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雪雪崩是我国危害性较大的雪崩类型之一,亦是降雪丰沛山区冬末春初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这类雪崩雪坚硬、密度大,不易清除。特别是在融雪期间,雪层易形成全层湿雪雪崩,其规模大,堆积量多,摧毁力强,给交通运输、矿山建设、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摸清雪崩发生规律,进行雪崩防治已成为山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十多年来,我们对危害性较大的湿雪雪崩作了面上的考察和定位观测,现就其基本特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天山巩乃斯河谷湿雪雪崩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3月17日下午6时,在天山巩乃斯河谷内暴发了一次巨大的湿雪雪崩,造成堵塞河谷公路的严重危害(照片1)。笔者有幸目睹这次雪崩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这次湿雪雪崩形成前兆和发生过程的观察,及对雪崩雪中若干特征的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雪崩雪的若干特征 首先,湿雪雪崩主要特征可集中为一个“湿”字。正是由于“湿”,其雪崩雪成为大小不等的团块状构造(照片2)。经测量,雪崩雪堆中最大的团块直径为50—60cm,平均为15—30cm。大多数团块又具有成层构造,即团块外壳为淡黄褐色雪所构成,内  相似文献   

3.
汶林科  贾靖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23,(6):1679-1702
雪崩是藏东南地区非常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准确且及时地监测并获得雪崩活动信息在雪崩灾害的减灾防灾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雪崩活动的监测包括实地监测和遥感监测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实地监测可以采取雪体试验、定点长期监测和次声地震波三种方法,不同方法相互印证会取得更好的监测效果。近年来随着摄影测量及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遥感监测在雪崩的灾害管理、预测预警以及工程防治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与实地观测和定点监测相比,雪崩的遥感监测不直接接触不稳定性积雪,所以安全性更高。雪崩的遥感监测采用光学、激光和雷达三种传感器,搭载在地面、航空或者卫星平台之上,可以对不同空间尺度的雪崩进行临时或连续性观测。不同的传感器及平台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实际的雪崩监测中需根据成本、可到达性以及观测目标等因素灵活应用。大范围雪崩的自动监测及其算法问题依然是雪崩遥感监测的难点。藏东南是湿雪雪崩的高发地区,可以采用实地观测和高分辨率的RS-2U雷达影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长期监测,并采用哨兵-1号、SPOT或QuickBird光学影像进行验证。波密嘎隆拉隧道附近是藏东南雪崩的高发区,又是连接波密县和墨脱县的主要公路,适合建设固定的...  相似文献   

4.
雪檐雪崩是天山独库公路主要的雪崩类型之一。笔者于1983—1984年度运用应变圆法对雪檐内部应力变化作了对比观测,按均匀变形理论进行了应力计算,分析了雪檐内部主应变、主应变速度和最大剪应变与气温、雪檐所在位置坡度及朝向的关系,对雪檐雪崩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国际运动中雪的科学讨论会,于1979年8月12日至19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会议由国际冰川学会和美国农林部森林局洛基山森林及山地试验站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有美洲、欧洲、亚洲和澳洲的15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共l25名代表。这是交流雪和雪崩研究新成果的一次盛会。会议共采纳的论文有78篇,其中积雪的稳定性估计和雪崩予报15篇,积雪雪崩力学51篇,风吹雪研究12篇。会议进行方式是先由作者宣讲论文,然后由到会代提问题,面对面地回答和讨论。会议期间参观了瓦奥明州的公路风吹雪  相似文献   

6.
去年八月我们参加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举行的国际“运动中的雪科学讨论会”,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较具体地了解了国际雪崩、风雪流和冰川研究的成就与特点。会上共选用78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山坡积雪稳定性、雪崩  相似文献   

7.
郝建盛  李兰海 《冰川冻土》2022,44(3):762-770
雪崩是冰冻圈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高寒山区内的交通廊道、能源输送和通信干线、矿区、牧区、旅游区等安全并造成基础设施毁坏和人畜死伤,阻碍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向高寒山区扩展,暴露在雪崩危险之下的人口及基础设施日趋增多,雪崩的风险显著增强。为保障山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雪崩灾害防治管理需求不断增加。在梳理我国1960年以来主要雪崩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世界各地雪崩研究成果,总结了雪崩的影响因素和区域规律、雪崩的形成与运动机理、雪崩监测预警、雪崩风险评估和雪崩工程防治等方面的进展和亟须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科学难点。同时本文论述了气候变化对雪崩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雪崩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展望了未来雪崩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对策,推动雪崩防灾减灾研究。  相似文献   

