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最强的非参数检验之一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方法及其在冰心气候学研究中的应用。由于冰心气候环境记录具有分辨率高、保真性好和所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量大等优声、,因此将该非参数检验方法用于冰心气候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极端事件的研究,并对厄尔尼诺年古里雅冰心中所记录的降水量及δ18O的变化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最强的非参数检验之一Mann-WhitneyuU非参数检验方法及其在冰心气候学研究中的应用。由于冰心气候环境记录具有分辨率高、保真性好和所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量大等优点,因此将该非参数检验方法用于冰心气候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极端事件的研究,并对厄尔尼诺年古里雅冰心中所记录的降水量及δ^18O的变化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区全新世古环境变化及其对黑潮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长江口区古环境变化的历史资料与冲绳海槽黑潮演变的沉积记录进行直接对比,确定了全新世百、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和短期事件与长江口区生存环境变化的时间序列,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与自然的发展(气候波动)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黑潮增强、气候温暖时期适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黑潮减弱、气候变冷时期容易发生人类迁徒和社会动荡。这不仅对于揭示全球气候演变机制,特别是短期气候事件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趋势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原泥炭记录揭示的全新世季风快速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泥炭沉积记录,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快速波动历史,清晰地识别出9次可与北大西洋浮冰碎屑事件及低纬海面降温事件相对比的气候干冷事件。总有机碳含量频谱分析揭示的1 428、512、2552、17 a气候准周期,表明中纬度地区百年至千年尺度气候韵律的存在,全新世气候快速变化具有全球性。  相似文献   

5.
南海最近2 400年来的古海洋学变化与历史气候资料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箱式柱状样中91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稳定同位素和有机碳分析,获得最近2 400年以来上部海水温度和表层古生产力的记录,发现晚全新世南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呈现阶段性变化,且有小冰期等短期气候事件.有机碳分析南海北部近900年来古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南部则为下降趋势.结合历史气候变化,得到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海陆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频谱分析显示南海晚全新世温跃层具有~175、~210和~360 a等百年尺度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一致,说明百年尺度的短期气候变化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EOF分析方法,对近50a的印度洋-太平洋SST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在近50a中,SST的第一气候模态与年代际尺度变化相对应,并经历了两次气候突变,分别在1956年和1976年前后.第二气候模态与ENSO事件相对应,其空间分布反映了厄尔尼诺发生时SST的异常分布.中国东部降水以及亚洲季风异常不仅与ENSO事件有关,而且受到年代际气候背景场的影响.诊断和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东海北部泥质区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季风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 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 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东亚季风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演变阶段:①3~1.15 kaBP为东亚冬季风较弱,中等程度波动阶段,期间也存在几次冬季风加强期;②1.15 kaBP到现代为东亚冬季风强盛、高频率波动阶段.1.15 kaBP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此外,3 kaBP来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级的变化还记录了11次冬季风增强事件,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记录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但在不同的地区的响应程度不同,说明气候变化存在全球一致性和区域响应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格陵兰冰芯的δ18O记录表明,末次冰期的气候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的冷暖交替过程,即所谓的Dansgaard-Oeschgerk旋回(Dansgaard et al.,1995;Stuiver et al.,1995;Grootes et al.,1997)。在北大西洋区域,海洋的沉积记录也清楚地再现了在总的冰期背景下代表强烈冰川漂移事件的6次变冷事件,即所谓的Heinrich事件(Bond et al.,1992,1993;Rasmussen et al.,1997;Andrews,1998)。通过对比发现Dansgaand-Oeschger旋回和Heinrich事件并非两个孤立的气候演变过程,Heinrich事件(H)发生在Dansgaard Oeshger旋回的最冷期,几次大的Heinrich事件使格陵兰的大气温度在冰期的气候条件下又降低3-6℃(Mayewski et al.,1997)。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气候事件的发生,尤其冷事件并不仅限于格陵兰和北大西洋等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几乎在全球各大区域均找到了它们的印记。 