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水利学会、水电部松辽委员会联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冻土学术会议,于1986年8月19日至24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各有关部门84个单位的173位代表及国际冻土协会副主席、美国第四纪研究会主席T.L.辈伟教授为首的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专家、教授十多位专程来我国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他们的论文。提交会议的论文共216篇。  相似文献   

2.
一文 《地质论评》1963,21(3):140-14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今年9月16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了1963年年会。会议期间共宣读了119篇论文,其中属固体地球物理方面的有22篇;空间物理方面24篇;勘探地球物理方面73篇。这些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地球物理各学科的发展,已从学习和利用国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年会于1991年10月8—1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科学院、高等院校、地矿、石油、地震、有色金属、铁道、冶金、能源、水利、省市有关科研、生产部门的113个单位,共343人。 会议共收到论文425篇,分10个专题进行报告,宣读论文279篇。会议出版了论文摘要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1》。  相似文献   

4.
1985年4月27日到5月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第十一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沦会,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位代表参加(苏联及东欧等国未派代表参加本届会议)。会议包括专题讨论,大会宣读论文,参观试验室、成果展览及测试展览等内容,会前会后还组织了地贡旅行。会议收到论文摘要和成果摘要共98篇,大会宣读了论文55篇。综合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当前化探各种方法的进展,特点和动向(不包括苏联)。  相似文献   

5.
谢自楚 《冰川冻土》2003,25(1):114-115
2002年9月19日至9月21日,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笔者参加了自197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每届大会都展示了中国冰川冻土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方向,不断推动着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对这次大会笔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在冰冻圈及全球变化专题方面参加会议的论文共32篇,其中在大会宣读的共16篇,另16篇因作者在野外考察等原因没有在会上宣读,但已发表在《冰川冻土》期刊2002年第24卷第5期的“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中.  相似文献   

6.
陈振玠 《地质论评》1980,26(2):174-175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矿床学术会议,于1979年11月5日至11日在成都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单位有80多个,167人,提交会议的论文280篇,宣读了119篇。会议广泛地进行了学术交流,讨论了金属矿床成矿的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推荐了质量比较好的论文。交流了经验,提高了认识,开扩了思路。对促进今后  相似文献   

7.
全国冰川冻土测试技术会议于1980年3月16日至21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39个单位8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宣读论文63篇。经全国科协批准,在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学会”,并选出了以施雅风同志为理事长的学会理事会。  相似文献   

8.
第八届国际介形类学术会议于1982年7月26日至29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美国、英国、中国、西德、法国、日本、加拿大等25个国家,共126人。提交论文摘要101篇,宣读论文92篇。我国第一次参加这个国际会议,出席的有地质部、科学院、石油部和煤炭部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1988年7月26——28日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召开发第五届国际土冻结学术讨论会(ISGE88),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苏联及芬兰等19个国家的11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所及煤炭系统共1O位代表参加了该会。会上宣读了42篇论文,并就人工冻结技术应用中的基础研究及工程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讨论。这些论文均被搜集于本  相似文献   

10.
由国际多年冻土协会下挂的中国冰川冻土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织的第六届国际多年冻土会议,将于1993年7月5—9日在我国北京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会议将以论文宣读、专题讨论和论文展示的形式开展。宣读论文是会议的主要方式,大会将设立三个分会场,同时宣读普通冻土学;冻土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冻胀;多年冻土工程等三个研究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发展”、“高山多年冻土和冰缘过程”及“寒区线形构筑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次金属矿勘探地球物理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11月3~7日在烟台举行.来自地质部、冶金部、二机部以及科学院和大专院校的112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学会副秘书长王绍舟,常务理事王敬尧、谭承泽、熊光楚,理事杨尔煦、秦葆湖、黄树棠、章晔、程方道、蒋光跃、傅良魁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80篇,大会宣读的有13篇,分组会上宣读的33篇.这些论文介绍了近年来物探在找黑色、有色、稀有和放射性矿产方面所取得的地  相似文献   

12.
1990年8月12—18日第八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科学讨论会在加拿大渥太华成功的召开了。会议是与矿床成矿模式国际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同时,也与IGCP-254、IGCP-247、IGCP-282、IGCP-226等国际对比项目的年度会议合并召开。参加会议的共计43个国家的代表约500人。会议宣读论文约420余篇,展示论文64篇,论文内容包括:成矿流体包裹体,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冻土学术会议于1981年10月中旬在兰州举行。这是我国冻土学界一次规模空前、内容丰富的盛会。有来自全国铁路、水利、林业、公路、地质、采矿等生产部门,以及科研和高等院校68个单位的182名代表参加。日本雪冰专家黑岩大助教授、美国寒区工程和冻土专家严银照博士和J·布朗博士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提交会议的169篇论文报告,充分反映了我国年轻的冻土学研究得到蓬勃发展,无论是普通冻土,还是冻土物理力学和热学性质,以及工程冻土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进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本会岩浆岩委员与地矿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全国海相火山岩学术交流会于1988年3月29日至4月2日在古城西安召开。来自地矿部、冶金部、核工业部、黄金部队、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及有关的编辑出版部等8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我国海相火山岩地质工作者的第一次聚会。会议共征得论文摘要118篇,论文21篇,大会宣读7篇。会议还按区域地质、岩石及矿产三个专业进行了分组学术交流,有32位代表在专业组会议上发言。此外,加拿大学者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0月25~28日,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在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功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323位,分别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75个单位。会议收到论文摘要177篇,论文全文26篇。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分组发言和展报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其中大会宣读论文28篇,分会宣读论文112篇,展示成果17份。本  相似文献   

16.
在历时十年的灾害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中国的科学技术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78年是中国冰川冻土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在原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的基础上分建了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派出了冰川学代表团访问瑞士、法国和英国,结束了以往的孤立状态;举行了第一次中国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会议上宣读和印发了178篇论文或摘要。1979年创办了《冰川冻土》学术期刊。1980年举行了冰川冻土测试技术会议,宣读论文62篇,并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学分会。下面简单叙述1978至1980年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若干工作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协会第5届地球物理讨论会和展览于1982年2月22—27日在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迎接挑战”。 会议的一个特点是代表面广。大会的发言者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特别是北美和中国。大会共宣读了论文90篇,其中近一半是关于石油勘探技术的,有关金属矿床勘探的论文有27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于1990年10月13 17日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石油、地矿、科学院、地震、能源、冶金、有色金属、高等院校等部门的130多个单位,共607人。 会议共收到论文720余篇,其中441篇刊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0)》。 刘式达、肖佐、曾融生和杨文采教授应邀在大会上宣读了四篇综合报告。会议分16个专  相似文献   

19.
由本会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联合举办的全国超大型矿床寻找与理论研讨会5月26—30日在贵阳举行。74个单位13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45篇论文,其中6篇在大会上宣读,28篇在小组会上进行交流。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上陆续发现了一些超大型的矿床,除了一些超大型的油气田外,还有不少金属与非金属矿床,著名的有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坝Cu-U-Au矿床、加拿大与澳大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陆军冷区研究和工程实验所(CRREL)、美国陆军研究局及阿拉斯加州联合主持的“第三届国际土冻结讨论会(ISGF)”于1982年6月21—24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西黎巴嫩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西德、英国、中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共宣读了约60篇论文。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袁忠淮所长和笔者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分别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