8.
贡嘎山位于四川省大雪山南端,在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是我国最东部一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1981年,我们对贡嘎山的雪崩与冰川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9.
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是川藏交通廊道全线在雪崩灾害背景下选址挑战最大的一处工点,开展雪崩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对于川藏交通廊道减灾选线以及后续建设、运营都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通过精细化野外调查、长时序多源遥感解译、地形计算和空间分析,精细刻画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斜坡雪崩范围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历史活动特征,结合孕灾条件、逐日气象数据等,深入研究该斜坡雪崩成因、启动机制及对铁路的影响.结果显示,川藏交通廊道伯舒拉岭隧道出口斜坡发育4处沟槽型雪崩;隧道出口北侧1#雪崩形成区汇雪面积最大,约0.726 km2;4处雪崩的历年活动频率不一,主要发生在每年1月至5月,其中汇雪面积最大的1#雪崩活动最频繁,每年发生2~5次,其崩出距离亦最远,最大崩出距离约1 694 m;雪崩活动与年初几次区域性的高强度降雪活动高度相关,一般发生在高强度降雪期间和高强度降雪后几日的晴天.结果表明地形地貌条件控制了雪崩的空间分布,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控制了雪崩的年内尺度时序分布;4处雪崩形成区的面积大小和坡向分异决定了它们活动频率的不一致;雪崩启动模式主要有强降雪启动和气温陡升启动;隧道出口受4处雪崩威胁的可能性较小,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0.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采集积雪物理特性(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体积含水率)数据,分析了天山积雪雪崩站稳定积雪期和非稳定积雪期雪物理特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廓线分布.结果表明: 1)稳定期积雪深度随时间缓慢减小,体积含水率垂直廓线随积雪深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距雪表面约33 cm,雪密度垂直廓线为中部大、积雪表层和底部较小;2) 非稳定积雪期积雪迅速沉陷,体积含水率相对于雪层温度的变化有滞后效应,滞后时间约为2 h,雪密度垂直廓线与稳定期相同.整个非稳定积雪期的日平均雪密度与日平均含水率、日平均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天山西部季节性积雪密度及含水率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采集积雪物理特性(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体积含水率)数据,分析了天山积雪雪崩站稳定积雪期和非稳定积雪期雪物理特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廓线分布.结果表明:1)稳定期积雪深度随时间缓慢减小,体积含水率垂直廓线随积雪深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距雪表面约33cm,雪密度垂直廓线为中部大、积雪表层和底部较小;2)非稳定积雪期积雪迅速沉陷,体积含水率相对于雪层温度的变化有滞后效应,滞后时间约为2h,雪密度垂直廓线与稳定期相同.整个非稳定积雪期的日平均雪密度与日平均含水率、日平均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发起召开的我国应用雪冰学术讨论会将于1985年9月在新疆伊宁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有:1)积雪、雪崩、风吹雪及有关灾害防治;2)河、湖、海、水库冰及其冰害防治;3)现代冰川冰、冰川资源及冰雪物理;4)雪冰测试技术;5)融雪  相似文献   

13.
天山季节性积雪稳定期雪密度与积累速率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高培  韩茜 《冰川冻土》2011,33(2):374-380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的天山积雪雪崩站2009年2月21-26日及2010年1月26-31日雪特性数据,分析了季节性积雪稳定期内积雪垂直剖面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随降雪沉积时间和雪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季节性积雪稳定期内,积雪剖面密度中部最大,表层和底层密度较低;新雪层密度随时间的推移增加速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积雪是干旱半干旱区珍贵的可再生水资源,因此许多研究机构和人员将西北地区积雪特性的研究视为重点,然而对积雪介电常数的研究仍很少。积雪介电常数是建立积雪特性反演模型和雪水资源评估的基础,也是雪灾防灾减灾工作的辅助信息。为了研究不同雪层干雪和风吹雪介电常数与温度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使用I-V方法测量了巴音布鲁克区域干雪表、中、底层雪和风吹雪在1Hz~1MHz低频范围,-30~0℃温度区间内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结果表明在1Hz~1MHz频率范围内干雪及风吹雪的介电常数与温度和频率有关;其中介电常数实部与虚部对温度和频率的响应相似,但虚部对温度的响应更加敏感;同时介电常数对温度的响应要比对频率的响应明显。最后得出了干雪表、中、底层雪和风吹雪介电常数实部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85。  相似文献   

15.
积雪系指降雪、冰粒、表霜、冻雨以及大部分已冻雨水形成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雪层。积雪科学是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正在迅速发展。我国六十年代初开展积雪研究以来,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积雪观测规范和分类标准,已给积雪研究的深入及资料的累积带来困难。国际雪冰委员会公布了国际积雪系统分类图表,1981年又出版了《雪崩图集》。本文试图在分析积雪特性影响的基础上,主要对图集中所含积雪常规观测项的所用术语及其表达式作一介绍,以利于广泛采用国际标准,促进积雪研究。  相似文献   

16.
藏东南山区地形起伏大,河谷深切,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该区地形深切、陡峻、高海拔山峰极为发育,且降雨较为丰富,昼夜温差大,导致该区域雪崩灾害极为发育。在区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面临着雪崩灾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藏东南山区雪崩为研究背景,分析雪崩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危险度进行评价,以期能提高人们对雪崩灾害的认识和为雪崩灾害的危害度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藏东南山区地形起伏大,河谷深切,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该区地形深切、陡峻、高海拔山峰极为发育,且降雨较为丰富,昼夜温差大,导致该区域雪崩灾害极为发育。在区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面临着雪崩灾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藏东南山区雪崩为研究背景,分析雪崩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危险度进行评价,以期能提高人们对雪崩灾害的认识和为雪崩灾害的危害度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五、美国的雪冰研究 (一)科罗拉多大学北极与高山研究所 1.山地研究站 1978年9月米沙·帕兰姆博士担任高山研究站野外指导。他正在积极地从事于科罗拉多州印第安峰区环境地图集的制作,包括64,000英亩面积上的雪崩编图,指导者为科  相似文献   

19.
河西假玄武玻璃赋存于雪龙山—乔石深大断裂带的中梁子组黑云二长粗糜棱岩中,串球脉状,属地表发生高速断层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北极夏季海冰表面积雪层内水分含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实测雪冰温度剖面数据,用一维热传导方程描述雪层温度场,优化辨识了雪层有效热扩散系数和热源。将零热源项作为积雪层中含水和不含水雪层的边界,确定出相应含水和不含水雪层的有效热扩散系数。结合干雪、水物理参数建立雪层内含水量的评估方法并给出北极夏季雪冰温度测试期间雪层内水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水分变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