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地震预报方法的实际效能给以客观的数值评定称为地震预报评分。实际的地震预报方法可分为以下类型:1.单向预报—只能预报某个时空范围内将有地震或是只能预报没有地震,具体分为:(1)有震预报(2)无震预报2.双向预报—该方法有时预报有震,有时又可预报无震,可进一步分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往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一代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实施策略。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启示,本文提出"地震博弈"策略,即考虑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用性与不确定性,在监测与实验系统设计中考虑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相依的区域模型。对于特定的活动断裂或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潜在强震段落,设置适应多种孕震模型的"想定地震破裂",针对地震孕育的"想定模式"设计观测项目和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以地震成因和孕震模型的有效约束、"预期"前兆的有效监测、预测/预报效能的有效检验为导向。从技术角度,本文提出将地震预报实验场作为一个"大科学工程",强调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分技术系统性能的稳健性,以及为确保与地震有效的"近距离接触"的系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孙士宏 《地震》2000,20(4):97-102
回顾了我国30多年来的地震现场震监视预报工作。该工作从目标角度考虑大致可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1980年有主要是地震预报方法的探索,而1980年以后,更主要的是承担地震预报的社会服务。对我国赴国外地震现场的工作情况作了概述,并提出了地震情监测预报工作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4年的地热前兆监测工作,对地热资料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地热井孔的映震效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热井孔地震信息丰富,同时,也进行了试验性地震预报实践。  相似文献   

5.
1999年 11月 1日 ,在山西大同—阳高一带发生了 Ms5 .6地震。山西离石地震台依据该台地倾斜观测出现的异常 ,震前对这次地震作了较好的短临地震预报 ,为了探讨单台地震预报的方法 ,在该次短临预报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差分法、滤波法、矢量法、形态分析法对观测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处理 ,发现该台地倾斜震前异常反映较好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指出 ,这对山西的地震监测预报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处理199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云南省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速报地震目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及邻区6级以上强震半年前到3个月3.0~3.9级调制小震活动图像,利用3.0~3.9级调制小震活动图像,提供6级以上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地震预报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地震的地点预测。震例的空间扫描异常区的对比表明,该方法比单项地震预报方法圈出的异常区不仅范围小,而且包围或接近震中。  相似文献   

8.
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手段。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具有独特的映震特征,在地震预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动物行为异常,还是地下水的大幅度升降变化以及其他种类的异常,也存在着与地震无关的其他原因。因此正确鉴别认定或排查落实宏观异常,才能起到对地震预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境内1981年以来的ML≥2.0地震,进行“缺震”,“过震”的统计,得出“过震”后不易发生较大地震,而“缺震”后会较大地震发生的结论,指出用“缺震”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把“缺震”作为常规预报指标,用于山西各区的地震预报研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地震生物监测为基础,得到家兔皮有效电导和卷毛鹦鹉声活动性变化的脉络分析结果,可用于震前期最早异常探索。脉络波谱图分析查明了中范围(频率)信号波动的形态结构变化。研究结果可用于短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从未间断,既取得过喜人的预报效果,也出现过失望的情景,还发生了忧喜参半的尴尬局面。总结以往的预报经验,检讨预报战略和策略,大有裨益。文章对21世纪地震预报战略的思考归纳为:确定1个目标,实现2个突破,完成3项变革,走出4个误区。1个目标为:预报地震地震级下限不应小于5.5级。小于下限的地震预报属于科学研究内容。实现2个突破,即观念突破和理论突破。完成3项变革:变监测为探测,变宏观为微观,变分散为集中。走出4个误区;概率性预报误区;“以震报震”误区,地震断层误区;综合预报误区。不能把地震预报当作纯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要综述了近30年来四川地震监测、科研和预报工作的进展。观测台网从无到有,由疏到密,从“土”到新,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各类连续观测资料,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震例;获得地震地质、观测系统研制和建设、地震学和地震预报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实现10次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其中6级以上地震预报成功6次。经统计,四川地区实现6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比例0.43;川、滇两省区5.5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实现比例0.39,均远高于这一时期世界其他有监测预报能力地区的地震预报水平。同时也指出目前地震预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效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是以压磁理论与感应磁效应为物理基础的,应用差值比较、图象演变、快谱幅比、统计参量等方法,分析地磁资料,研究震磁前兆信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以1992 ̄1997年期间书面的预报意见为依据,分析了地震预报效能,结果表明,北京磁测的地震监测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今后应当加强震磁前兆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城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15.
BP神经网络在地震综合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炜  蒋春曦  张军  周胜奎  汪成民 《地震》1999,19(2):118-128
BP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功能,它可以很好地反映震前出现的各类异常与未来地震震级及发震时间之间的较强非线性关系。在“地震预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使用了BP神经网络。介绍了该系统中的BP神经网络构成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系统通过对实际震例的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6.
表达地震趋势和地震预报的术语有两大类:“长期地震趋势预报”和“地震预报”。地震预报又分为三类:“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长期预报这一类尚未再细分,但可把“监测”(watch)和“预测”(forcast)这两个术语看成与“长期预报”有相似的含义。“短期预报”分成“警戒”(alart)和“临震警戒”(imminent alart)两类。地震预报的分门别类的依据是各自的时间尺度。地震趋势或发震概率的表述,由于方法多样,故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则用文字叙述。  相似文献   

17.
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85年以来的缺震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认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缺震异常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报效能,尤其是在祁连地块、柴达木地块及共和地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作为该区中期和短期地震预报的判据之一。多个地块同步出现缺震异常意味着某一地块6级以上地震孕育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江苏及邻区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地震研究》2002,25(3):257-261
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的多重分形特征,着重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和奇异性谱f(a)。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震例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均经历了远离地震时,异常出现时和异常消失时的三个特征变化阶段,异常出现的时间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半内;多数震例异常在震前几个月内回返恢复,少数在震后数个月内恢复。上述结果说明利用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对于该地区半年至一年尺度的中强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深井水位记震能力用于地震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井水位记录地震波的能力反映了地下应力场的状况,而记震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地下应力场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当深井水位记震能力MST表现出超过一倍标准差σ的变化后,半年左右在其附近地区往往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根据六年来的预报实践表明,深井水位记震能力是一种花钱较少、效果较好、应用广泛的地震预报前兆手段。  相似文献   

20.
刘宝恒 《地震》1996,16(2):202-208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域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测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