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门山钼多金属矿床位于海南岛西南部,赋存于海南岛晚白垩世千家复式岩体内,对其进行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结果为80Ma,代表了钼多金属成矿事件的时代。此成矿年龄与前人用全岩Rb-Sr或K-Ar法测定的千家岩体年龄相近(94~84Ma),由于Rb-Sr或K-Ar容易受后期热事件的扰动,这些方法得到的年龄与本次锆石U-Pb年龄(101 Ma)相差约20 Ma左右,表明后期热事件的存在,进而推测千家岩体下面可能存在与成矿相关的隐伏岩体。海南岛东北部龙楼镇发现了73 Ma的I型花岗岩,说明海南岛在94~73 Ma之间存在岩浆事件,石门山钼多金属矿床可能与这期(80 Ma)岩浆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In the Ordos basin, two distinct thermal events of different age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means of K-Ar dating combined with illite crystallinity analysis. For the Late Triassic and Late Permian samples, the K-Ar ages of the < 0.2μm fractions (159-173 Ma) reflect an illitization age related to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and indicate a short thermal event in the Middle Jurassic; the K-Ar ages of the <2 μm fractions (210-308 Ma) are interpreted as mixed ages of detrital material and authigenic illites. The K-Ar ages of both < 0.2μm and < 2μm fractions of a Middle Cambrian sample (368 Ma and 419 Ma) correspond to the ages of the metamorphism and earliest granite intrusion in the northern Caledonian Qinling fold zone (380-420 Ma) and show a thermal event during Silurian-Devonian time.  相似文献   

3.
云南"三江"变质杂岩带多期花岗质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岩石学报》2013,29(6):2141-2160
云南“三江”地区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记录了多期岩浆-变质热事件.本文对该区8件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年代学结果表明,8件样品记录了6期岩浆事件,中寒武世(501.2±5.0Ma)、晚奥陶世(456±2.1Ma)、晚二叠-早三叠世(251~246Ma)、早白垩世早期(134~125Ma)、古新世早期(55±0.62Ma)和始新世晚期(38±0.52Ma),部分样品中存在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的继承锆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这些样品SiO2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60.41% ~77.41%,Al2O3含量为11.57%~17.54%,Na2O含量为2.05% ~4.16%,K2O含量变化范围为2.09%~6.31%,早三叠世以前的花岗质岩石的A/CNK≥1,以过铝质为主;而早三叠世以后的花岗质岩石的A/CNK<1,属偏铝质.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负异常,(La/Yb)N值变化于5.22~ 19.56.其中5样品的143Nd/144 Nd比值为0.51195~0.51255,εNd(t) =0~-11.11,tDM=1071~1969Ma.两件较老的样品可能反映该地区存在中寒武世和晚奥陶世的岩浆作用;晚二叠-早三叠世的岩浆事件可能是古特提斯洋闭合构造-热事件的响应;高黎贡杂岩带中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可能与碰撞后地壳加厚有关;而新生代花岗质岩石则是对印支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事件的响应.部分样品中继承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最主要年龄峰值在1100~800Ma之间,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少量古-中元古代锆石的存在,可能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更古老的基底物质.同样Nd模式年龄也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古元古代和中-新元古代的基底岩石.  相似文献   

4.
地形地貌和沉积学研究表明,在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发生过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和新生代三期隆升-剥蚀事件,但在大青山北部前寒武纪基底岩石中,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仅识别出晚白垩世早期和中新世以来等两期隆升-剥蚀事件.为了探讨大青山南部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蚀过程,本文报道了6件古元古代花岗岩样品的AFT结果.这6件样品的最大高差约700 m,AFT年龄介于119±8~79±5 Ma之间,AFT年龄与高程之间无显著关联.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3.2±2.2~11.8±1.8μm之间,呈单峰负偏斜的分布特征.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晚中生代以来,大青山南部基底岩石的隆升-剥蚀过程中存在3期重要事件:早白垩世晚期(约120~110 Ma)、晚白垩世早期(约100~90 Ma)和新生代以来(约34~15 Ma以来).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和地形地貌资料,并对比南部和北部基底岩石样品的AFT结果,早白垩世晚期(约120~110 Ma)事件时间上与韧性剪切带的隆升-剥蚀过程相当,很可能具有相同的构造成因;晚白垩世早期(约100~90 Ma)事件很可能是阴山-燕山陆内造山带整体隆升-剥蚀的结果;新生代以来(约34~15 Ma以来)的事件很可能反映了南侧山前正断层的活动,且南部基底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蚀事件很可能稍早于北部基底,暗示北侧山前正断层启动时间稍晚于南侧山前正断层.通过对比分析北山、北大山、狼山、内蒙古高原中部、燕山及大兴安岭等地的资料,大青山早白垩世晚期快速隆升-剥蚀事件很可能主要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的垮塌有关;晚白垩世早期快速隆升-剥蚀事件很可能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所致;而新生代以来的快速隆升-剥蚀事件则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5.
