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崇光 《物探与化探》2011,35(5):707-709
以一条测线的直流电测深资料为例,分别用人工和Surfer软件绘制出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进行比较,从而说明:正确地应用Surfer软件绘制等值线图非常重要,关键是网格化前对x、y值的表达方式以及选择那种插值方法,如何插值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否则会直接影响资料解释,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多种软件联合实现等值线快速绘制的制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震解释成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多种软件联合绘制等值线的制图模式,它包括用Excel取数据、用Surfer网格化模型自动绘制等值线、用AutoCAD修改等值线和用MapGIS处理成图4个步骤.应用该制图模式减少计算工作量,避免人为误差,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率地勾绘有构造的等值线.通过实例对比线性内插的三角网法、距离倒数乘方法、最小曲率法、径向基本函数法和克立金法这5种网格化法的特点,说明克里金网格化模型绘制等值线的效果最佳,以及AutoCAD比MapGIS在编辑修改等值线图形时的优异之处.  相似文献   

3.
MapGIS数据与Surfer数据相互转换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析了Surfer的数据文件和MapGIS的数据文件格式,提出了其相互转换的方法,并编制了转换软件.特别是指出MapGIS网格化的ASCⅡ码文件,即DET文件,可以通过简单的编辑形成通用的网格化GRD文件格式,不应当再进行网格化.提出利用Surfer勾绘特定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图,转成MapGIS修饰出版的实用制图程序.  相似文献   

4.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采集到的地球物理数据是离散的,这也限制了获得更多的地下信息。为了便于后期的解释工作,数据的补插网格化就至关重要。数据网格化是将空间上不均匀分布的数据,按一定方法归算成规则网格节点的代表值。这里依据方位加权二次曲面插值算法,利用MFC对话框界面与Surfer的混合编程,读取实测数据信息后,在可视化界面实现网格化处理过程。最后调用Surfer生成区域等值线图,与其内部插值方法绘制的等值线图进行比较。一方面验证了方位加权二次曲面插值算法的可适性,另一方面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简洁快速实现了庞大数据的批处理,便于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5.
Automation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数据访问技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模块之间相互操作的方法。Surfer Automation是基于Surfer软件的Automation技术,可以实现Surfer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二次开发。这里以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上盘为例,运用Surfer Automation技术及其与VB编程语言的接口,结合地质认识进行参数调整,选取合理的数学方法,批量自动化建立了各种用于油藏描述的地质模型,提高了长井段油藏的建模效率,且避免了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为油藏精细描述带来了便利。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球化学数据中存在的离群数据点在地球化学图面上出现的等量线畸变或"牛眼点"现象,本文使用多种数据网格化插值方法和参数对比以消除"公牛眼"现象,结果表明,克里格、径向基本函数、改进的谢别德、最小曲率、移动平均等方法均不能较好地消除该现象。各种网格化算法编制的地球化学等量线图和交叉验证结果证明,以改进的指数距离幂倒数加权网格化方法效果最好,并且网格参数选择中以取样间距为网格间距,以2.5倍网格间距为搜索半径和幂指数因子的网格化参数既能消除等量线畸变现象,又能对原始数据进行较接近的表达。上述各种地球化学数据网格化插值方法的对比及结果可为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中遇到同类问题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7.
我国页岩气重点开展区域为南方海相沉积地层,地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数据采集难度较大。贵州凤冈某页岩气勘查区块,属典型的喀斯特低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地震施工困难,同时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页岩层埋藏较深,反射波能量较弱,原始资料信噪比偏低。参考邻区地震勘探经验,采用二种方法论证野外施工参数:一是在勘探区选取论证点设计物理模型进行理论计算;二是以勘查区内向斜部位设计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求取。在此基础上通过进行不同岩性、井深、药量等激发接收参数的试验,确定了该区块的野外施工方案。该区页岩气地震勘探野外施工参数的选择方法,有效保障了其页岩气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家岭矿区属黄土塬地貌,各种干扰波十分发育,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主要煤层埋藏浅、层数多、小构造发育,常规煤田地震采集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难以达到采区地震勘探的“三高”要求。针对王家岭矿区实际特点,在精细调查浅表层黄土速度分层结构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逐点设计井深、震/检联合组合、低频检波器接收、大偏移距/高覆盖观测系统等关键采集技术,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获得了连续性较好的下组煤层反射波,为精细构造识别与岩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农田和城镇等障碍物密布的复杂三维井炮勘探设计中,采用常规办法很难满足勘探要求.提前踏勘工区,摸清障碍物范围;进行岩性调查和通过药量参数实验确定合理的井深和药量;采用网格化的非常规精细化束状设计来进行炮点设计;在大范围障碍物密集区域,采用加密检波线以接收点代替激发点的辅助方法,弥补炮点不能布设的空白区域导致的覆盖次数不...  相似文献   

