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翁礼巽 《地质科学》1960,3(3):137-147
一、引言世界上超基性岩的分布同不同时代的褶皺山带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的超基性岩都产生在地槽中。根据不完全資料,中国主要的超基性岩也分布在地槽中。如中国北部超基性岩产在古生代地槽华力西褶皺带中;西北超基性岩产在加里东褶皺带中;西南超基性岩侵入于中生代地层中(属于中生代末期燕山褶皺带);也有侵入于新生代可能属于喜馬拉雅造山期的地层中。超基性岩在我国地盾区中也有分布,如西北、东北、华北及西南某些超基性岩均产在震旦纪地盾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通过对西北地区地槽褶皱带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具成铬远景的超基性岩带,赋存于特定的构造部位,即沿褶皱带与基底隆起(地槽中间隆起带或地块)带接合处的深断裂带分布。这里活动性最强,一般都是地槽向洋迁移起步地带,断裂生成早,且继承性长期活动,曾多期次下切地幔导致大量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和分异作用。因而沿这类断裂带形成明显的基性、超基性岩带。岩带中的岩体数量多,总面积常为全区诸岩带之冠。伴生的基性侵入体发育程度亦居首位。岩带总体基性度偏高,由多岩相组成,铬铁矿化较普遍,产有工业矿床。例如,西准噶尔华力西中期优地槽褶皱带西南部,由南而北依次出现拉巴—达拉布特弧形超基性岩带,玛依勒弧形超基性岩带及塔斯特弧形超基性“岩带”。其中以拉巴—达拉  相似文献   

3.
1958年袁棨林在我国北部一地槽区曾注意到有两类超基性岩体。第Ⅰ类有橄长岩-异剥辉长岩分异脉岩(以下简称分异脉岩)的岩体,其造矿铬尖晶石为较富铝的富铬尖晶石亚种和富铁富铬尖晶石亚种,组成低品位冶金级矿石;第Ⅱ类为无分异脉岩的岩体,其中合富铬贫铝的铬铁矿亚种和富铁铬铁矿亚种,组成高品位冶金级矿石。它们虽然都是镁质超基性岩,同样是以斜辉辉撖岩为主的纯橄榄岩-辉橄岩杂岩体,而且都显示了较强的动力分异作用,只是由于出现或不出现与晚期岩浆铬铁矿有成因关系的分异脉岩,而使造矿铬失晶石成分有明显地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内蒙超基性岩侵入体的简要地质特征超基性岩侵入体在本区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内蒙地槽中;在内蒙地轴中,亦有零星分布。 (一)地槽型超基性岩侵入体:地槽型超  相似文献   

5.
1.超基性岩的成因类型在卫国战爭以前的文献中,曾使用各种不同的名称来表示超基性岩杂岩体,如等,甚至还有(中文沒有其他的譯名--譯者註)。但所有的人在这些名詞下所理解的都是一种岩石。  相似文献   

6.
徐云鹏 《地质论评》1965,23(6):445-453
一、区域地质简述本区位于海西地槽褶皱带中。超基性岩侵入体极为发育,形成一个近东西向分布的不规则“S”形超基性岩体群。此岩体群东端一岩体处,见到起基性岩侵入于含(竹蜓)科化石  相似文献   

7.
(一) 矿体形态 206矿区矽卡岩白鎢矿矿床主要分布在甲区和乙区兩个地段,如图1。矿体呈层狀、条帶状、扁豆狀产出。所谓矿体不仅有矽卡岩而且也包括了矽卡岩上、下圑岩(石灰岩、角頁岩和板岩)的工业矿化部分。矿体产状与矽卡岩体基本一致,矽卡岩化則又与岩层产狀一致。矿体走向在甲区大致为北东30~35°,傾向南东,倾角由30°至35°;在乙区略偏东而为北东60°左右。倾向亦为南东,傾角由35°~40°。本区矿体在产狀上較为特殊的是:这种接触交代式的矿床并不产于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帶上,而却产于石灰岩与砂岩的接触帶中(这是主要的),或者产于  相似文献   