1研究背景白云鄂博矿区的花岗岩历来被认为是海西期形成的。但已有的K-Ar和Rb-Sr年龄数据(地化所,1988;张宗清等,2003)质量欠佳;新近测定的辉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杂岩体15个LA-ICP-MS锆石U-Pb年龄(范宏瑞等,2009),确定杂岩体形成时代为263~281Ma,峰值为269Ma,但各个岩石种类的具体年龄值,与  相似文献   

6.
相山铀矿田铀多金属成矿时代与成矿热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锦荣  胡志华  王勇剑  张松  陶意 《岩石学报》2019,35(9):2801-2816
相山铀矿田的铀多金属矿化主要可划分为碱性铀矿化、酸性铀矿化、铅锌银铜矿化和金矿化四种类型。通过沥青铀矿和矿化岩石U-Pb等时线、黄铁矿Rb-Sr等时线、绢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合铀多金属成矿特征研究,厘定了相山铀矿田铀多金属成矿时代,确定铀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时序为:碱性铀矿化、铅锌银铜矿化、金矿化、酸性铀矿化。锆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相山矿田铀多金属矿化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与U-Pb、Rb-Sr和~(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一致性良好,裂变径迹年龄(峰值年龄)可以限定热液铀多金属成矿热事件时代。碱性铀成矿热事件的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为119. 8~125. 6Ma;金成矿热事件和铅锌银铜多金属成矿热事件的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为106. 1~113. 8Ma;酸性铀成矿热事件的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为86. 7~100. 0Ma;新发现一期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为66. 4~78. 6Ma的热事件,该期热事件可能为相山矿田最晚一期酸性铀成矿热事件。相山矿田66. 4~78. 6Ma的铀成矿热事件,与华南花岗岩型热液铀矿床的区域成矿热事件时代耦合,该发现对华南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时代的重新认识,对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统一性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成藏年代,通过提取砂岩储层中的黏土质填隙物,分离分级成 < 0.5、0.5~1.0、1.0~2.0μm的分样品,进行伊利石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等时线年龄是自生伊利石与碎屑伊利石的混合年龄.通过趋势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获得极小的趋势年龄和极小的回归年龄,该年龄比较接近自生伊利石年龄.测试结果表明,伊利石的等时线年龄介于160.9~232.0 Ma之间,为自生伊利石与碎屑伊利石的混合年龄.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获得极小趋势年龄和极小回归年龄分别为151.7 Ma和152.4 Ma,该年龄比较接近自生伊利石年龄,代表了热流体活动和油气成藏时间.   相似文献   

8.
吉黑地区新生代船底山玄武岩正名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船底山玄武岩于1953年创名。半个多世纪以来, 由于在其创名地一直未获得该火山事件的同位素测年资料以及东北地区存在诸多与船底山玄武岩类似的新生代高位玄武岩, 导致多种相关文献对东北地区古新世-上新世众多不同的火山事件所形成的玄武岩地质体均以“船底山玄武岩”命名, 造成了该名称的使用时间跨度太大, 给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事件序列的研究带来不便。层型剖面顶部玄武岩的测年结果表明, 船底山玄武岩的全岩K-Ar年龄为(28.3 ±2.3) Ma, 结合文献资料承传, 船底山玄武岩可作为一事件地层单元, 即船底山火山事件或广义的理解为晚渐新世沉积期( 31 ~23 Ma) 火山事件所形成的火山岩石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9.