10.
Delphi与Surfer的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Delphi与Surfer接口技术进行编程,既可以发挥Delphi数据库功能强大、开发效率高等优点,又充分利用了Surfer卓越的网格化和绘图能力,在深部地球物理数据可视化实现中采用这一技术,简化了数据处理流程,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是河南油田的重点勘探老区,其构造产状不仅陡,断层也多,叠后时间偏移难以得到较好的地震成像效果,基于Kirchhoff积分偏移方法具有运算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以及炮域波动方程方法能保持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应用Kirchhoff积分偏移方法进行了偏移速度分析,建立了精细的速度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在深度域进行了剩余速度分析以及层析成像,进一步提高了速度模型的精度. 通过分析偏移孔径、去假频参数以及延拓步长等成像处理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偏移处理参数,最后利用炮域波动方程方法对工区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叠前偏移成像.成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该区陡坡带反射层位得到较好的偏移,信噪比和横向分辨率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SURFER在地球化学图制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SURFER的9种网格化模型分别绘制了等值线图,通过对比认为径向基本函数法对数据网格化后绘制的图形与手绘图形元素异常与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作为地球化学图绘制的网格化模型效果最佳;提出了用采样点位图自动计算坐标—SURFER绘制等值线—MAPGIS处理成图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地震波在近地表附近双源传递机理的研究,论述了品质因数与激发井深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质因数,其地震波最大激发能量、最大信噪比与激发井深的关系曲线,给出了相应的激发深度.三维地震实例表明,地震波在近地表附近的双源传递与品质因数是选择地震波激发井深的重要因素,另外激发频率的增大,对激发井深的影响程度随之增大;观测同样频率的地震信号,存在小Q值地震波激发井深较大Q值激发井深相应变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国家深部探测项目地震数据采集及表层速度结构模型建立的需求,在辽西葫芦岛东部二维地震勘探工区开展了表层结构调查工作。该地区地表起伏大,表层结构复杂,低、降速层厚度和速度多变,静校正问题突出,做好表层结构速度建模工作成为该区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之一。由该工区实验点多种表层调查方法对比实验结果,确定了该工区表层调查工作方式:以井中微测井方法为主,在满足小折射地表条件的区段辅以成本较低的小折射方法作为补充;同时对留作微测井的生产井进行岩性录井。基于以上方法,分析了表层调查野外施工的难点和对策,确定了微测井采集参数。本次表层调查工作测线长度16.9 km,设计了8口微测井,根据微测井解释成果得到如下结果:该测线表层分2~3层;低速层厚度为1.68~4.33 m,速度为350~1 000 m/s;降速层厚度为5.00~12.00 m,速度为1 000~2 800 m/s;高速层主要为岩性致密的花岗岩,速度为2 800~4 900 m/s。根据井中微测井结果及层间相似系数,建立了该测线的表层模型,设计激发井深13.00~15.00 m,并获得静校正量数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浅层地震反射法可勘查城市活断层,但城市干扰源较多,特别是车辆、建筑施工等干扰非常严重,给地震勘探和资料处理带来很大困难。根据各种干扰源的动力学特征,为压制干扰波,采取合理选择施工时间,激发接收参数及排列方式等措施。在数据处理中,利用滤波剩余静校正等方法提高信噪比,并对时间剖面进行相关一差分分析识别断层。  相似文献   

