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闽地区白垩纪中期古土壤类型与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西南和福建西南数个小型沉积盆地的11个剖面和观察点进行了地质调查,在中国大陆第一次识别了白垩纪中期三种古土壤类型,分别是粘土红壤、钙质土壤和铁质土壤型。粘土红壤型以发育红色(粉砂质)泥岩、生物潜穴、植物根系(根迹)为特点,钙质土壤型以发育紫灰色调钙质泥岩、钙质结核(含姜结石)为标志,铁质土壤型显示了紫红和橙黄色调泥岩、粉砂岩与铁质皮壳及结核组合。进而提出,白垩纪中期的阿普特期-阿尔布时期,在浙江西南金华—衢州—丽水盆地、中部的永康盆地大量发育钙质土壤,以横山组、中戴组、金华组、馆头组和朝川组为代表,属于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产物;在闽西南地区出现丰富的铁质氧化型土壤,由板头组、均口组和沙县组为代表,反映热带半干旱气候;之后的白垩纪中期赛诺曼期(衢县组)在浙西局部地区气候变为亚热带温湿气候,古土壤变为粘土红壤型,开始产生较为丰富的生物活动,而闽西南主体气候格局可能不变,但沉积建造因区域构造断隆作用转变为巨厚的"丹霞"砾岩。  相似文献   

2.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系烃源岩以29%的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与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对所有白垩系烃源岩层位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恢复了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阿普特阶—土伦阶(占白垩系烃源岩的52 63%)。(2)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2种构造、沉积环境:陆表海环境(非典型被动陆缘)和裂谷环境。(3)白垩纪早期,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为主;白垩纪中期,烃源岩干酪根过渡为以Ⅱ型为主,Ⅰ型较少;白垩纪晚期,Ⅲ型干酪根烃源岩迅速增多。(4)白垩纪大陆裂解边缘出现富有机质沉积,上升流促进生物繁盛,高温、干旱的气候使陆表浅海区盐度较高,其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保存。  相似文献   

3.
利用LA-ICP-MS测试技术对浙西地区中生代晚期寿昌盆地典型剖面建德群9件凝灰岩和安山岩样品的锆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显示:建德群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范围在134~115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其所属的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和横山组的锆石年龄分别是134~125Ma、125~118Ma、125~121Ma和121~115Ma,各自对应于欧特里夫期—巴雷姆期、阿普特期早—中期、阿普特期早期、阿普特期中期。由此认为,黄尖组的时代与寿昌组+横山组大致相当,前者与后两者横向可能为同时异相,并非上下关系;在寿昌和丽水两个盆地的寿昌组近乎同时,其上为时代大致相当的横山组与馆头组。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超压系统分布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孔友  查明  钟建华 《地质科学》2006,41(4):636-647
钻井揭示准噶尔盆地超压明显,且不同地区超压出现的深度和层位不同。本文将准噶尔盆地在纵向上划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超压系统。上部超压系统顶界受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控制,底界受下白垩统胜金口组控制,构成压力封存箱。中部超压系统的封隔层为三工河组,构成顶封滞排型异常压力系统。下部超压系统发育在三叠系及以下地层之中,以白碱滩组为封隔层构成顶封滞排型异常压力系统。三者在平面上有不同的分布范围。白垩纪是准噶尔盆地超压形成的开始期,新近纪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下部超压系统开始形成于白垩纪早期,中部超压系统开始形成于白垩纪中期,而上部超压系统形成的最早时期应为中新世。  相似文献   

5.
