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土壤氯离子空间变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发生与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及潜水样,运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样品中优势离子Cl-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 土壤Cl-含量与潜水Cl-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和相关性。② 潜水借助包气带自身的水势梯度或植物蒸腾作用向土壤输送水分,进而控制着土壤Cl-的空间分布与变异。③ 地形地貌通过对水、气、热的再分配控制着包气带土层中Cl-的迁移方向和富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是对区域"饱和带-包气带"盐分迁移富集起决定作用的内部因素,而地形地貌条件是起控制作用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真盐生植物矿质营养特征,以北疆荒漠囊果碱蓬群落为对象,通过土壤及植株调查,分析其矿质元素特征。结果显示:(1)囊果碱蓬的生长增加了0~30cm土壤的pH值、水分及盐份含量,并使盐分在土层重新分布。(2)根系相对于土壤,具有优先吸收K+、Mg2+ 养分离子的特点;叶片相对于根系,具有优先运输Cl-、Na+、SO42- 盐分离子的特点,同一离子在吸收和运输的选择不一致,与其在整株的功能相关。(3)Cl-、Na+、SO42- 积累于叶片,含量远大于K+、Mg2+、Ca2+ ,Cl- 和Na+ 可能相伴向上运输,K+、Ca2+、Mg2+ 在根、茎、叶保持基本不变的比例。(4)囊果碱蓬属于SO4 -Cl 盐积累植物,而背景土壤为Cl-SO4 型盐土。  相似文献   

3.
采用时空转化的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盐地碱蓬种植年限(0 a、1 a、2 a和3 a)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及盐离子在0~120 cm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的影响,为盐地碱蓬在盐碱地中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滴灌种植盐地碱蓬后土壤盐分在剖面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根区(0~40 cm)土壤含盐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下降,根底(40~120 cm)土壤则先增加后下降;Na+和Cl-因容易被水淋洗和植物选择性吸收多,根区土壤中Na+和Cl-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有显著降低,Ca2+和SO42-不易随水移动,淋洗程度低,HCO3-和Mg2+第2 a和第3 a的淋洗效果明显好于第1 a;经过3 a种植后土壤中毒害离子Na+与Cl-和在表层盐分组成中的比例下降,Ca2+比例上升,钠吸附比(SAR)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宋天泽 《地理科学》2011,31(6):741-746
2010年7月,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的北极科学考察活动过程中,对斯瓦尔巴德群岛、格陵兰岛以及冰岛的近海海域进行表层海水水样、冰样及陆地径流的采集。对采集样品的9项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样品中未检到F-和NO3-;其他离子含量的排序依次为:Cl-,Na+,SO42-,Mg2+,K+,Ca2+,与自然海水常规离子含量的排序基本一致;各离子含量与氯度的比值与恒比定律中给出的值基本一致,证明了北极海水主要受到陆地降水直接补给。近岸海水的离子含量远远低于远岸海水的原因是由于冰川融化,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补给表层海水有关。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地表径流中存在有NO3-,但对所采海水样品的检验中,未检测到NO3-,说明地表径流中的NO3-在海水的对流等作用下得以充分稀释。  相似文献   

5.
