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湘赣浙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沅江、湘江、赣江、信江、衢江流域几个NE或NNE向平行排列的紫色丘陵盆地内,出露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红色碎屑岩,可见中丘中谷、低丘宽谷和缓丘带坝三类地形,分布不同风化程度的成土风化壳和紫色土类型。三省酸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比例较大,达73%,比四川盆地多38—39%。  相似文献   

2.
丹霞山顺层洞穴风化特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丹霞盆地丹霞组2段顺层洞穴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岩性红层抗风化能力的差异,重点关注软岩夹层的风化特征及其对顺层洞穴发育的影响。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3个典型顺层洞穴为案例,采集了洞穴剖面不同岩性红层的岩样及夹层水样品,进行一系列的岩矿理化测试和水样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洞穴剖面岩性的不均一性及软岩夹层的风化凹进是形成丹霞山顺层洞穴的主要原因。顺层洞穴发育的软岩夹层一般是粉砂质泥岩,粘土矿物含量高,以泥质胶结为主,吸水性较强,开型空隙率较大,抗压强度小,易于风化破碎;上下岩层主要是砂岩和砂砾岩,以钙质和铁质胶结为主,吸水性较弱,开型孔隙率较小,抗压强度较大,风化速度较慢。在洞穴岩层风化过程中,粘土矿物的胀缩、钙质胶结物的溶解, 及铁质胶结物的水化作用等是导致岩体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但促使不同岩性红层风化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别。粉砂质泥岩的风化以粘土矿物的胀缩作用为主,砂岩和砂砾岩的风化则以钙质胶结物的溶解作用为主。此外,酸性雨水渗入岩体后与各种矿物进行的一系列离子交换作用也促进了顺层洞穴岩层的风化。  相似文献   

3.
伊勒门断陷盆地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受地质构造、岩性、地貌、古地理及气候等多种因素控制。由于受燕山运动影响,经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伊勒门断陷盆地。盆地内分布有第三系、白垩系地层,为内陆湖相沉积的泥岩、砂岩、砂砾岩层,泥岩可塑性强,是良好的隔水层,砂岩、砂砾岩是半胶结状态,为良好的含水层,赋存有连续分布的孔隙裂隙水。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红层分布及其地貌发育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志新  彭华 《地理科学》2015,35(12):1575-1584
为了解全球红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貌发育的差异,对国内外红层的分布、形成年代、地质构造背景、古地理环境、岩性和地貌特征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红层主要分布于东南、西南、西北等地区,形成年代主要为中生代,尤以白垩纪为主,构造环境主要为古陆块活化时形成的断陷/拗陷盆地;沉积环境几乎全部为陆相,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古气候条件;岩性复杂,兼具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发育了丹霞地貌、红层高原、红层山地和红层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国外红层的形成年代跨度很大,从前寒武纪到新近纪均有发育,呈现出从老陆块向新陆块扩展的趋势;构造环境分为山前/山间拗陷堆积、地台拗陷堆积、裂谷盆地堆积和弧后盆地堆积;沉积环境以陆相为主,兼具滨-浅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也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岩性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砾岩较少;发育的地貌类型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5.
张丹  徐建忠  兰凌  熊东红 《山地学报》2001,19(2):172-174
实验室对四川内江、乐山和云南元谋不同类型紫色土表层和亚表层微生物数量特性的比较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全量及其速效量均表现为表层高于亚表层,与紫色土类型和利用方式无关;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数量均表现出表层高于亚表层,表明紫色土表层的有机质和通气性优于亚表层,适宜于这三大类微生物生长;温湿气候条件下的四川盆地和干热气候条件下的云南元谋其紫色土微生物数量的剖面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唯土壤营养状况在四川盆地紫色土中表现为表层优于亚表层,而在云南元谋紫色土中由于表层土壤的退化作用表现为亚表层优于表层的相反情况。  相似文献   

