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卫 《地理教学》2007,(1):22-24
新学期我拿到了教科书。第一章是《中国的产业》,介绍了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等产业部门。翻开课本,看到一个新名词——“新型农业”:包括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课本上的解释只有言简意赅的几句话。怎么能跟学生讲明白呢?当然还是举例最有说服力,可我搜肠刮肚竟然想不出几个有关新型农业的例子来,主要是自己本身对“新型农业”这个名词就有些困惑。猛然间,我想起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对啊,我何不让学生搜集有关新型农业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呢?平度市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市,学生也大都来自农村,搜集身边有关农业方面的资料,对他们来说应该算不上什么难题,而且这也是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绝佳机会,既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是一举数得!我为自己这突如其来的“灵感”感到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2.
吴月英 《地理教学》2001,(3):21-21,20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高中地理(发达地区版)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中的最后一个专题,具有“总结”的性质。它所涉及的内容既有前面所学的再现,又有对前面所学原理的运用。怎样避免雷同,使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认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掌握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达到会判断的目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3.
农业包括五大生产部门.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的生产劳动对象.一般来说.互不相同,各有特点。但农业中有些部门的劳动对象不是固定的。例如:猪、鸡、鸭等在“中国的农业”这一章中前后共出现过三次,归属就不相同。第一次是在“农业分解图”中,把养猪、鸡等作为副业;第二次课本中这样叙述:我国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农物秸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  相似文献   

4.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这一部分教学中,我采用利用当地农业生产素材为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教学,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5.
厦门经济特区利用其独特的“热、海、侨、特”优势,发展了规模圈套的外向型农业,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其外向型农业仍能扩大,而其发展方向则是在大农业协调的前提下,突出海峡两岸的合作,强化高产优质高效特征,把厦门建成闽南的外向型农业出口加工、品种引进中心,并建立相应的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6.
“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首先由发达国家倡导并经1991年国际农业与发展会议正式提出。其基本宗旨是,在永续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进行农业技术和农村体制改革,以生产足够农产品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村而且特别强调,具有新概念、新内涵的“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的兴建,必须与农村的综合发展相结合以达到“持续性”、“有效性”、“公平性”三大目标,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实践,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我在讲授高中地理“世界农业发展概况”一节时,紧紧扣住“三”,从纵向、横向进行讲授。就纵向方面看:世界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而重点要掌握现代农业的三个特点:一是生产技术上的现代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学育种、耕作.施肥方法普遍使用;二是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三是管理上的现代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营专业化,然后又出现了农业生产的农、工、商、交等一体的社会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农业水问题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君  谢小立 《热带地理》2001,21(1):32-35,80
湖南省雨水丰沛,农业水资源总量完全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支持其持续发展。但时空分布不均带来了一系列水问题:山丘区的季节性干旱和洪灾,平原区的涝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田水分生产率低以及工业和城市用水压力等。解决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首先是强化雨水资源化过程,加强原有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的修缮和配套建设,努力建设新的农田灌溉设施;改革农业水管理体制和制度,逐步实现农业水管理的“用水有偿化、投资多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法制化”;另外要立足省情,推进农业科学用水研究,提高水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面临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文章以开封市为例,回顾了“九五”期间农业结构的变化,指出了当前农业结构中仍存在粮食作物所上占比重大且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和农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十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任务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绿岛模式"研究--一个循环农业企业案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玲  林琳 《地理科学》2006,26(1):107-110
指出潮州市绿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先后实施“果林开发”战略、“种养结合”战略和“旅游带动”战略,经历了“绿岛名、优、稀水果产业基地”、“绿岛猪—沼—果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绿岛循环农业生产基地”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绿岛模式”。认为“绿岛模式”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循环农业生产系统,在形态上表现为以生态农业旅游区为载体的循环农业生产基地,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农业企业模式,属于先进的现代农业企业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波儿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9,(10):19-20,30
一、教材分析 上海新课程初中教材在“农业及其地区差异”这一章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具特点的四大农业区,②北方早地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③西北干旱农业区与青藏高原农业区。教材中通过配置四大农业区的景观图以及“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饮食与地理”、“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图表说一说我国北方和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差异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期望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产值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CD函数模型测算出“十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而分析得到现阶段福建省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出“十一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发展建议,以期实现福建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4.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5.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11,(13):26-27
一、解读“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而本节讲述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人教版教师用书则对“课标”进行了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山地有两期夷平面,四期阶地面,一期滩地面,一期床地面。这些面具有水平方向上“穿域性”、重直方向上“多层性”的特点。因其地面坡度较缓,松散物质堆积较厚,保水保肥力较强,是山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以地形面的理论为基础,以“区位”、“层位”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将河北省山地的农业开发划分出五个大模式和十六个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周侃  李九一  王强 《地理科学》2021,41(2):280-289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优化调整的前提,是科学划定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方法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自然灾害类4种属性的自然要素,依次采用耕种条件、供水条件、环境条件、气象灾害危险性等指标刻画;农业生产适宜性则在承载力分级结果基础上,纳入空间形态类、区位条件类、生产条件类指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较高、中等、较低以及低等级比重依次为29.86%、16.27%、12.04%、18.91%和22.91%,高和较高等级区分布于滨海平原、台地及低丘缓坡以及内陆地区的河谷、盆地及山间缓坡区域,全省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比重依次为36.36%、26.76%和36.88%,适宜区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资源环境综合条件、且田块完整性和耕种便利性优良。案例应用表明,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流程可操作性强,可满足农业空间备选区试划需求,已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得到应用;根据承载力与适宜性的“双评价”结果,可按照保留型、整治型和退出型,分类实施农业生产空间优化与整治。  相似文献   

18.
专家笔谈:市场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刘胤汉(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农业综合开发是当前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的广度不断拓宽,深度也向纵深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所以,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吉林省实施“生态省”建设工程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了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条件,得出吉林省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显著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基于吉林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将全省分为东部山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松嫩平原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四种区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宏观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于持续农业的定义,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这里仅对河南省持续发展农业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