宋玲玲  李宗杰  田青 《中国沙漠》2016,36(6):1679-1688
对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甘肃省武威市降水事件中常量离子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富集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和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对常量离子的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威市降水pH值的变化范围为6.69~8.84,加权平均降水pH值为7.56;降水电导率的分布范围为33.9~1 011 μS·cm-1,加权平均降水电导率为191.07 μS·cm-1;降水中离子浓度SO42- > Ca2+ > NO3- > Na+ > Cl- > K+ > Mg2+ > NH4+ > F-。SO42-、Ca2+、NO3-、Cl-和Na+浓度占总离子浓度的92.14%;阴阳离子浓度随季节变化均表现出显著的波动,Na+、Ca2+、NH4+均在春季出现最大值,K+、Mg2+、F-、Cl-、NO3-和SO42-均在冬季出现最大值。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对武威市降水离子浓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活动排放SO2、NOx以及氯化物等污染物。据水汽通量、流线分布和后向轨迹将武威市的降水划分为西风源降水和混合源降水(受季风和西风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陶瓷杯与蒸渗仪测定硝态氮和氨态氮淋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硝态氮(NO3--N)和氨态氮(NH4+-N)淋溶量测定方法因草本植物和土壤类型不同而异。试验采用陶瓷杯(ceramic suction cups)和蒸渗仪(lysimeters)分别测定草地土壤NO3--N和NH4+-N淋溶量。蒸渗仪直径为50 cm和深度为70 cm,土壤类型分别为新西兰Gorge silt loam、Mataura sandy loam和Lismore stony silt loam,重复4次。陶瓷杯水平插入蒸渗仪不锈钢筒,陶瓷杯插孔中心离不锈钢筒底部距离分别为35 cm(上陶瓷杯)和60 cm(下陶瓷杯)。在试验前,喷灌72 h冲洗蒸渗仪土壤溶液,使淋溶液NO3--N浓度接近0 mg·L-1,然后1次性施加250 kg N·hm-2尿素溶解液,用喷灌系统喷灌蒸渗仪,每周喷灌1次,喷灌系统误差使Gorge、Mataura和Lismore土壤喷灌强度分别为15.0、19.0和18.7 mm·h-1,1次喷灌持续时间为3 h。在Gorge和Lismore土壤,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量差异显著。在Gorge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64、68和54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0.43、0.49和0.43 kg N·hm-2;在Mataura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57、68和62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0.51、0.37和0.23 kg N·hm-2;在Lismore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61、103和99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1.70、2.24和2.04 kg N·hm-2。在结构发育良好的Gorge和Lismore土壤,陶瓷杯不适合测定NO3--N淋溶量,但适合应用于砂土质地和发育不完善Mataura土壤。NH4+-N淋溶累计量占NO3--N淋溶累计量的0.37%~2.93%,在测定和计算氮淋溶时,NH4+-N淋溶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7.
沙尘气溶胶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来源对于全球氮排放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格尔木沙尘气溶胶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来源,我们在格尔木2008年沙尘过程多发期1-6月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对收集的沙尘气溶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水溶性离子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沙尘天气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平均浓度及NO3-平均浓度分别为2 015.94 μg·m-3和1.8 μg·m-3,非沙尘天气两者平均浓度分别为274.68 μg·m-3和0.74 μg·m-3。观测期间,格尔木NO3-浓度和TSP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NO3-和TSP浓度变化均为春季>夏季>冬季。TSP与NO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7,春季两者相关系数为0.71,且Ca2+与NO3-浓度显著相关,推测格尔木沙尘气溶胶中NO3-离子可能主要来源于干旱区的地表物质。非沙尘天气期间NO3-/TSP浓度比值高于沙尘天气,且分布较为分散,表明非沙尘天气NO3-浓度受到人为源或气象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山西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主要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可反映水体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评估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的浓度及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体物质循环及水系统中元素分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2015-2016年山西省不同季节的95个浅层地下水采样数据的检测与比较,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分析图、Gibbs图和Piper三线图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山西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属于淡水,水质较好,地下水矿化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中部、西南部矿化度较高且季节变化显著;东南部及西北部矿化度较低且季节变化不明显。地下水阴离子中HCO3-占主要优势,阳离子中Na+、Ca2+占主要优势,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地下水主要离子中Na+和Cl-增加明显,可能受地形和季节性降水的影响。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水化学类型有HCO3--Ca2+型、HCO3--SO2-4-Na+型、HCO3--SO2-4-Ca2+-Na+型和HCO3--Cl--Na+型。水体离子的组分变化主要受岩石风化的影响,其中盆地地区受到一定的人为影响和蒸发浓缩影响。不同季节地下水中的离子相对含量变化显著,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浅层地下水中的Na+和Cl-增加明显,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淋溶作用影响,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及补充区域水化学研究数据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泸西县小江典型岩溶农业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1982和2004的地下水质数据及1982的航片和2004年的TM影像,在GIS支持下,研究其20年来的地下水质的时空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20年来流域地下水质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均发生较大的变化;流域耕地扩张和大量化肥、农药使用带来的非点源污染,造成地下水中的NH4+、SO42-、NO3-、NO2-、Cl- 离子含量及pH值、总硬度、总碱度明显升高并超标,而林地减少或林地质量的下降,土地发生石漠化时,地下水中的Ca2+、HCO3- 浓度明显降低,同时,地下水各指标的空间变化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出动态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乌鲁木齐冬季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水溶性离子的特征,于2013年1-3月采集大气PM2.5样品,并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其中的水溶性离子,采用硫转化率、离子相关性分析及后向轨迹模型对其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采样点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170.13±51.39 μg·m-3,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平均值为53.47±23.76 μg·m-3,其中3种二次离子(SO42-、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不同天气类型下PM2.5和离子浓度差异较大,雾、霾天气二次离子浓度占总浓度的81.99%和86.24%,硫转化率均大于0.1;春节期间由于燃放大量的烟花爆竹,使得PM2.5可溶性离子K+和Cl-浓度急剧上升;NH4+与SO42-、NO3-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和0.748,(NH4)2SO4、NH4HSO4和NH4NO3是细颗粒物水溶性组分的可能结合方式,Cl-和K+的相关性显著,说明两者具有同源性;固定排放源仍然是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局地大气输送会使大气污染加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航线上所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分析了各水溶性离子组分的浓度、组成及存在形式.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离子成分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阴阳离子总和接近于1,表明航线上空主要阴阳离子具有海洋气溶胶的代表性;CI-、Na<'+>、SO<'2-><,4>、NO<'-><,3>、Mg<'2+>是航...  相似文献   

12.
