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学考察队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海域深海洋中脊成功发现一个非活动的海底热液区。 该区域海水深度在1800米左右,海底表层赋存大量死亡生物沉积而成的双壳角质层。科考队在该区域已成功取得多个“烟囱”样品以及大量多金属硫化物样品。  相似文献   

2.
柱状节理呈多角柱紧密结合一起,外型看起来如同积木,又似琴键,蔚为壮观。最近,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地质专家在广西岑溪市发现大型柱状节理地貌现象。经实地考察和岩石鉴定,专家认为该柱状节理的岩性为花岗斑岩,形成于约9000万年前晚白垩纪。该大型柱状节理地貌,位于岑溪市大业镇以东约3公里的岑罗二级公路旁。这里是个废弃的采石场,其裸露的一根根排列极为规整的菱形石柱迭层并列,高约30米,连绵约有100多米宽,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3.
玄武岩是喷出岩的一种,也就是岩浆上升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它们在地壳中分布广泛,不论是地槽区地台区,也不论是在大陆或海洋都可以看到有大量玄武岩出露。岩石均为暗色,一般为灰黑色,矿物成分相当于辉长岩,往往具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有时还可见熔渣状构造、绳状构造、柱状节理、火山弹等,在海底喷发的玄武岩流中则有时具有特殊的枕状构造。常见有斑状结构,斑晶为橄榄石、辉石、基性斜长石等;基质一般是细粒的,有时为隐晶质或半晶质的,由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基质中基性斜长石较多,也有深色矿物。由于玄武岩浆粘度小,流动性大,大量…  相似文献   

4.
最近,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地质专家在广西岑溪市发现大型柱状节理地貌现象.经实地考察和岩石鉴定,专家认为该柱状节理的岩性为花岗斑岩,形成于约9000万年前晚白垩纪. 该大型柱状节理地貌,位于岑溪市大业镇以东约3公里的岑罗二级公路旁.这里是个废弃的采石场,其裸露的一根根排列极为规整的菱形石柱迭层并列,高约30米,连绵约有100多米宽,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5.
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近日利用蒙特雷湾一段长约20km的海底光缆,通过向光缆发射激光脉冲并检测反射光,分析光缆形变并进一步推断地震情况。在为期4d的试验中,监测到一次3.5级地震和一些地震波活动。这段光缆用于监测地震,相当于在有关区域设置1万个地震台站。这是首次用海底光缆研究相关海洋学信号及对地质断层成像。  相似文献   

6.
海底水深对于海底地形测量、航道安全、海底矿产资源探测非常重要,需要定期进行海底水深探测,但由于受到海洋环境、天气状况、测量手段等限制,每次测量水深的位置、数据量等存在差异,无法准确确定海底水深变化。为获得测区海底水深变化,提出一种水深值格网化断面提取分析法,该方法先对水深值整体格网化,然后提取任意位置水深剖面,再将多期水深剖面值对比获取水深变化。该方法不受测量位置和数据量的影响,能获得测区内任意位置水深剖面图,能确定水深变化量值。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显示海底水深现状及变化,是一种实用和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深海海底有何资源?近30年来,以大洋钻探为代表的深海地球科学研究和以多金属结核资源为先导的深海底勘查活动,促进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海底地质与动力过程的了解,增加了对深海海底多种矿产资源、生物基因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对21世纪全球经济潜在影响的认识。这样的科学探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开展海底地名标准化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以其全球视野开展海底地名工作,在国际上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通过在美国地名委员会内设立海底地名咨询委员会,对海底地名的命名原则、通名选用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不断完善纪念性命名管理制度等,美国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地名标准化管理和技术体系。这些对我国的海洋管理和地名标准化工作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5月 ,笔者陪同中国地质大学史晓颖教授在那坡县境地质考察时 ,在距县城东南 8km公路边 ,发现一处罕见的枕状玄武岩群。在长约 5 0 0m、高约数米至十余米的公路一侧崖壁上 ,玄武岩枕状体密集分布 ,琳琅满目 ,数不胜数 ,特点是规模巨大、内部构造清晰、形态多样、保存完好。据地质调查及文献记载 ,我国云南、四川、西藏、华北、西北、内蒙、东北及广西百色、田林等地均有大量玄武岩分布 ,但具枕状体的玄武岩并不多见 ,如此罕见的枕状玄武岩群更是绝无仅有。因此 ,那坡枕状玄武岩群堪称中国之最 ,那坡一绝。那坡枕状玄武岩群由大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临朐新生代玄武岩盆地的地层、构造、玄武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把玄武岩的产状划分为层状和火山岩颈两类。火山岩颈的柱状节理具有向下撒开的特点,因耐剥蚀抗风化而形成了“孤岛状山”的地貌外形。还详细介绍了玄武岩的构造、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微量元素和测年资料。在水文地质方面介绍了孔洞裂隙含水层新的地下水类型,对水质、水量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建议对玄武岩盆地中的建材、硅藻土、蓝宝石、矿泉水,旅游地质等资源进行勘察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种海上物探方法对海底管线的探测效果。【方法】根据给定的番禺30-1天然气海底管道和亚欧海底光缆位置,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和海洋磁力仪对2条海底管线分别进行声学剖面探测和磁力探测。【结果】番禺30-1天然气海底管道的平面位置未发生偏移,而亚欧海底光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光缆整体往东南方向偏移。【结论】浅地层剖面仪在海底管道探测的应用上表现出较大优势,而海洋磁力仪在海底光缆探测的应用上表现出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从总有机碳、烃类、芳香化合物和脂肪酸等极性化合物入手,总结海底热液活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影响,结合沉积物中无机参数,分析无机参数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海底热液活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影响机制问题进行探讨。热液活动对海底沉积物中有机质有一定影响,海底热液区中的有机物可经过扩散、对流、携带等方式逐渐向热液区周边迁移;高温的热液流体在对沉积物进行淋滤时,能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发生蚀变,都对沉积物中有机质产生重大影响。提出海底沉积物中有机质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海底碎屑流运动特性的认知直接关系到对海底沉积物重力搬运过程的正确理解,同时对于深海油气资源 的勘探开采及海洋工程设施的安全建设意义重大.海底碎屑流发生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及直接观测手段的不 足制约了其运动特性研究的发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讨论了海底碎屑流运动的影响因素、流动头 部产生的滑水现象及碎屑流向浊流的转化机制,重点综述了现场观测、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最后, 指出目前海底碎屑流运动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Χ绕现场观测技术体系的完善、海底碎屑流长距离搬运机 制的进一步明确及碎屑流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估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通过侧扫声呐仪器对海底的扫描,结合测深数据、表层样品测试结果,以及该区地质和物探资料,描述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分析该海区海底地貌成因。  相似文献   

