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长江峡区震旦系剖面是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建立的,自下而上划分为南沱组(包括南沱砂岩及南沱冰碛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三个岩组,以南沱砂岩与其下变质地层的不整合面为其底界。1924年以来,此种意见广为沿用。1963年刘鸿允先生将南沱组两个段上升为组,分别称莲沱组(原砂岩段)和南沱组(原冰碛层),上下统的界线移至冰碛层底部,仍以莲沱组底面为震旦系下界。然而,自1965年江西省区测队提出莲沱组之下,尚存在一个地层单位——落可(山东)组并归属震旦  相似文献   

2.
峡东青林口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峡东地区的新元古界由于保存良好的“雪球地球”沉积记录及其崩解后的“盖帽碳酸盐岩”和“庙河生物群”等关键地质记录,因而成为国际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此次报道的青林口剖面是目前在峡东地区发现的出露最为完整的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对于揭示这一关键地质时期的重大生物演变和地球环境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重点介绍该剖面的地层序列并简要分析其沉积演变特点.该剖面出露新元古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其中,莲沱组以紫红色砂岩夹页岩为主,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南沱组角度不整合在莲沱组之上,以灰绿色杂砾岩为特征,划分为3个岩性段;陡山沱组以“盖帽白云岩”的出现为底界,以黑色硅质页岩的结束为顶界,划分为4个明显的岩性段;灯影组整体具有“两白夹一黑”的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蛤蟆井段、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青林口剖面地层出露完整,各组段岩性特征明显,清晰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沉积环境演变历程.沉积记录显示,本区新元古代中期开始接受沉积,最先沉积陆相莲沱组,经历成冰纪晚期南沱组代表的“雪球”事件后转为海相沉积,埃迪卡拉纪沉积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均为浅海开阔碳酸盐相或局限页岩相,成为后生动物起源和宏观藻类分异发展的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3.
重庆城口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共分两段,主要发育浅海陆棚沉积相,包括过渡相和滨外陆棚两个微相。对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进行分析,识别出岩性岩相转换面、陡山沱组与观音崖组之间界面两种层序界面类型,将陡山沱组划分为4个Ⅱ型三级层序。其中层序1为陡山沱组第一段底部,层序2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中部,层序3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上部和第二段底部,层序4为自陡山沱组第二段下部至灯影组第一段底部中厚层状白云岩。基于浅海陆棚的背景,研究区陡山沱组第四次海平面广泛上升至最大海泛面滞后时段内,在深水、还原、偏碱性的浅海滨外陆棚环境下锰矿才开始聚集,且在高燕、修齐等锰矿区成为重要的开采矿床。  相似文献   

4.
峡东陡山沱组丝状蓝藻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东部震旦系广泛分布于黄陵背斜两翼,发育良好,是研究我国震旦系的典型地区。本区震旦系自下而上分为下统莲沱组和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相似文献   

5.
重庆城口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共分两段:第一段岩性为黑色砂质页岩与粉砂岩互层,下部砂质成分增多;第二段顶部为锰矿层,锰矿层之下为黑色炭质页岩及黑色泥质页岩。在野外剖面、钻孔岩心宏观、微观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剖面结构和区域资料的分析,归纳出研究区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发育浅海陆棚沉积相,包括过渡和滨外陆棚两个微相,其中过渡微相主要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下部,无菱锰矿赋集,滨外陆棚微相主要位于陡山沱组第二段,为菱锰矿的主要赋集层位,多为鲕状、球状以及条带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十余条露头剖面和覆盖区数十口油气探井的研究,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埃迪卡拉)系划分为雅安—南江、峨边—仪陇、威远—开县、宜宾—石柱、雷波、龙门山、城口—巫溪、桐梓—恩施和沿河—大庸等9个地层小区,对其中在油气勘探中较重要的4个小区的地层基本特征作了阐述。将震旦系划分为下部的陡山沱组/喇叭岗组和上部的灯影组,后者进一步分为4个岩性段。把灯影组中上部的一套碎屑岩视为一个标志性的岩性段;并将原归于灯影组顶部,以麦地坪段为代表,含早寒武世小壳类化石的地层从该组中分出,作为寒武系底部的一个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依据最新的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标准,将震旦系底界置于陡山沱组盖帽白云岩之底,顶以麦地坪组底平行不整合为界;陡山沱组相当于震旦系下统到上统下部,即包括下统九龙湾阶、陈家园子阶和上统下部吊崖坡阶,而喇叭岗组只相当于吊崖坡阶,灯影组则仅相当于上统上部灯影峡阶。以岩性、古生物、稳定碳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以及测井曲线等为依据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的对比关系,并与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标准剖面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川西绵竹清平地区震旦纪地层齐全,出露有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灯影组包含灯一段至灯四段的全部地层。陡山沱组为一套滨岸至浅水陆棚相砂泥岩夹浊流相白云岩。灯一段和灯二段为大套典型的局限台地相凝块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富含葡萄状、花边状构造,残余厚度500~600m;灯三段为一套灰黑色页岩夹黑色硅质岩,夹少量薄层白云岩,残余厚度12~88m;灯四段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灰白色厚层凝块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夹少量砂质白云岩,含黑色和白色硅质条带,残余厚度115~869 m,沉积相为典型的局限台地相。  相似文献   