冬季结冰灌溉对苏打盐碱土水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帆  王志春  肖烨 《地理科学》2012,(10):1241-1246
在苏打盐碱土区进行结冰灌溉试验,研究灌溉后盐碱土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分布状况。试验分为淡水结冰灌溉(E)、微咸水结冰灌溉(D)、微咸水结冰灌溉+100%GR(石膏需求量)磷石膏(A),微咸水结冰灌溉+50%GR磷石膏(B),以及对照(CK),5个处理。灌溉水量为180 mm。试验结果表明灌溉融水增加了土壤耕层的含水量,为春播抗旱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灌溉融水使土壤耕层主要离子Na+、Cl-、CO32-、HCO3-明显降低,使土壤耕层的盐碱化程度得到改善。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比较,微咸水结冰灌溉洗盐效果和盐碱化改良效果明显好于淡水结冰灌溉,微咸水+磷石膏淋洗和改良效果好于微咸水结冰灌溉,且随着磷石膏施用量的增多,洗盐和改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鲁西北平原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供水量和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农田硝态氮淋失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水分和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水处理(0~50cm平均含水量控制在85%FC,FC为田间持水量032)和低水处理(0~50cm平均含水量控制在70%F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肥量(0、100、200、和300kgNha-1)则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在200kgNha-1左右时达到最高产量;高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硝态氮下渗强,运移深度大,所有施肥处理在200cm处的土壤水硝态氮浓度都要高于国家饮用地下水标准10mgNL-1;低水条件下水分下渗弱,运移深度小于高水处理,但是在200cm处,200、300kgNha-1处理的土壤溶液硝态氮浓度依然高于10mgNL-1。  相似文献   

14.
An intact alkali marsh soil (MS) core and an agriculture soil (AS) core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ed test in order to get the comparison of the nutrients retention in alkali MS and AS. The soil cores extracted from the Xiang-hai Wetland, western Jilin Province, China, were leached with solution contained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hen the effluent water from the outlets of soil core with different depths was measured, including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total phosphorus (TP), phosphate (PO43-- P) and nitrogen existed as nitrate (NO3- - N), nitrite (NO2- - N) and ammonia nitrogen (NH4+- N) and the total nitrogen (TN) in the effluent water. COD and TP are decreased with the depth, the changing trends of TN, NO3- - N and NH4+ - N contents are similar to COD and TP, whereas NO2- - N in both MS and AS effluent have a little transition at 40cm depth. It is similar efficiency of MS to AS in significantly cutting down COD, TP, PO43- - P, TN, NO3- - N, NH4+ - N and NO2- - N in nutrient water. The fun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尕斯库勒盐湖卤水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尕斯库勒盐湖3种卤水(盐田卤水、晶间卤水和湖表卤水)的水化学成分、化学类型、相图研究,初步揭示了该湖不同类型卤水的水化学特征。研究表明,3种卤水的Ca2+、Mg2+、Cl-、SO24-、HCO3-均比柴达木盆地盐湖平均值高,尤以盐田卤水为高,然而K+、Na+相对较低。微量离子均匀性:晶间卤水>湖表卤水>盐田卤水;主要离子均匀性:湖表卤水>晶间卤水>盐田卤水。卤水划分为硫酸镁亚型和氯化物型两类,没有发现硫酸钠亚型和碳酸盐型。其中,盐田卤水全部为氯化物型;晶间卤水既有硫酸镁亚型也有氯化物型,硫酸镁亚型占41.67%,氯化物型占58.33%;湖表卤水大部分为氯化物型。总体而言,卤水变质程度较深,其中盐田卤水变质最深,湖表卤水次之,晶间卤水变质程度较浅。盐田卤水、晶间卤水、湖表卤水在Na+,K+,Mg2+∥Cl-,SO24--H2O五元体系介稳相图中的位置差别较大,表明各类卤水在演化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6.
