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发军 《四川气象》2002,22(3):28-29
从众多的地面温度观测记录来看,发现了很多地面最高温度表的记录和地面最低温度表的记录,分别比下午和上午地面0cm的值偏低和偏高许多,或者下午(上午)地面0cm温度表与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读数相差较大的异常情况。以下就对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提出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2.
温度、湿度自记纸数据自动读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万春  田燕  王鹏云  王瑞晶 《气象》2006,32(8):97-101
为了提高植物叶面积的测定精度,基于计算机和常规扫描仪,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开发了温度、湿度自记纸数据自动读取系统(AutoGPR1.0)。系统能根据自记纸背景色与温度、湿度记录迹线颜色差异,将记录迹线提取出来,使计算机读出自记纸记上实测的温度、湿度值,获取连续数据。系统计算的相对湿度绝对误差≤2%,温度的绝对误差≤0.2℃。  相似文献   

3.
刘娜  任芝花  余予 《气象》2015,41(1):68-75
随着自动化气象资料业务的发展,直接辐射表自动跟踪太阳位置观测日照时数逐渐在业务中使用,那么直接辐射表与传统日照计观测资料的差异如何,需要对两种资料定量评估。文章选取我国15个气象辐射一级站的直接辐射表与日照计平行观测日照时数资料,探讨了两种观测日照时数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差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直接辐射表比日照计观测记录平均偏低0.51 h·d-1(8.30%),两种资料差异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区域变异,在夏季和春季较大,冬季最小,在西北及海南地区较大,东北、黄淮地区及四川盆地最小;(2)日出时段直接辐射表较日照计观测记录低0~0.3 h·h-1,日落时段直接辐射表较日照计观测记录高0~0.3 h·h-1,其他时段直接辐射表与日照计观测差值在±0.2 h·h-1;(3)受观测仪器和天气条件影响,在晴空、多云和阴天条件下,直接辐射表较日照计观测记录分别平均偏低0.17 h·d-1(1.88%)、0.64 h·d-1(9.08%)和0.62 h·d-1(26.73%);(4)两种观测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在0.88以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分析3个区域数值模式(CMA-MESO-3KM、SW3KM和SW9KM)2021年3—12月逐日2 m温度(包括日最高温和最低温)预报结果和气象观测站实况数据,检验评估了3个数值模式对四川省2 m温度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模式对最低温度预报效果好于最高温度,SW3KM模式对3—10月2 m温度预报略好于SW9KM和CMA-MESO-3KM模式,SW3KM模式对最高、最低温预报效果优于SW9KM模式,其准确率最多可分别提高13.4%、31.9%,较CMA-MESO-3KM模式最多都可提高18.8%。(2)温度误差分布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3个模式预报温度误差从凌晨至上午逐渐减小,而下午至晚上逐渐增大,SW3KM和SW9KM模式预报温度上午较实况偏高,其它预报时段较实况偏低,CMA-MESO-3KM模式预报温度较实况偏低。(3)温度预报准确率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预报准确率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系统性偏差增大。(4)CMA-MESO-3KM模式冷季温度预报偏高、暖季预报偏低,12时起报略好于00时;SW3KM和SW9KM模式00时起报的20℃以上温度预报偏低、20℃以下温度预报...  相似文献   

5.
利用毕节市8个国家站02时、14时气温实况数据,分别计算2016—2018年冬季(12月、1月、2月)EC细网格2 m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检验在升温、平稳、降温3类天气过程中温度预报效果,为模式温度预报订正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02时的预报平均准确率比14时高约10%;除赫章站以外,其余站点准确率在60%~80%之间,有一定预报参考意义;3类天气过程中,平稳、降温天气中温度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升温天气;升温天气过程中02、14时温度预报大多偏低0~4℃,降温天气过程中02时温度预报总体偏低0~4℃,14时偏高0~4℃。  相似文献   

