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沉积盆地中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主要介绍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法和宇宙成因核素分析法等3种恢复和计算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它们的优点是不但给出一个剥蚀面造成的地层总的剥蚀量,还能详细刻画整个剥蚀过程,从而能计算出每一期构造抬升引起的地层剥蚀量。  相似文献   

2.
<正> 已有很多种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方法,但它们均受特定地质条件的限制,因而没有哪种方法能恢复和确定任何地质条件下的地层剥蚀量。其原因首推地质模型过于简单,笼统地把一个不连续面下伏地层的地层剥蚀量作为一次简单的构造抬升的结果。但实际情况是极为复杂的,甚至可能经历了多期的抬升与剥蚀。以下三种方法,不但能给出剥蚀面造成的地层总的剥蚀量,还能详细刻画造成这些剥蚀量的剥蚀过程,从而能计算出每一期构造抬升引起的地层剥蚀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概述了确定剥蚀厚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法。该方法从钻井地层厚度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的研究,恢复地层的原始沉积厚度,结合各组段地层年代框架的标定,计算出各组段的沉积速率,引入数理方法建立盆地演化的波动方程。并进行剖面和平面上的分析对比,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概述了确定剥蚀厚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法。该方法从钻井地层厚度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的研究,恢复地层的原始沉积厚度,结合各组段地层年代框架的标定,计算出各组段的沉积速率,引入数理方法建立盆地演化的波动方程。并进行剖面和平面上的分析对比,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5.
江陵凹陷新老第三纪间断面地层剥蚀厚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运用声波时差法计算76口钻井的地层剥蚀量的基础上,利用地层对比法以钻井的地层剥蚀量为起算点和约束点,以相交剖面在交点处的剥蚀厚度相等为原则,计算全区的地层剥蚀量,恢复江陵凹陷N/E间断面地层剥蚀厚度,为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史、沉积发育史和生排烃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使计算误差降低。计算结果表明,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现象普遍,但总的剥蚀鞋较小,且剥蚀厚度相对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凹陷的边缘沙四段地层剥蚀量大多集中在50~300m,平均剥蚀量为150m左右,最大剥蚀区在鲁东隆起区西侧的凹陷边缘,最大剥蚀量近1000m,但范围较小;孔店组的剥蚀量相对于沙四段要大,一般在150~400m,平均剥蚀量存250m左右,最大剥蚀区在惠民凹陷东北缘,最大剥蚀量在800m左右。  相似文献   

8.
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玉祥 《地质与勘探》2014,50(1):114-121
[摘 要]沁水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不断抬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蚀量一直悬而未决,对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在沁水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以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方法为主,辅以声波时差法和构造剖面法,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沁水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累积地层剥蚀量。研究表明,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在燕山运动时期遭受最高地温,其后回返抬升并伴有地温梯度下降。参照济阳坳陷连续沉积剖面建立了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经地温梯度校正后,计算出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最大埋深,从而得到其此后抬升过程中的累积剥蚀量,经与声波时差法、构造剖面法计算结果对比,三者计算结果较为符合。研究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沁水盆地累积地层剥蚀量在1400~3300m之间,其中盆地中部剥蚀量较少,一般小于2500m,盆地边缘剥蚀量较大,可达3000m以上。主要剥蚀时期为晚白垩世至新近纪,地层剥蚀量可达2000m以上;其次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剥蚀量一般小于1000m。  相似文献   

9.
