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坪钨矿床是近年在赣北地区新发现的首个超大型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幕阜山地区东坪-香炉山钨矿找矿远景区东部。矿床赋矿层位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安乐林组浅变质岩系,北东向断裂及其两侧的次级裂隙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容矿构造,隐伏的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成矿岩体,与区内钨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为石英脉状硅化;两个矿带的钨矿体均产于成矿岩体外接触带,呈现了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典型的"五层楼"分带特征,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黑钨矿矿石;明确了构造和岩浆岩等主要控矿因素;总结出地表微细裂隙云英岩化-黄铁矿化蚀变带、含硫化物石英细脉带、石英脉、重砂及地球化学异常为区内主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小柳沟铜钨矿田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小柳沟铜钨矿田现已发现矿床4处,小柳沟铜钨矿床以赋存于云母角闪片岩,夕卡岩,夕卡岩化灰岩中的似层状矿化为主,矿体规模较大,品位高,矿物成分复杂,围岩蚀变发育,世纪铜钨矿床仅以云母角闪片岩中似层状矿化为主,矿体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矿物成分较简单,围岩蚀变较发育。祁宝铜钨矿床以赋存于岩体接触带中夕卡岩型矿化为主,矿体规模较小,品位低,矿石成分简单,围岩蚀变较发育。贵山铜钨矿床以云母角闪片岩中似层状矿化为主,矿体规模小,品位较低,矿石成分简单,围岩蚀变较发育。其找矿方向为:小柳沟铜钨矿床西部,世纪铜钨矿床西部及北部,贵山铜钨矿床东部云母角闪片岩,灰岩及Ⅰ-Ⅱ级重砂异常分布区,花岗岩体接触带各石英脉。  相似文献   

3.
乌兰德勒钼(铜)矿床是近几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钼(铜)矿床。矿床具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矿化特征, 并呈现较为复杂的上下两种矿化形态。上部矿体呈多层脉状、网脉状, 赋存于早期侵入的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次生裂隙中, 辉钼矿呈大叶片状、细鳞片状集合体充填于围岩裂隙或硅化脉两侧; 下部矿体较厚大, 赋存于成矿母岩即中细粒二长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与早期石英闪长岩侵入接触带中, 构成矿床中的主要矿体, 辉钼矿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蚀变类型, 钾化(黑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云英岩化与矿化作用密切相关。化探工作显示, 成矿元素Mo、Cu、W、Bi元素异常分布面积及强度大, 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和浓集中心, 构成同心环状异常。而高精度磁测表明: 与矿化有关的石英闪长岩、黄铁矿化花岗闪长岩具有强磁性, 围岩黑云母花岗岩、蚀变花岗岩则显示无-弱磁性。激电中梯测量显示与成矿有关的闪长岩、蚀变花岗岩具有高极化低电阻率特征, 为本区的重要找矿标志。与成矿作用相关的细粒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131.3 ± 1.6 Ma, 而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134.1 ± 3.3 Ma, 显示该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乌兰德勒钼(铜)矿床的地、物、化找矿标志和成矿时间的确定, 为本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
沙拉哈达钨矿区处于内蒙地轴北缘和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的交接处.矿化主要分布在安山玢岩内,矿体主要由含矿石英脉组成,矿脉中普遍含黑钨矿、白钨矿、黄铁矿及多金属硫化物.与钨矿有关的侵人岩体主要是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围岩蚀变以硅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为主.该矿床属高温热液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了塔儿沟夕卡岩-黑钨矿石英脉型钨矿床的地质特征,对该矿床黑钨矿石英脉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测试,并对矿石的氧同位素和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试,结合野牛滩岩体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钨很可能部分来自前寒武纪地层,部分来自野牛滩岩体分异演化所形成的含矿流体,同时岩体作为“巨大热能机”,导致热水溶液对流循环,从围岩中萃取矿化元素,进而卸载成矿。  相似文献   

