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地大型障碍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在山地大型障碍区布设观测系统,为了避免因地表障碍物使地震反射剖面出现间断,需要动态调整观测系统设计,跨越大型障碍物(水库,矿区等),以确保面元属性均匀,最佳压制噪声,以获得好的反射资料。在参与和研究野外实际过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从物理点优化调整到辅助检测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高精度数字卫星照片和地震测量成果,对设计的规则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尽量避开障碍物,在计算出调整后的覆盖次数、炮检距,以及方位角分布情况后,设计出适用于障碍区的动态观测系统。这里总结了几条设计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和辅助检测手段。通过合理动态调整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成功地解决了穿越大型障碍区时有效接收和安全激发的问题,确保了面元内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等属性的均匀,在W探区三维资料采集应用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主要以理论的CMP面元属性分析为主,按照炮检距、覆盖次数、方位角等的分布均匀性进行分析,以CRP面元属性分析、地震照明分析、叠前分析作为辅助性分析手段,但这些方法无法对复杂构造区不同类型观测系统的实际地震资料成像能力进行分析.基于此,这里提出了基于实际地震数据驱动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首先从工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煤田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现状,指出常规的的评价参数已不能完整反映观测系统的性能。在煤田精细构造和岩性勘探中,还需增加对采集脚印、反射弥散、目的层照明度和照明率等属性的分析。通过对几种观测系统从循环节、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炮检距变化系数等属性的分析讨论,认为:①对目前常用的1/2横向滚动的束状观测系统应通过减少滚动线数进行优化;②在低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突出、勘探目的以构造为主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构造成像的窄方位观测系统,在高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不突出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的宽方位观测系统;③同类型观测系统就其面元属性而言,斜交型观测系统普遍优于正交型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观测系统炮道密度退化对目的层成像的影响,在保持偏移距和方位角分布规律前提下,对中国西部GSM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采用抽稀炮排、道距和炮距的方式使炮道密度退化,得到相同面元大小不同炮道密度A、B、C和D四套观测系统,对抽稀的资料进行分别处理,基于河道砂体叠置模式正演基础上,通过沿层提取相干和均方根等属性切片对川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河道砂体刻画和断层断距识别能力上进行实验对比,以指导后期针对该目的层的采集工程技术设计。通过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针对大中型河道,观测系统A、B、C和D与高密度识别能力相当。(2)针对小型河道,观测系统A、B、C平面上能识别一部分小型河道,且随着炮道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剖面河道亮点减弱,观测系统D在剖面上无法识别河道亮点。(3)高密度观测系统断层平面展布最为清晰,观测系统A、B、C和D断层平面展布大的地质规律与高密度数据相当,但细节上存在一定损失。(4)当川中沙溪庙组河道宽度约为55m,断层断距约为6m,薄砂体厚度约为6m时,可采用高密度观测系统;当其河道宽度大于74m,断层断距大于12,薄砂体厚度大于10m时,可采用A、B、C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5.
克希霍夫三维DMO叠加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炮点和一个检波点接收的一道地震记录上某一时刻振幅值,它可能来自地下一个椭圆面上各个点的反射,该椭圆面以炮点和检波点为焦点,炮点和检波点的连线为长轴。因此,在叠加时,该振幅值就不是只在共中心点(CMP)上相加,而应该在椭圆面上各个点相加(当然,在不同点上振幅值是变化的)。这种叠加方法实现了共反射点叠加,有利于叠加成像,也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这就是克希霍夫求和法。  相似文献   

6.
