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前兆性空区的作者愈来愈多,而且大多注意到力求克服人为性,尽量寻找一些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客观地圈定空区。可是,实际上不仅在预报实践中,而且在震例总结中,圈定空区的不确定性依然十分明显地存在着。一次强震发生后,不同人总结,可能画出很不相同的空区。 使用资料的震级限不同,所给出的空区时、空范围也不同。有人为此划分了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可是,同样用弱震资料研究强震前的前兆性空区(或称孕震空区),不同人也常给出不同的空区。这可能与各人使用研究空区内外弱震活动变化的定量或非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强震前可能出现地震活动空区是最早被人们注意到的震兆之一,也是近年来比较受重视的一种震前地震活动图象变化。虽然有关空区的震例报导逐渐增多,但是人们还是普遍认为要在大震前很确切地圈出一个空区很不容易;震后总结,不同人划的空区也不大一样。原因之一,是空区起止时间很难确定。有人取一定时间间隔(如2个月)为步长、对一定时段(如1年或2年)作震中分布图,以便客观寻找空区。可是,实际上我们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强震前出现地震空区的震例报道逐渐增多,有关空区的研究逐步深入。与此同时,在地震空区的研究和预报实践中,人们也遇到不少麻烦。无震空区,即出现空区后并不发生强震的现象,就是最麻烦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当空区的概念从板块边缘大震的空段扩展到板块内部,从使用强震资料确定第一类空区扩展到使用中、小地震圈定第二类空区以后,碰到这种问题的机会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四川雅江,盐源至云南永胜复杂地震构造区的分段地震活动性以及震源力学作用形式和震型特征;以现今强震活动空段,最新地壳形观测图像,突出的震群活动给出该地震构区未来强震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库玛断裂带强震活动与地震空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玉华  马文静 《地震》2002,22(2):81-87
库玛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内部的一条强地震活动带, 1900年以来发生过3次7级地震,其中2次7级大震前均出现5级以上地震的背景空区,表明背景空区对该带大震具有中长期预报意义。最近一次背景空区业已形成,并出现与之配套的孕震空区,其演化图像符合强震孕育模式。研究发现,库玛断裂带中段ML 3以上地震空区,对共和7级强震及周边200 km的强震有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地震活动性研究是探索地震发生规律、判断地震危险性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强震前经常出现背景空区、中小地震增强活动、地震条带、地震平静等地震图像异常过程,这体现了强震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但在实际研究中,对地震空区和条带的确定及其演化特征分析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复杂的问题。根据强震发生前未来震源区周围存在地震活动增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将地震活动空区划分为三类,并以川滇地区大量强震和中强震为例,着重研究第三类空区——环形图象及与之伴生的前兆震群的特征,给出了有关的经验公式。并对环形空区的出现与地震前兆阶段的关系及预报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焦远碧 《内陆地震》1993,7(2):106-113
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划分出不同的地震区带,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可分为9个地震区带,分析各个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出某一活跃期强震发生主体地区的判别,对某一个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作出地震危险区预测。用震源面投影图代替点投影的震中分布图可更合理地解释一个构造带上强震的发生过程,更清楚地勾画出未来强震的孕震范围。对强震破裂区闭锁段、背景空区、孕震空区的关系用实测震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王海涛  彭克银 《内陆地震》1999,13(3):193-200
借助地震空区R- t图分析原理,以新疆8 次6 级以上强震为例,分析研究强震前加、卸载地震的异常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 次强震中有6 次地震,震前在震中周围出现明显的加载地震相对集中分布或加载地震围空异常区,异常区出现于震前1 年到1 年半左右,其半径尺度为50~90 km 。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两个部分研究了我国西部滇、川、甘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了强震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围空区的一般形态、围空区形成时间与强震震级的关系、形成地震围空区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震围空区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 其次还研究了近年来川、滇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3级以上小地震的活动特征。并从强震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小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有无直接前震等方面探讨了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强震的不同特点。发现发生在“块间”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很低,形成“空区”,多无直接前震。而发生在“块内”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高,形成“条带”状分布,震前从几秒到几个月内有3.0—5.5级的直接前震活动。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的强震前小震活动具有的这种不同的特征可能与发震地区的构造、结构条件、应力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我们通过对我国三十多个中强震和强震前的地震空区的分析,对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总结了应用地震空区估计地震趋势的设想,提出了判别孕震空区的标志和“逼近地震”的特征及其识别方法。 近年来豫北、鲁西南一带的地震活动性有所增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们根据孕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北地区8次MS≥7强震前的MS≥5地震活动特征和3次MS≥7强震前的ML4地震演化的研究,发现西北地区7级强震前存在较大范围的MS≥5地震平静或MS5地震空区。该地区强震前存在ML≥4地震空区的演化,一般表现为孕震区周围出现平静—活跃、持续平静和平静区逐步向未来震中收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川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首先基于本世纪第五强震活跃幕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图象的结构性转移;二是该区“第一类地震空区”或“空段”的存在及强地震复发周期接近;三是大地形变复测证实监测区内“闭锁段”和“隆起区”的存在;四是在其空段和闭锁段或隆起区近年曾发生注目的中等地震活动;五是测震和其它微观前兆趋势性异常出现,说明所圈定监视区的中期强震危险性存在。本文通过构造活动速率、历史地震计算的复发概率值和测震学及微观前兆异常信度的分析和综合信度运算,探讨了并给出了川西地震重点监视区及附近地区的近期分段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4.