15.
当地时间02-04,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在72°59′E、65°58′S成功回收了两年前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布放的一套海底地震仪(OBS)。这是中国回收的布放时间最长的海底地震仪。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3部分组成,其中地震计负责将接收到的地震波转化为电子信号,记录仪对电子信号进行采集和存储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对比角度,总结分析了世界现代海底喷流的块状硫化物成矿堆积,综述了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成矿主要形成于洋壳和岛弧环境的实际观察结果,突出强调了洋壳环境和岛弧或陆壳环境两种成矿环境对成矿类型分类的意义。对上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来源与地壳物质可能带入、火山喷发岩浆系列的演化和对热液成矿作用的控制进行了讨论,对比分析了岩浆流体对成矿的重要贡献和控制作用,以及成矿热液循环体系形成的条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浅海或海岸带地区可产生海底滑坡,海底滑坡虽然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往往比较剧烈,危害性较大,对海下工程及钻井平台、海底电缆可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应当对海底滑坡的危害及预防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GIS技术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浅层滑坡进行了区域分析,在栅格GIS的空间环境中,利用AHP多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加权叠加空间图层,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区域进行了滑坡危险性评估,预测了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滑坡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主要位于与岸线走向基本一致的水深5~15 m之间的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   相似文献   

18.
分析目前海底电缆管理与保护现状,认为海底电缆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与其他用海活动争夺用海空间。鉴于此,基于海域空间资源配置的视角提出了优化海缆空间布局、预留发展空间、利用废弃海缆空间、层叠使用海域空间和寻求其他空间等近海海底电缆建设的用海策略,以期保护海底电缆不受威胁,同时协调产业用海矛盾,实现海域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19.
海洋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海洋新技术与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海底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20.
海底麻坑是由超压流体溢出海底时侵蚀海底沉积物所形成的一种负地貌,其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下构造环境(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增生楔等)。综合近年有关海底麻坑的研究成果,依据麻坑形状、直径、长宽比、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充填方式等特征,对其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详细介绍了麻坑形成的主要条件及影响因素(如底辟、断层等),深入阐释了麻坑的成因机制。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中的局部异常流体压力(超压)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和驱动因素。根据地层中超压形成和释放过程的快慢,可以将麻坑的成因机制划分为渐进型、突发型和混合型3类。渐进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的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为缓慢;突发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快;混合型麻坑的形成过程介于二者之间。鉴于麻坑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和下伏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未来十分有必要对海底深部地层中“超压形成-流体聚集-垂向运移至海底表面并逸散-形成麻坑”的整个动态过程展开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建立海底麻坑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