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崔向慧  卢琦  郭浩 《中国沙漠》2017,37(6):1121-1126
标准化是开展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野外观测站网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分析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研究构建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标准体系框架,初步规划出标准体系表;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体系的实施建议和发展方向,为指导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领域的标准制修订计划编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的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太地区环境革新战略项目(APEIS) 在中国5种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区(草地: 海北、耕地: 禹城、稻田: 桃源、林地: 千烟洲、荒漠: 阜康) 建立了一个以连续观测能量、水分和碳素通量为中心,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各项生态要素的监测网络系统,被称之为APEIS-FLUX系统。作者首先对APEIS-FLUX系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它可以实时地提供高质量、高精度、长期而连续的通量及生态要素的观测数据。对数据的比较清楚地反映出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的水热碳通量的差异性。其次,利用APEIS-FLUX数据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的MODIS数据产品进行比较验证后发现,除部分产品如地表面温度(MOD11) 等与观测数据较吻合以外,大部分数据产品如土地覆盖(MOD12),叶面积指数(MOD15) 和光合速率与净第一性生产力(MOD17) 等都与观测数据相差深远,有必要对其处理程序和模式进行修正。为此,我们利用APEIS-FLUX的数据作为MOD15和MOD17的生成模型(BIOME-BGC) 的输入数据,并对该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了修订。结果表明,该模式在通过修正后,可以很好地模拟植被的生长过程及其相应的水热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3.
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探索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吴建国  常学向 《中国沙漠》2005,25(4):604-611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基础,也是人类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荒漠生态系统是荒漠区的典型生态系统,是荒漠区人类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本文在生态系统健康分析的基础上,对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特征、指标和标准及评价方法进行了一些定性探索,对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做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4.
霍俊澎  郭浩  郭翠萍 《中国沙漠》2017,37(5):848-858
沙尘的输移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沙尘观测是环境及气象因子观测、荒漠生态系统研究和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环节。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风沙仪器用以观测风沙运动,但至今尚未解决精确测定难题。本文从水平通量和垂直通量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沙尘观测仪器的研发现状,比较了不同仪器的优缺点,指出了目前观测仪器研发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动化和标准化是未来沙尘观测仪器研发目标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立足山地表生环境长期定位观测,明确山地表生环境变化过程与机理、掌握山地生态系统响应变化环境的演化规律、探索应对全球变化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维系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高山典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变化环境下高山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与模拟、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性冰川动态与山地气候变化以及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贡嘎山高山生态观测试验站过去30年取得的重要科学进展,归纳了在山地表生环境过程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围绕贡嘎山站在山地生态和环境变化观测试验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的挑战和国家发展需求,提出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5个重要方向:构建和发展综合观测网络、深化高山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分异与重建机制的研究、拓展高低纬度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变化的比较研究、发展山地生态过程模型以及探索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由新疆环境保护研究所和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3团合作,在103团建立了准噶尔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研究站在准噶尔盆地边缘建立荒漠景观自然保护区,初步划定面积二十万亩。内设绝对保护区,沙生植物园、定位观测站、珍贵野生动物实验场等实验区。主要保护胡杨、梭梭等荒漠植物。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改造利用沙漠资源的措施。改善环境,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7.
生态水文过程观测与模拟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水分分中心是管理CERN陆地生态系统台站水环境长期监测的专业分中心,也是从事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一个学术团队.长期以来,CERN水分分中心致力于先进的生态水文观测方法和技术的引进与研究,先后在大型蒸渗仪、涡度相关技术、实验遥感方法、大孔径闪烁仪和同位素技术应用于生态水文过程的观测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生态水文过程野外观测方法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国内起到引领作用.CERN水分分中心也开展了以陆面蒸散过程机理与模拟的研究,围绕华北农田作物蒸散过程模拟方法,从早期的经验模型,到具有物理基础的模型,发展到基于水碳耦合机理的蒸散过程模拟方法.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在生态水文过程观测中的应用,并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机理模型,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科学工具.  相似文献   

8.
