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分析土壤水力侵蚀的能量和力学过程基础上,按水量和能量平衡方程导出土壤水力侵蚀的数学模型,并给出模型的边界条件。提出微元和区域内一次降水的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风水复合侵蚀是干旱,半干旱区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是风水两相外营力相互耦合驱动下发生的地表物质再分配过程。在辨析风水复合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将风水复合侵蚀影响因子归结为侵蚀动力因子、土壤抗蚀性因子与干扰因子,并分析了影响因子间的互馈关系;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局地尺度,总结了风水复合侵蚀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评述了风水共同侵蚀过程中侵蚀力与侵蚀能量的叠加效应,风水交替侵蚀过程中侵蚀力与侵蚀能量的交替性特征,以及下垫面和干扰因子对风水复合侵蚀的响应;阐述了风力与水力侵蚀在总侵蚀量中的贡献比率与两者叠加所产生的耦合效应;认为风水复合侵蚀实验研究是认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与机理的基础,应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段研究扩展到全过程研究,同时加强下垫面在风水复合侵蚀中的响应机制以及水蚀与风蚀间的抑制效应研究,以期达到全面客观地认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与机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坡面侵蚀过程中细沟水流动力学参数估算探讨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张科利  张竹梅 《地理科学》2000,20(4):326-330
细沟侵蚀是坡面侵蚀的主要方式 ,在坡面侵蚀产沙及其输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放水冲刷试验 ,测定并研究了坡面细沟中径流的水力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试验中坡度采用 6° ,10°,12°和 15°共 4级 ,径流流量变化控制在 40~ 5 0 0ml/s之间。结果表明 ,黄土陡坡上细沟径流的流速、过水断面宽度 ,以及径流深都能表示成径流量和坡度的函数。在确定坡面细沟流各水力要素间关系指数的基础上 ,探讨了用径流量和坡度因子估算细沟径流水力参数的方法。经用实测资料验证 ,在实验土壤及流量、坡度条件下 ,用文中提出的方法估算的细沟径流深具有一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壤侵蚀背景下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本文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不同土壤侵蚀背景下土地利用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表现为通过空间分析,对中国近五年来不同土壤侵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状况、森林植被覆盖、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等时空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壤侵蚀以水力、风力、冻融侵蚀为主,水力侵蚀以微度水力侵蚀为主,在微度水力侵蚀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耕地增加最多,林地、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风力侵蚀以剧烈风力侵蚀为主,在微度风力侵蚀区,草地面积减少,而未利用地的面积增加;在轻度、中度、强度风力侵蚀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在冻融侵蚀区,草地面积有显著增加,而未利用地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5.
地表能量平衡是地气交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探究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对了解地表的热量传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能量平衡在盐结皮土壤形成过程下的变化特征的研究未见报道,主要难点在于缺少盐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表面反照率的计算方法,严重影响了盐渍化土壤热量传输的精确定量描述。因此,利用模拟试验结合能量平衡模型,应用反照率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盐结皮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下能量平衡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Logistic增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盐结皮在土壤表面的形成发育过程(R2=0.99)。(2)在持续照射条件下(1000 W·m-2,16 d),随着盐结皮的持续发育,盐结皮土壤的反照率比对照高出0.15~0.41,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对热量的吸收,导致盐结皮土壤表面温度比对照降低了16℃。(3)盐结皮土壤的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在反照率和表面温度影响下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7.9%、52.4%、46.8%和47.4%,显著影响了土壤的剖面温度。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盐结皮影响下的土壤水热传输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水复合侵蚀是风力与水力共同或交替作用相互增强或者削弱的过程。从侵蚀区划分、驱动因素、侵蚀机理和生态恢复对策等方面论述了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和海岸复合侵蚀区是两个影响最大的风水复合侵蚀区。晋陕蒙接壤区为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的强烈侵蚀中心,在土地利用上属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海岸复合侵蚀岸段分布广泛,侵蚀岸线在总岸线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风水复合侵蚀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且地域差异显著。