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居兴华 《物探与化探》1993,17(5):398-400,340
煤田地震勘探重点正在由构造勘探向岩性勘探过渡。勘探目的是确定煤系地层的构造形态,查明落差大于10m的小断层,时间剖面上要反映落差大于5m的断点。在详查和精查阶段要研究煤层冲刷、尖灭、缺失、分叉的范围及边界,研究划分厚煤层  相似文献   

2.
义马-硖石断带的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马断带位于华北煤田的西南边界,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走向北西西,倾向南西的逆断层所构成,上盘为O1-Pt地层,下盘为C—P煤系及著名的义马侏罗纪含煤盆地。据断带的构造、岩浆活动特征及下盘C—K古水流演化,作者认为,该断带萌生于海西期;印支末期强烈活动,致使义马盆地形成;定型于燕山晚期构造运动。随时间推移,断带在空间上则由南北发展,并在断带下盘派生出多条沿煤系煤层发育的缓倾角逆断层,上盘漂浮于煤层之上。因此,在不同地段,断带之下可能赋存有一定量的C、P和J煤层。   相似文献   

3.
综合勘探技术在范各庄矿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在范各庄矿二水平南三、南四采区运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高精度磁法、瞬变电磁法进行采区综合勘探的成果, 表明以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为主的综合物探技术, 在查明断层、岩浆岩侵入、岩溶陷落柱发育、采空区以及断层导水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 F0 断层在各煤层中落差的准确确定, 及其赋水性探查, 对跨断层开采各煤层的工程设计和施工, 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大大减少了超前钻探工程量,减少了大型防治水工程投入,减少了防水煤柱宽度,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猪拱塘铅锌矿床是黔西北地区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铅锌矿床。通过详细论述猪拱塘铅锌矿床找矿工作中的新发现,进一步分析该矿床的控矿特征及找矿潜力。结果表明:猪拱塘铅锌矿床的矿体在走向及倾向上均具有较好的延伸,且在F1断层下盘栖霞组、摆佐组及F3断层上盘摆佐组中发现了新矿体,提交铅锌金属资源量327.44万t,实现了黔西北铅锌矿找矿的重大突破。矿区具有构造、地层(岩性)、围岩蚀变、岩浆活动及物化探异常等重要找矿标志,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具有寻找更多隐伏铅锌矿体的潜力。研究可为黔西北铅锌矿集区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鱼卡煤田三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西倾伏的背斜构造,并发育有一系列走向NEE的逆推断层和NNE的左行平移断层。断层表现为落差大延伸远,对煤层的破坏严重,特别是F1逆断层,走向NWW,倾向N倾角60°-80°,贯穿整个井田,在区内表现为沿断层破碎带出现M7煤层的缺失、重复以及变薄。因此,在煤炭资源勘查过程中,特别是勘探阶段.查明和控制先期开采地段落差≥30m的断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查明韩城矿区11#煤层底板(南区)和煤层中、下部(北区)有一层厚0.60~1.30m的高岭岩矿层。其厚度稳定,储量丰富,为一大型高岭岩矿床。矿石成分纯,高岭石含量在95%以上,Al2O3含量高,SiO2含量低,TiO2含量较高,Fe2 O3含量低至较高。可作为生产超细煅烧高岭土及4A分子筛等产品的原料,有较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1 概况 白家窑矿位于河北高邑县城西约10km,已因资源“枯竭”而停产。但根据作者对构造的分析,认为其外围有找到新的可采储量的希望,有进一步找煤的必要。 从大地构造位置上看,该矿位于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凹陷的衔接处,并在临城煤田北延的走向线上,南距竹壁勘探区只3.5km,中间隔着中奥陶统灰岩出露的丘陵区(图1)。 根据白家窑矿及外围的26个钻孔加上大量矿井地质资料,已经查明F_6为一走向近SN、倾向E、倾角5°~10°的缓倾角断层,上盘的中奥陶统灰岩一般厚度50~170m,下盘保存了厚度160m以上的煤系,即太原组与本溪组(图2)。  相似文献   

8.
多宝山矿田铜山铜矿资源潜力及深部勘查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山岩 《地质与勘探》2014,50(4):666-674
目前,多宝山矿田铜山铜矿深部勘查尚面临成矿后断层对矿体的切割和错动等问题,该问题严重制约着对该矿床成因的认识及深部勘查方向的选择。铜山断层是破坏铜山铜矿主矿体的主要成矿后断层,其走向为东西向,倾向南,是沿北东10°~12°方向推覆的一条压性断层。研究表明铜山断层由南向北推移的断距在东部1096勘探线为750m,西部1072勘探线断距则为1060m;由于东、西两端推应力的差异性产生东西方向的水平分力,致使断层上盘由西向东水平位移200~250m。铜山Ⅰ、Ⅱ、Ⅲ号主矿体均被铜山断层所切断,其中断层上盘Ⅰ号矿体的部分和Ⅲ号矿体的全部因被抬升已被剥蚀,本文重点讨论Ⅰ、Ⅱ号矿体在断层下盘的赋存部位。分析推测表明,铜山 Ⅰx号矿体在断层下盘赋存在1048~1084线,埋深950m以下;Ⅱx号矿体赋存在断层下盘1036~1104线,埋深1150m。通过对铜山断层下盘推测的Ⅰx、Ⅱx矿体和部分已控制的Ⅲ、Ⅴ(Ⅳ)、Ⅵ号矿体进行资源量预测,铜山铜矿总预测资源量约为铜金属390万t,预测深度为1700m。建议铜山铜矿后期勘查工作重点勘查范围界定在1048线至1096线,勘查深度在900~1700m。  相似文献   

