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地区发生风雪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降雪和积雪是风雪流的物质来源;风是风雪流产生的动力,它决定着风雪流移动的方向和运动规律。在平原地区,风雪流的运行比较简单,而山区则受到山体的坡度、坡向和坡形以及风雪流的沉积雪形成波纹的影响。在铅直分布上风速并不完全呈对数分布,在沉积和迁移方面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随着地形、风力、雪密度等各个因素而定。  相似文献   

2.
风雪流是风挟卷雪粒运行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风雪流的形成、雪粒的输运及其沉积主要受近地面层内(0.1~5.5米)风的制约。在有季节性积雪的山区,为治理风雪流的危害,保障冬季公路畅通而构建了各类导风工程。这些工程的作用,实质上在于改变山区公路上方近地面层内的风场分布,使路面上雪粒沉积区迁移,从而取得保障交通的效益。因此,研究近地面层内风廓线的规律,对于了解风雪流的形成及其沉积规律有重要作用,对于完善导风工程,提高工程效益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云南2次强寒潮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槽型和北脊南槽型是2次过程的主要中高纬环流形势;横槽型造成的降温范围更广,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强,但降雪除了很大程度受制于冷空气外,还受到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的影响;北脊南槽型冷空气相对横槽型弱一些,但当配合强盛的南支槽,高原切变线,及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导致了暴雨强降雪天气; 2次强降雪过程云南西侧都有充沛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的增大是云南强降雪的必备条件;中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云南南部形成能量积集区和强烈的水汽辐合区,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耦合作用下,形成强烈的对流上升运动,为强降雨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雨转雪相态变化过程中当地面出现"冷垫"一般指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汤懋苍 《中国沙漠》2002,22(2):F003-F003
风雪流(又称风吹雪,简称吹雪)为空气挟带着雪粒运行的非典型的两相流,也就是常说的雪粒被风卷着随风运行的一种天气现象。风雪流包括低吹雪、高吹雪和暴风雪三种,它对自然积雪有重新分配的作用二世界上风雪流分布较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风雪流不仅是形成极地冰盖、高山冰川、雪崩等的物质来源之一,诱发并加重冰雪洪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银川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元月中下旬宁夏持续阴雪极端天气进行了环流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分析表明:欧洲阻高的建立与崩溃、里海到巴湖切断低压的维持加深与减弱、东亚大槽的稳定维持、副高的偏北偏强及高原东侧西南气流的存在,为宁夏持续阴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及较好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降雪天气提供了持续的上升运动,而低层高原低值系统的作用,是造成局地大降雪的主要原因。降雪雷达回波强度一般维持在10~25 dBz,超过30 dBz的回波面积小,回波顶比较平整,顶高普遍在4.0~6.0 km,最高达到7.0 km左右,零速度线有时可表现为明显的 “S”型结构;利用Z-I关系进行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对降雪有一定的反演能力。  相似文献   

6.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夏季的天气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考察期间所获得的天气资料 ,对该地区的温度、雪面温度、风速、风向等天气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格罗夫地区温度日变化和盛行风向与中山站相类似 ,但温度日较差和强风频率比中山站大。当受来自北方暖湿气流影响时 ,常出现降雪天气 ;在东风气流控制下 ,天气以晴为主  相似文献   