张玉军 《甘肃地质》2013,22(4):84-89
陇东地区黄土层厚且疏松、冲沟发育、地形起伏剧烈,具有复杂的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不仅如此,作为主要勘查对象的煤层埋深大都上千米。针对这些地震勘探工作中的不利因素,依据试验结果,确定了多井组合大药量激发、多个检波器组合检波、多道接收的激发与接收参数。同时,设计的10线25炮观测系统具有高叠加次数、宽方位角接收、炮检距较大等优,点,观测系统各项参数均能够满足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要求。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地质效果,为矿井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具有多种地表特征的复杂过渡带是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设计的难点。以沙特BERRI复杂三维过渡带的地震勘探项目为例,将理论条件下布设的炮检分布图加载到遥感数据底图上,根据卫星图片上的地形和障碍物将炮点、检波点偏移到可实施的空白区,再根据地表特点的变化反复调整不同施工阶段的设计。对于海陆过渡带边界区的炮点设计,在测得水深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海陆观测系统边界,对于陆地,每条炮线可以得到一个最大炮点桩号,将其加1就是海上观测系统的起始炮点;对于海上,又根据水域施工条件采用变气枪大小和变观系统进行设计。上述设计确保了地震勘探施工的效率和地震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是一项工程量庞大的野外作业,根据现阶段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实际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把质量管理的思想应用到野外采集中,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提高工作效率.结合目前勘探队和煤矿管理人员的需求,研制并开发了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工区管理,文件管理,炮点、检波点分布及覆盖次数定量计算,施工面积统计,方位角、炮检距计算,单炮记录定量分析、统计及交互评价等.系统在实际生产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成云  徐磊 《安徽地质》2023,(1):27-30+37
川东南地区的构造复杂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下伏地层成像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依据以往资料构建了二维地质模型,在高陡构造区域进行模拟激发接收,开展波动方程照明,进行最大偏移距和激发位置范围优化。本文通过正向照明分析技术,论证最佳的最大炮检距长度,利用反向照明分析技术确定特定目标体的优势激发点位,优选激发范围。通过调整地质目标体的照明能量属性,分析照明效果,进一步优化了高陡构造区野外采集观测系统,改善了地震采集资料品质,提高了地质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受地物影响,炮点的理论变观方法(恢复性放炮法)只能是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一种补救措施而已,它只保证了设计覆盖次数不变的目的,而不能保证道集内炮检距和方位角不变的目的。一方面,变观后要求所有的炮检距均满足最大炮检距的限定条件显得过于苛刻;另一方面,对地层倾角较大或煤层埋藏较浅的勘探区,一个区的最大炮检距允许值也不一定是一个确定的值,通常的做法是取平均值。据此,提出了三维变观80原则,即在变观炮点不多或不集中时,只要变观炮点记录中有80%的炮检距或不低于80%的道满足最大炮检距要求,就可认为变观是成功的。这种实用的变观方法,对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有较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地下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和埋深,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陡倾煤层采空区,根据视电阻率二维反演断面图,分析电阻率异常形态、高低阻分布等特征,推断出采空塌陷和第裂缝的位置,经钻探证实,推断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高密度电阻率法是准确探测陡倾煤层采空区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塌陷变形影响范围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子和密度测井在复杂岩性地层中找气,如果只用中子和密度孔隙度差异性质指示气层,由于复杂岩性的干扰,容易出现多解性。本文建立的测井找气模型、刻度公式、气层下限值、指示和验证气层法则,更新了中子和密度测并找气方法,能够压制复杂岩性的干扰,排除多解性。文中给出的测井找气实例表明,采用更新后的测井找气方法指示低孔隙度复杂岩性气层,提高了中子和密度测井指示气层的分辨率、直观性和准确性,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找气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采空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某金属矿区开采历史、现状和形成环境的分析,创建了该矿区采空区的异常响应模型;利用模糊分析的原理,提出了采空区调查的10个指标、2个指数,并对其进行了模糊赋值和运算.对利用高密度电测异常进行采空区空间位置的认定给予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灰岩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灰岩地区的应用基础、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干孔密度测井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导水孔密度测井结果的对比,论述了干孔密度测井的基本规律及其环境影响校正,为开展矿井密度测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精度重力资料的密度界面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rker-Oldenburg法(PO)界面反演方法的核心算子是向下延拓,由于该算子的不稳定性,限制了PO反演法在重力密度界面反演应用中的发展.利用徐世浙提出的一种精度高、稳定性好的向下延拓的迭代法进行PO反演中的向下延拓,改进了PO反演中的稳定性.把改进的PO反演方法应用到理论模型和莺歌海基底反演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毕威高速公路某工区的滑坡勘探中.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可有效确定滑床的基本形态和滑动面埋深.  相似文献   

18.
舒明  林家勇  计克谦 《云南地质》2005,24(1):130-134
利用高密度电法勘查岩溶、破碎带的过程中,提出物探相对高、低的灵活应用,并结合地质成因、控矿构造,得出由直接找矿变为间接找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海城-敖汗旗-巴彦查干剖面的重力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参考二维速度剖面资料,采用变密度组合体重力模型、自动拟合的方法,计算了海城—敖汗旗—巴彦查于剖面的密度分层结构。按壳、幔岩性变化特征分析,地壳大致具有三层结构,各层岩性呈交互混合的渐变过渡状态,由上到下,岩性无严格的地质分界。区内莫霍面的起伏不大,不是引起重力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决定重力异常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壳与地幔物质的不均匀分布及层间的结构组合关系。这项研究结果对该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矿层边界内的异常面积和矿层异常总面积之比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个测井条件下计算铀矿石体重(天然产状下的铀矿石密度)的方法。文中还对计算公式中的面积S和S’的计算、各参数的确定和测定的方法以及计算结果的处理方法等,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在已知模型上和野外矿区与几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作了对比,误差很小,如与全巷法的结果对比,误差小于1%,证明该方法是适用于钻探条件下测定铀矿石体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