元江-红河跨境水质环境问题和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河干流不同污染流域,设立5个环境监测断面,同时选定人烟稀少、无工业、自然条件良好的李仙江加禾断面为对照。利用1999~2002年对水质影响大的DO、COD、BOD5、NH 3-N、NO3-N、NO 2-N、Cu、Pb、Cd、T-P、石油类及SS 12项污染物,均在枯、丰、平3个不同水期采样监测,将监测结果做数理统计分析,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并得出:出境断面NH 3-N平均含量高达0.18~0.86m gL/,T-P高达0.045~0.315m g/L,SS高达69~3412m gL/,从而提出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城市水网改造及控制含磷洗涤剂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氮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选择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通过2002~2004年3 a对主要土地利用地类氮素流失、小流域地表水和井水氮素迁移形态、途径与通量的连续观测,研究非点源氮素的来源、去向、迁移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氮素主要通过径流与泥沙迁移,坡耕地、居民点氮素流失是小流域非点源氮的主要贡献者,其氮素流失负荷分别为150.4kg、73.84 kg,占小流域氮素迁移总负荷的52.4%、25.7%;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地表水已呈现明显氮索富营养化特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较为严重,应重视该地区非点源污染控制;小流域氮素迁移的尺度差异明显,坡地以颗粒态氮为主,小流域以硝酸盐为主,氮素迁移的尺度效应可能导致非点源氮污染的异地效应,从而加剧长江三峡水体富营养化压力。  相似文献   

18.
程立平  王亚萍  齐光 《地理研究》2021,40(9):2684-2694
通过对长武黄土塬区不同林龄苹果林地下0~20 m深剖面土壤湿度及土壤水氯离子浓度测定,定量分析了黄土塬区苹果种植对厚深黄土剖面土壤水分及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苹果林地深剖面土壤水分由浅及深逐年降低,深层土壤储水量呈倒“S”曲线趋势下降,27龄之后进入稳定期。丰水年份形成的活塞流是黄土塬区深层渗漏以及地下水补给的主导方式,农田下地下水年均潜在补给量为30.2 mm,占年均降水量的5.2%。农田转换为苹果林地后形成的深厚土壤干层将阻断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弱地下水补给过程中活塞流的主导作用。需通过政策引导协调农果面积比例,保证地下水资源持续补给,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自1988年11月至1989年3月,对南极长城湾(62°13′S,58°57′W)中5个站位的水温、pH值、海水透明度、水下照度、水中和海冰中叶绿素含量、磷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等理化要素,每月进行1至2次不定期的常规测定。在整个调查期间,海水温度变化范围在-1.6~2.2°C之间,pH值变化范围在8.0~9.1之间,海水中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0.30~1.48mg/m3之间,叶绿素a的最大值出现在11月26日5号站的表层水中,海冰中叶绿素a的含量远远高于海水中的含量,海冰中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2.55~56.84mg/m3之间。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1.023~2.187μgP/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0.093~0.186μgN/L之间,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13.308~26.584μgN/L之间。本文对以上结果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CO2浓度和不同土壤水化学条件下的岩溶作用发生程度,文章对广西桂林地区的土壤CO2浓度、土壤水和石灰岩试片溶蚀速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该地区土壤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总体上夏季是其他季节的3~5倍,最大值时达到60 899.64 mg/m2,而最小值时仅为5 587.21 mg/m2;2)就相同深度的土壤CO2浓度来说,洼地大于坡地,夏季时洼地比坡地高近20 000 mg/m2,且深层土CO2浓度大于表层土,其平均值比表层土高4 353.54 mg/m2;3)坡地和洼地土壤水水化学指标平均值分别是:pH为7.49和6.41、电导率为300和78 μS/cm、Ca2+为60和15.43 mg/L、 为2.78和0.44 mg/L,坡地处的pH、电导率、Ca2+和 均高于洼地;4)从溶蚀试验说明该地区的岩溶作用发生程度非常明显,说明土壤CO2和土壤水能驱动岩溶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