16.
以松辽盆地北部高分辨率勘探试验资料为基础,对其精细构造勘探中需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某些环节上得出了与常规地震相悖的观点,如:应兼顾激发能量和频带宽度确定激发层位与药量;应根据勘探目的层的深浅,选择不同自振频率的检波器,检波器以多串少并方式连接,更有利于记录高频信号;在信号记录方面,提出应根据模/数转换器位数对频宽的影响程度选择低切;另外指出是否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依据是高频信息在浅层的衰减程度、目的层的物性条件及目的层的层数。针对施工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根据目前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现状,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攻关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投影解析速度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已逐步引起重视 ,尤其是高新探测技术的发展 ,将会大大加快其研究步伐。地球物理勘探作为重要的探测技术之一 ,已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能源探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工作中都需要物探技术。文中就地震勘探领域中地震波成像前沿技术———深度偏移的核心问题———速度模型的建立展开深入的研究。在分析现有方法缺陷的基础上 ,提出投影解析速度建模方法。该方法建立在两个重要事实依据之上 :(1)地震波旅行时误差是由描述地下反射界面的深度误差和描述地层的速度误差共同引起的 ;(2 )在反演中要保证零炮检距旅行时不变。在局部平面波前假设和拉东投影原理下 ,导出由旅行时误差计算界面深度误差和速度误差的解析公式。该方法可保证界面深度和层速度同步快速收敛。与现有方法相比 ,该解析法可以明显提高计算效率 ,且应用效果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对其采集参数选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线束方向、线距大小、最大炮检距以及覆盖次数与CDP面元等关键采集参数的选择。从理论计算到工程实践角度,对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道距、线距、炮点距、炮线距的大小与面元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能否实现无假频空间采样取决于面元大小,增大线距有利于提高性价比;以煤层构造勘探为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炮检距可以大于目的层埋深;在地震条件良好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设计的覆盖次数不宜太高,以提高分辨率;高密度三维地震是面积采集、立体勘探,其线束方向设计不应受制于构造走向的约束。通过不同面元大小、不同覆盖次数以及大线距采集的典型工程实例,初步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双平方根方程的共偏移距可分表示法叠前深度偏移用于复杂介质成像, 该方法在中点-偏移距坐标中同时向下延拓炮点和检波点波场, 实现方式采用正反傅立叶变换.构造的双平方根方程波场延拓算子能够使波数域变量与空间(速度) 域变量分离, 波数域内进行相移计算, 在空间域对因介质横向变速引起的时移作修正.地震数据偏移不需要逐炮计算, 具有较高的效率.对Marmousi模型数据的偏移成像结果显示, 该方法较好地成像强横向变速介质中的复杂构造.   相似文献   

20.
在受山地和碳酸盐岩裸露双重复杂条件影响的南方地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采集的地震数据质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基于对南方复杂地形山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难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对比分析:(1)综合应用多种表层调查技术进行精细表层结构调查,建立相对准确的近地表结构模型和速度模型,求准静校正量,指导井位优选和井深设计。(2)采用动态观测系统,高陡构造成像方面采用长排列大炮检距,灰岩区采用加密炮观测系统,溶洞裂隙发育地区采用宽线观测系统;(3)针对复杂多变出露多地层岩性,改善激发接收条件,根据岩性变化优选炮点点位,尽量避开溶洞和厚层纯灰岩区。灰岩区采用双深井组合激发,每道至少要两串以上检波器面积大组合接收,检波器井下接收比地面接收效果好。采用以上技术方法,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地震剖面和单炮记录品质有所改善,地震反射波能量及信噪比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