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黄河水少沙多、频繁改道的特性使黄河在历史上不仅仅形成一个单一的河口三角洲(或称简单三角洲),而且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三角洲体系。这种三角洲体系在目前世界各大河中堪称罕见。 自1855年以来,在渤海形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发生过十余次尾闾摆动。每次尾闾摆动  相似文献   

2.
黄河河口的治理是稳定现行尾闾河道的重要途径,河口地区挖沙降河为黄河的治理,水沙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是发展黄河三角洲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三角洲河道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与河口流路稳定性及水下三角洲发育密切相关。基于Sentinel-2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反演悬沙浓度,结合河道形态和水动力数值模拟,分析了近年来黄河尾闾河道悬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0年,黄河尾闾河道平均悬沙浓度具有显著的洪枯季差异和不同的沿程分布;洪季悬沙浓度受上游来沙和底沙起动共同控制,王家庄和清加2断面是底沙起动再悬浮的主要断面;径流流速的增大对不同河段悬沙浓度的影响不尽相同,河口段悬沙浓度更易受径流流速的影响;以王家庄断面为界,上下游悬沙浓度分别呈现“深泓低两岸高”和“深泓高两岸低”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布模式;尾闾河道悬沙浓度对调水调沙响应敏感,2018年调水调沙期间悬沙浓度达到10.75 g/L,但随着河床底沙粗化,尾闾河道悬沙浓度对调水调沙的响应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1855年以来黄河河口已经历了10余次大型改道,1950年以后改道3次。由于黄河口多次改道,尾闾往复摆动,黄河泥沙在河口大面积淤积(占总来沙量的20%),形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黄河口的演变对河口海区的理化和生物环境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主要根据1959年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1)和198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沈志良等,1989;李全生等,1986;任广法,1987),对黄河口1964年和1976年两次改道给河口海区水化学环境及生物生产力造成的影响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胜利油田采油事业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在黄河近代三角洲海岸建设黄河海港,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已建成的广利港、建设中的五号桩码头拉开了黄河海港建设的帷幕。黄河海港的性质、建设规模及发展前景是关系到黄河三角洲开发、石油开采乃至东营市总体规划等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就自己对黄河近代三角洲沿岸的发育、黄河入海流路变迁等一些与港口建设密切相关因素的认识,对黄河海港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一、黄河海港建设现状  相似文献   

6.
飞雁滩是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黄河尾闾由刁口流路入海形成的黄河亚三角洲。自1976年黄河改走清水沟入海后,飞雁滩岸滩发生强烈侵蚀后退。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形固定断面观测资料、2004年4月现场水文泥沙及沉积物取样资料为基础,地形剖面后退距离作为统计参数,并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潮流和波浪底摩阻流速的横向分布,从动力分布和沉积物结构方面解释了飞雁滩典型剖面的变化特征。30a来飞雁滩岸滩地形剖面经历了“快速后退侵蚀——慢速调整——波动触发”的变化过程,这也正是其三角洲前缘侵蚀逐渐消失过程。沉积物抗冲性强弱是剖面蚀退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最大蚀退量水深范围与闭合深度。风暴潮仍是今后海滩地形剖面演变的触发动力。  相似文献   

7.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黄河从市中心穿过,全长106公里,整个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近万平方公里。东营市就占了7千多平方公里。有海岸线约260公里。东营市是胜利油田的主要产油区,已开发的26个油田,有20个在东营市管辖范围内,占胜利油田原油总产量的80%左右。东营市有土地面积1100多万亩(包括近百万亩海滩地),除去村庄、道路、沟渠坑塘  相似文献   

