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佳明  陈健  陈国良  钟宇  戴林发宝  陈斌  武哲 《岩土力学》2022,(S1):553-566+579
如何在地铁基坑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复杂地质和工程结构的多源异构信息,实现施工数字化建造是地铁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难题。通过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IM)定制化思路,有效集成工程结构体和岩土体模型,建立岩土体开挖与结构体施作同步进行的基坑施工仿真模拟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采用工业基础类(IFC)标准,分别针对地质体和工程结构进行扩展和定义,构建基于IFC标准的基坑工程基础数据体系。在Autodesk软件平台上,研发基坑结构构件库和参数化构件建模技术,创建自定义的基坑结构建模插件。构建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立面向施工过程的地质模型动态剖切方法,将地质模型离散划分不同开挖阶段的三维地质块体,形成基坑分阶段施工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地质体与结构体融合的拓扑重构算法,构建基坑多阶段开挖一体化集成BIM模型,动态加载施工进度信息,形成基于BIM技术的地铁基坑工程施工仿真模型和模拟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展示所提出的仿真模拟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9,(6)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也随之越来越便捷高效,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并在工程测量中逐渐普及。针对逐渐趋于主流的无人机倾斜摄影与BIM相结合构建的三维实景模型在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及三维成果的应用设想进行研究探索可知,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我们可以得到工程区内的三维实景模型,而BIM技术可以构建工程设计模型,通过三维实景模型与BIM模型的融合,我们可以将建成后的水利工程模型直观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实现设计蓝图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可有效解决工程量估算误差较大问题,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Revit软件对基坑工程造价计算功能的缺失,提出将基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全过程构件族类化,并利用Revit API二次开发技术实现基坑工程造价自动化计算。首先,利用Revit平台建立基坑工程BIM模型构建族类库,实现基坑工程支护结构族类参数化;然后,对基坑工程造价计算流程进行分析,利用Revit API二次开发技术自动获取基坑工程项目BIM模型中各类构件参数,并结合基坑工程造价计算公式,实现实际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数据的显示与输出等功能;最后,以长沙市某基坑工程为例,开展实际工程项目的自动化造价计算,验证上述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造价计算插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Revit造价计算插件可以基于导入的基坑工程BIM模型实现自动化造价计算,且与人工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这一技术的实现,弥补了Revit软件在基坑工程造价计算以及基坑工程造价方面功能的不足,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进一步扩展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实施《“十二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促进实现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协同工作等技术应用,降低工程投资,实现从设计、采购、建造、投产开车和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应用等目标和任务,近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与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设计大赛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5.
目前BIM和3DGIS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BIM具有特殊的语义结构,现有的集成框架和方法在处理轨道交通BIM和3DGIS集成的应用中具有很大局限性.为解决BIM和3DGIS集成技术在城际铁路施工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杭州至富阳城际铁路工程为例,通过集成BIM与3DGIS技术,构建工程项目地上地下一体化智慧平台,开发了模型漫游、3DGIS与BIM信息的联动协同、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深度应用功能,实现了BIM三维微观模型与3DGIS宏观场景的集成.  相似文献   

6.
正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运用的关键技术,承载着建筑工程全过程信息,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石。作为工程全过程信息载体,BIM技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的工程数据,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结合十分密切,应用日益广泛。BIM的核心优势在于建筑信息的可视化以及BIM工程全过程信息集聚,以数字化的方式表达工程项目的实施实体与功能特性,高效整合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实施流程,确保设计理念得到有效执行并系统化解各类风险,日益成为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提升的重要突破口。基于BIM技术的上述优势,2020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国良  吴佳明  钟宇  陈健  陈斌  王永东 《岩土力学》2020,41(8):2821-2828
岩土工程信息化迫切需要加强大数据集成共享和多专业协同合作,BIM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以启示,可将BIM技术应用于岩土工程信息化建设,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质模型与BIM模型数据标准不统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地质模型采用BIM数据标准IFC的思路。采用IFC实体扩展及属性集扩展模式,建立了面向三维地质模型的扩展模型IFC-3DGeoMdl。利用已有的IFC对象类型,派生相应的地质物理实体以及地质空间结构实体,给出地质物理实体的空间表达形式;利用IFC中已有的关系类,定义地质物理实体与空间结构实体的关系;进而,基于IFC中的属性表达方式,实现了地质对象的地层信息与物理力学参数等属性的扩展;最后,给出了创建该模型的具体实现过程,并利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可有效实现岩土工程地质模型与BIM结构模型的集成,从而为深化岩土工程的结构设计、施工等提供有效的地质模型信息。  相似文献   