8.
<正>0前言夏家店金矿床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东南部,矿体产于南秦岭陡岭古隆起边缘寒武系—震旦系碳-泥-硅质板岩及白云岩中[1],属于卡林型金矿床。1含矿岩系特征夏家店金矿床产于山阳—柞水—修石崖断裂下盘—镇安断裂次级断裂系统中。整体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向,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震旦系地层有陡山沱组(Z2d)和灯影组(Z2dn),陡山沱组分布于矿区北  相似文献   

9.
王传尚  李旭兵  白云山  刘安 《地质通报》2011,30(10):1538-1546
以湖南张家界田坪和大坪震旦系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湘西北地区斜坡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根据斜坡相区三级层序的发育特点,将陡山沱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ZSQ1~5),灯影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ZSQ6~9)。其中,陡山沱组下部的4个三级层序(ZSQ1~4)构成震旦系下部的二级层序,陡山沱组顶部的三级层序ZSQ5和灯影组的4个三级层序(ZSQ6~9)构成震旦系上部的二级层序。斜坡相区与台地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基本一致,可实现相互对比;斜坡相区与盆地相区震旦系只能实现二级层序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南方震旦系的建立及地层对比是以李四光先生在宜昌三峡一带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的。一九二四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三卷上发表的“峡东地质及长江之历史”的论文中,将震旦系自上而下分为灯影组、陡山沱组、南沱组及莲沱组等,其中南沱组为冰碛堆积物。从此,奠定了我国南方震旦系地层对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陆松年 《地质论评》2002,48(3):242-248
2001年4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将新元古;界从二分三分,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本文首先介绍了震旦系重新定义的背景和必要性。由于近些年国际末元古界分会酝酿在新元古代末期新建一个系,而多数学者的意见是该系的下界应置于冰碛层之上,即大致相当于我国陡山沱阶的底部。鉴于此,在1999年12月初断代工作组会议期间,晚前寒武系工作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对震旦系重新定义,并决定将原震旦系解体,原上统代表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原下 统独立新建一个系,命名为“南华系”。由于震旦系的再分,新元古界也从二分变为的三分,重新界定的震旦系包括原上震旦统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南华系包含了原下震旦统南沱组和莲沱组。笔者认为南华系标准剖面的候选剖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上覆有震旦系下部陡山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地层,该地层与南华系顶层之间沉积记录的缺失应是最少的。②剖面中应包括寒冷性气候的冰川沉积记录,虽然在全国性南华系地层对比中,冰成岩层不是绝对的对比标志,但为有利于全球化对比,我国南华系候选标准剖面应将冰成岩层包括其内;③剖面中应出露莲沱组(约750Ma)或与其时代相近层位(休宁组、志棠组等)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与莲沱组之间不应存在长期的沉积间断,且底部年龄不小于800Ma,也不大于850Ma;④剖面中有良好的区域的、全国的,甚至洲际间的地层学对比标志,有较高的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其它方面的研究水平;⑤剖面的连续性好、露头清晰、交通方便,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在宁夏海原地区首次发现震旦纪地层,已采获微古植物和遗迹化石证据。作者将这套地层命名为文常山群,并自下而上划分为二个组。下部墩墩梁组,由块状至厚层状细—粗粒角砾岩组成,厚度9~80m,它以角度不整合覆于蓟县系西华山群之上。上部曹家山组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厚度16~46.5m,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共计有10属26种,其中的许多属、种是晚震旦世的特征分子,其层位相当华中区的陡山沱组一灯影组。  相似文献   

