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新月时月亮的射电辐射为温度基准和准口面温度定标的方法,在22GHz频率上于1993年7月~3月测量了13.7m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的增益。根据测量的增益值(67.10─±0.07db)定标了太阳射电流量,流量测量的系统差为±5.8%,偶然差为±2.7%,测量的宁静太阳亮温度(非源区)为10100±300K。除此之外,还推导和计算了不同源模型下的天线方向图改正因子Ks,并计算了太阳射电源的流量密度。  相似文献   

2.
以新月时月亮的射电辐射为温度基准和准口面温度定标的方法,在22GHz频率上于1993年7月 ̄8月测量了13.7m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的增益,根据测量的增益值(67.10±0.07db)定标了太阳射电流量。流量测量的系统差为±5.8%,偶然差为±2.7%,测量的宁静太阳亮温度(非源区)为10100±300K。除此之外,还推导和计算了不同源模型下的天线方向图改正因子Ks,并计算了太阳射电源的流量密度。  相似文献   

3.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8.6mm波段射电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8.6mm波段射电太阳的半径为1.012R,总流量为2540sfu(1sfu=10-22W/m2Hz),日面平均亮温度为9632K,径向亮温度分布,在日面光学边缘内侧0.936-0.992R处,存在临边增亮,平均增亮幅度相对于日面中心为9.7%.  相似文献   

4.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8.6mm波段射电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8.6mm波段射电太阳的半径为1.012R,总流量为2540sfu(1sfu=10^-22W/m^2Hz),日面平均亮温度为9632K,径向亮温度分布,在日面光学边缘内侧0.936-0.992R处,存在临边增亮,平均增亮幅度相对于日面中心为9.7%。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使用美国VLA,对快速目转的晚型巨星FKCom在3.6、6、18、20厘米波长上进行了射电观测,探测到mJy量级的射电辐射,而没有探测到圆偏振。我们用热模型对射电频谱进行了拟合,结果都不成功。当发射体内电子密度为9×108cm-3,温度为5×107K时,半径为120R⊙.可获得较为接近的流量,但109量级的电子密度不大可能扩展到如此大的范围。这样的发射体用热模型得到的X射线光度比Einstein天文台所观测到的值大两个数量级。FKCom的射电光度和X射线光度与RSCVn双星系统相近,如果FKCom的射电发射也是由相对论电子在中等强度的磁场中作加速运动产生的话,则在10高斯磁场中半径为3R⊙左右的发射区在相应波段即可达到观测的流量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993-10-02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II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II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12K,爆发源区的尺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87年9月23日的8.6毫米波段射电日食观测资料,计算了太阳射电的径向亮温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8.6毫米波段太阳径向亮温度分布呈临边增亮;增亮幅度相对于日面中心部分为5.1%,中国部分也存在着增亮的征兆;日食当天8.6毫米波段太阳射电辐射的剖流量为2346S、f、U;食甚时的剩余流量约为12.5%,掩食半径为1.014光学太阳半径。  相似文献   

8.
8.6毫米波段太阳射电亮度温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爱华  吴洪敖 《天文学报》1994,35(2):195-203
本文根据1980年2月16日的8.6毫米波长射电日食观测资料,计算了太阳射电辐射的亮度温度的径向分布,由日食过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接触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日面光学边缘内侧的二角分范围内,均存在明显的单峰状增亮结构。三个接触的平均增亮峰值约为18%,增亮区的射电辐射占日面总辐射的4%。日食当天在8.6毫米波段上测得的日面平均亮度温度为9727K。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1993-10-02 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Ⅲ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Ⅲ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612K,爆发源区的悄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10.
在本文中,我们对米波太阳射电爆发的观测和研究(Spikes以及各类爆发)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对Spikes、米波射电爆发及基和太阳耀斑、CME(日冕物质抛射)的相互关系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关加以概括;针对米波射电的未来观测和研究、米波Spikes与广泛的其它太阳耀斑现象的米波射电爆发才耀斑及CME的关系和米波射电辐射的理论问题,在理论和观测两方面提出了未来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主要观战和结论有:  相似文献   

11.
光学选射电噪类星体的射电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江华  袁启荣 《天文学报》1998,39(4):430-437
对类星体进行多波段的观测和研究,是了解类星体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LBQS类星体是目前公认较为完备的一个光学选类星体样本,利用此样本与最新的485GHz全天射电源表进行了交叉证认,共找到了34个类星体的对应射电源.计算证明,这34个类星体都是射电噪的类星体.所得研究结果表明,射电噪类星体的射电光度与光学光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张福俊 Akuj.  CE 《天文学报》1995,36(3):245-251
不同类型的射电望远镜阵的分辨率差异甚大,用它们的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后所得到的源结构的尺度也不一样。为了得到中间尺度的结构信息,有时我们需要把不同类型的射电望远镜阵的观测数据结合起来再进行图像处理。本文阐述我们把不同类型阵的数据结合时所用的方法;也给出我们使用的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的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13.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能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全球覆盖的地球电离层和中性层大气剖面。它具有全天候、低费用、无系统长期漂移等优点。从1995年4月至1997年3月,首次GPS/MET试验的成功显示了GPS掩星技术对监测全球大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当前空间探测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主要叙述了无线电掩星技术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有关情况,并介绍了美国UCAR的掩星数据处理系统CDAAC的概况,可作为我国开展无线电掩星计划有关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活动星系核的高能γ射线辐射和低频射电辐射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EGRET已检测到66 颗可信度很高的活动星系核。而这些高能的活动星系核有部分缺少足够的射电图象观测。为研究这些河外剧变源的射电辐射性质及致密结构,并研究活动量系核射电喷流弯曲与高能辐射的内在联系。我们利用国际欧洲VLBI网,英国的MERLIN 和美国的VLA对近20 颗γ射线活动星系核进行了观测。本文给出部分高能γ射线活动星系核在8 .5GHz的VLA 观测图象。  相似文献   

15.
黄光力  毛定一 《天文学报》1997,38(4):379-385
本文采用几何光学近似,研究在日冕条件下,沿着磁场传播的电磁波产生非线性自调制不稳定性的可能.发现只有分米波和米波段的射电爆发,可以在日冕外层产生纵向和横向的自调制不稳定性.而在其它波段,如光学、X射线和高频电磁波,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非线性不稳定性过程.由纵向自调制不稳定性产生的精细结构具有包络孤波的形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回顾了太阳射电米波爆发中尖峰事件的研究现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作了介绍,同时,我们也提出了研究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MSRT(密云综合孔径望远镜)从1985年起投入工作。在多年的观测中经常发现来自外部的强大干扰,严重影响着成图的质量。为了抑制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干扰,我们发展了两种软件技术——剔除法和频域滤波法。滤波法的优点在于保留了全部观测信息,适合于长时间强干扰的情形。剔除法对脉冲形的干扰更为敏感有效。这两种技术的配合使用能有效、灵活地抑制各种不同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使用澳大利亚致密阵(ATCA)对一个红外光度高达10^11.8-10^12.8L⊙的IRAS星系样本进行了8.6,4.8,2.4和1.4GHz的射电观测,发现其中有4个源在高频为陡谱,在较低频率上流星降低,呈峰状,峰值在几GHz。讨论了造成频谱倒转的两种可能机制:同步自吸收和free-free吸收。通过对00199-7426,02587-6336,07020-5423和21547-5823的频谱分析,我们认为free-free吸收可能导致了低频倒转谱的形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模拟,获得了这几个源的有关物理参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10 米口径的太阳射电望远镜天线的远程控制系统中局域网控制和通过电话线控制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