上地震仪频带的差异,使我国测定的面波震级普遍高出NEIC震级0.2~0.3级。…  相似文献   

15.
山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山东省及其邻区14个地震的37条等震线拟合山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公式.I=2.419+1.429M-1.286ln(R+9)σ=0.43认为此公式可以在今后山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和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应用.同时还简单地讨论了不同震级、不同岩性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台网震级的对比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与MS7、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进行对比,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的震级标度反映了地震波在不同周期范围内辐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更能客观地描述地震的大小.当震中距小于1 000 km时,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测定近震的震级.当地震的震级M<4.5时,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相差不大.当4.5<M<6.0时,mB>MS,MS标度低估了较小地震的震级,因此用mB可以较好地测定较小地震的震级.当M>6.0时,MS>mB>mb,mB与mb标度均低估了较大地震的震级,用MS可以较好地测定出较大地震(6.0<M<8.5)的震级.当M>8.5时,MS出现饱和现象,不能正确地反映大地震的大小;②在我国境内,当震中距<1 000 km时,ML与区域面波震级MS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无需对它们进行震级的换算;③虽然MS与MS7同为面波震级,但由于所使用的仪器和计算公式不同,MS比MS7系统地偏高0.2~0.3级;④对于长周期体波震级mB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虽然使用的计算公式相同,但由于使用的地震波周期不同,对于mB=4.0左右的地震,mB与mb几乎相等,而对于mB≥4.5的地震,则mB>mb.  相似文献   

17.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面波震级Ms测定与系统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地震台网测定的面波震级为标准,利用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测定的近距离面波震级Ms结果与国家地震台网测定的面波震级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根据两者之间的相对差量,主要从数据采集器的最大动态放大倍数分贝数、FBS-3宽频带反馈式速度平坦型地震计的幅频特性和测定面波震级展开公式推导3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数据采集器的动态范围和地震计记录地面运动振动频率的有效频带宽度是影响面波震级测定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适合于福建区域台网测定近距离面波震级Ms的台基校正值及标准偏差。  相似文献   

18.
在测定近震震级 M_L 方面,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过去我国这方面的工作着重于观测资料的分析、解释和统计方面,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 M_L 的原始定义,首先讨论原始量规函数 R(△)本身存在的问题,指出在△<100公里范围内,R_O(△)运用在南加州亦有系统误差。然后讨论了我国目前 M_L 的测定中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建立各个不同地区的量规函数的问题,我国 M_L 的零点和原始定义的零级地震相衔接的问题及各种 Wood-Anderson 地震仪对测定 M_L 的影响的问题,同时讨论了近场综合地震图方法对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昕可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洛阳地震台面波震级的偏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洛阳地震台1985 ~ 2003 年记录的1755 个地震的面波资料,采用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相同的面波震级公式,研究了该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结果表明,洛阳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偏差与震中距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1°≤Δ≤130°范围内面波震级由偏小0. 1 逐渐变化到偏大,Δ≥20°时偏大0. 2 ~ 0. 3;在130° < Δ≤180°范围内偏大0. 2。  相似文献   

20.
对地震记录中显著可视事件震级的确定,已有如里氏震级、矩震级、不同定义的震级之间的关联、震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等成熟方法。然而,由于微地震事件记录常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无法实施包括确定震级在内的传统定位。为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微震大小、研究微震机制及诱发原因、使用其安全预警等,我们外延里氏震级到微震范畴,定义了等效里氏微震震级:根据微破裂向量扫描输出的无量纲能量或最小信噪比,估计一定时空中单位时间单位台站所接收的在时空目标一点上的等效能量和震级。文中列出了目前我们在微震监测中发现的几类微震的大小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