泰国、老挝和越南白垩纪沉积全属非海相,它们广泛分布于泰国北部、东北部、西南部和南部,老挝北部、中部和南部,越南东北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泰国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分为Lam Thap,Sam Chom和Phun Phin组;其他地区,特别是西北部的呵叻高原地区的白垩系属呵叻群的Phra Wihan,Sao Khua,Phu Phan,Khok Kruat,Maha Sarakham及Phu Thok组。在老挝,万象盆地的白垩系由老挝呵叻群的NamSet,Phu Phanang,Ban Ang,Champa和Ban Thalat组与丰洪群的Thangon和Saysomboun组组成;沙湾拿吉(东兴)盆地的白垩系由南通(河)群的Nam Phouan,Nam Xot,Nam Noy和Nong Boua组组成。越南的白垩系在西北部分为Nam Na,Yen Chau,Van Chan和Ngoi Thia组,东北部为Ban Hang组,中部分为NhaTrang,Mu Gia和Dong Dzuong组,南部则为Phu Quoc组。三国白垩系的岩性普遍以红棕色至浅灰色砂岩、砾(岩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砾岩为主。泥岩中具有钙质结核和硅结砾岩,但盐和石膏仅见于Maha Sarakham,Saysomboun和Yen Chau组内。过去,这些白垩纪地层的生物地层没有经过详细研究。根据地层层序和化石对比,在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和南部半岛地区及老挝南部沙湾拿吉(东兴)盆地中识别出了2个标记非海相白垩纪的类三角蚌类化石组合:阿普特期(但可上延至阿尔必期)的Trigonioides(Trigonioides)kobayashi-Plicatounio(Guangxiconcha)suzukii组合,阿普特阿尔必期(但主要为阿尔必期)的Trigonioides(Diversitrigonioides)diversicostatus-Pseudohyria subovalis组合。越南中部可能也产早白垩世阿普特阿尔必期的类三角蚌类双壳类Plisatouniosp.-Trigonioidessp.组合。通过双壳类组合,并结合包括孢粉和恐龙在内的其他化石的对比,泰国北部和南部、老挝南部和越南中部的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定年和对比,从而揭示了东南亚非海相白垩纪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中生代中晚期粘土矿物与古气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分析了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中侏罗统-白垩系泥质岩中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说明了实验结果和作为古气候定性指针分析的可信度,总结了粘土矿物相对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古气候特征与演化,讨论了古气候变化与古地貌高地的关系。结果显示,伊利石既是各地也是各个层位最常见的粘土矿物,各区一般含量不少于20%,平均含量46.6%;其次是蒙脱石,在河南和山东的各个时期含量最低30%,平均达57.8%;高岭石和绿泥石只在山西较为丰富,其它各地相对少见;表明研究区中生代中晚期总体属于干冷气候环境,只在山西西部出现干冷-半湿热交替变化;证实古地貌高地“东部高原”的存在,但时空分布有所差异:时间上,它可始于中侏罗世并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甚至古近纪;空间演化上分为两个阶段,早中侏罗世规模较小限于渤海湾之南,晚侏罗世—白垩纪扩大到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并呈南北向半弧形展布;认为东部高原对东北地区同期古气候没有影响,可能改变了冀北—辽西和豫西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时期的古气候;指出东部高原物质可能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主要通过郯庐断裂南北两端已经消失了的入海口输送,白垩纪中期及之后则可能主要卸载到了周边盆地。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下第三系中的浊积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部湾拗陷位于海南岛西面,目前为一半封闭浅海区,拗陷在前白垩系基底上发育起来,接受中、新生代沉积约3—4千米。笔者在拗陷的钻井岩芯中发现浊积岩。该凹陷长轴北东东向,南北缘有同生断层发育,钻井位于北部同生断层南面的断层上盘。岩芯表明,上第三系为浅海相沉积,下第三系缺少标准化石,按岩性分三个岩组:下部红色岩组,中部暗色岩组和上部杂色岩组。浊积岩系位于暗色岩组的下段(图1)。  相似文献   

8.
雅致柏型枝和拟节柏是我国早白垩世地层中常见的属种。在四川宣汉县七里峡剖面,原被归于“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第二岩性段”也含有上述属种。据此,笔者将产上述化石的地层时代改归早白垩世,并和邻区的苍溪组、粤东的高基坪群、鄂东的灵乡群、湖南衡阳的神宝山组、浙西的寿昌组、闵西的坂头组、山东的莱阳组进行对比。雅致柏型枝和拟节柏也是四川盆地中部、东部侏罗系与白垩系分界的重要生物标志。还探讨了Frcnelopsis—Cupressinocladus组合在华南地区的分布及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早期热河生物群保存于冀北的中生代地层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层位时代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对限定热河生物群的演化、鸟类的起源与进化以及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年代框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将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及早白垩系地层划分提供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磁性地层学证据。此外,还将为限定华北克拉通破坏提供可靠"深时(Deep-time)"约束。基于1 100余块样品的测试与分析结果,建立了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高精度的磁极性序列。磁性地层对比分析方案表明,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和西瓜园组的磁极性序列对应于标准磁极性柱的M12—M9,属于Valanginian中期至Hauterivian中期。从磁性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早期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归属于早白垩世的Valanginian期。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位于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0.