荒漠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系统,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植物群落是荒漠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国家重大生态工程、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资源,在国家社会、生态和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塔里木-准噶尔盆地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区、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荒漠区、西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北麓荒漠区、内蒙古中东部半干旱荒漠区为主要调查区域,共布设2 300个调查点,以查清中国北方荒漠植物群落类型、种类组成、群落学特性、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及生境特征,测定荒漠植物DNA条形码。获取荒漠植物样本8 300份,生境数据5万份,植物DNA条形码2 300份。以此为基础,编写中国荒漠植物群落类型、特征与现状调查报告,编制荒漠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集,建立中国荒漠植物群落资源监测体系。通过构建荒漠植物群落的数据库,利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现荒漠植物群落特征数据的联网共享,可为中国荒漠治理、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特别是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的联合观测是实现从生态现象观察和生态要素观测跨越到全球尺度生态系统功能状态变化观测的重大突破。本文回顾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创建及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ChinaFLUX的科学目标和设计理念、观测技术体系、观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长期积累;综合评述了ChinaFLUX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的收支评估和交换过程的环境响应、碳通量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最后,在探讨未来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ChinaFLUX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科学问题与未来工作重点,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把荒漠变资源,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现钱?科学系统评估荒漠生态资产,把荒漠生态资产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接、纳入现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与奖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并最终制定政策实现对荒漠生态系统的有效、合理的补偿。首先,本文将界定荒漠生态资产概念,阐述荒漠生态资产的内涵;其次,基于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构建一套荒漠生态资产评估体系,为定量评估荒漠生态资产与编制荒漠生态资产负债表奠定基础;最后,本文将梳理现行的荒漠生态补偿政策,探讨如何基于荒漠生态资产评估来设计荒漠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完善荒漠生态补偿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干旱荒漠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对降水脉动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继亮  赵文智  李锋瑞 《中国沙漠》2014,34(5):1337-1342
在干旱荒漠区,降水呈现强烈的脉动特征(即降水频率、强度及数量的高度变异性),降水脉动变化对荒漠土壤动物的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目前对降水脉动如何影响和调控荒漠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形成与维持的生态机制的认识非常有限。因此,深入开展干旱荒漠区降水脉动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及多样性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降水脉动驱动资源脉动影响土壤动物食物网结构”这一核心问题,重点从自然降水变化、冬季降雪变化和夏季降雨变化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最新研究进展做比较系统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探索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响应降水变化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前沿科学问题,这可为中国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理论、资源脉动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Ecological quality is defined as the st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an ecosystem.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quality are important bases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Technologies and guidelines for monitoring ecological qual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launched in July 2017, includes plans to study the observation technologies and provide guidelines on the ecological in-situ observation, the regional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monitor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all of which contribute to national ec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A year after its implementation, some importan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such as building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quality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ethods, mass data transmission, infrared camera-based monitoring of biodiversity, multi-angle automatic spectral observation systems,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based desert monitoring. We have organized this special issue and attempted to introduce the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n ecological quali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its observa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海草生态系统快速退化,形成大面积"海底荒漠",降低了海草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由于各国政府对海洋资源的逐渐重视,海草生态系统的修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目前成功修复退化海草生态系统的案例很少,急需修复生态学理论对海草修复实践进行指导.基于此,本研究系统论述了海草修复的意义、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9,自引:30,他引:69  
王涛  赵哈林  肖洪浪 《中国沙漠》1999,19(4):299-311
沙漠化研究伴随着中国沙漠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沙漠科学体系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40 a来中国在有关沙漠化的基础研究、动态监测与评价、植被演替、景观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整治模式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中国沙漠化研究的重点领域是: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恢复生态学、水土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逆转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沙漠能源生态圈概念、内涵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漠地区既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发展落后地区,如何在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沙漠丰富资源,同时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首先基于生态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沙漠能源开发及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运用能源互联网思维,构建了包涵沙漠治理、生态修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能源建设、经济发展等要素的生态圈结构模型,提出一个合作共赢、基于沙漠能源、以电力为核心的沙漠能源生态圈概念;然后对沙漠能源生态圈内涵及特征进行解析,并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对其效益进行阐述;最后,探讨了沙漠能源生态圈发展模式,并从能源、生态、经济、国情、战略五方面阐述了沙漠能源生态圈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6.
赵万羽  陈亚宁 《地理科学》2008,28(4):496-500
长期断流导致塔里木河下游主河道发育受阻,自然生态系统萎缩。河道治理措施保障了主河道输水的顺畅和水文生态的完整性,实现了上下游补偿性生态大转移(生态回归),但却抑制了河道自然发生规律,改变了原生种繁殖更新环境,河道两侧自然生态过程受阻,可持续维持的生命带变窄,人类需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生态修复。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生态恢复重建需要尊重客观历史,依托区域原有植被自然发生规律,应选择以柽柳灌丛为主要恢复种类,辅助人工引水渠系设施建设、断根萌蘖、人工补植等辅助手段,逐步实现对退化生态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17.
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中蓝藻群落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婧婷  王进  陈翠云 《中国沙漠》2015,35(6):1592-1598
采用非培养法对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固沙植被区的蓝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蓝藻通用引物PCR扩增其16S rDNA序列并构建16S r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通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Chao和ACE丰富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对蓝藻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蓝藻可分为5大类:颤藻目(Oscillatoriales,64.55%),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1.82%),念珠藻目(Nostocales,16.36%),宽球藻目(Pleurocapsales,6.82%)和未分类蓝藻(10.45%)。人工固沙植被区经过57年的恢复,蓝藻群落Chao和ACE丰富度指数均明显小于天然植被区(恢复逾100年),而且其群落结构与天然植被区仍然存在着统计学显著差异的区别,说明荒漠区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磊磊  郭浩  卢琦 《中国沙漠》2013,33(1):281-287
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独特结构和功能。开展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区域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把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防风固沙、土壤保育、固碳释氧、水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保育、旅游文化等6类。在此基础上回顾与评述了相关研究,简要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建议加强荒漠生态系统提供的独特服务的价值评估和针对特定地区开展小区域的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科学选取与调整价格参数。  相似文献   

19.
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婷  张威  刘光琇  陈拓 《中国沙漠》2018,38(2):329-338
荒漠生态系统占地球陆地面积三分之一,是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部分。荒漠干旱高温、缺乏植被、UV辐射强,曾被认为是没有生命的地方。然而在这恶劣环境中却蕴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资源,尤其是荒漠土壤富集了大量微生物。微生物参与和主导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对于调节重要生态过程、修复和稳定荒漠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对其的研究生态学意义突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群落功能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微生物与植物、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旨在充分了解荒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总结对荒漠微生物生态认识的不足,为荒漠微生物生态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