8.
西准噶尔地槽褶皱带,形成以大断裂为主干的四条弧形构造带,成为区域构造格架。弧形大断裂及其派生次级断裂,为超基性岩浆侵贮提供了空间条件。超基性岩体成群出现,分段集中,总体成弧形带状展布。据不同性质断裂组合方式,对超基性岩带又分为人字型、折线型、串珠状等构造型式。随断裂作用强度由南往北变弱,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亦依次减弱,岩体数量及出露面积减少和变小,成带性由明显至不明显,岩石类型、岩(体)带平均化学成分由偏基性向偏酸性演化,铬矿化碱弱。诸岩体(群)的空间分布规律,反映了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解广轟 《地质科学》1965,6(3):278-283
超基性岩同围岩接触,一般都很少见到明显的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现象,特別是后者更为少见。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二:首先,超基性岩浆本身“活动组分”较少,如果沒有特殊有利的条件(包括岩体大小、侵入深度、接触面的形状产状、围岩成分以及构造条件等),这些组分不易集中,也就很难同围岩产生接触交代反应。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元古代以来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活动,与相应时期的地槽迁移和构造活动带的迁移是同步的。岩浆的产生有赖于重熔,而重熔最适宜的部位多在巨厚沉积物的槽地或海盆腹部;岩浆的侵位必须借助深大断裂的沟通,岩体的贮存需要断裂与隆起组成的压力开放系统;岩浆涌出力求消耗最小功能率。  相似文献   

11.
地质概述本文所述地区位于云南东南部,是华南地台上的一个凹陷带。区内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均甚发育,塞武、奥陶系只在南部稍有出露。各系的特点均为由碎屑沉积(砂质页岩、页岩)渐渐过渡为纯化学沉积(石灰岩夹燧石透镜体或团块)。总厚度不超过3,500米。岩层褶曲平缓而开阔。区内大断裂甚多,较著者一为南北向,长30余公里;一为北西向,与前者约成45°角。  相似文献   

12.
基性岩墙群是重建古陆块聚合、伸展乃至裂解的关键标志之一。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时空对比综 合分析表明,华北地块区发育2300Ma±和1700~1200Ma的两期基性岩墙群,分别代表了新太 古代和古元古代华北古陆块的聚合、伸展过程;扬子地块区发育800~620Ma的基性岩墙群, 反映了新元古代扬子古陆块的聚合、伸展过程。认为前震旦纪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可能是独 立古陆块或不同古陆块的组成部分。晋宁造山作用(1100~850Ma)和澄江伸展、裂解作用(800Ma±)是可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地区超基性岩成岩时期与成矿(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西准噶尔褶皱带超基性岩体已分出晚加里东期及中华力西期。前者侵入下古生界中,在下泥盆统底砾岩内普遍见到超基性岩砾石及碎屑。该期岩浆上侵发生同褶皱阶段,原岩浆成分相对贫铝,不利于生成铬矿床。后者侵入泥盆、石炭系中,上覆下二叠统砾岩中有超基性岩砾石及铬尖晶石。晚古生代地槽是在下古生界褶皱基底上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岩浆侵入虽也发生在褶皱同时,但壳层厚度增大,地质环境相对稳定,加之原岩浆中富铝,有利于岩浆分异形成铬矿床,是区内重要的成(铬)矿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一、基性-超基性岩的分带现象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铬矿床的形成和产出规律不同于其他矿床,它往往作为基性-超基性岩的一部分成分存在.这种基性-超基性岩常沿巨型构造体系成带分布.铬铁矿在岩体内也成带分布、成群出现.本文重点讨论岩体群的分带现象.由肖序常等所编世界主要基性-超基性岩带和主要铬铁矿分布图~(2)可见,基性-超基性岩带和主要铭铁矿矿田的分布状况.就亚、非、欧三洲看来,发现至少有三个超巨型的基性-超基性岩铬矿带,和若干规格稍次一级的铬矿带(图1).  相似文献   