浙江白垩纪火山岩的地层划分及钕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晚中生代火山岩系的划分和对比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根据近年来获得的新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有关浙江白垩纪火山岩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提出浙江白垩纪火山岩Nd同位素组成主要变化规律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浙西扬子地块和浙东华夏地块)的火山岩Nd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显示出古老变质基底岩石对火山岩Nd同位素组成的制约;建德群下部劳村组和黄尖组以及磨石山群下部的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火山岩εNd值变化不大,而与上部的寿昌组以及九里坪组火山岩εNd值有明显的不同,表明两个旋回火山岩物质来源有一定差异;火山岩的εNd值随时代变新有增大的趋势。Nd同位素示踪信息也就有可能作为火山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三福村和东岭子的上更新统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三部分。上部:三福村剖面1—5层(东岭子2—3层),为姜黄色黄土,厚2.95~12.25m。产少量哺乳类及软体类化石,并测得黄土热发光年龄1.9万年,层位相当华北区马兰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中部:三福村剖面6—10层(东岭子4—6层),由三层古土壤夹二层黄土组成,厚6.72~9m。在前者中测得热发光年龄为8.7—10.4万年,后者产北京斑鹿及大量啮齿类化石,其层位与华北区丁村组中上部相当,时代属于晚更新世中期。下部:三福村剖面11—12层(东岭子7—8层),为亚砂土及古土壤层,厚5.81~7m。其底部不整合于中更新统周口店组及东岭子石笋(铀系年龄10—35万年)之上。其层位相当于丁付组下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松嫩盆地扶余、榆树地区白垩纪姚家组岩石组合、韵律变化、厚度及区域分布入手,研究了姚家组岩石地层与沉积环境特征。该区姚家组下部为褐红色泥岩与灰绿色泥岩互层,其沉积环境属浅湖相沉积;中部为棕红—砖红色泥岩,其沉积环境属滨湖相沉积;上部为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其沉积环境属浅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3.
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生恐龙的绝灭是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陆相地层是恐龙绝灭等事件信息的重要载体。全球白垩纪、古近纪陆相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单一的白垩系-古近系全球界线层型(GSSP)不能满足建立一个明确而可操作的界线标准的需要,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很有必要,其意义和重要性实际上不亚于建立GSSP。中国的白垩系、古近系绝大多数为陆相沉积,且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中国目前正在做陆相地层建阶和完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工作,不解决好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问题,中国古近系最下面的一个阶便建不好,"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将不完善,所以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对于中国更加迫切并具实际价值。全球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连续陆相生物地层记录十分匮乏,寻找合适的剖面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非常困难。从轮藻角度出发,湖北当阳跑马岗组露头剖面拥有全球迄今所知最连续丰富多样的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陆相生物地层记录。界线层段的介形类生物地层记录也非常连续且丰富多样,并具建立界线层型的其他许多条件。它是中国至今所知惟一具有潜力成为全球(或大区性、或中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也即中生界-新生界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露头剖面),从而也可能是中国古近系、也即新生界最下面一个阶的最合适的建阶剖面或层型剖面。为此,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无疑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风华  潘进礼  张勇 《中国地质》2020,47(1):201-209
以六盘山盆地固页1井白垩系马东山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岩心编录、岩石热解、X衍射、干酪根元素分析、等温吸附等手段,对六盘山盆地固页1井白垩系马东山组页岩气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六盘山盆地白垩系马东山组具有丰富的荧光、油迹、沥青等油气显示,并见200余米的暗色泥页岩、油页岩层位。(2)马东山组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65%样品TOC大于1.0%,37.2%的样品TOC大于2.0%;50%样品Ro大于0.8%,T_(max)处于435~445℃,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属生物成因气与热成因气混合气。(3)马东山组泥页岩具黏土矿物低,长石类和碳酸盐类矿物含量高的特征,碳酸盐类矿物均值达38.2%,长石类含量均值24.4%,石英含量均值17.2%,黏土含量均值仅为13.2%;符合页岩气压裂施工的黏土含量小于30%,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标准。