9.
晋西北某矿井位于吕梁山黄土塬区,为年产500万t的特大型在建矿井,为查明首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情况、以及奥灰与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对该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及电法综合勘探。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查明了勘探区内4#、9#煤层的埋藏深度和起伏形态,解释断层18条,陷落柱4个,褶曲1条,煤层倾角大于15°的区段1处;运用瞬变电磁法结合直流电测深法查明K6、K5砂岩富水异常29处、4#、7#、9#煤顶板岩层富水异常51处,奥灰顶界面-100m富水异常18处。三维地震及电法的综合勘探,不仅解释了该区主要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及基岩面和奥灰顶界面深度变化情况,还对落差大于5m断层、直径大于25m陷落柱、煤层、奥灰水以及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情况、导通关系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分析,其结论为解决矿井建设和开采中的地质难题,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0.
试论苏邦煤矿区逆冲断层之成因机制及其控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邦煤矿区F106断层的成因机制及控煤作用,不同学者对其认识不一。从该断层的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来分析,印支期的滑覆运动应是其主要成因。其后的早、晚期侧向挤压形成现在所看到的逆掩推覆构造。由于其上盘的含煤地层滑动系统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的破坏已失去勘探价值,而其下盘的含煤地层相对保存完整,应为主要勘探对象。同时,根据这一成因机制分析指出了外围及新区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维地震及瞬变电磁法探查老窑、采空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矿采空区富含水或瓦斯而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事故隐患,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查明落差5m以上的断层、直径大于20m的陷落柱,控制采空区边界,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0m,是探测煤层采空区边界行之有效的手段。瞬变电磁法可查明含水地质体如岩溶洞穴与通道、煤矿采空区、深部不规则水体等。利用三维地震结合瞬变电磁法探查显德旺矿老窑、采空区破坏范围及积水情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1)太原组灰岩形成于正常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湾(局限台地)2种沉积环境,其中,L1灰岩顶部、L2灰岩中下部、L4灰岩上部、L5灰岩顶部、L7灰岩顶部和L8灰岩形成于局限海湾环境,其他灰岩层均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2)根据太原组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岩性段,各段中的碎屑岩及所含煤层形成于障壁岛(砂岛)、潟湖和潮坪环境中;(3)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的分析,识别出11种沉积序列类型,提出了太原组煤系发育的岛湖潮坪、局限海湾(潟湖)潮坪和滨岸潮坪等3种聚煤环境模式。该成果可为沁水盆地东南部太原组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葛店煤矿双庙扩大区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勘探区为一轴向北北东向的不对称向斜构造,地层倾角26°~30°,测区深部有岩浆岩侵入体,严重影响煤层赋存形态;地表条件复杂,村庄密集、河流较多,测区东侧塌陷区水塘大面积分布.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施工难度大。本区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为12线18炮制,为避免偏移归位及叠加次数降低等问题,在向斜轴部两侧、村子周边及河岸处适当加密炮点,并在塌陷区利用钢钎插置检波器以保证CDP点完整性。数据处理采取了叠前反褶积、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数据处理效果显著。遵循多波组对比、多个数据体综合解释的原则,以纵向、横向和任意时间剖面相结合,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地震资料解释。本次勘探成果查明了主采煤层三2^2、二2煤层的构造形态及埋藏深度;解释落差5m以上断层34条,其中修改原有断层5条;另外新发现小于5m的异常断点22个。经巷道验证煤层底板标高误差0.43%~1.96%,巷道已揭露断层7条,与解释成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上、下盘不同开采顺序对断层稳定性影响,基于压力拱理论提出应力偏转概念,运用FLAC3D数值方法,模拟工作面分别从断层上盘和下盘向断层推进的过程,分析接触面应力状态和演化规律,验证采动诱发应力偏转,并与断层损伤变量及其增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工作面自上、下盘不同方向靠近断层,顶板主应力起始偏转位置分别为距离断层120 m和40 m处,相差80 m,且下盘最大偏转角是上盘工作面的1.68倍;断层损伤变量的启滑点分别距断层130 m和40 m,下盘工作面相对上盘工作面提前90 m,二者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应力偏转与断层滑移失稳显著相关。采动诱发应力偏转产生附加应力概念可以很好解释上、下盘工作面断层稳定性差异,为断层保护煤柱留设及工作面过断层防灾措施制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大南湖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1同沉积断层两侧多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并探讨了F1断层对成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F1正断层以南(即下盘)各煤层具有类脂组含量高、水分高、灰分产率高、挥发分高、氢含量高、灰成分指数高、沾污指数低等特点,而断层以北(即上盘)各煤层垂向演化波动强、变化快;反映出断层两侧不同的成煤环境特征,断层以北(即上盘)水体相对较深,偏还原环境,受物源影响小,但震动频次多、震动剧烈;断层以南(下盘)偏氧化环境,受物源影响较大,但沉降相对稳定。研究结果一方面反映出了断层对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佐证了该断层的同沉积属性。  相似文献   