半干旱区风水复合侵蚀研究主要从侵蚀特点、土壤特性、侵蚀产沙、侵蚀能量研究等方面;海岸复合侵蚀区从侵蚀特征、风暴潮与海岸复合侵蚀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风水复合侵蚀区生态恢复的作用,展望了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的研究方向,并指出复合侵蚀机理与评估、生态恢复机理与评价研究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风蚀作用下的土壤碳库变化及在中国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巨大且在表层富集 ,而风力侵蚀具有巨大的卷挟起沙、搬移输运和空间再分配能力 ,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在风力侵蚀作用下 ,风蚀发生地、风蚀土壤输运途中以及风蚀土壤沉降地的土壤有机碳库有着不同的变化过程。基于质量平衡原理 ,可以建立土壤有机碳流失及各路径碳输移量估算的模型。依据第二次全国遥感侵蚀调查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 ,在GIS支持下 ,分析了中国土壤有机碳库以及风力侵蚀的空间格局 ,并计算得到风力侵蚀作用下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变化以及各路径碳输移量。研究表明 ,我国因风力侵蚀造成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约为 5 9 76× 10 6 tC/yr,风蚀所致CO2 排放约为 2 9 88× 10 6 tC/yr;风蚀所致的土壤有机碳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的农区和牧区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侵蚀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为寻找流域上土壤侵蚀的主导影响因子,收集了黄河流域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数据,通过引入信息熵原理分析了各个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1:10万地图比例尺条件下.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大小排序为:①水蚀区,加权降雨量>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②风蚀区.地形起伏度>风蚀气候因子>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③冻融区,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气温变化率>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该研究在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之间建立了定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了影响黄河流域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的主导性因子,可为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研究和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空间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全国土壤风力侵蚀状况进行了宏观调查,建立了全国1:10万土壤风力侵蚀数据库,对导致土风力侵蚀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风速,土壤干燥度,地表植被指数,土培质地和坡度是土壤风力侵蚀的重要驱动因子,分析了这些因子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关系,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建立风力侵蚀动力指数模型,模型输出的风力侵蚀动力指数与全国土壤风力侵蚀遥感调查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土壤风力侵蚀动力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地区土壤风力侵蚀过程,并对沙漠化治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土壤亚类为基础,依据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青海湖流域土壤亚类理化性质数据库.使用Wischmeier建立的通用方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利用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方法转换不同粒径标准的土壤质地;分别使用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最小饱和水力传导率来确定土壤的结构和渗透级别.根据计算结果,建立了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蚀性的分级指标.结果显示,中等和高等可蚀性K值的土壤面积分别占流域土壤总面积的72.1%和15.5%,土壤易于侵蚀.使用Arc/Info对青海湖流域土壤地图进行数字化得到值的K空间分布图,分析了流域可蚀性K值的分布规律及其土壤沙化原因,这对青海湖流域水土保持及流域长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张掖试验基地2006年6月24日至7月17日的加密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张掖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带总辐射值还是比较大的,并且净辐射值也很大,这说明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具有比较充足的可利用热能,为加热大气和土壤提供了必要的热能条件。在地表能量分配中,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区主要用于大气运动引起的感热交换,其次是土壤交换,用于水蒸发相变的能量相对较小。近地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刚好相反。气温白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夜晚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近地层大气温度变化要比地表温度缓慢。白天土壤辐射增温,越接近地表增温越快,夜间辐射冷却,地表温度下降最为明显。近地层水平风速在白天较大,夜间逐渐减小。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全天以上升气流为主,水平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递增。  相似文献   

12.
黄土坡面不同侵蚀带侵蚀产沙关系及其机理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郑粉莉  康绍忠 《地理学报》1998,53(5):422-428
黄土梁峁坡面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不同侵蚀带具有各自的侵蚀产沙特点,且彼此相互影响,坡面侵蚀产沙分配受降雨强度和降雨能量的制约,随着雨强和降雨能量的增加,坡面侵蚀产沙量的最大部位由细沟侵蚀带向浅沟侵蚀带过渡,坡面侵蚀产沙强度变化的本抽为侵蚀方式的演变,坡面复合侵蚀带的径流模数明显小于对应的单一侵蚀带径流模数,而其侵蚀模数则明显大于对应的单一侵蚀带侵蚀模数,溅蚀片蚀带的来水来沙可吏细沟侵蚀带  相似文献   

13.