8.
12月6日,清华大学BIM课题组负责人顾明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交流大会上作了题为《BIM标准信息化》的主题发言,本文摘取了部分讲话内容,以飨读者。当前,大力推进行业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而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要实现多维信息融合,就要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本文以BIM技术为例,在清华大学BIM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BIM标准的构建和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研综合楼项目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天津院")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持运营的建筑一体化项目,建筑设计要求精细、工期紧张、建设项目总成本要求精细化控制。天津院创新性地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开创的一体化应用模式赢得了业界普遍认可,荣获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BIM大奖。项目通过规范构建BIM模型,将各阶段项目信息汇总到BIM模型中,并有效利用模型数据,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管理。  相似文献   

10.
BIM技术具有三维可视化、碰撞检测、工程信息管理等众多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工程质量与效率,在建筑领域得到迅猛发展,然而在岩土工程中因为收费机制、软件功能限制、应用局限性等原因导致其发展的严重滞后。随着设计可视化、信息化发展进程,BIM也将在岩土中得到立足。对BIM在岩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对发展前景展望。以武汉亚洲医院基坑项目为依托,进行了BIM的完整实施,探讨了模型建立方式与施工应用方法,对今后BIM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蓬勃,众多高校与企业开始关注和研究BIM技术。目前,BIM技术在建设项目设计和前期准备方面研究和应用很多,但在施工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对施工场地模型的构建通常局限在场地内部,容易导致施工工地与周边建筑的矛盾或冲突,且大大降低了施工过程虚拟漫游与可视化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施工场地周边模型构建的意义,对比现有建模方法,探索出利用互联网资源与现有常规软件,完成施工周边建筑、地形、附属物模拟,并导入建筑信息,完成施工场地周边实景搭建的方法,为精细化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监测的问题与难点,将项目信息门户(Project Information Portal,PIP),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三大信息技术与基坑工程相结合,形成一套适合于基坑工程特点的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系统以及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基坑模型从参数化建模、模拟仿真到基坑监测的全过程、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生产要素之间信息化的动态可视化过程。通过建立起的三维BIM模型可方便、快捷地监测基坑,确保基坑开挖、支护过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并且使基坑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记者王艺静报道近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和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特克")联合举办的2015"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最佳BIM建筑设计奖、最佳BIM工程协同奖、最佳BIM拓展应用奖等9大类共77个奖项花落各家。中设协秘书长王子牛、欧特克亚太区高级副总裁魏柏德等出席会议并致辞。颁奖  相似文献   

14.
参与此次BIM应用交流会的设计院都是BIM应用的勇敢尝试者与践行者,不但拥有令人瞩目的已建或在建大型BIM工程,而且都分别组建了各自的信息技术中心或BIM团队。可一开始,讨论的焦点就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为什么要做BIM”这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制定标准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随着BIM技术的兴起,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把BIM标准的制定作为首要工作,很多国际化组织也纷纷出台关于BIM的各项规定。中国的BIM国家标准于2012年立项,包括4项关于大量性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建筑的BIM标准,分别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建筑  相似文献   

16.
钟宇  陈健  陈国良  吴佳明 《岩土力学》2018,39(5):1867-1876
为解决隧道工程建设各阶段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困难的问题,前期在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简称IFC)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了盾构隧道建模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技术的盾构隧道结构信息模型建模方法。根据扩展的盾构隧道结构信息模型的IFC表达,提出了单个管片块建模方法和隧道线路解算流程和步骤。在此基础上,进行盾构管片拼装与隧道建模,建立了盾构隧道建模流程和参数化建模方法,形成了基于BIM技术的盾构隧道结构信息模型建模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工程应用表明,通过借鉴和引入BIM技术,建立基于统一IFC数据标准的盾构隧道结构信息模型,可以实现盾构隧道信息的无损交换与充分共享,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前期提出的基于IFC的盾构隧道建模数据模型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可为隧道数值计算分析提供初始模型,为实现隧道三维可视化模型和分析计算模型的无缝对接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BIM技术在古建筑保护测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村文物建筑群工程实例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传统测绘方法,证明其在测绘及文物保护方面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BIM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可视化、协调性、信息化等特点逐渐被人们认知并接受。一些施工单位针对中标项目的特点,开始将BIM技术引入到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组织设计中。BIM技术的引入使原本以纸质图表表述为手段的现场管理逐步转向应用三维虚拟模型信息,使施工现场参与各方都可快捷、无技术壁垒地了解施工进度、施工方案等。施工项目BIM应用特点结合BIM的特征和已有施工项目应用BIM的经验,可以总结出BIM在  相似文献   

19.
正BIM技术作为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使其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可实现BIM技术的价值最大化。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BIM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软件厂商和设备厂商也积极响应,在各自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然而,能够将BIM技术应用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项目却不多,BIM模型作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需求的转变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加快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要求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公路水运工程BIM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条件成熟的领域和专业优先应用BIM技术,逐步实现BIM技术在公路水运工程广泛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