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物流绩效指数(LPI)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水平,借助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物流水平对新疆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物流水平差异较大,欧洲国家物流水平较高,新疆周边国家物流水平较低。(2)新疆主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国际贸易伙伴高度集中在上合组织国家。(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物流水平的提升对其与新疆的国际贸易有一定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距离对双方贸易的阻碍作用。此外,经济规模、经济开放程度、贸易便利化程度等其他因素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新疆的国际贸易规模也有重要影响。中国和新疆必须重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物流领域的投资建设合作,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加强与物流水平较低的周边国家和部分西亚国家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合作,帮助其提高物流水平,进而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新疆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俄罗斯及中亚地区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对中国内陆开放及地缘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利用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出口集中指数等,对1992-2012年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发展历程及空间格局、进出口产品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双方贸易强度不断提升,且贸易互补性增强,同时俄罗斯及中亚出口产品种类明显增加。当前双方贸易格局呈现以下特点:俄罗斯及中亚形成了以资源类初级产品为绝对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国则以机械设备及纺织服装等为主;中国对其出口贸易格局是边境贸易与地区产业专业化格局叠加的结果,进口贸易格局则受边境贸易及能源需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两国经贸合作在中亚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均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中哈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中亚五国总贸易额的62.8%,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经济贸易合作,不仅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区建设的突破点,而且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窗口。通过分析中哈两国对外贸易现状和互补性特点,在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重点开展经贸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包括农业、旅游、医疗、人文和金融领域,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经贸合作的松散型模式、制度性模式和功能型模式,通过比选认为功能型模式是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经贸合作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是把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实现中哈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对国家和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紧迫性、战略意义和战略优势,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定位、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格局。认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地缘战略的新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哈国际经贸合作的先导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哈人文社会交流的友谊区。未来将国际合作示范区建成中哈国际产能合作与加工贸易示范基地、中哈口岸互市贸易与国际物流示范基地、中哈边境自由旅游与休闲养生示范基地、中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示范基地、中哈人文交流合作与综合商务示范基地、民族团结与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谢大伟  张诺 《干旱区地理》2018,41(4):844-850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战略机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促进新疆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优势,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新疆生态旅游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内在动力和战略优势。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疆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分析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助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中,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旅游区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有效对接和链接,影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的作用和效果,而竞合机制的缺失更是影响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景区的高度合作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文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农牧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并利用新疆交通大建设的机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同时,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提高新疆旅游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格局,认为该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济合作模式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包括生态文明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国际旅游带合作模式;最后,论文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了几个优先行动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和思想库,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信息共享中心和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启动丝绸之路跨国科技交流合作与人才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跨国共建、合作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木质林产品方面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和广泛的合作空间,据此基于2001—2019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47个主要出口对象国家的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其出口贸易效率、贸易潜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47个国家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贸易效率整体水平一般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性,但未来出口贸易潜力与提升空间巨大;未来贸易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双边经济规模的发展和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改善,以及加快中国木质林产品转型升级。从提升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动国内林产工业的转型、加大政府对木质林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等3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通道,是中国面向中亚地区重要的战略节点与门户。在该区域发展物流产业与跨境电商平台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道,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综合竞争力。