8.
奔腾了五千多公里的黄河缓缓注入渤海之时孕育出一片年轻富饶的土地,东营市垦利县就座落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这片依傍渤海,脚踩石油,头项黄河的土地平坦、广阔、有丰富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及其环境地质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1855、1954、1976年和1992年的高潮线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整体变化情况,表明在行河岸段,海岸线迅速向前淤进,而在非行河段,由于风浪、海流等侵袭,岸线后退,采用1976、1982、1987、1990年和1995年海区实测水深资料,以-2m等深线的变化来研究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岸线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河口造陆速度已逐渐变慢,反映出河口尾闾从初期发育走向萎缩的趋势。岸线变化的环境地质效应表现在多方面,对下游河道中淤影响最重要的是河床主槽持续淤积及同流量水位的抬升所带来的防洪风险的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附近潮波运动的变化特征,乐肯堂等(1995)用二维数值模式模拟了1855-1984年该海区的潮汐和潮流的分布变化,并着重考察了M2和S2分潮的无潮点,以及规则全日潮区的位置变化。乐肯堂等(1995)的研究表明,黄河尾闾的摆动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黄河三角洲之进退,是该海区潮波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外因。自从1976年黄河尾闾改道清水沟以来,该流路已稳定运行了20多年,由此造成了河口附近沙嘴不断向莱州湾内延伸,因而对该区的潮波分布特征产生了显著影响。从黄河三角洲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来规划今后黄河尾闾的走向,就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清水沟流路是否还能长期稳定下去;(2)如果清水沟流路长期稳定不变,并且按照清水沟流路期间黄河三角洲向莱州湾推进的方式来推演10a后黄河三角洲的形势,那么到2010年该区的潮波运动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此,在本文中我们仍然采用乐肯堂等(1995)已经过验证的数值模式和数值预的方法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特点和对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发生的地面沉降具有多因素和时空不连续性的特点,给沉降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使多种海岸带灾害的破坏和影响加剧;地面沉降不仅可以造成地面标高损失,影响三角洲的垂向发育,还通过改变地面坡降来影响河道的演变和尾闾的摆动,同...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东营市拥有未利用土地3013.3平方千米,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2232平方千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东营市拥有未利用土地3013.3平方千米,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2232平方千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东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 ,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 ,但黄河水资源的可供水量有限 ,尤其是近年来深受黄河断流影响之苦。研究黄河河口三角洲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水土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研究了河口地区的来水量 ,在此基础上 ,对河口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了研究。文中建议河口地区的黄河可供水量为 7.8× 1 0 8m3/ a,此量既可以满足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 ,又可以保证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所需输沙入海水量。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君  陆丽云 《海洋科学》2001,25(10):23-25
1江苏沿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1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江苏海岸泥沙供应充足 ,淤积速度较快。唐宋年间海岸线大体在海州、云梯关和范公堤一线附近 ,从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之后的700多年里 ,由于黄河改道给江苏沿海带来大量泥沙 ,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淤涨 ,大陆面积增长出15000km2。1855年黄河北归后 ,江苏海岸带失去了巨额的泥沙供应 ,从而使滩涂局部岸段发生侵蚀[2]。但纵观整个淤泥质海岸 ,除连云港大板跳至射阳河口、海门东灶港至启东蒿枝港两岸段 (218km)有蚀退现象外 ,其他岸段 (666km)均为淤长型…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动态及演变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淤积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区表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沉积物,以细颗粒的粉砂为主,呈松散—稍密状态,孔隙度较高,稳定性较差,极易受到海洋动力侵蚀造成海岸蚀退。随着黄河断流天数逐年增多,使黄河来水来砂量逐年递减,在黄河淤积和海洋动力交互或共同影响下,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迅速地发生着淤进蚀退交替的演变。自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走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总体处于淤进状态。对河口地区1986—2004年间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关岸线位置的原始数据间存在近似的二元一次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2005—2010年河口地区海岸线形态进行了演变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黄河三角洲原河口沙嘴前端处于蚀退状态,而北汊1流路附近有一直淤进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拦门沙与盐水楔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河口存在一个成型堆积法,称拦门沙。多次实测结果,其长度约3-7km同蛋白质水平宽度与河宽相同,横亘于黄河尾闾与海水相连接处。随着河口延伸,拦门沙也向海推移,淤积最多的 部位是前绝急坡区。  相似文献   

18.
从冀鲁交界的大口河口向东至顺江沟为蜿蜒120 km的粉沙淤泥质海岸。作者先后于1987、1992和2000年对该海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应用80年代至90年代末以来的航空和卫星遥感等资料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公元11~1128年,黄河尾闾在此摆动入海,形成河口滩型海岸。1128年以后,黄河自此迁走,在海洋动力作用下,由河口滩型海岸逐渐演变成为典型的潮滩型海岸。该岸段海岸发育了广阔平坦的、相带十分明显的潮滩地带。在潮滩上同时发育了岛链状贝壳堤、残留冲积岛和巨大的多级分叉贯通性的潮水沟网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环境体系,即黄河三角洲潮滩海岸时空谱系中的古代黄河三角洲海岸。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断流与黄河三角洲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环境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探讨。认为由于黄河断流已经对黄河三角洲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断流现象很难在短期改变,因而对未来的河道人海尾间段河床淤积,生态平衡、环境演佛等将进一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护环境,维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维持下游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黄河来水量的平衡,从根本上遏制断流现象进一步发展,以保护三角洲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黄河河道和河口48个样品中Cr、Cu、Zn、Cd、Pb和As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分布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尾闾及近岸重金属的总含量沿河道至河口方向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至近岸B断面,As、Pb、Cd和Zn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Cu和Cr含量增加幅度较小;黄河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明显高于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浓度。与我国其他流域相比,研究区域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CdAsPbZnCuCr,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Cd和As引起,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5.90%和29.54%,研究区域生态风险低,污染轻。研究结果将为黄河尾闾及近岸生态保护、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