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探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教科书(2002年第1版)第四章《黄河万里行》的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 一、卡日曲的那扎陇查河源头应为黄河源头 课本82页指出:“黄河的正源是约古宗列曲”。教师教学用书135页也有同样说法。  相似文献   

2.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7,(9):26-28,25
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概念 “中国的农业”在人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湘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人教版课本(2001年第1版)98页提到“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这样的农业生产部门,叫做种植业。”这是狭义的种植业。广义的种植业还包括对蔬菜、牧草、瓜果、花卉、药材等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对扶贫指导思想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贫困的形成机制分析,要在短期内消灭贫困,提高扶贫的效率,必须在观念上实现三点转变:(1)变“输血型”救济为“造血型”扶贫,提高自力更生能力;(2)变不计算经济效果为计算经济效果的扶贫;(3)变担心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拉大为将发达地区繁荣视作贫困地区的“福音”。  相似文献   

4.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月相变化的知识也是高中地理(发达地区版)中最突出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内容,又能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9年第9期发表了王永民老师“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王老师认为,海南卷第7小题是有问题的,指出东南亚“‘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问LMON接近直角’的说法是极为不准确的”(见第40页倒2行),并强调“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其余地区同一天的日出、日落太阳方位都是一样的”(见第40页倒一段第1行)。  相似文献   

6.
张浩 《地理教学》2011,(21):17-19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两次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传统制造业由香港和台湾向珠江三角洲的转移和20世纪90年代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转移)对移入地及移出地的影响;工业化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建瓯传统茶业的盛况综述赖少波(建瓯市第二中学)建瓯植茶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至唐中叶,建瓯已盛产茶叶。陆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即今建瓯)...  相似文献   

8.
刘兰 《地理教学》2006,(4):9-11
科学史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教育价值正愈来愈得到重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早在1995年12月公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中,就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History and nature of science)”作为八项学生在科学领域中应学的知识与技能之一。在我国,一直以来,地理教学中对科学史的内容都有涉及,最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次提到科学史教育,如在地球和地球仪部分,“说明”中一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地理(发达地区版)中大量地融进地图、示意图和资料图。现就第六章中“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一节为例,并结合试点教学的实践和效果.评述其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比较,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变化、“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内容标准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对两个版本课标“课程内容”的变化进行解析:内容结构方面,课程内容从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并行的平行结构变为学科知识按“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线性结构,将形式更具体丰富的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活动串联其中,进一步凸显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的联系;教学实施方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鼓励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做”“用”等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地理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开发不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分析,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环境与开发历史悠久的特点,提出了发展西北地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国家对西北地区应实行福利政策,东部对西部部应实行“补偿”政策;(2)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3)建议在西安建立我国第三家证券交易中心;(4)建立“河西走廓自由贸易区”;(5)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人教版(2001年版)第八章第三、四节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湘教版(2002年版)“非洲”排在第一章第二节,“澳大利亚”排在第三章第七节。  相似文献   

13.
龙国英  易晓峰  黄瑛 《热带地理》2001,21(4):295-300
汕头市由于其优势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和海运发达的港口城市,目前,其主要经济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占主导。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八五”以后,汕头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由此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人才、政策的局限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迅速发展,使汕头市历史上具有的区域中心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结合汕头市实际发展状况和特点,建议本次规划把汕头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粤东地区中心城市;外向型,以区域生前性服务为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的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14.
陈红  丁尧清 《地理教学》2012,(14):15-17
一、课程标准对“气候”的要求2011年12月公布的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气候”部分的具体要求共有12条内容标准,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莱昂期.D(1995)《发达生产地区高技术公司的集聚经济:以丹佛为例》,《区域研究》第29期,265-278页。研究关于由高技术产业所导致的集聚经济趋向集中在高技术核心区域还是加工制造业带。通过由丹佛-波尔德地区高技术公司产生集聚利益的调查研究,本文直接关注于中间或发达生产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一般地说,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就是对国土开发整治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进行国土开发整治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开发整治最先主要在黄河流域。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迁移,加快了长江流域的开发。到十三世纪,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当发达,已有“税粮甲天下”之称。  相似文献   

17.
任美锷 《地理学报》1993,48(5):385-393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过去30年的相对海平面上升率远大于全球或全国海平面上升率(约1.5mm/a)。下一世纪,根据IPCC的最佳估计,至203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cm。我国三大三角洲,根据目前地面沉降情况、发展趋势及政府的控制措施,估计203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量老黄河三角洲(天津地区)为60cm,现代黄河三角洲(山东省东营市地区)为30—35cm,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为30—40cm,珠江三角洲20—25cm,以上估计数可供沿海有关决策部门制订今后长远发展规划及拟订政策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钟晓青  王永锐 《热带地理》1995,15(4):328-334
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较早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我们对地处西南部的新会市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全面、典型抽样调查。发现全市的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单产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缓慢,速度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因此人均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根据建立的灰色GM(1,1)模型预测,新会市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5hm^2,在“人均4分保命田”之下。因此,本文对该地区作出的粮食及  相似文献   

19.
初中世界地理新教材(发达地区版)已在上海全面推广使用。笔者通过实践总结认为.要使用好新教材,应正确处理好“三条线”的关系,即“明线”、“暗线”和“虚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吴文化区域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吴文化区域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其孕育、成长、成熟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受吴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整合演变模式。本文试从文化区域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吴文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得出:(1)吴文化是水的文化;(2)吴文化区域系统是开放的巨系统;(3)吴文化系统在其整合过程中,形成斑斓的吴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