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沁水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不断抬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蚀量一直悬而未决,不利于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本文在沁水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以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方法为主,辅以声波时差法和构造剖面法,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沁水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累积地层剥蚀量。研究表明,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在燕山运动时期遭受最高地温,其后回返抬升并伴有地温梯度下降。参照济阳坳陷连续沉积剖面建立了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经地温梯度校正后,计算出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最大埋深,从而得到其此后抬升过程中的累积剥蚀量,经与声波时差法、构造剖面法计算结果对比,三者计算结果较为符合。研究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沁水盆地累积地层剥蚀量在1400~3300m之间,其中盆地中部剥蚀量较少,一般小于2500m,盆地边缘剥蚀量较大,可达3000m以上。主要剥蚀时期为晚白垩世至新近纪,地层剥蚀量可达2000m以上;其次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剥蚀量一般小于1000m。  相似文献   

10.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国勇  杨明慧 《世界地质》2004,23(3):295-300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是一种较新的盆地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物理学中有关波的理论为基础,以波动的观点来分析地壳运动,从地层资料入手,通过恢复地层原始厚度,计算沉积速率,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据此进行波动过程分析,借助方程的参数,得到波动周期;通过波动方程对时间积分,可以定量分析剥蚀量;对波动方程进行分析,得到波动过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和成藏旋回。此方法在国内的一些盆地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用于估算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很多,但大都有较为严格的应用限制条件.介绍了4种解释模型,充分考虑了沉积地质学原理,利用相邻两层(剥蚀层、下伏未剥蚀层)沉积速率相近这个前提条件,通过在纵剖面上对剥蚀层残余厚度及下伏未剥蚀层厚度值进行坐标投点(或网格化取值投点),分析它们的图形分布规律,不仅可以量化求取剥蚀厚度值,还可以对剥蚀层的原始沉积环境及造成剥蚀的后期改造作用,做出重要的地质成因解释.这种解释模型不需要直接给出时间值,避免了在利用其它某些方法求取时所面临的时间难题,并且由于在求解过程中利用的是数据的统计规律,故其求解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及地层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剖面波动方程。研究表明 ,S/AnS ,D3/AnD3,T/AnT及J/AnJ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不整合 ,它们对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以及聚集、保存起控制作用。志留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奥陶纪末 ,隆起剥蚀主要分布在塔中—巴楚及塔北地区。塔中地区剥蚀较大 ,塔中 18至塔中 5一带剥蚀量达 80 0~ 110 0m ,向南北两侧剥蚀量变小。三叠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末期 ,这次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表现明显。不整合剥蚀量在塔北及塔东地区等值线近北西—南东向分布 ,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 ,由提 1、草 2井区的 2 0 0 0m减至学参 1至塔中 32井区的 10 0m。巴楚地区为 10 0~ 60 0m ,从东南向北西剥蚀量增大。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是印支运动的结果 ,剥蚀量具有由塔中向塔东地区逐渐增大 (由 2 0 0m增加到 2 50 0m以上 ) ,巴楚隆起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增大。塔北隆起大部分地区剥蚀量为 50 0~ 10 0 0m。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顶部和白垩系底部之间发育剥蚀面(K/J不整合),恢复古隆起剥蚀厚度是盆地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广泛分析各种剥蚀厚度恢复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埋藏史和地温史分析,提出了包裹体测温恢复剥蚀厚度的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古隆起开始抬升时形成的包裹体与抬升剥蚀结束时形成的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差和古地温梯度,计算剥蚀量。用该方法恢复了车—莫古隆起的剥蚀厚度,沙1井和盆4井的剥蚀厚度分别为390~438m和361~406m。包裹体测温恢复剥蚀厚度的计算方法简单,关键是要通过埋藏史、地温史分析和镜下观察包裹体发育部位等综合手段,找到地层抬升开始前和抬升结束时形成的包裹体。该方法适用于后期沉积厚度远大于剥蚀厚度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恢复。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Dow在1977年提出的利用上下构造层镜质体反射率 (Ro) 差值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但国内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该方法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最高古地温法因其思想合理而具有代表性。为了能更合理和更简便地利用Ro数据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对最高古地温法作了改进,得到了一种利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新方法。新方法不仅继承了最高古地温法的合理思想,而且大大简化了具体操作过程。对某一构造层恢复其顶面剥蚀厚度时,在使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将该构造层的ln (Ro)-H线性回归关系外推至ln (0.2) 处而得到近似的古地表位置,古地表位置和不整合面位置的差值即为剥蚀厚度。用最高古地温法和新方法对Dow (1977) 的实例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分别得到2 735 m和2 537 m的剥蚀厚度,相近的结果说明了新方法的实际可行性,并且相比之下新方法操作起来更加简便。但与Dow (1977) 得出的500m剥蚀厚度相差甚远。