应用EUROSEM模型对三峡库区陡坡地水力侵蚀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王宏  蔡强国  朱远达 《地理研究》2003,22(5):579-589
三峡库区坡地资源被广泛利用,但水土保持措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坡地,尤其是陡坡地是库区主要泥沙来源,因此,有效评估土壤侵蚀风险、预测径流和侵蚀速率以及选择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在该地区显得非常必要。EUROSEM模型是动态分布式模型,可以在单独地块或小流域中预测水力侵蚀强度,其特点比较适合库区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本研究以在三峡库区秭归县王家桥小流域水土保持试验站的标准径流小区的人工降雨资料为基础,应用EUROSEM模型模拟陡坡地中的侵蚀状况。模拟结果表明,EUROSEM对人工降雨中径流模拟效果较好,但对土壤流失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更精确地模拟库区陡坡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则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内蒙古片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片为例,利用TM影像及有关辅助数据,通过遥感软件ERDAS IMAGINE、GIS软件ARC/INFO,对影像进行增强处理、格式转换、解译等处理,得到土壤侵蚀的数据。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片风力侵蚀,水力侵蚀总体上仍比较严重。风力侵蚀与水力侵蚀所占比例分别为48.76%和24.32%。与1990年调查数据相比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强度降低。但仍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水土流失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风沙区,这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侵蚀模数等值线的编制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侵蚀现象是一项复杂的和综合的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可以因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或改良的。虽然产生土壤侵蚀的动力,不外水力、风力及冰力,也可以细分为水蚀、风蚀及冰蚀,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则很多,主要有比降、地形、地质、土壤、气候、径流、土地开垦率及植物被复等;概括之,即自然地理因素及人为经济因素。目前对侵蚀方  相似文献   

16.
土壤侵蚀现象是一项复杂的和综合的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可以因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或改良的。虽然产生土壤侵蚀的动力,不外水力、风力及冰力,也可以细分为水蚀、风蚀及冰蚀,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则很多,主要有比降、地形、地质、土壤、气候、径流、土地开垦率及植物被复等;概括之,即自然地理因素及人为经济因素。目前对侵蚀方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石牙裸露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问题,在滇中石林镇天生桥大箐角的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同一坡地,选取了石牙出露率不同的3个对比样地,采样分析了喀斯特石牙裸露侵蚀坡地的相关土壤化学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侵蚀地土壤化学组成特征受其石牙基岩的成土特性的继承关联性影响;石牙出露覆盖度不同的样地间,土壤剖面的部分化学成分值的变化幅度与变化趋势,均呈现出了明显差异性。原因可能与石牙出露过程中侵蚀环境因素导致对土壤性状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南极冰盖表面微地貌是大气与冰盖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微地貌的形态特征、结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对南极冰盖表面的物质平衡、能量平衡以及冰盖记录大气信息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冰盖表面微地貌的结构性质以及空间分布的确定是计算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能量平衡的重要依据,同时在南极冰芯钻探选址以及冰芯解译古气候信息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微地貌的形成方式将南极冰盖表面微地貌分为沉积型、侵蚀型、沉积间断型三类,介绍了南极冰盖表面常见的微地貌形态雪丘、雪纹、雪垄、雪窝以及光洁区的形态特征与结构性质,并对冰盖表面微地貌的分布规律特征进行了总结,文中重点对不同微地貌区域内的物质平衡与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介绍,最后探讨了冰盖表面光洁区对南极冰芯选址的影响,并对未来南极微地貌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和137Cs方法的半干旱草原区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遥感地学分析方法和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塔拉滩草原地区的土壤风蚀量进行估算。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相对等级图斑,在不同等级侵蚀空间信息中选取137Cs样品采集点,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137Cs含量,以此确定不同等级侵蚀类型的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发生的风力侵蚀强度不大,主要属于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类型,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7.12%和35.58%,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70%,侵蚀模数介于220.28~580.13 t·km-2·a-1之间;只有极小区域发生了强烈以上侵蚀,面积为22.14 km2。在本区还发生强烈的堆积过程,出现大面积的风沙堆积区域,面积约322.6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78%。本区年均土壤总侵蚀量约为87~115万t,总堆积量约为55~78万t,平均每年由塔拉滩向龙羊峡水库输入的土壤量约为32~37万t。此方法可以对干旱环境中土壤风力侵蚀进行快速的较为客观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昭通盆地降雨侵蚀性与土壤可蚀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用土壤流失公式已被广泛用于坡地土壤流失量的估算方面, 而此公式中降雨侵蚀性因子 ( R 值) 与土壤可蚀性因子 ( K 值) 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必须结合各地和水文与土壤条件进行修正。以云南昭通坝区昭鲁河新泉水文站10 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分析计算了各种降雨参数的单因子和复合因子, 分别与土壤流失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适合于昭通坝区的降雨侵蚀力 R 指标为Σ E· I15, 昭通坝区年平均降雨侵蚀力 R 值为 18414。同时, 根据对本区水稻土、紫色土和山地黄壤机械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分析结果, 计算出这些土壤的可侵蚀性因子 K 值。最后提出, 鉴于本区降雨侵蚀性因子 R 值和土壤可蚀性因子 K 值均较高的情况, 应加强地表植被和表土层的保护, 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