6.
由于年代久远及环境代用指标的局限性,目前对前寒武纪古环境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太行山南部沉积了厚层前寒武纪红色地层,根据其普遍存在的波痕、泥裂和层理等特征,前人将其认为是滨海-浅海环境沉积。然而,这一认识与红色沉积物形成于透水较好的氧化环境相矛盾。为此,对位于河南辉县郭亮村典型的前寒武纪沉积红层剖面进行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系统采样,开展常温磁学、高温磁学和部分样品X射线衍射等实验。结果显示,红色砂岩和紫红色黏土岩主要磁性矿物是细粒硬磁性的赤铁矿,紫红色黏土岩中赤铁矿含量较高,灰黄色黏土岩以顺磁性矿物为主,含少量磁铁矿。因此认为,太行山中元古代红色地层主要形成于透水条件较好的地表氧化沉积环境。它在形成过程中同时还发育泥裂和波痕构造,指示着沉积过程中受到水的作用,但是沉积物总体仍呈现原生红色,表明波痕和泥裂形成过程中所经历水的作用过程是短暂的。通过磁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推断,砂岩剖面下部相对干燥,气候波动较大,受水作用影响很小;砂岩剖面下部相对湿润,受水作用影响频繁,波痕出现频率增多,但仍以氧化环境为主;黏土层剖面以干湿交替环境为主,形成紫红色和灰黄色黏土岩互层。  相似文献   

7.
对苏宏图盆地红色粘土沙丘表沙、结壳、湖底沉积物粒度和水溶液电导率特征及沙丘走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苏宏图盆地红色粘土沙丘表沙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51.52%),粘土含量较高(16.64%),粒度频率分布呈明显的多峰布特征,与典型的沙漠沙丘具有显著差异;(2)红色粘土沙丘表沙与湖底沉积物具有大致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反映了苏宏图盆地湖底沉积物是粘土沙丘的主要物质来源;(3)苏宏图盆地红色粘土沙丘是以砂粒大小的团聚体颗粒被风搬运、堆积形成;(4)粒度组成、沙源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粘土沙丘形态、可移动性及沉积构造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5)苏宏图盆地耙状红色粘土沙丘可被认为是东西走向遵循不稳定床型发育模式的新月形沙丘叠加上东南延伸遵循指状延伸模式的次生臂膀而成。  相似文献   

8.
潘志新  任舫  彭华 《地理研究》2018,37(12):2399-2410
美国西部和中国东南部都是世界上中生代红层的主要分布区,形成了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对比研究价值。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野外考察,对美国西部红层的分布和形成年代,地质构造背景,岩性和地貌特征等进行梳理,并和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美国西部红层地貌和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都是发育在红层基础上的侵蚀地貌,都有显著的红色陡崖坡,但受控于区域地质构造、物质基础、及主导外营力等因素的差异,两地具体的地貌特征并不完全一致。美国西部红层主要形成于三叠纪和侏罗纪,红层堆积的构造环境为大型弧后盆地,沉积环境复杂多变,以陆相为主,尤以风沙沉积最为典型,岩性以细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砾岩很少,主导外营力为流水下切,红层发育的地貌类型相对单一,总体以高原—峡谷景观为主。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红层多形成于白垩纪,构造环境为内陆中小型断陷/拗陷盆地,沉积环境全部为陆相,以粗碎屑混杂堆积为主,主导外营力以流水冲刷侧蚀为主,发育的地貌类型较为多样,整体以簇群式峰丛—峰林景观为主。  相似文献   

9.
黔中乌当盆地阶地沉积特征及其对盆地演化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玺  陈文奇  宁凡  郑军  罗维均  周涌 《地理研究》2020,39(6):1242-1254
黔中乌当盆地是贵州省山间盆地的典型代表,四级河流阶地清晰地记录了新构造运动中区域地壳抬升和盆地演化。通过阶地沉积物砾组统计、粒度分析、光释光(OSL)测年,探讨盆地的发育和演化。结果显示,阶地砾石排列指示盆地水系古流向与现代河流基本一致,砾石磨圆度变化大,分选较差,岩性继承了区域地层。砾石组合特征反映了构造抬升期盆地内强烈的冲刷剥蚀。漫滩沉积物粒度表明盆地在稳定阶段河流水动力整体呈增大趋势。T4和T3发育阶段区域以冲刷剥蚀为主并塑造了盆地雏形。T2阶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177.4 ka~87.6 ka)表明中更新世末期持续数万年的沉积夷平作用使盆地基本成型。T1阶地形成时代约25ka,指示了黔中地区最近一次构造抬升和盆地的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0.
张威  唐倩玉  刘亮  沈俊杰  李亚鹏  成然 《地理科学》2020,40(8):1394-1402
以他念他翁山玉曲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工具,将玉曲流域划分为1 030个亚流域盆地,采用高程起伏比法,对亚流域盆地进行面积?高程积分值(HI)计算。结合研究区的构造运动、岩性、地形起伏度、冰川作用等,探讨HI值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研究区的地貌演化阶段。研究结果显示:① 玉曲流域所有亚流域盆地的HI值介于0.18~0.70,HI平均值为0.44,整体处于侵蚀循环的壮年和老年阶段。② 长毛岭大断层和瓦合大断裂经过玉曲流域,2条断裂的HI平均值分别为0.47和0.42,长毛岭大断层的活动性要高于瓦合大断裂,说明构造因素对HI值存在一定影响。③ 由于不同亚流域盆地内岩性抗侵蚀能力不同,导致HI值存在着较大差异,花岗岩、闪长岩等侵入岩(平均值0.55)>砾岩、灰岩等沉积岩(平均值0.49)>海相碳酸盐岩(平均值0.47)>夹杂着粉砂岩、页岩和泥岩的长石石英砂岩(平均值0.42)>第四系冲积物和冰碛物(平均值0.35)。④ 对于玉曲流域而言降水量对HI值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川中丘陵区三种主要母质(沙溪庙组灰棕紫色砂泥岩、遂宁组红棕紫色泥砂岩及蓬莱镇组暗紫色砂泥岩)发育的紫色土的耕作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相关物理性质,并结合冬小麦耗水量盆栽实验,比较了基于不同母质条件下的三种主要紫色土耕作层土壤的水力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本研究区二台土上由三种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其持水性为棕紫泥土(蓬莱镇组)〉灰棕紫泥土(沙溪庙组)〉红棕紫泥土(遂宁组);有效水含量及对冬小麦的水分有效性为灰棕紫泥土(沙溪庙组)〉棕紫泥土(蓬莱镇组)〉红棕紫泥土(遂宁组);全生育期内耗水量为灰棕紫泥土(沙溪庙组)〉红棕紫泥土(遂宁组)〉棕紫泥土(蓬莱镇组)。  相似文献   