6.
利用毕节市8个国家站02时、14时气温实况数据,分别计算2016-2018年冬季(12月、1月、2月)EC细网格2 m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检验在升温、平稳、降温3类天气过程中温度预报效果,为模式温度预报订正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02时的预报平均准确率比14时高约10%;除赫章站以外,其余站点准确率在60%~80%之间,有一定预报参考意义;3类天气过程中,平稳、降温天气中温度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升温天气;升温天气过程中02、14时温度预报大多偏低0~4℃,降温天气过程中02时温度预报总体偏低0~4℃,14时偏高0~4℃。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2016年自动土壤水分数据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据缺测检查、范围(极值)检查、数据时变检查、物理常数检查和僵尸数据检查等方法,对陕西2016年53套固定地段土壤水分观测10~30 cm土层的体积含水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各站缺测率均小于0.5%,最大为0.33%,最小为0.03%;1 h缺测时长最多,占比为64.4%;通信问题是短时缺测主要原因。范围检查检出数据为0的异常记录131 h,主要由该层传感器故障或因连接线松动、脱落造成,没有检出小于0或大于55%的记录。时变检查10、20、30 cm土层分别检出异常记录41、22、26 h,其中,10 cm土层检出率最高;突变主要是由于传感器防护管周围土壤发生龟裂或下陷。物理常数检查有17站发生一层或多层数据异常,其中, 53735等站三个土层全部出现异常,而且异常记录较多,异常站点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僵尸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物理常数检查异常表明这些地方的土壤结构和生态功能可能正在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徐影  赵宗慈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5,24(5):700-707
利用由IPCC数据分发中心(DDC)提供的5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包括海冰与陆地生态系统)(CCCma,CCSR,CSIRO,GFDL,Hadley)气温及降水的模拟结果,对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A2和B2影响下,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包括整个青藏高原地区2011-2040年,2041-2070年的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21世纪前50年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线性倾向等,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情况下,21世纪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将继续增加,在B2排放情景下,2011~2040年年平均温度增暖在高原主体达到1.6℃;20412070年,整个青藏高原的温度将上升2.8~3.0℃,A2排放情景下的升温幅度比B2排放情景下略高。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各站A2和B2两种排放情景下,每10年平均的温度分析表明,在A2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前后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温度增加将是2010年时的2~3倍左右,A2时在2.56~2.96℃之间,B2时在2.37~2.65℃之间。对21世纪前50年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变化的线性倾向的空间分布的分析可知,在A2排放情景下,大部分都在1.5~2.5℃/50a,冬季大部分地区的变暖倾向都在2.0℃/50a以上,有些地区达到2.5℃/50a以上,夏季在2℃/50a左右;B2时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倾向的分布趋势与A2时基本一致,只是变化的数值偏低约0.5℃。对21世纪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与温度不同,在两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降水的变化较为复杂。总体来说,21世纪前50年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国地面及高空站点观测资料,对西北区域数值预报业务试验系统(northwest mesoscale numerical prediction system,NW-MNPS)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4月31日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分析,评估NW-MNPS模式对西北区域地面、高空要素及降水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NW-MNPS模式对西北区域气象要素预报整体效果较好,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其中,对地面2 m温度预报白天偏低,夜晚偏高,昼夜差偏小;对2 m比湿预报白天偏高,夜晚偏低,昼夜差偏大;对10 m风速预报整体偏大。该模式对高空温度预报偏低,比湿预报偏高,风速预报低层偏大、高层偏小;对24 h降水预报,小雨、中雨的预报普遍偏多,而对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预报普遍偏少,尤其是大暴雨的预报。  相似文献   