13.
张海  甘凤伟  魏宁 《现代地质》2010,24(2):221-227
贵州地区的埃迪卡拉系由陡山沱组和灯影组构成,其中陡山沱组以硅质岩为主,灯影组以泥晶白云岩为特征。选取典型剖面进行层序划分,通过空间追索和对比,建立研究区埃迪卡拉系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表明:从陡山沱组到灯影组构成一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该序列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及其所包含三级层序具有相似的相序组构,体现出“旋回含旋回”的特征。从浅水台地区到深水盆地区,灯影组白云岩不存在白云岩相变为灰岩的现象,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套白云岩就像陡山沱组底部的“帽白云岩”那样是原生白云石沉淀作用的产物,并且可能反映了“帽白云岩”所指示的前寒武纪晚期“极端温室效应”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长江峡东区震旦系新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鸿允  沙庆安 《地质科学》1963,4(4):177-187
为李四光教授所建立的长江峡东区的震旦系剖面,被看作南方各地同时期地层比较的标准。黄陵背斜东翼是所分各单位--“南沱砂岩”、“南沱冰碛层”、“陡山沱统”、“灯影灰岩”的典型地区,地层工作者来到峡区经常先察勘这里的剖面。考察过东翼剖面,可上溯一程去西翼或南翼探索其侧向变化。本文就笔者1961年冬,于西翼庙河-冀家湾区、东翼莲沱的沿江地带和南翼的秋千坪地区(见图1)所进行的一些观察及点滴认识,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纪-埃迪卡拉纪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 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均以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为特征;该5个三级层序组成一个二级层序,陡山沱组较多的黑色页岩到灯影组大套白云岩所组成的向上变浅序列是该二级层序的主要特点,从而表明二级层序与三级层序具有相似的相序组构。以各个主要剖面点的层序划分为基础,依据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可以建立研究区域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表明,包含较多的深水黑色页岩系的陡山沱组,代表了大冰期之后的海侵作用的特点;与寒武系的变化特征不同,而原生沉积组构保存较为完好的灯影组白云岩,自北西而南东沉积环境由浅变深的沉积背景中均为白云岩,这种变化特点可能意味着前寒武纪末期特殊的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沉积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甘肃文县上震旦统重力流沉积及其构造古地理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建生  周会武等 《甘肃地质》1993,2(1):17-24,T002
分布于甘肃文县一带的原“碧口群”据岩性、层位特征及微古植物化石厘定为震旦系,并可进一步划分出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在陡山沱组发育一套陆源浊积岩和深水相泥质岩、硅质岩组合,底部夹有多层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灯影组发育碳酸盐岩浊积岩层和重力滑动层。这些浊积岩能够在地质记录中得以保存且厚度可达数百米,说明该区当时受到一个相对活动的从深水海沟演化到较浅水弧后盆地这一沉积构造环境的控制,从而说明扬子地台北缘应是具有拉张活动性质的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8.
三峡地区震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三峡地区秭归庙河陡山沱组第一段至第三段,宜昌棺材崖陡山沱组第三段上部至灯影组底部以及四溪灯影组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震旦系碳同位素组成与全球新元古代广布的后Martinoan冰期地层δ^13C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本文还讨论了地层中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演化和地层层序发展的关系,指出陡山沱组一段白云岩中δ^13C的负异常可以作为震旦系底界划分的标志,最晚Varanger冰期在三峡地区由陡山沱组三段上部出现的三级层序界面所替代,震旦系内部陡山沱组一段和三段可能形成于Marinoan冰期之后,伊迪卡拉生物分异发展之前,而陡山沱组四段及上覆灯影峡组则大致与国外伊迪卡拉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9.
踏坡组位于勉略构造带南侧,是晚古生代略阳盆地的主要沉积地层,主要发育一套陆源碎屑岩,以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和粉砂岩(粉砂质板岩)为主。笔者以踏坡组碎屑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砾石组分特征,探讨其形成环境和物源特征。踏坡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以及高度集中的年龄谱,指示踏坡组为近源堆积。踏坡组内大量灰岩、白云岩砾石可能来自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所获得的碎屑锆石年龄可划分为2 089~1 967 Ma和2 706~2 413 Ma 2组,其中2 089~1 967 Ma年龄组锆石占总数52%,峰值年龄约2.0 Ga; 2 706~2 413 Ma年龄组锆石占总数32%,峰值年龄约2.46 Ga,该2组年龄与鱼洞子杂岩和扬子板块基底构造演化相吻合。结合勉略构造带及扬子板块西北缘构造演化过程和相关年龄信息,认为踏坡组邻区的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鱼洞子杂岩以及未出露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为踏坡组主要物源区,且勉略构造带伸展裂陷可能持续到早—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20.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发育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以各个主要剖面的层序划分为基础,依据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可以建立研究区震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其中包含较多的深水黑色页岩系的陡山沱组,反映了大冰期之后的海侵作用的特点;与寒武系的变化特征不同,自北西而南东沉积环境由浅变深,该沉积背景中沉积了原生沉积组构保存较为完好的灯影组白云岩,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前寒武纪末期特殊的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同时也代表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沉积学问题。从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系到灯影组白云岩,不但构成了一个更大级别的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还反映了一个与三级和二级海平面变化过程相响应的缓坡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该过程较为清楚地显示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岩相古地理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