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探测、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分钟数据资料以及榕江站、贵阳站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3月23日贵州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并重点分析了榕江飑线大风及长顺大冰雹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大风与大冰雹发生在南支槽前暖区,地面热低压发展推动辐合线移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中层干冷空气、合适的0℃和-20℃高度均为此次飑线大风及大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雷达回波大冰雹特征突出:强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弓形回波,中心强度强(60 dBz以上)且50 dBz强回波伸展超过-20℃高度达到9 km以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最高达到了70 kg/m~2,连续超过两个体扫VIL≥60 kg/m~2,回波顶高连续超过两个体扫在15 km以上。(3)飑线雷达回波大风特征明显:弓形回波形态特征明显且移动较快,移速约40 km/h,低层径向速度大,中层径向辐合大风区下传,速度零线通过观测站后大风加速。(4)短临预警业务中,对飑线大风天气,应重点关注低仰角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和弓形带状回波生成后移动发展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对大冰雹天气,应重点关注大于50 dBz强回波垂直扩展的高度、VIL和ET高值区的维持等。  相似文献   

2.
利用雷达强回波45dBz高度和降雹日08时月平均0oC层高度,对1991—2003年宝鸡雷达站观测的165d 231块对流云数值拟合,得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处于发展中的对流云,雷达强回波45dBz高度大于或等于多年降雹日08时0oC层月平均值2.9km,将有冰雹酝酿形成。对降雹造成灾害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雷达强回波45dBz平均底部越高提前识别时间越长,顶部越高距离降雹时间越短,冰雹云可能是45dBz初始回波位于云体中部并向上、向下扩展发展而成。该方法对单体降雹平均提前识别12min,对超级单体平均提前识别18min;对多单体冰雹云平均提前预警18min,对飑线中的超级单体平均提前预警25min。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050322强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珠江三角洲锋前暖区强对流带状回波的一种模式[1]。初步得出:飑线回波带初生阶段,母体回波中的40~55dBz强度廓线层水平尺度扩大明显,而且移向母体回波前边缘速度非常快。发展和成熟期强度廓线梯度大,弧形结构明显,40~55dBz强度廓线层顶部高,结构成柱状而且前进边缘比较整齐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B)观测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的一次以大风为主,并伴有降水、雷电发生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和飑线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近地层为暖中心,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风力突增、气压涌升、气温骤降、湿度猛升等气象要素变化符合飑线特征。飑线最大回波强度达69 dBz,最大负径向速度值达-37 m/s,强回波区呈"厂"字形,位于回波区前沿,移动速度快,并具有径向风速辐合等特征。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高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迅速减小和低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快速增大。  相似文献   

5.
2017年江西汛期设区市城区暴雨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邓虹霞  智海  马中元  张瑛  何文 《气象科学》2019,39(2):274-284
使用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自动站雨量、雷电监测、强天气监测等数据,以及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对2017年3—7月江西汛期11个设区市26次城区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江西汛期共出现52日暴雨过程,其中江西11个设区市所在地城区出现26次暴雨。在这26次城区暴雨个例中,有23次伴随出现短时强降水,有3次降水比较均匀。暴雨维持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有15 h,最短只有3 h,平均是10 h。有5次出现大风天气,21次没有大风出现。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有3种:块状(强单体、超级单体)、带状(飑线、回波带)、絮状(絮带、絮团)。这3种回波形态特征,出现率最高的是絮状回波,即比较宽、嵌有中等强度的对流单体絮带状回波带,强度40~55 dBz,出现16次,概率62%;其次是窄而长、紧密排列由强单体组成的飑线回波带,强度50~60 dBz,出现8次,概率30%;块状(强单体、超级单体)回波强度最强,中心强度达到60~70 dBz,出现2次,概率8%。  相似文献   

6.
使用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自动站雨量、雷电监测、强天气监测等数据,以及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对2017年3—7月江西汛期11个设区市26次城区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江西汛期共出现52日暴雨过程,其中江西11个设区市所在地城区出现26次暴雨。在这26次城区暴雨个例中,有23次伴随出现短时强降水,有3次降水比较均匀。暴雨维持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有15 h,最短只有3 h,平均是10 h。有5次出现大风天气,21次没有大风出现。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有3种:块状(强单体、超级单体)、带状(飑线、回波带)、絮状(絮带、絮团)。这3种回波形态特征,出现率最高的是絮状回波,即比较宽、嵌有中等强度的对流单体絮带状回波带,强度40~55 dBz,出现16次,概率62%;其次是窄而长、紧密排列由强单体组成的飑线回波带,强度50~60 dBz,出现8次,概率30%;块状(强单体、超级单体)回波强度最强,中心强度达到60~70 dBz,出现2次,概率8%。  相似文献   

