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广西 90个气象台站 196 1- 1998年的雷电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 2~ 6月份广西大多数地方的雷电活动以 SW方向最为频繁 ,7~ 9月则以 SE方向最多 ;讨论应用雷电频率、土壤电阻率、相对高度 3个要素定性判断雷击危险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广西雷电活动时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覃卫坚 《广西气象》2000,21(4):32-35
依据广西1961-1998年88个气象台站资料,分析了广西雷电活动的年际变化、季节分布及日变化特征,得出了广西各地的雷电持续期。  相似文献   

3.
广西雷电活动时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广西1961-1998年88个气象台站资料,分析了广西雷电活动的年际变化、季节分布及日变化特征,得出了广西各地的雷电持续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0-2013年广西地面气象站观测雷暴资料、2009-2018年二维雷电监测定位资料和2016-2018年三维雷电定位监测资料,以闪电密度为评估要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绘制广西雷电易发区划图;并加载环境高程数据、2000-2019年雷灾数据以及2005年—2018年广西人口、GDP统计资料,计算雷电灾害风险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广西2016—2019年三维闪电监测资料,分析广西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天气学初探,得到以下结论:(1)广西雷电活动主要发生在4—9月,日变化季节性、区域性差异显著,月变化主要表现为桂中及桂南单峰型、桂西北和桂南双峰型及桂东北多波动型等3种类型,空间分布表现为桂南、桂东南、桂西北及桂东北4个雷电活动频繁区域。(2)广西雷电活动云地闪较云闪偏多,闪电的极性以负闪为主,云闪高度较为集中在0~1 km及2~7 km高度上,2~7 km高度上闪电频次年际、季节性、区域性差异显著。(3)春季印缅槽和亚洲经向环流偏强有利于广西雷电发生,反之则不利;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平均脊线位置较常年(26.3°N)略微偏南(25.5~26°N)时有利于雷电发生,异常偏南或偏北则不利。  相似文献   

6.
基于B/S架构设计开发了广西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系统将大气电场、闪电、雷达产品和雷灾等气象数据存储在自建的雷电信息数据库,具有雷电信息查询统计、雷暴过程实时监测、预警产品制作展示、预警信息发布、雷灾分析、雷电报文制作等功能,实现了广西雷电监测预警服务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昆仑关纪念碑和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的雷电防护工程实践中,按照还原古旧建筑本来特征,结合古旧建筑的维护工作,对古旧建筑雷电防护及施工工艺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8.
利用广西地面观测雷暴资料(1960~2013年)、二维雷电监测定位资料(2009~2016年)和广西区统计局年鉴资料(2005-2016年),以广西全区14个地市行政区域为评估单元,考虑人口密度以及经济发展因素,选取年均雷暴日、地闪密度、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的GDP总产值作为评估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得到广西全区市级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结果表明:梧州、钦州、玉林、贵港、防城港、贺州所在行政区域属极高雷灾风险等级;北海、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桂林所在行政区域属高雷灾风险等级;河池、柳州所在行政区域属中等雷灾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9.
雷电对变电站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陆川县东山110kv变电站雷击事故为例,从雷电的基本特性及雷电对变电站弱电设备的危害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取合理、安全可靠的防雷措施能有效防止变电站雷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广西岑溪市糯垌镇花岗岩矿场的雷电环境因素及广西雷电活动天气规律、土壤电阻率等特征,并着重从年平均雷击密度和年预计雷击次数两方面分别对该矿场的雷管仓、炸药仓、监控室、员工休息室等建(构)筑物进行了雷击风险评估,根据不同的防雷类别和实际环境因素分别对监控系统、办公区、爆炸危险区进行防直击雷和防雷电电磁脉冲等雷电综合防护设计.  相似文献   