7.
徐兴奎  王小桃  周广庆 《中国沙漠》2011,31(5):1293-1301
1970—2000年间气象台站降雪量和沙尘天气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冬春季主要积雪覆盖区域,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相对较低,各类沙尘天气基本发生在积雪覆盖率低、年降雪量少的区域。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年降雪量和沙尘天气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降雪量的增多对沙尘天气的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年降雪频率也是影响沙尘天气爆发频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少雪的地区,尤其体现在新疆北部地区,年降雪频率的增加能够显著地减少各类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8.
前言在我国积雪被分为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如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山地)和干旱气候条件下(西北干旱区)形成的两大类。这里讲的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季节性积雪及其雪崩。在新疆(干旱区)冬季的积雪和夏季山地的降雪,都是一种尤为宝贵的水利资源。但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 1°×1°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针对2013年冬季云南4次降雪过程,使用诊断和对比的方法,分析研究4次降雪过程在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点。研究发现:4次降雪中南支槽型降雪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无南支槽型;700 hPa上高度场北高南低型和锋区密集型为主要环流形势;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的交汇,会导致降水的明显加强。4次降雪过程云南西侧都有充沛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增大是云南降雪的必备条件,降雪落区在辐合中心的偏东、偏北一侧、θ_(se)线陡立区附近及暖湿不稳定区域和高空急流入口右侧与地面锋区垂直环流相耦合的区域。强大的地面冷高压南压和地面冷空气的参与,能够为降雪提供有利的温度条件,更有利于降雪天气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0.
天山地区风雪流运动特征及其预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雪流(简称吹雪)是一种气流挟带着分散雪粒的非典型两相流。风雪流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工矿建设和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2015年2月21日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地区暴风雪转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受强冷空气影响,由高空蒙古冷涡迅速发展加强产生。地面冷锋形成降雪,锋区风力较大,形成了暴风雪,随后受副冷锋影响,风力明显增强,产生沙尘暴天气。暴风雪与沙尘暴差异表现在:(1)冷涡、冷锋是主要影响系统,但天气系统影响部位不同,暴风雪多发生在锋区及暖区中,沙尘暴多发生在锋区后部的强冷平流控制区中。(2)水汽条件差异明显,暴风雪相对湿度需要大于70%,沙尘暴相对湿度小于30%。(3)大气层结需求不同,暴风雪对不稳定层结要求不高,沙尘暴对不稳定层结和深厚的混合层有较高的要求。(4)暴风雪发生时气温骤降,沙尘暴发生时温度缓慢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中天山北坡春季寒潮型暴雪致灾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4月发生在中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地区寒潮型暴雪过程的致灾天气学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着重讨论了强降雪发生所具备的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等动力耦合机制及温度平流条件。结果表明: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春季500 h Pa西西伯利亚低槽位置南伸至35°N,使得冷暖空气活跃交绥造成中低层大气斜压性增强,加之天山准静止锋的长时间停滞维持,致使中天山北坡受强锋区的控制而形成持续性雨雪天气。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配置及正涡度大值区由低层向对流层中层发展,有利于高层气流抽吸辐散、中低层暖湿气流辐合和上升运动的增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强降雪落区与湿位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冷暖平流稳定对峙加之低层冷平流侵入之强是造成暴雪持续、增幅和剧烈降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季节积雪资源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根据2300余个地面气象台站从1951年(或建站)到1980年逐日积雪与降雪观测资料,计算出我国年平均降雪补给量为3451.8 X 10~8m~3,冬季平均积雪贮量为535.6 X 10~8m~3,阐明了季节雪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季节分配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指出了CO_2增温可能导致我国季节雪资源分布的区域分异倾向进一步加骤,引起北方土壤干旱化.三十年来,雪资源的波动是全球海气异常的结果.多雪冬天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相同步.雪资源的两个正、负距平时期与我国农田受旱面积的两个明显的低高值时期基本吻合.长期变化趋势准确地反映出了全球气温变化过程,并与气温变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大(暴)雪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毅  钱维宏 《地理学报》2003,58(Z1):38-48
利用1961年10月~1998年3月期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内蒙古111个测站日降雪量≥5 mm的资料,经统计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阐述了内蒙古大(暴)雪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大(暴)雪的异常发生区与降雪量高值区一致.(2)降雪异常最突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40~45°N,105~123°E范围内.(3)前冬期(10~11月)的降雪异常变化对冬季(10~次年3月)总降雪异常变化贡献最大,后冬期(2~3月)次之,隆冬期(12~次年1月)最少.  相似文献   