从多个方面讨论了Dow (1977) 结果和原理的不合理性。新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多个地质分支学科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大量的泥岩孔隙度实测数据和声波测井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三水、泌阳和黄骅等晚白垩—第三纪含油盆地的类型。根据泥岩压实曲线计算的剥蚀厚度,可将三个盆地划分为具有严重剥蚀的三水压实型与仅有轻微剥蚀的黄骅压实型两类。前者必须根据剥蚀厚度恢复地层在地史时期的最大埋深,否则将会对油气的勘探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层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贡献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含油气盆地普遍发育一个或多个剥蚀面,揭示剥蚀面的形成和油气藏的关系,不仅可以完善和发展已有的油气成藏理论,也必将对我国东部老油气区的勘探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在对含油气盆地剥蚀次数和剥蚀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层抬升剥蚀与油气成藏的空间和时间匹配关系;通过地质分析,从成藏机理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层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统计分析和地质分析的结果显示:剥蚀层位本身或紧邻其下的层位就是储层;地层抬升剥蚀期多为油气聚集的时期;地层抬升过程中的流体温度降低及孔隙扩容可造成地层低压,从而为油气聚集提供动力,孔隙扩容还可为油气聚集提供更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小斌  石红才  杨小秋 《地质学报》2013,87(8):1076-1088
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U-Th Sm)/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古温标方法综合分析了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发育于古近纪末期不整合面T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1000m,且局部正反转区域如谢家湾断褶带等则遭受更大规模的剥蚀,剥蚀厚度可能超过2000m,而发育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不整合面T1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4000m,且主要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事件的结果,表明该期剥蚀量明显大于古近纪末T1界面剥蚀量;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当阳地区发育前陆坳陷带,侏罗纪堆积体具有明显东厚西薄的楔形体特征,位于盆地东部的前渊区沉积厚度可超过5000m;包括现今三叠系和侏罗系出露区以及江陵凹陷局部断隆区在内的前白垩系在侏罗纪前陆坳陷带发育时期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古温度,其Ro%主要是该期获得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的断陷盆地范围可能远比现今残留盆地分布广,江陵凹陷上白垩统—古近系厚度超过9000m,其中古近系可能超过7000m,而在河溶凹陷谢家湾断褶带古近系厚度可超过3300m.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章泽军(1987)提出的方法,通过对鲕粒的应变测量,恢复了北京西山中寒武统的初始厚度。变形后的厚度普遍减薄,仅为初始厚度的1/3—1/4。本区初始厚度具有由西向东增厚的变化规律,并在南部黄院一带最厚,可能为这一时期的沉积中心。从纵向上看,不同时期的沉积中心可能发生迁移。恢复初始厚度不仅为重塑古地理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构造变形的发生发展也会赋予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Applied Geochemistry》2001,16(7-8):835-848
A method to detect the extent of rainfall-dependent erosion of CaCO3 materials, based on implantation of recoiling nuclei of U–Th disequilibrium series (UTHIRN) is outlined here. Radon chambers provided natural implantation of short and medium-lived isotopes (212Pb and 210Pb) on surfaces of natural varieties of CaCO3. Equal thicknesses of CaCO3 were dissolved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coiled nuclei inside the target material. The measured distribution wa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 expected for mechanisms of nuclear stopping. The 216Po half-recoil range (18 nm)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curve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theoretical one (16 nm).The ratio between residual and initial activity, monitored by non-destructive methods, was th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eroded thickness of CaCO3 tablets. The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surficial erosive process were evaluated by leaching experiments and by simulated rainfall, respectively. Successively, the erosion rates produced during single rainfall eve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rates, using ternary diagrams (pH/ mm of rainfall/eroded thickn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eroded thickness measur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22.5 nm) and the total eroded thickness predicted by the theoretical model (16.9 nm) for the considered rainfalls was about 25%.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erosion rate, the extension of monitored area and the detail of the surficial eroded thickness (up to ∼40 nm) are notably improved by the UTHIRN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