胶北蓬莱群的同位素年龄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位于胶北带的蓬莱群是鲁东残留于太古宙—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之 上唯一的盖层。其沉积时代和变形、变质时代过去一直是未解决的问 题。本文报道并解释了从蓬莱群板岩中新获得的全岩Rb-Sr年龄、伊 利石-全岩对Rb-Sr年龄和伊利石K-Ar年龄。 在对样品的构造、变质研究和伊利石结晶度、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 镜分析的基础上,所得473±32Ma(奥陶纪)的全岩Rb-Sr年龄被解 释为蓬莱群遭受埋藏变质的中止时间。因此蓬莱群是老于奥陶纪的地 层。蓬莱群的第一期褶皱和同构造低绿片岩相变质(即蓬莱运动),发生于299±4Ma以前,即晚石炭世。处于华北板块南缘上胶北带的蓬莱运动,是华北和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这表明郯庐断裂以东华北与扬子板块的陆-陆碰撞发生在晚石炭世。这一碰撞事件在秦岭-大别山-胶南碰撞带以北的华北板块南缘带中都造成了近南北向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钻井的火山岩岩心样品进行了40Ar-39 Ar定年,五件样品的年龄值在248.75±6.5Ma至267.44±3.01Ma之间,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岩为具有大陆裂谷性质的板内火山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塔里木盆地火山活动不仅发生在早二叠世,塔北隆起西部地区在中-晚二叠世仍有强烈的火山活动,该火山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后期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上古生界伊利石的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RD技术,对黑龙江省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中伊利石结晶度、多型和b值进行了测定,以揭示该区晚古生代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测定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主要变化于0.31~0.77 °Δ2θ,伊利石(白云母)b值主要变化于8.983~9.011 A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为1Md型、1Md+2M1混合型和2M1型。上述伊利石矿物学参数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主体属于中-低压相晚期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范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伊利石b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随伊利石b值的逐渐增大(压力升高),伊利石结晶度逐渐减小(温度升高),暗示伊利石形成于一种正常的与埋深有关的成岩-变质环境,继而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的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是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而不是两个相互无关的地质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内蒙、吉林等地伊利石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并未遭受大规模的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出现的某些绿片岩相(或更高级别)的变质岩应是动力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成岩伊利石K—Ar年龄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烃源岩何时达到最高温度以及其经历加热时与成油构造的时间关系,一直是油气勘探研究中的关系问题。成岩作利石的K-Ar年龄可以用来确定碳氢化合物的形成时间,但由于无法将成岩伊利石从沉积岩中单独分离出来,因工源岩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一直不能确定,伊利石K-Ar年龄分析(IAA)方法的建立,使成岩伊利石年龄的获得成为可能。利用该方法对塔里木盆地某地区2772m处的奥陶系烃源层达到最高温度的时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层是在上志留纪(408Ma)达到最高温度的。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东部石炭-二叠系伊利石的成因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东部石炭-二叠系主要是一套泥质岩石, 其详细深入的矿物学工作尚不多见。利用JSM-6700F场发射电镜及INCA能谱仪,研究了伊利石的显微形貌和微区成分。采用D/max-2500 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伊利石的结晶度、多型和b0值。结果表明:研究区伊利石结晶度变化于0.26~0.77,平均值为0.44;伊利石(白云母)多型有3种类型,分别为1Md型、1Md+2M1混合型和2M1型;伊利石(白云母)b0值为8.996~9.045,平均值为9.007Å。石炭系伊利石结晶度变化于0.26~0.50,平均值为0.35,主要呈2M1多型,b0平均值为9.011Å,主要是低级近变质带的产物;二叠系伊利石结晶度变化于0.26~0.50,平均值为0.42,主要为1Md+2M1混合型多型,b0平均值为9.004Å,主要为晚期成岩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浙南温州渡船头伊利石矿的热膨胀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1300℃温度区间内,其热膨胀性表现为先收缩后膨胀再收缩的特性,其中在1300℃之后不同类型矿石的热膨胀性亦不同。伊利石的这种热膨胀性与其在加热过程中晶体结构及物相的变化密切相关。伊利石矿中的铁质杂质矿物对其热膨胀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东攀剖面二叠系顶部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西东攀剖面二叠系顶部20个样品中的粘土矿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伊利石结晶度值显示这些样品形成于中晚成岩带的地质环境;伊利石、蒙脱石纵向分布规律和伊利石结晶度与伊利石含量的关系表明伊利石除陆源碎屑来源外,可能有部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化而成;伊利石结晶度变化曲线和伊蒙混层类型的变化规律表明,本区粘土矿物组合与含量的变化除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外,还明显地受沉积因素的控制;伊利石结晶度、伊利石化学指数、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含量、伊蒙混层类型显示东攀剖面以9、10层界线上方5cm为界,古气候由干冷变为湿暖;水介质由偏碱性向酸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伊利石: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粘土矿物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敏  寇晓威 《世界地质》2000,19(4):346-349
伊利石是一种富钾、高铝的层状含水硅酸盐矿物,是近几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新型粘土矿物材料。不同品种的伊利石可分别用作陶瓷制品的原材料,造纸用涂布粒等。经改性后的活性伊利石粉可作为橡塑制品的填充料。以优质伊利石为原料制取钾肥,同时还可获得4A沸石、净水剂等多种副产品。伊利石的深层次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7.
伊利石的物化性能及其高温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伊利石的若干物化性能及其高温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热膨胀性表现为收缩,膨胀,再收缩,松散密度持续降低,白度先降低而后持续升高,pH值由偏酸性转向偏碱性CEC值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伊利石物化性能的这种高温变化与春高温物相结构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真实地记录了地层形成的成岩温度及其盆地热演化的信息,可以作为沉积盆地的热史指标。本文主要介绍了伊利石/蒙皂石间层矿物(以下简称伊/蒙间层或I/S间层)、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化学成分三种常用的粘土矿物地温计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回顾了我国沉积盆地热演化研究中粘土矿物地温计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的应用推广工作提出了若干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福建连江溪利伊利石矿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爱耕  汤德平 《福建地质》1997,16(3):132-137
福建连江溪利伊利石矿呈脉状产出,矿石可分3种类型:即伊利石型、黄铁矿伊利石型、石英伊利石型,以石英伊利石型为主,矿石中普遍含有黄铁矿。矿体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由火山岩经过热液交换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