15.
冯国桢 《地质科学》1960,3(5):259-259
最近我們在閩北南平县大历口王源村周围找到数处蛇紋岩体。在0.4平方里的范围內共发現三处,长度分别为200米,200米,500米;寬为100米;150米;200米。本区蛇紋岩显深黑綠色,偏光鏡下鑑定結果,纤維蛇紋石及叶蛇紋石占90%以上,具网状結构,网脉由蛇紋石和粉末状磁铁矿組成,网脉間分布着蛇紋石之隐晶貭变种--胶蛇紋石。40个样品化驗結果,MgO一般占38-42%。另外从有关单位踏勘資料証明,建阳县崇雒北历村附近也有超基性岩体,并驗証了該地航测磁异常系因此而成。經福建省地貭局实驗室鑑定为蛇紋岩。浦城县九牧西瓜坪也发現輝石橄欖岩,它們呈小岩株状侵入于前震旦紀片岩系中。  相似文献   

16.
某超基性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辉橄岩中由辉石组成的流层及纯橄榄岩中由附生铬尖晶石构成的流层)十分发育(图1),其分布也很有规律,产状亦较稳定。作者在进行室内研究时,发现同一薄片中各橄榄石颗粒的干涉色极其相似;费氏旋转台的研究发现在同一切面上的原生造岩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的光性方位也比较相近,因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为了阐明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同时也为了了解岩体原生构造与分异作用和成岩过程的关系,我们作了一些岩石显微构造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超基性岩岩石显微构造的研究,是作者初次尝试,若干现象尚未能完善的加以解释,希读者指正。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何作霖教授的指导,朱寿华、郭金弟和何永年等同志也给了许多帮助,作者仅向他们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17.
具有经济价值的铬铁矿矿床,在除非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中,通常与属于橄榄岩—纯橄岩岩系的超基性岩阿尔卑斯型侵入体有关.关于阿尔卑斯型超基性岩的成因问题,有三种主要看法:(1)含有或不含悬浮晶体的超基性岩浆从上部地幔侵入到地壳;(2)基性(似玄武岩)岩浆从上部地幔侵入地壳,超基性岩由于它在岩浆囊中的分异作用而发生以后的分离;(3)构造地块的突起和地幔橄榄岩呈固态喷出.作者认为,全部地质资料是  相似文献   

18.
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常常伴生,而且两者有时是就地分异而成的。为适合基性岩和超基性岩化学成分特点,我们曾拟定一种计算方法及图解,并在我国试用。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及科研实践,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与补充。其目的是要把岩石的化学分类和实际矿物分类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彭礼贵 《地质科学》1987,(2):138-151
本地区阿尔卑斯型超基性岩在温度约800—1200℃、压力约0.9—1.68GPa、差异应力0.2—0.35GPa和比较干的条件下发生了塑性变形作用,形成一套以残碎斑结构为主并有糜棱结构的超基性岩质糜棱岩。在残碎斑状矿物和造矿的铬尖晶石中的原生全结晶化硅酸盐熔体包裹体和熔流体包裹体的发现和研究,证明该类岩石是在温度约1200—1300℃、压力约1.1-1.38 GPa,大致相当40-50 km深处,庄物理化学条件相对恒定的环境中,经硅酸盐熔浆液态分异形成的岩浆岩。在重结晶次生橄榄石和辉石中未发现任何包裹体,说明超基性岩塑性变形作用是在岩浆成岩之后。  相似文献   

20.
铬铁矿的找矿和研究工作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在有利构造部位寻找超基性岩带(蛇绿岩带),圈定其中的超镁铁岩体;评价岩带和岩体的含铬性,选择铬铁矿找矿靶区;在含矿岩体中普查勘探工业铬铁矿矿床.我国近三十年来的铬矿找矿工作,对解决第1、3环节问题,已在实践和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关键是如何从大量岩带(体)中判别具有成矿远景的岩带(体),建立起—套简易而有效的评价超基性岩含铬性的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