6.
赣北石门寺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赣北石门寺钨矿床为最近查明的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的北矿段。矿体呈似层状、筒状、脉状分布于燕山期酸性花岗岩体上部及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附近。主要工业矿物为白钨矿、黑钨矿、黄铜矿、辉钼矿,矿石组构类型主要有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块状构造。常见围岩蚀变有碱性长石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硅化,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热液型。根据矿体特征、矿物组合、矿石组构、矿化分带与围岩蚀变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将主要矿体划分为细脉浸染型、热液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大脉型。这3类矿体围绕燕山期酸性花岗岩体共生交织,形成了石门寺“一区三型”钨-铜-钼矿床。石门寺矿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细脉浸染状白钨矿的发现,改变了以往只专注评价石英大脉型黑钨矿的找矿思路,为矿区及九岭矿集区实现钨矿找矿突破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据江西省武宁县东坪矿床2015年最新勘查成果,初步认为此矿床是典型的"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矿床规模巨大,成矿岩体为早白垩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区蚀变以脉状硅化为主,硅化脉垂向上自下发育线脉带→细脉带→薄脉带→大脉带→尖灭带,其中前四个石英脉带均产出于外接触带双桥山群,巨脉带-尖灭带发育于岩体中。金属矿物以黑钨矿、黄铜矿为主,次为磁黄铁矿、闪锌矿、毒砂、辉银矿、辉铋矿、黄铁矿、少量辉铜矿、白钨矿、蓝铜矿、褐铁矿等。综合研究表明,推断深部岩体与围岩的内接触带存在似层状蚀变花岗岩型钨铜矿体,同时矿区外围该类矿床的找矿潜力大。该矿床的发现结束了赣北至今没有发现典型"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历史,也是构成了"南钨北扩"的重要矿床,对赣北地区找矿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空间分带,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前者分布于岩墙上部,后者发育于上方外侧的砂岩中。笔者研究了头天门钨矿床中花岗岩和各类矿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浆演化与钨的富集成矿过程。提出头天门钨矿床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岩墙→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石英脉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全过程,成矿流体表现出"上液下浆"的分带特点。在岩墙形成前的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岩浆晚期分异作用的制约,岩墙之后的演化则主要受热液作用的影响。成矿地质体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以及上部的岩墙。建立了带外脉式型钨矿床成矿模型,形成机制主要为:在岩浆固结之前,岩浆中的挥发分和H2O在岩体顶部聚集引起围岩破裂,岩浆充填形成岩墙,挥发分和成矿物质在岩墙上部聚集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并在外侧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相似文献   

9.
粤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产地,区内密集分布有多个钨锡多金属矿床/点.该区钨锡矿化以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化为主,兼具夕卡岩型和蚀变花岗岩型白钨矿化.  相似文献   

10.
湘南柿竹园矽卡岩型-云英岩型钨多金属矿田是中国最重要的钨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之一。前人对该矿田的矽卡岩型成矿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而对矿田内云英岩型钨矿化研究薄弱,制约了矿田内成矿理论的认识和矿产勘查部署。通过野外调查,文章系统总结了矿田内云英岩型矿化样式、空间分布、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研究显示柿竹园矿田内云英岩型矿体包含4种矿化样式:第一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云英岩型矿体、石英斑岩中云英岩型矿体、第二期黑云母花岗岩中云英岩型矿体和矽卡岩-网脉状云英岩复合型矿体。这4种样式的云英岩型钨多金属矿体是柿竹园矿田内不同阶段的花岗岩成矿的产物。白钨矿化学成分显示矽卡岩型矿化的白钨矿低Mo,而云英岩型矿化白钨矿富Mo,指示云英岩矿化较矽卡岩矿化具有更氧化的环境。柿竹园矿田矿化格局显示云英岩型矿化受矿田和矿床尺度的花岗岩体侵位前锋控制,矿田尺度表现为岩体由北东深部向南西浅部侵位,千里山岩体南部为岩体侵位的前锋,岩体南部发育较大规模的云英岩矿体;矿床尺度上,云英岩体的定位受控于花岗岩岩突的控制。此外,矿田菱形格状构造对岩突产出位置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也具有重要勘查指示意义。结合矿田控矿构造格局、不同期次岩浆岩对云英岩的控制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笔者提出了大吉岭、柿竹园深部和柴山深部3处云英岩型钨多金属矿找矿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11.
<正>1矿床地质概况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郊,矿田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上统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及少量震旦系变质石英砂岩。花岗岩质岩浆活动大体分为3大类,千里山碱长花岗岩岩体、岩枝和岩脉以及成矿后的花岗斑岩等。岩枝和岩脉与岩体相连,是岩浆自岩体中分离沿NE向断裂充填的结果,其中富含石榴子石、萤石、黑钨矿等副矿物。岩体顶部接触带发育似伟晶岩壳和块状云英岩(矿体)。主要矿化类型为矽卡岩型,少量块状云英岩型,在矿床外围泥盆系灰岩中发育大规模的脉状铅锌矿。矽卡  相似文献   