首先对比分析了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边境口岸,系统梳理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口岸物流业及巴克图口岸的发展基础与优势所在,包括自然与区位条件优越,农产品"绿色通道"领先,中亚经贸合作互补性强,口岸物流辐射面广,国内外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提出重点建设乌苏、和布克赛尔、巴克图口岸等5大物流园区。解析了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的趋势,提出重点建设阿里巴巴·塔城产业带和中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区两大跨境电商平台。最后总结了在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越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快速变化背景下,中越两国的贸易关系发展一直是亟待研究的课题。通过行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互补性指数分析了中越贸易近期发展状况。研究表明,中越贸易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贸易严重失衡,双方出口商品结构过于集中,产业内贸易比较松散等。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利用优势互补,扩大两国贸易。重视政府在促进双方经贸合作中的作用,加强相关部门的配合力度。二是中国应加大对越南投资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通过在越南投资实现产业转移对中越两国都有巨大利益,可以实现两国政府提出的"共利双赢"。三是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会,完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加强边境区域的合作。两国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各自政府审批程序,改善行政环境,进一步降低非关税壁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互市贸易有着地缘、人文资源优势,在中哈边界的巴克图口岸地区建立互市贸易区,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推动中哈两国贸易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巴克图口岸互市贸易区的战略地位与贸易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总体定位与发展思路,力争通过5~10 a努力,使巴克图互市贸易人口由目前的13×104人次增加到100×104人次,口岸过货量由目前的20×104t增加到200×104t,把互市贸易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面向中亚、欧洲的新贸易平台,把巴克图口岸建成互市贸易、现代物流、进出口加工、特色旅游为主导的国家一类综合性现代化口岸和智慧口岸,将互市贸易区打造成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的特色功能区。进一步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互市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金叶  谷明娜 《干旱区地理》2018,41(5):1097-1105
农产品贸易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及其增速存在区域间与区域内国家间双重差异性和阶梯性特征,东盟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最高的区域,中亚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占比较低但增速较快的区域;改善贸易结构、优化贸易环境是实现沿线国家互动共赢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的常态,中吉自由贸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向西开展自贸区进程的突破点。文章运用局部均衡模型从BEC产品层面模拟分析了不同关税策略下中吉自贸区的贸易效应及本国经济效应。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关税削减幅度的情形下,2002-2016年间中吉贸易效应与其贸易额呈正相关;关税削减对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效应、福利效应及关税损失比较显著,尤其是中国,且对不同商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尤以工业品最为显著;综合考量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中国的最优策略是直接采取零关税,而吉国则是逐渐削减关税。  相似文献   

13.
环南海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战略枢轴,其和平稳定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环南海地区与域外国家军品贸易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域内外军品贸易网络结构与格局特征。结果显示:①环南海地区军品贸易规模演化特征受到地区局势的影响显著,军品种类的进口与地缘战略和地理结构密切相关;②俄罗斯和美国作为环南海地区最大的两个军品输入国其军品分布与流向体现了遏制与突围的战略态势,军品贸易网络在多国主导下的收缩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体现了地区局势趋向于缓和与稳定的态势;③中国对俄罗斯、法国和乌克兰等国的军品进口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并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军品出口国;④未来中国宜持续推进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战略智慧处理中美关系,充分利用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加强与环南海地区域内外国家的国际合作,积极谋求主动与和平发展,携手各国共同将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相似文献   

14.
陈艺文  李二玲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643-1654
农产品贸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但现有贸易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格局演化。该文构建了一个四维菱形分析框架,并将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计量分析相结合,基于1993—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 “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粮食贸易网络密度不断提高,贸易关系和贸易强度不断加深,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呈波动上升态势,并出现明显的贸易俱乐部现象;② 该粮食贸易网络呈现由无核到多核再到重塑的演化历程;③ 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粮食贸易经历了从出口导向到进口导向的演化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的地位;④ “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演化是受资源禀赋、经济环境、文化认同和政治博弈4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粮食贸易较其他贸易而言特色鲜明,其稳定性更强。研究结果对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贸易的健康繁荣,建设开放包容的经济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贸易便利化是“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论文从贸易便利化入手,基于已有文献回顾,构建包含29个指标的贸易便利化评价体系,分析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发展态势和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① 2013—2017年,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蒙俄、中亚、中东欧、西亚增长较明显;② 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东西高、中间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③ 二级指标与贸易便利化总指标的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海关环境、口岸设施等增长态势较明显;④ 综合发展高水平型、综合发展低水平型是沿线国家主要模式,通关成本与国际合作滞后型、内部贸易环境领先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型分别成为东南亚、中东欧和中亚部分国家的重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绿色贸易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选取UN Comtrade 2005—2017年中国与沿线64国APEC环境产品清单中54类环境产品贸易数据,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定量研究环境产品贸易竞合关系状况,分析之前格局,基于现有格局,完善未来布局,进而提高域内绿色贸易整体水平。研究发现:“一带一路”绿色贸易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和进出口之间比较不平衡;进口产品结构相对集中,出口产品结构相对均衡;整体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的特征,以合作格局为主,竞争格局为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绿色贸易增长从主要源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建议在东南亚地区开展错位合作,主要进行技术研发合作,重点布局新兴绿色产业;在其他地区开展整体合作,主要进行产业规划转移,分层次、分国家、分时段布局传统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生产网络;加快出台“一带一路”环境产品名录,提高绿色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17.