应用模式识别方法综合分析多项震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华北地区公元1400年以来的16次M≥7强震和随机选取的191次“无强震”,研究 了下列一组震兆:地震活动水平;b值:空区;地震的条带分布和地震的集中性。对每项震兆,建立了该震兆为异常的一个或数个定量的准则,然后用模式识别法综合分析了这组震兆。结果表明:强震前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和中小地震集中在强震震中附近可能是重要的震兆;b值异常在综合预测中也起了较大的作用;空区和地震的条带分布所起作用较弱。一系列控制试验表明结果是稳定的。基于对这组震兆的研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应用模式识别方法的综合预测方案”,并试用于强震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白超英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0,4(4):351-355
1990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强震发生在重力异常梯度带的拐弯处;强震前存在明显的M_s≥3.5级地震围成的空区;空区走向为北西西向,与斋桑强震发震构造走向一致,长轴约170km。1990年2月14日4.0级地震可视为信号震。最后初步讨论了阿勒泰活动区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强地震前的地震空区已有许多研究,存在着不同的勾划原则和结果。本文从地震构造成因的观点出发,以寻求强震前构造活动状态为目的,把地震空区及与其配合的地震分布图象都看做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两条共轭断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把华北地区三个相似的地震空区称之为地震构造空区。三个空区是唐山地震(图1)、海城地震(图2)前的空区和现在仍然存在的邯郸空区(图3)。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前的时空分维、地震活动图象、b 值、频度及应变能变化特征,表明:①时间分维 D_t 在强震前两年下降.空间分维 D_s 在强震前一年下降②4级以上地震从1966年至1977在澜沧—耿马地区形成了长轴为340千米的背景空区,自1978年始,其西南部分地震密集发生,东北部分仍保持围空;3级以上地震自1987年迅速形成了长轴为216千米的孕震空区和密集区;强震则发生在空区和密集区的交接地带;3级孕震空区内的2.5~2.9级地震从1988年4月开始平静。③b 值在孕震空区变化幅度比较大,而频度和应变能在孕震密集区变化幅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18.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前120年鲁南周围形成M_s≥3/4地震围空区,近百年来该区再次形成类似的空区。本文对两次空区形成条件及其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个空区的空间尺度、时间长度及地理位置大体相似;但它们与地震活动期、幕及强震主体活动区的关系却明显不同,结合对鲁南空区地震趋势的预测及近期地震活动态势的剖析。初步认为,未来百年内鲁南空区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甚小。  相似文献   

19.
未震空区与卸载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清理结果表明,利用地震空区预报未来强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虚报率较高。作者研究发现,在一些没有发生地震的孕震空区周围,发生了某种“卸载地震”,以至终止了空区的孕震过程。文中总结了某些卸载地震的特点和利用对卸载地震的识别从而减少虚报的效果。卸载地震的作用有可能对其它无震前兆异常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震活动性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MS≥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特征,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综合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东北9次(组)浅震地震前,所研究的5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中,88·9%出现了持续3个月以上的短期异常变化,且5项参数R值评分结果都满足97·5%的置信水平;88·9%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有87·5%孕震空区在空区边缘或空区内部出现了ML≥4·0逼近地震,逼近地震以单个或成对的形式出现。66·7%的地震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地震条带异常。最后给出东北地区中强震的短期预报方法,这对未来东北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将起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