16.
选取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内黄龙、长沟和金斗坡典型矿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剖面实测、综合编图等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查明了金矿田的控矿要素,并指出了有利的找矿勘探方向。综合研究表明,汉阴北部金矿田的矿化严格受控于志留系梅子垭组的不同岩性段;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分布,次级断层控制矿体产出的具体部位;S2面理对金矿化有显著的制约作用;促使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变斑晶发育的热变质作用能够引起原始岩层中金元素发生活化,且热变质作用的晚期为退变质期,退变质期的适宜温度有利于金元素富集成矿。矿田内的金矿勘探应重点选在脆-韧性剪切带内,尤其针对不同岩性的接触面、次级断层面附近、石榴子石与黑云母变斑晶密集发育区周缘等区域,矿体追索方向应依照S2面理的空间优势展布方向。   相似文献   

17.
渭北煤田多变形运动期和多组构造叠加孕育出的煤系断层带对煤层瓦斯赋存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地质分析、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数值模拟和现场数据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煤系正断层带的应力分布特征及断层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煤系正断层带影响下的煤层渗透率变化特征,模拟正断层带形成后的瓦斯运移状态和浓度分布情况,基于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监测结果进一步分析得到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系断层带的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煤层断层面上,应力降产生在岩层、煤层及各断层面交汇点处;煤系断层带影响区域的煤层渗透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断层面、区域平均值、断层上盘、断层下盘;随模拟时间增加,煤层瓦斯浓度逐渐减小,煤系正断层带内部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瓦斯浓度降低速率略大于两侧边界断块,瓦斯在断层断块内部及正断层带外侧边界表现出明显的积聚特性;煤系正断层带内部瓦斯含量和回采期间回风流瓦斯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2.592 1 m3/t、0.224 0%,断层带外部边界两侧平均值分别为4.480 2 m3/t、0.454 9%,表明煤系正断层带两侧形成新的瓦斯...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工作区断层的性质、特点及延伸情况,了解2号、11号煤层的分布范围,根据勘探区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前期的试验工作成果,确定了地震勘探的工作参数,采用二维地震构造解译法,对获得的勘探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结果表明:勘探区2号和11号煤层的赋存形态宏观上为一向SE方向倾的单斜,埋深主要受断裂系统控制;东部埋深大,西北部埋深小,并发育有两个规模较大的褶曲—背斜(S3)、向斜(S1、S2);解释断点7个,利用其中7个断点组合断层两条,落差均大于100 m的(Fd1,Fd2),均为可靠正断层;根据区内反射波组的发育特征,圈定了11煤层控制程度较差的区域,初步认为本区无煤层缺失区。  相似文献   

19.
孙飞  张志强  易志伟 《岩土力学》2019,(8):3037-3044,3053
以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区间隧道穿越九家湾断层为工程依托,开展地铁隧道分段式衬砌结构穿越倾角60°正断层的大型剪切错动模型试验,对断层错动模拟过程中的隧道结构变形、应变分布特征、围岩压力、开裂形态等关键力学特征进行监测分析,获得了正断层黏滑错动下的隧道结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正断层黏滑错动影响下,断层面处的隧道拱脚处于压剪状态,断层面附近的上盘仰拱及下盘拱顶处于纵断面内的受拉状态,断层面两侧较大范围内的隧道仰拱内侧及墙脚外侧处于横断面内的大偏心受力状态;(2)断层错动后,隧道开裂破坏形态主要包括斜裂缝、纵向裂缝及环向裂缝;(3)正断层黏滑错动达到7.0cm(相当于实际错动量1.75m)后,上盘隧道结构的破坏范围为4.2D(D为隧道跨度),下盘破坏范围为2.4D,上盘破坏范围明显大于下盘。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大兴凸起第四纪地层格架,对大兴凸起北部D1钻孔开展了地层划分、沉积相划分和年代地层的研究。将D1钻孔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3套岩性组合,依次代表洪积扇沉积(186.6~203 m)、扇上河道沉积(153.9~186.6 m)、河流相沉积(0~153.9 m)。古地磁实验结果表明,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松山反极性时和高斯正极性时对应的钻孔岩心深度分别为0~89.5 m、89.5~132.25 m和132.25~143.5 m。结合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结果,得出D1钻孔下更新统(Qp1)底界对应的深度为137.9 m,中更新统(Qp2)底界对应的深度为91.4 m,上更新统(Qp3)底界对应的深度为34.4 m,无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为该区第四纪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