12.
桤木在四川盆地中北部山丘区,普遍具有良好的结瘤能力:单株五年生林木结瘤量40~160g(鲜重),十年生最佳达200g左右.而在盆地南部酸性紫色土和黄壤上结瘤量显著降低.影响结瘤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pH、质地和碳酸钙含量.pH中性和微碱性是结瘤的适宜环境,质地较轻、排水良好处结瘤较多,碳酸钙含量18%以上,结瘤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红层盆地岩性差异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相红层盆地的岩性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导致发育的丹霞地貌形态迥异。本文以赣东北信江盆地、粤北丹霞盆地、陕北地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总结了红层盆地中常见的岩石及地貌类型,提出岩性在丹霞地貌坡面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信江盆地中,龙虎山、龟峰等挺拔高耸的山峰主要发育在盆地南缘的河口组厚层砾岩中,而盆地中部贵溪、弋阳地区的近圆形山丘则产在塘边组大型交错层理风成砂岩中;与其类似,丹霞山的赤壁陡崖主要发育在丹霞组厚层砾岩夹风成砂岩中;相反,陕北地区波浪状地貌主要发育在洛河组风成砂岩中。利用河道-山坡综合地形演化(CHILD)地貌模拟软件,假设在同样的构造抬升和河流侵蚀作用下,分别模拟了细砂岩、细砾岩、中砾岩构成的山体坡面的演化过程。模拟结果显示,细砂岩山体易形成较为平缓的坡面,中砾岩易形成陡峻崖壁和巷谷,而介于二者之间的细砾岩则形成较为明显的沟壑系统。CHILD模拟结果与实地观测一致。因此,红层岩性差异在丹霞地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未来地貌定量模拟研究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囊谦盆地晚始新世贡觉组厚层红色含膏盐粉砂质泥岩是研究青藏高原始新世古气候演化和含膏盐沉积环境的良好素材。采集囊谦盆地贡觉组约257 m含膏盐地层的碎屑沉积物,研究其粘土矿物成分和组合特征及气候与沉积环境变化。结果显示,粘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52.1%)为主,其次为绿泥石(8.1%)和高岭石(3.5%)。根据岩性特征及粘土矿物组合变化,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指示了暖湿—低盐度、冷干—高盐度、较暖湿—低盐度的气候和沉积环境。贡觉组气候与沉积环境受到青藏高原地区干湿交替变化大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组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广东省内第四纪红色黏土、玄武岩和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林地、果园/草地)下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腐殖质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分析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质等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中,各腐殖质组分占有机碳的比例是胡敏酸碳(HAC)<富里酸碳(FAC)<胡敏素碳(HMC),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土壤腐殖酸碳(HAC+FAC)以草地最高、水田最低;玄武岩、花岗岩母质发育土壤腐殖酸碳以果园最高。土壤中易氧化有机碳所占比例均高于惰性态,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有机碳比例以草地最高、旱地最低;玄武岩、花岗岩为果园最高、林地最低。3种母质发育土壤团聚体(湿筛)主要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表层土壤>0.25 mm团聚体所占比例、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破坏率(PAD)大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均随着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0.25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和团聚体MWD随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PAD随着土壤易氧化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而降低,易氧化有机碳组分有利于土壤中形成较大的团聚体,并增加团聚体水稳性。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区的土壤退化与肥力重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何毓蓉  张丹  宫阿都 《山地学报》2000,18(6):526-529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战略举措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要模清主该区土壤性状和退化问题,进而肝取行之有效的土壤退化防治措施,尽快恢复生态、保护长江全安。以占该区面积最大的紫色土退化为例,提出了该区土壤退化特征、类型和发生现状。指出该区环境的脆弱性和人为干扰是土壤退化根本成果,建议:(1)建立保护区全面封禁管护(2)构建网格生物篱保持水土增厚土层(3)加强土壤碳氮物质循环强化培肥(4)分带治土造林建立垄沟种植培肥体  相似文献   