15.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藓类结皮优势种真藓(Bryum argenteum)和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条件下设置4个降雪处理,分别是无降雪(对照)、1/2降雪、1倍降雪、2倍降雪,降雪后测定植株光合色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研究结皮层2种藓类植物对降雪的生理生态响应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随降雪量增加,真藓和土生对齿藓光合色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升高,且土生对齿藓含量上升趋势更明显;随降雪量增加,2物种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降低,且土生对齿藓可溶性糖含量与MDA含量下降趋势更明显。冬季降雪能够对结皮层藓类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理活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土生对齿藓对降雪的响应更明显。降雪量增加可能会改变藓类结皮层物种组成和结构,并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据艾肯达坂风雪流形成条件,提出了贴地气层分离是公路吹雪堆积的机理,通过对密闭式下导风能量转换和流场结构的剖析,创造了透风式下导风防雪工程。其实施后,改变了公路因冬半年严重雪阻而不能通车的状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  相似文献   

17.
2021年4月2日塔里木盆地北缘拜城县出现突破历史同期极值的灾害性暴雪。利用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FY-2G卫星资料,分析了极端暴雪天气环流异常、多尺度环流特征及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层伊朗高压及低纬东风气流的异常导致中亚低涡与高原低涡异常结合,加强了低层异常东风气流,东风急流引导南海、孟加拉湾暖湿空气沿河西走廊到达塔里木盆地中部,使得水汽辐合及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在地面辐合线触发下,产生极端降雪天气。地面冷高压稳定维持,导致塔里木盆地持续降温,而拜城位于海拔1000 m以上的浅山区,二者共同作用,造成拜城4月降水相态仍然为雪。(2)垂直位温梯度和西风异常导致湿斜压不稳定发展,形成低层锋生和高层及近地面湿位涡异常,而锋生作用和湿位涡异常又通过垂直运动变化影响降雪的发生发展。对于拜城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层的上升运动及300~500 hPa的垂直风切变。(3)中尺度云团不断发展并向东北移动经过拜城县上空,增加了降雪持续时间和降雪强度,移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一致性则决定了中尺度云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可加深对塔里木盆地局地极端暴雪成因的认知,为精确预报、精准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降雪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刘玉莲  任国玉  于宏敏 《地理科学》2012,(10):1176-1185
利用逐日地面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中国25oN以北范围内降雪量、降雪日数、雪带分布和各强度降雪的气候学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雪季长度与年降雪日数在东部呈纬向分布,大兴安岭北部最长(>210 d),长江以南最短(常年无雪或偶尔降雪);在西部青海省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北部最长(>300 d),滇、川、藏交界处及新疆自治区北部较长,南疆较短(<60 d)。年降雪量东南部最少,东北和西北北部较多(>30 mm),青海和西藏降雪量最多(>60 mm)。平均降雪强度江淮一带最大。②根据雪季降雪频次划分中国的雪带,东北大部、内蒙自治区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大部、秦岭等地区为常年多雪带;长江以南的滇南、四川盆地、江浙沿海等地区为永久无雪带;其余地区为常年降雪带和偶尔降雪带。③不同区域各级降雪日数占总降雪日数的比例都是暴雪日数最少,大雪日数其次,小雪日数最多;但中雪降雪量占总降雪量的比例在东北北部、华北、西北、新疆、东南、青藏高原东部等区域仅高于小雪降雪量,而在黄-淮地区仅次于暴雪降雪量。④降雪年内分配在东北北部、西北、新疆、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都呈双峰型,最多雪时节在早冬和晚冬、早春,隆冬时节并不是降雪最多时间,黄-淮和东南地区呈单峰型,东南地区峰值更陡。⑤总降雪日数和除暴雪外的各等级降雪日数与地理位置关系较明显,在中国东部主要随着纬度升高增加,在中国西部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纬度升高,东部和西部的总降雪强度都减小,西部的小雪强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19.
艾肯达坂风雪流形成机制及其治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中隆  李长治 《中国沙漠》1995,15(2):105-108
根据天山艾肯达坂地区的野外观测和风洞模拟实验,导出山区风雪流输送量与风速随高度分布方程,指出贴地气层分离是形成道路雪阻的主要原因。首次提出利用透风式下导风清除道路积雪的理论与方法,在风雪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无障碍物存在的平坦、均一和坚硬的地表, 一般是不易引起风沙(雪)流沉积的, 因此, 进行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下导风工程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实验仅以公路、铁路线上所遇到的各种地形条件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