冲绳海槽作为西太平洋的一个弧后盆地,其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为我们识别过去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演化事件并进行全球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本文作者对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CSH1孔的孢粉组合和中部DGKS9603孔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分析,以期获得有关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突变事件具有全球意义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宁蒗地区中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云南宁蒗县永宁区仙人洞石笋进行α-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4 500~2 000 aBP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永宁地区在4 500~2 000 aBP间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6个气候阶段:4 500~4 000 aBP气候温暖干旱;4 000~3 400 aBP气候寒冷干旱,是中全新世晚期的一次重要的气候演变转折时期;3 400~3 100 aBP气候温暖湿润;3 100~2 650 aBP气候寒冷干旱;2 650~2 400aBP气候温暖湿润;2 400~2 000 aBP气候冷凉湿润。中全新世晚期以来,石笋记录的这些短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明显受中—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控制印度季风演变的主要动因。石笋记录揭示印度季风的快速推进或退出(萎缩)以及百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量变化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块状珊瑚(如滨珊瑚、蜂巢珊瑚等)具有生长带。珊瑚生长带类似于树木年轮,有“海上树轮”之称,是一种时间分辨率高且连续记录时间较长的生物钟,为热带、亚热带海域海水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绝佳记录材料。识别和提取珊瑚生长带中环境信息记录,对边缘海古海洋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简要综述了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气候—海平面变化特征及其沉积记录的研究进展.MIS3期间的气候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时段的某些气候特征与现今十分类似.取自极地冰心、海洋沉积物和陆地的古气候记录表明,在MIS3阶段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其成因、机制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利用深海沉积物的氧同位素、珊瑚礁阶地、陆源碎屑沉积记录分析得出的MIS3古海平面高度偏差较大,主要认为在-50~-90 m之间波动,但也有研究表明MIS3海平面可达-15~-20 m.对MIS3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深入研究,有赖于全球范围内更多不同类型和高分辨率的地质记录所提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对菲律宾海北部E-2岩心柱(29.62°N、131.14°E,水深3 877m)进行了浮游有孔虫δ18 O分析、AMS14 C测年以及U3k7表层海水温度(U3k7-SST)的测试。结果表明,E-2岩心记录了约19cal.kaBP以来U3k7-SST变化过程,其末次冰消期整体变化过程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相似,记录了Heinrich 1(H1)、Blling/Allerd(B/A)和Younger Dryas(YD)等快速气候事件,同时也识别出发生于19.4~19.2和18.5~18.0cal.kaBP的2次变冷事件,说明了研究区与北大西洋气候存在遥相关;在B/A和YD阶段中发现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及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热带过程对研究区域的影响;E-2岩心柱末次冰消期变暖存在阶段性,其变暖时间开始于19.4cal.kaBP,而大幅升温阶段则从15.3cal.kaBP开始。  相似文献   

13.
贵州白骨洞石笋记录的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与突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贵州白骨洞BG1石笋13个230Th年龄的测试和390个氧同位素数据的分析,建立了12.8~3.3kaBP数十年尺度的亚洲季风降水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北纬33°夏季日辐射能量曲线基本一致。石笋δ18O记录指示10.5~5.8 kaBP为本区气候湿润期,此后进入季风降水衰退期。在12.8~10.1 ka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37 a的石笋降水记录与格陵兰冰心气温记录具有良好对应关系:(1)两者在新仙女木事件(YD)的变化细节及突变特征上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2)由YD事件向全新世转换的过程中两者都表现为3个阶梯式上升阶段,这种一致性有可能说明热带海气耦合驱动了北半球气候突变事件。在7.0~3.3 ka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15 a的石笋δ18O序列记录了5次较为显著的降水减少期,可分别对应于冰心记录中的5个冷事件,高低纬气候的相似性可部分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88年Heinrich在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钻孔中发现有规律出现的粗粒浮冰岩屑沉积夹层以来,Heinrich这种短期气候的快速变化事件研究已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Heinrich事件不是仅仅局限于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岩心记录中,这种短暂的气候回返事件是全球性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南海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分析了西沙海槽83PC柱状沉积物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碳酸钙、有机碳和粒度组成。