17.
贵港天堂岭水泥配料用砂岩矿是广西重要的硅砂基地之一。该矿床产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中,赋矿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属海相沉积型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出,产状较稳定,南北长约440m,东西宽约280m,厚度102m~122m。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矿区地层、构造、矿床地质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天堂岭砂岩矿矿床成因。本文对天堂岭水泥配料用砂岩矿矿床及类似矿山开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风景地貌,研究其地貌特征和演化过程可以为保护与利用这一地质遗迹提供科学支持。中生代红层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在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亦有大量分布。为增进国内同行对美国西部红层与丹霞地貌的了解,以犹他州Zion国家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岩样理化性质测试,并结合GIS和DEM分析,对其地貌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区域构造方面,Zion公园红层沉积于大型的弧后盆地——西部内陆盆地,盆地抬升时形成的节理群对丹霞地貌发育具有控制作用;红层岩性方面,Zion公园发育丹霞地貌的红层以风沙沉积为主,岩性为细砂—粉砂岩,但不同段的风成砂岩在胶结特性和岩石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地貌特征方面,Zion公园整体为高原—深切峡谷景观,其中高程为1800~2000 m的部分占比最大,公园南部比北部切割侵蚀程度更高,形成的单体地貌以块状山崖—沟谷组合为主,同时还因地下水的基部渗流侵蚀和风蚀作用在崖壁上发育有各种洞穴景观;演化过程方面,Zion公园丹霞地貌发育经历了构造盆地形成—红层堆积—地壳隆升—外力塑造四个阶段,三叠纪末期形成的西部内陆盆地为红层堆积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侏罗纪期间干旱的气候环境下形成了大规模的风沙沉积,白垩纪末期科罗拉多高原的抬升及形成的节理裂隙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条件。其中,强烈的流水下切是该地区丹霞地貌发育的主导外营力,并一直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19.
世界遗产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丘陵区,由白垩系夹关组(K1j)紫红色砂岩雕刻而成,但砂岩风化强烈,给大佛的保护带来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乐山大佛的保护受到国内外多方关注,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潜心研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乐山大佛的保护目前仍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大佛遭受日晒雨淋、风化剥蚀,二是佛身受到渗水病害威胁。要保护好乐山大佛,就必须彻底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通过对乐山大佛风化剥蚀及渗水病害机理的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陶波  李锋  马威  刘建雄  易守勇 《热带地理》2022,42(10):1761-1770
采用工程地质钻探、物探、地质测绘及室内试验等技术方法探讨飞鹅山Ⅲ号滑坡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结果表明:1)滑坡体主要岩性为泥质粉砂岩,飞鹅山滑坡属于新形成的深层中型牵引式滑坡,在平面上呈圈椅状。2)滑坡属于双层滑面滑坡,主滑面以中型深层滑坡为主,主滑体上部发育中型中厚层滑坡。3)滑坡产生的原因为:①泥质粉砂岩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且岩层倾角为中等倾角;②人工开挖使坡脚形成高陡临空面,抗滑力大为降低;③雨水沿层面及节理裂隙入渗至坡体深部,大大增加岩土体容重,同时泥质粉砂岩遇水软化,抗剪强度显著降低。4)结合该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坡面削坡+锚杆(索)+格构梁+双排预应力锚拉抗滑桩+三维网植草绿化+截排水+毛石挡墙的综合治理方法进行防治,监测结果显示该滑坡变形及位移已得到有效控制,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