其黏土组成以伊利石和伊/蒙间层为主,均值含量分别达69%、26.1%。(4)马东山组泥页岩有效孔隙度介于0.117%~1.268%;渗透率0.0009~0.0042 m D,属低孔低渗储层。马东山组泥页岩具有较强的储气能力,其最大甲烷吸附能力介于0.96~4.6 m~3/t,均值2.29 m~3/t。(5)对比延安组页岩地质、地化参数,认为六盘山盆地白垩系马东山组泥页岩层位具备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可以作为良好的页岩气层位进行进一步工作,其成果将对河西走廊白垩系非常规油气层位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沉积物化学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沉积学报》2012,30(3):536-546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沙漠-黄土边界带和北方农牧交错带,深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TL剖面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变化分析表明:中晚全新世研究区气候极不稳定,可以大致划分为:① 6.0~4.2 ka BP,气候暖湿,夏季风逐渐增强,并占据主导,冬季风较弱,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但存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其中:6.0~5.6 ka BP,5.5~5.4 ka BP,4.9~4.7 ka BP,4.5~4.2 ka BP气候暖湿;5.6~5.5 ka BP,5.4~4.9 ka BP,4.7~4.5 ka BP气候相对冷干。② 4.2~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与上一阶段相比夏季风有所减弱,其间也存在次一级波动,4.2~3.63 ka BP,3.57~3.4 ka BP气候相对干冷;3.63~3.57 ka BP,3.4~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③ 1.3~0.65 ka BP以来,气候波动频繁,后期有向暖湿发展的趋势。这些气候变化与区域和全球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反映该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正> 昌都地区的多尼组下部曾发现植物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1976—1977年,杨胜秋在本组中部及上部找到双壳类化石。 昌都地区白垩系厚五千米,复于拉贡塘组之上,以砂岩或砂板岩为主,中、下部为灰黑色,向上逐渐出现紫红色和杂色沉积。较完好的剖面见于边坝、洛隆和八宿附近。多尼组可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7.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中生代—新生代大型裂谷盆地,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和储层均发育于侏罗纪—白垩纪裂后拗陷阶段,这与典型裂谷盆地油气富集于裂谷层系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基于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成藏要素与成藏组合分析,划分了盆地拗陷阶段的成藏组合,探讨了各成藏组合的油气分布规律,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侏罗纪—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盆地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盆地最主要烃源岩和下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末—晚白垩世,转变为短周期、多期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上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侏罗系—白垩系纵向上可以划分为7套成藏组合,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垩统贝里阿斯阶—巴雷姆阶成藏组合和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上段—上白垩统塞诺曼阶成藏组合。盆地北部陆架阿普特阶上段—塞诺曼阶成藏组合中的波库尔组大型构造圈闭,南部陆上的侏罗系成藏组合中的秋明组与瓦休甘组的岩性圈闭,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两大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徐刚  赵越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2005,26(4):299-308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唐嘉锋  刘玉琳  王启飞 《岩石学报》2008,24(6):1333-1338
山东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与中国东部许多重大地质问题有直接联系.本次在胶莱盆地标准剖面系统采集了青山群各组的火山岩样品,在安丘大盛群标准剖面采集田家楼组火山岩样品,同时还采集了淄博、蒙阴、莒县等地火山岩样品,进行K-Ar法年龄测定,获得青山群火山岩年龄大致在118-93Ma之间,对应于白垩纪中上部.其中,后夼组始于约117Ma,属于阿普特阶;八亩地组109~103Ma,属于阿尔布阶;石前庄组103.7~93.3Ma,位于阿尔布阶上部至赛诺曼阶,其底部与八亩地组顶部相当,可能两个组之间没有明显的间断;方戈庄组始于93.3Ma,属于上白垩统的土仑阶.鲁东莱阳盆地的八亩地组和鲁西蒙阴八亩地组火山岩年龄基本一致,说明鲁东和鲁西尽管有岩性差异,但同层位火山岩的喷发时间大致相同.大盛群田家楼组下部火山岩年龄95Ma,与石前庄组上部层位相当,说明大盛群与青山群为交叉对应关系.淄博群坊子组中的火山岩年龄120.1Ma和105.7Ma,山东可能不存在侏罗纪火山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