10.
从众多的地面温度观测记录来看,发现了很多地面最高温度表的记录和地面最低温度表的记录,分别比下午和上午地面0cm的值偏低和偏高许多,或者下午(上午)地面0cm温度表与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读数相差较大的异常情况.以下就对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提出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观测工作中 ,我们曾发现有时湿度计的差值突然增大 ,这种现象大多只出现在 1 4时至 2 0时 ,尤以 1 4时居多。经检查 ,干湿球温度表的读数无误 ,水杯里的蒸馏水是满的 ,杯口距湿球球部的距离也合适 ,湿度计的记录也正常 ,并且 0 2、0 8时的记录都正常。经进一步检查 ,发现是湿球纱布被扎线扎得过紧所致。因为 ,白天温度高 ,相对湿度较小 ,湿球水分蒸发快 ,由于扎线扎得太紧 ,水杯里的水不能正常地通过纱布的毛细作用传到湿球球部上 ,湿球球部水分供应不充足 ,球部没有充分湿润 ,导致其数值偏高而失真 ;夜间由于温度下降 ,湿度增大 ,湿…  相似文献   

12.
在放球前后读取瞬间要素 ,因时间紧、观测项目多 ,易误读通风干湿表读数。如单独从基测或瞬间数据检查 ,即使出现误读也很难发现。如根据基测数据和瞬间数据 ,并结合当时天气实况及探空仪信号进行比较分析 ,可正确判断通风干湿表读数是否准确。例如 :某日 1 9时 ,基测的干湿球温度分别为 0 .4和 0 .2℃ ,仪器符号为 91 ,1 5 ,2 3 ;瞬时读取的干湿球温度分别为 0 .6和 0 .3℃ ,仪器符号为 93 ,1 5 ,2 1。根据基测时仪器所发信号 ,当时天气实况应是温度降低、湿度增大 ,恰恰和读数相反 ,显然读数不正确。通风干湿表读数技巧@崔智慧$郑州市气象…  相似文献   

13.
我站虹吸雨量计近一段时间发现无降水时有时却有 0 1~ 0 2mm的抬升 ,而有小降水时有时却不抬升的现象 ,如 1 999 0 7 2 8 2 0时换纸后 ,至 2 0∶2 3分自记纸有 0 1mm的抬升 ,但此时段内本站无降水。 1 999 0 8 0 1 1 5∶41~ 1 6∶2 8分本站有阵雨 ,实测降水量 0 3mm ,而雨量计自记记录却无抬升 (无记录 )。根据自记录情况分析 ,产生以上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 1 )笔尖和自记纸间的磨擦太大 ;( 2 )浮筒直杆与各孔洞间的磨擦太大 ;( 3)容器口面不水平。经检查 ,笔尖和自记纸间的磨擦适中 ,容器口面亦水平 ,最终原因是浮筒…  相似文献   

14.
59型与L波段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对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国探空系统换型时获取的70个高空台站的对比观测数据,计算了59型探空仪和L波段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差异,分析了探空仪换型对于探空数据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平均而言,在100 hPa特别是在400 hPa以下高度,两套系统提供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观测值没有明显的系统差异;但在70 hPa以上高空,59型探空仪测定的规定等压面温度比L波段探空仪低0.1~0.7℃,导致位势高度在20 hPa高度时偏低达30 m左右,换型前后变化明显。系统差异的产生与59型探空仪的生产厂家、施放地区和季节关系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太原厂生产的探空仪测得的温度在对流层偏高,在平流层偏低,位势高度在对流层偏高,在平流层逐步转为偏低;上海厂生产的探空仪测得的温度全程偏低,引起位势高度也全程偏低,因此两个厂家的59型探空仪相对于L波段的温度和位势高度系统差也有明显不同。用户在使用局部地区高空站59型探空仪的观测数据时需了解该59型探空仪的生产厂家。  相似文献   

15.
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根据FY-3气象卫星的MERSI数据特征,选用具有普适性的单通道法反演地表温度。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较实际观测数据明显偏低,其中夏季偏低幅度较春秋季大。虽然反演结果未能达到理想的误差范围,但其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以清晰地反映地表温度场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实测温度与反演温度分季节拟合的一元线性方程进行误差订正,可将误差控制在2℃左右,订正后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地表温度,可满足一般监测业务定量化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1 气候概况2 0 0 0年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低 ,年降水量正常略偏多 ,年日照时数偏少。各季情况为 :初冬气温偏高 ,降水偏少 ;隆冬温度偏低 ,雪凝天气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前春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 ,日照少 ;后春温度回升快 ,多晴雨相间天气。夏季前期阴湿 ,后期干冷 ;平均气温正常略偏低 ,降水偏多 ,多暴雨。秋季季平均气温正常略偏低 ,降水量正常略偏多。今年我省主要有低温雪凝、冰雹、暴雨洪涝、干旱、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总的来说 ,今年的气候是利大于弊 ,粮食喜获丰收。2 主要气…  相似文献   