12.
兴隆钨钼矿床属高中温热液矿床,矿体呈脉状产于燕山期花岗岩的断裂之中,矿体与云英岩化和硅化关系密切,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蚀变岩型,矿体主要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本文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确定了该区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基于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对赣北石门寺超大型钨矿的钨多金属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总结。细脉浸染型矿体的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石英大脉型和热液隐爆角砾岩型矿体的成矿地质体为花岗斑岩。成矿构造为近EW向和NW向断裂构造。成矿结构面明确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接触界面,其与似伟晶岩壳的分布大体一致,控制了大规模浸染状矿化的分布;花岗斑岩及隐爆角砾岩边部的成矿结构面则控制了大规模隐爆角砾岩型矿体。成矿作用蚀变特征标志为云英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其中云英岩化与钨矿化关系最密切。以上述认识为基础,建立了石门寺钨矿床的“三位一体”成矿预测地质模型,为指导花岗闪长岩大面积出露地区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粤北红岭钨矿为产于热水复式岩体之中的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黑钨矿化和岩体蚀变岩型白钨矿化。红岭岩体蚀变岩型白钨矿赋存于燕山期云英岩化白云母花岗岩中,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硅化和绿泥石化,一些蚀变在空间分布上经常相互重迭,其中云英岩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红岭钨矿床存在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及富CO_2包裹体。石英脉型钨矿及岩体蚀变岩型钨矿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等密度流体。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主要为H_2O,还含有CO_2、N_2、H_2等;包裹体流体成分主要为H_2O,含有CaSO_4、KCl、NaCl等。石英脉型钨矿中石英δ~(18)O值为11.0‰~13.4‰,δD值为-92.3‰~-60.4‰,结合流体包裹体温度及前人研究成果表明: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沸腾作用,且石英脉型钨矿有大气降水参与,岩体蚀变岩型钨矿基本未受大气降水影响,而是受到岩浆热液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小柳沟铜钨矿区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廷贵  周继强  刘芳 《地质找矿论丛》2001,16(4):252-256,261
小柳沟铜钨矿赋存于长城系朱龙关群中,其中以赋存于云母角闪片岩,夕卡岩,夕卡岩化灰岩中的似层状矿化为主,矿体规模大,品位高,矿物成分复杂,围岩蚀变发育,其次为赋存于岩体接触带的夕卡岩型似层状,透镜状矿体,矿体规模较大,但品位低,矿石成分简单,围岩蚀变较发育,另外还有赋存于石英网脉带中的脉状矿体,矿体规模小,品位较低,矿石成分简单,围岩蚀变较发育。根据对矿区控矿条件及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今后该矿区找矿靶区为:小柳沟铜钨矿区西矿段西部及北部,北矿段及东矿段中的云母闪片岩,灰岩及Ⅰ,Ⅱ级重砂异常分布区,隐伏花岗岩体及地表花岗岩枝与围岩的接触带,石英网脉带脉。  相似文献   

16.
大吉山钨矿床成矿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综合分析大吉山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钨矿床的矿体形态、矿石成分及蚀变、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硫、氢氧同位素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花岗岩型钨矿体上部出现似伟晶岩带、石英带,矿体呈似层状,发育钨巢,围岩蚀变微弱的特点;石英脉型钨矿普遍出现“砂包”,矿化最强的中部围岩蚀变弱,甚至不发育,脉石矿物与钨巢中造岩矿物相似等特点。提出大吉山钨矿床是由岩浆液态分离成矿作用形成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栗木矿田三个黄牛花岗岩型钨锡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黄牛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与栗木复式岩体的第二阶段花岗岩有关,研究表明,三个黄牛隐伏花岗岩属超酸性过铝富碱一类岩石。矿体赋存于隐伏岩体浅部。矿石矿物黑钨矿、白钨矿、锡石主要以浸染状、细脉状及团块状产出,与钨锡成矿有关的交代作用有钠长石化、云英岩化以及晚期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显示钨锡具有多阶段成矿,矿化延续时间长的特点。研究指出,在隐伏岩体岩沟凹陷内相对突起的部位继续寻找花岗岩型钨锡矿床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刁泉银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刁泉大型银铜矿床产于由黑云母石英二长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组成的复式岩体的夕卡岩带中,矿化呈环带状展布。矿体严格受火山口构造控制。由银铜矿的地质特征、矿物组成、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表明刁泉银铜矿是与次火山岩体有关的夕卡岩型银铜矿床。  相似文献   

19.
龚智 《地质找矿论丛》2005,20(4):276-280
祁宝钨钼矿床矿化受岩性控制,钨矿化主要与夕卡岩有关,钼矿化主要与花岗岩及其岩脉有关;该矿床钨钼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在水平方向上,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钨含量由低→高→低,钼含量由高→低;在垂直方向上,钨含量由低→高→低,钼含量由低→高;根据该矿床钨钼元素的平向变化规律与垂向变化规律,推测该矿床西北角中部和深部夕卡岩及其夕卡岩化角闪云母片岩是今后找钨的首选地段、中部深部花岗岩体及其两侧花岗岩脉是今后找钼的首选地段.建议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对祁宝矿床西北角中部和深部夕卡岩及夕卡岩化危闪云母片岩、中部花岗岩体及两侧花岗岩脉进行工程验证和控制,以期发现富大钨、钼矿体.  相似文献   

20.
在大湖塘北区钨矿找矿勘查过程中,在总结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石英大脉型黑钨矿的普查资料基础上,通过地表填图和老窿编录,发现前人认为的混合黑云母花岗岩与混合白云母花岗岩之间为截然清楚的侵入接触关系,二者之间稳定地分布着一层似伟晶岩壳;由空间关系和区域成矿规律推断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燕山期侵入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之中的成矿母岩。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成矿有利围岩,在云英岩化等蚀变过程中释放出形成白钨矿的钙离子。燕山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株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基之间的侵入接触界面是最主要的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控制了主矿体的位置、形态与产状。在研究区内首次于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中发现厚大的白钨矿工业矿体,并根据不同岩块混杂、被长英质充填物胶结等特征识别出热液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基于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的新认识,修改了针对石英大脉型黑钨矿所做的详查设计,抓住细脉浸染型白钨矿这一主要矿床类型,及时调整了找矿目标和勘查手段,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赣北地区钨多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通过与石门寺矿段成矿地质条件类比,预测毗邻的苗尾矿段与太平洞矿区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