Unimpeded trade is one of the cooperation prioritie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posed by China. On 15 May 2017, the Joint Communique of the Leaders Roundtable of the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reaffirmed the participants’ shared commitment to build an open economy and ensure free and inclusive trad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is not only China's new action to drive its open and glob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platform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untries to explore free and inclusive trade and promote a universal, rule-based, open, non-discriminatory, and equitabl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I and global trade networks. More specifically,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rade networks using a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 and then estimates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rade communit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are as follows. First, this research identified three trade communities and two sub-communities in the BRI trade network, in which China is the core, Russia is the sub-core of the biggest trade community, and India,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Saudi Arabia are cores of the second trade community (South Asia-West Asia). Second, it identified five trade communities in the global trade network, centred on China, USA, Russia, India-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Germany- Netherlands-France-Britain and other European developed countries. Third, the topolog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 the global trade network, most BRI countries are attracted by the core nodes of the BRI regions, such as the China, Russia and India-United Arab Emirates core nodes, and have strong trade contacts with BRI countries. Most Central-East European countries are mainly attracted by Germany-Netherlands-France-Britain and other developed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a low penetration of BRI trade. Although som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sia-Australia-South Africa community with China as the core, they still need to strengthen trade linkages with BRI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为西北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共享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带来了重大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考察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地理空间转向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法、RCA指数,分析了甘肃省出口贸易产业的时空格局演变,并通过构建拓展引力模型,对甘肃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21世纪以来,甘肃省对外出口的贸易规模和份额发生了较大的空间转向,主要在“一路”和“一带”东、西两个方向呈现波动转移,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态势日趋显现;(2)金融危机前后两阶段各产业RCA指数走势分化明显,初级产品和资源性制成品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中高技术含量制成品的出口份额有所增加,但仍处于比较劣势地位;(3)模型实证检验得出双边经济规模、华人数量对于贸易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人口数量呈负向作用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2001—2015年国家(地区)间的知识产权贸易额,通过构建全球和“一带一路”技术贸易网络,从技术供给和技术销售层面刻画了“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① 在“一带一路”内部技术贸易网络中,内部技术进口格局由独联体、中东欧地区主导向东亚地区主导转变,内部技术出口格局由西亚地区“一极主导”向东盟-西亚-东亚“三极主导”格局转变,“一带一路”在内部国家(地区)技术供给链中的地位非常低下,大量的技术需要从外部进口,但“一带一路”作为技术销售市场在内部国家(地区)技术销售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② 在“一带一路”外部技术贸易网络中,外部技术进口格局由东盟向东亚更替,而外部技术出口格局始终由以新加坡为核心的东盟地区主导,“一带一路”在国际技术销售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但其在国际技术供给链中的地位十分低下;③ 从技术贸易类型上看,内流型国家(地区)占主导,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依赖内部技术贸易来实现技术互补,而高技术贸易额国家(地区)大多都为“两头在外”型,“一带一路”区域技术贸易网络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伊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国家,研究中伊贸易结构与潜力不仅可以深化两国经贸合作,更有助于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基于此,该文利用2010—2016年中伊双边贸易数据,结合比较优势指数、互补性指数以及劳伦斯指数,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两国贸易的结构;其次通过建立引力模型,评估中伊双边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中国对伊朗出口贸易额增加48.01%,促使双边贸易逐渐趋于平衡;2)伊朗较好地发挥了对中贸易的互补优势,而中国未能发挥对伊贸易中石料等产品的互补优势;3)中伊双边贸易产品出口结构年际变化呈明显不规律性;4)中伊贸易潜力缩小16.89%,双边商品贸易发展空间有限,需要开拓新的贸易类型。研究认为未来中伊两国需要建立贸易应急备案,增强贸易互信,加大文化交流,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实现创新驱动,寻求双边贸易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