11.
应用广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系统对南宁地铁二号线工程沿线土壤电阻率、雷暴日分布、地闪密度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工程评估必须的雷电风险值计算取值;再以全线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合地面建筑物评估的模式,探索出了地铁这种特殊的地下建设工程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监测、预警和预报3个方面介绍了雷电研究的技术方法,目前国内外最新面向业务应用的研究表明:不同技术共存的多源化观测设备,有效地提高了雷电探测效率;以天气形势分型为主的雷电潜势预报,其预报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其预报精细化程度不够,引入适合本地的物理量参数实现对其结果校准,可以有效地提高雷电潜势预报的准确率;随着数值模式预报向全球化、精细化的发展,基于数值模式的雷电潜势预报是未来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建立在多种高观测频次资料融合和有效外推基础上的临近预报,可提高雷电活动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大幅提高雷电预警的提前时间。  相似文献   

13.
雷电监测和雷电数据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桂力 《山东气象》2002,22(2):25-27
简要介绍了雷电探测的基本原理、雷电探测技术和国外雷电数据的应用情况。结合我省雷电探测网的建设现状 ,提出了我省雷电数据未来的应用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14.
人工引发雷电试验及其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1989年夏季,我们在甘肃永登黑林子地区进行了用拖带接地金属细丝的火箭引发雷电的试验,获得了3次成功。本文分析了这3次引发雷电的放电特征。结果表明,放电是在雷暴云下部正电荷的作用下上行负流光的激发和传播过程,雷电人工引发时的地面电场为6-8kV/m。由一简单物理模式粗略地定量估算出了放电参数:中和电荷量约为12-5.3C,电荷 中心离地高度1.3-2.5km,和甘肃地区雷暴云下部正电荷中心高度范围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夏季雷暴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玉林  杨梅  李玉芳 《气象》2001,27(10):33-37
根据南昌713雷达2000年6-7月取获的雷暴云回波资料,结合雷电灾害实况,对夏季雷暴云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暴云回波特征为:最大顶高达17-18km,最大强度达55dBz;大多数强雷暴云回波的强度为40-45dBz,主要产生在水平尺度大于30km的雷暴团和雷暴短带上,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样,与地形有关,而且均来自强烈发展的雷暴。  相似文献   

16.
1 2000年河南省雷电灾害特征 发生范围广。2000年,河南省发生雷电灾害73起,比1998年的59起增长了24%;全省除商丘市外,其他17个市均发生了雷电灾害,发生范围较1999年的7个市明显增加,其中以焦作、鹤壁、三门峡、洛阳、开封、周口、许昌、漯河、南阳、信阳等市雷击发生次数较多。 危害严重。2000年,我省雷电灾害共造成9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危害严重的雷电灾害有:①2000年7月9日22日12时30分,安阳县许家沟乡相村一临时火药配装工作间因无完善的防雷装置遭…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宾阳县国家气象站1957-2013年雷暴气候资料以及1995-2018年雷电灾害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宾阳县雷电活动、雷电灾害特征和雷击受损情况,探讨当地农村雷电灾害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近八成雷电灾害发生在农村,农村雷灾具有事故多、人员伤亡重、灾害损失大的特点;雷电灾害与雷暴发生的时数月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均在6月达到峰值,6-8月雷电活跃期与雷电灾害高发期有较好对应关系;雷电活动频繁、强度大,防雷减灾知识匮乏、防雷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是造成广西宾阳农村雷电灾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8.
田林公路收费站防雷技术改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田林县公路收费站于2001年至2007年间多次遭受雷击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防雷电的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地拦截雷电入侵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4年广西自动气象站受雷电灾害的原因分析,发现目前自动站的防雷装置在防护雷击电磁脉冲、雷电波侵入和高电位反击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因而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在今后的自动气象站建设和维护工作中要注意系统性的雷电防护。  相似文献   

20.
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电子技术正向高频率、高速度、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磁干扰,特别是雷电电磁脉冲干扰对这些设备和系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这些设备系统造成的失效与损坏事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高,发生雷电的几率也增大。雷电产生的电磁可影响几公里范围的电子设备,这也使电子设备受损的几率增大。电子信息系统受损后,除直接损失外,间接损失往往很难估量。因此,信息时代的到来,已使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