17.
在整理探空记录时 ,有时会发现温度反常现象 ,如图记录 ,从 2 0 0hPa开始 ,时温曲线比前一天 2 0 0hPa的温度有偏高现象 ,与时温线总的趋势约差 5℃ ,相当于 10个电码符号。出现这样的记录应如何处理 ?首先要看探空信号好不好 ,若温度、气压点子很稀 ,说明信号听得很不清楚 ,经判断可能是温度听错十位数。如将温度十位数改正 (如图中虚线所示 ) ,则曲线有连续性且有规律 ,因此这样改正是合理的。如何判断温度信号十位数是否收错@王淑娟$郑州市气象局!河南郑州450005  相似文献   

18.
利用湖北省武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直接辐射表与暗筒式日照计观测的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两者的差异特性。结果表明:直接辐射表观测日照时数比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偏低,日合计值平均偏低0.87h,月合计值平均偏低16.3h,年合计值平均偏低195.6h。两种观测值的月平均差值夏季差异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春夏季的相对偏差程度和离散程度均大于秋冬季。在晴天、温度0℃、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直接辐射表观测值高于日照计,在多云、阴天、温度0℃、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直接辐射表观测值低于日照计。两种观测数据线性相关较显著。仪器观测原理、天气条件影响、观测习惯等因素,造成了观测数据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月10日—2月2日我国中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该文分析此次过程的冷空气活动和水汽输送,比较两者在降水形成中的相对重要性。利用文中定义的两个参量,可以直接比较水汽和温度这两个量在降水中所起的作用,并比较两者作用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在低层 (850 hPa及以下),我国中南部地区温度偏低、水汽偏少,但温度偏低对降水偏多的正贡献大于水汽偏少的负贡献,两者的净贡献为正,因此,冷空气活动主导降水。在较高层 (600 hPa及以上),中南部地区水汽偏多、温度偏高,但水汽偏多对降水的正贡献大于温度偏高的负贡献,因此,水汽输送主导降水。在中层 (700 hPa),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混合导致,中南部地区水汽偏多、温度偏低,两者均有利于空气饱和,对降水均起正作用;计算结果显示,水汽的贡献略强于温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WRF(v3.8.1)中使用MODIS 21类和USGS24类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模拟了新疆2017年7月9日的极端高温天气,并在对模拟温度进行了高度订正的基础上,对比了两种土地利用数据对2m温度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1)MODIS和USGS在新疆地区的土地利用差异主要在阿尔泰山、天山以及南疆西部的昆仑山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带,相应地,使用USGS模拟的这些高山带2m气温明显高于使用MODIS的模拟值,最高偏高12℃左右,是全疆范围内两者偏差的极大值。(2)就新疆区域而言,使用USGS模拟的2m气温整体优于使用MODIS的模拟值,且USGS模拟的2m温度整体低于MODIS模拟的2m温度。两者的均多在2℃以内。(3)在伊犁河谷,MODIS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旱地/草地”,USGS为“草地”和“农田/林地马赛克”。代表站点2m温度模拟多以高温偏低、低温偏高为主。(4)与MODIS相比,USGS中哈密地区 “农田/林地马赛克”所占比重明显增大。哈密地区多数代表站点高、低温均以偏低为主。(5)站点温度的高度订正多以调低为主,调高幅度最大值为1.9℃,出现在伊犁河谷的尼勒克站,调整幅度明显大于MODIS和USGS模拟2m温度的差值,由此可见温度高度订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