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著名大河源头的确定一直被视为重大地理发现,发源于本国国土上的大河长度及源头地理坐标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地理数据之一.此次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是中国第一次同时对三大江河源头地理位置进行科学考察,并将首次在三江源头建立国家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是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式,利用遥感、气象观测、统计年鉴等数据来源,选取20个指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是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式,利用遥感、气象观测、统计年鉴等数据来源,选取20个指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探秘三江源     
发源于本国国土上的大河长度及源头地理坐标是一个国家一项最基本的地理信息数据。多年来,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以其特殊的作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直为测绘工作者、地学工作者、国内外探险者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所关注。从古至今.国内外各界人士曾对三江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但源头位置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成海宁 《地图》2010,(2):74-79
科考队离开黄河源区,向澜沧江源头进发。澜沧江源区位于三江源区的最南边,地处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境内,距长江最长的源流——当曲的源头大约一百公里。长江流域的当曲河违背了中国东高西低的整体地形走势,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流出后,和通天河一起将澜沧江源区三面包围。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茗、黄河水量的49茗、澜沧江水量的15茗来自这一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相似文献   

7.
在茫茫陇原大地上,常年活跃着这样一支测绘队伍:他们进戈壁、攀祁连、涉江河、钻密林,一次次地走进大漠,一次次地走向旷野,足迹遍布河西走廊、陇东陇南乃至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8.
草地退化一直是三江源主要生态问题之一,严重制约着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遥感技术可实现对草地资源大面积监测,因此可以及时掌握三江源地区草地动态变化情况,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以2007~2018年MODIS NDVI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三江源地区草地覆盖度进行估算,分析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以及与覆盖度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8年三江源草地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草地退化得到好转,覆盖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三江源地区草地覆盖度与降水相关性不明显,对温度因子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水位与水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湖泊数量多、分布广、所占面积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少,是理解高原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的钥匙.青藏高原湖泊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在全球快速变暖背景下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如何?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监测结果,系统地总结了青藏高原湖泊(大于1 km2)在过去近50 a(1976年-2018年...  相似文献   

10.
从数据加工处理和整合的角度出发,把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规范及数据库数据内容整合作一说明,为该系统的稳定运行、后期数据更新维护的顺利进行提供最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龚缨晏 《地图》2010,(3):54-55
<正>据《圣经》记载,在遥远的东方大海中有个十分富饶的岛屿,名叫俄斐(Ophir),盛产黄金。以色列人的伟大君主所罗门曾派出船队航行到那里,并且带回大量的黄金和珠宝。千百年来,欧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信息平台概念的介绍,结合三江源区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从工程组织实施、信息化平台建设及系统应用3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为“三江源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指出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将对“三江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而且还改变了构造格局、河流走向、亚洲季风和大气环流等。以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为基础,从青藏高原隆升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特征、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响应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质环境是控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基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为现代冰川发育、荒漠化、地质灾害等的发生提供了外力因素;青藏高原气候环境是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32年来三江源地区1975、2000和2007年三期湿地遥感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1975—2007年间三江源不同源区湿地面积的变化特点;依托于全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20-20时降水量以及平均日照时数数据),对30多年来各个源区的气象气候因子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形分维方法,通过计算各个源区湿地景观分形分维值,定量分析了三江源不同源区的湿地资源分形结构特征。最后,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32年来三江源不同源区湿地面积、湿地资源镶嵌结构与气象因子所反映的各源区气候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综合剖析,总结了各源区湿地面积和湿地资源镶嵌结构随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02B共3期影像数据开展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遥感调查监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32 a来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三江源土地沙化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平缓高原面上的盆地内,且具有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2000年以前,气候暖干化和人为活动加剧造成了土地沙化日益严重,表现为总量在增加、程度在加重、空间分布变化频繁;2000年以后,气候暖湿化是土地沙化趋于改善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地区黑土滩的遥感图像解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区不断扩大的黑土滩,不仅成为该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而且严重威胁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采用人工目视判读的方法对该地区TM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形成该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地资料数据,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江河流域的开发是当前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在江河考察、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沿江城市、港口建设,航运、旅游以至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版一本全面、系统、综合地阐述我国江河流域全貌的地图集。编制江河流域地图集,从各方面总结我国江河调查研究的科学成果,阐明江河流域地理特征,资源分布概况,利用江河资源的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卫星遥感在研究青藏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和蒸发(蒸散)量时有其独到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基于NOAA-14 AVHRR和Landsat TM资料推算藏北高原地区区域地表特征参数、植被参数及区域地表热通量的方案,并把其用于GAME/Tibet(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和CAMP/Tibet(“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试验区。并指出了此方法估算青藏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和蒸发(蒸散)量时存在的难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是一个理想而独特的地球科学天然实验场,青藏高原的地壳形变、物质逃逸模式及地震活动性等科学问题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重点。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因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应用于现今的地壳形变监测并在地震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综述了青藏高原三维地壳形变研究进展情况,包括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形变的GNSS研究、综合利用GNSS和水准观测资料的青藏高原地壳垂直形变研究、青藏高原InSAR区域形变研究和融合多源大地测量资料构建青藏高原三维形变场等。其次,结合青藏高原三维地壳形变资料介绍了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顾及地震应力扰动的概率性地震危险性评估过程以及大地测量观测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所起的作用。今后需要加强青藏高原GNSS监测空区的加密观测工作,综合GNSS和InSAR观测结果精化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与变形模式;开展断...  相似文献   

20.
骊山之下的秦始皇地宫陵里真的有“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盛况吗?昭陵里长眠的唐太宗身边是否真的藏有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顺治帝为红颜出家的传说是真是假?他究竟是出天花而死埋于孝陵中?还是做了和尚而徒留空冢?为什么清东陵中别的墓室都遭遇了盗墓的厄运惟独孝陵至今完好无损?雍正皇帝的棺椁中真的是一具无头尸体和一颗金头吗?这些千古谜团,都埋藏于尚未挖掘的帝陵之下。关于这些陵墓是否该挖的问题引发了不少考古学专家的争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