浮游有孔虫的δ18 O值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记录了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的变化,而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物的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多,带来了大量的碎屑物质和陆源有机质,沉积物具有低碳酸钙含量和高有机碳含量;间冰期,海平面上升,陆源物质输入减少,碎屑物质的稀释作用减弱,沉积物具有高碳酸钙含量和低有机碳含量。南海北部83PC柱状沉积物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还记录了气候变冷事件以及低碳酸钙沉积事件,其中,150、510、660和740cm处的低碳酸钙含量和相对重δ18 O值记录了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而冰后期的低碳酸钙沉积事件,则主要反映了季风降雨的增强,出现了洪水高发期,陆源碎屑物质对碳酸钙沉积的稀释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白垩纪中期 (1 2 5~ 85Ma)和早古新世具有显生宙的一些最平常的气候特征 ,该时期位于众所周知的“古温室”气候时段内。此外 ,这些气候时段在地质记录中还含有某些突变和瞬时的气候变化 ,如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中麦斯特里希特深水事件和阿普第阶早期的大洋缺氧事件。这些气候变迁在大洋环流、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生物群落中也表现出急剧变化。Shatsky海隆的 ODP 1 98航次设计的着眼点放在白垩纪和古新世全球变暖的原因及结果上 ,研究目标是长期气候变迁背景下的“温室”气候的交替以及突变气候事件。 Shatsky海隆是中太平洋西部中等规模…  相似文献   

17.
古气候变化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提取替代性指标可以恢复其演化过程,这种气候变化的过程和驱动机制的研究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不同气候载体的替代性指标不同,基于不同指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按气候信息载体的类型、指标适用范围、实验测定的可行性、气候解释的惟一性以及目前研究的完善程度,将气候载体的替代性指标划分为3个等级;此外,对两极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暖池区、季风区等气候敏感区的气候载体的选择提出建议,并在替代性指标划分基础上,从单一气候要素解释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气候信息载体的替代性指标体系;分级替代性指标及气候载体替代性指标体系可以为今后古气候研究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选取气候信息载体的典型性指标进行对比,总结了载体记录气候变化信息的灵敏度、载体响应气候变化的分辨率以及影响载体记录气候信息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2000年来云南洱海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云南洱海湖泊岩心沉积物进行了多环境指标的分析,建立了近2000a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序列:气候演化具有暖干、冷湿交替的组合特点,不同于东亚季风区黄土沉积记录的冷干-暖湿气候组合特征。一些特征气候阶段如中世纪温暖期、小冰期气候特征在洱海湖泊沉积记录中均有反映。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暖干、冷湿气候交替变化规律反映了西南季风影响下的气候演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热带太平洋气候变率的三类模态及与ENSO强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Kaplan等重建的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SSTA)资料,用小波变换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的气候变率,对热带太平洋SSTA分别进行2—8、8—30和30—100a带通滤波,然后进行EOF分解。结果发现,ENSO模态具有5a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5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2种显著周期,当二者位相相同时,ENSO事件加强,当二者位相相反时,ENSO事件减弱,当年际变化不明显时,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也可单独导致ENSO事件;热带太平洋SSTA气候态变率以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两侧的热带中东太平洋明显海温同号异常为主要特征,具60a左右的周期,其相位变化与气候跃变及El Nifio事件的类型有密切联系;长期增温倾向加大了El Nifio事件的振幅。文章最后指出,ENSO事件强度变化是由年际、年代际和气候态等3类模态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ENSO预报模式中考虑并引入年代际和气候态变化对ENSO循环的影响,是提高ENSO预测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雷州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沉积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郊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两个泥炭剖面的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在50~30 cal.kaBP期间,此地区气候表现出显著的相对温暖湿润特征,且期间存在多次短尺度的波动,其中千年尺度的Heinrich事件H3—H5在本文中有很好的揭示,其他的一些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与南京葫芦洞石笋和格陵兰冰心氧同位素记录也有较好的吻合。30 cal.kaBP之后,气候转向相对冷干。气候指标的红色噪声谱分析揭示出约1440 a全剖面最为显著的周期,与大洋热盐环流推动的约1500 a的D-O循环周期相似。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中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地区冰量以及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