7.
利用日常业务常规高空和地面探测、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分钟数据资料以及榕江站、贵阳站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3月23日贵州榕江飑线大风及长顺大冰雹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 。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大风与大冰雹发生在南支槽前暖区,地面热低压发展推动辐合线移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中层干冷空气、合适的0℃和-20℃高度均为此次飑线大风及大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雷达回波大冰雹特征突出:强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弓形回波,中心强度强(60dBz以上)且50dBz强回波伸展超过-20℃高度达到9km以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最高达到了70kg/m2,连续超过两个体扫VIL≥60kg/m2,回波顶高连续超过两个体扫在15km以上。(3)飑线雷达回波大风特征明显:弓形回波形态特征明显且移动较快,移速约40千米/小时,低层径向速度大,中层径向辐合大风区下传,速度零线通过观测站后大风加速。(4)短临预警业务中,对飑线大风天气,应重点关注低仰角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和弓形带状回波生成后移动发展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对大冰雹天气,应重点关注大于50dBZ强回波垂直扩展的高度、VIL和ET高值区的维持等。  相似文献   

8.
2009年6月3日商丘市强飑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B)观测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的一次以大风为主,并伴有降水、雷电发生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和飑线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近地层为暖中心,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风力突增、气压涌升、气温骤降、湿度猛升等气象要素变化符合飑线特征。飑线最大回波强度达69dBz,最大负径向速度值达-37m/s,强回波区呈“厂”字形,位于回波区前沿,移动速度快,并具有径向风速辐合等特征。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高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迅速减小和低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快速增大。  相似文献   

9.
《气象》1988,14(1):1-1
1986—1987年,我们刊载了一系列气象卫星云图照片。1988年,我们将选登一些典型的雷达回波彩色显示照片。 1987年8月24日,产生于高空蒙古冷涡南部西北气流中的飑线,以50—60km的时速向东南方向移动,造成河北北部和北京地区的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烈天气。 由上图可见,飑线大致呈NE—SW走向,强回波区呈狭窄的带状位于飑线降水回波带的前沿,最强为50—60 dBZ(红色)。从RHI上(下图)可看出典型的冰雹云回波特征,50—60dB Z的强回波区位于4—10km高度,云顶高度达14km。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双多普勒雷达研究强飑线过程的三维风场结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山东齐河CINRAD/SA和滨州CINRAD/SC雷达相距125.5km,组成了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网,利用2004年6月21—22日的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双雷达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结果,并根据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研究了飑线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两部雷达探测的回波在水平位置上有2.0km的差别,回波强度滨州雷达低5.2dBz,回波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别,径向速度在可比较的区域一致性很好。飑线不同位置的水平风场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飑线北端,低层是气旋性辐合风场,飑线南端是反气旋性辐合风场,而中部沿强对流窄带的前部是偏西和东南风的风场辐合。中高层云中风逐渐转为西北风,强对流回波带上空对应辐散风场;垂直于强对流带方向的风场垂直结构表明:成熟阶段,强对流窄带前部的低层是入流气流,即东风气流,它与对流带后部的西风相遇后向上倾斜上升,在中高层向前流出形成飑前砧状云。减弱阶段,低层的西风分量增强并向前穿过强对流回波带,导致前面的入流气流风速减弱、下边界抬高,这一垂直风场结构和演变特征与美国中纬度飑线的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分析铜仁市短历时(3 h,6 h,12 h)暴雨频次和暴雨极值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梵净山东北侧的松桃县是短历时暴雨的高发区,市域内暴雨橙色及以上预警最佳发布时刻主要在夜间,比例为62.5%(万山)~100%(思南),暴雨黄色以上预警发布最优时刻主要也是在夜间,比例为53.6%(万山)~77.3%(思南)。3h和6h雨量初始达到暴雨标准的时刻大部分也是在夜间,比例分别为达到50%(万山)~95.2%(印江)和58.8%(玉屏)~77.1%(松桃),开展强降水“三个叫应”十分必要。通过个例分析,县域范围内的短历时暴雨依然具有分散性和跳跃性特点,值班值守和服务时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暴雨历时面积深度关系的实用图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学文 《气象》1994,20(5):28-32
为帮助气象,水文和工程设计人员作好暴雨的分析和预告,将两个有理论依据,有资料佐证,有通用性和实用性的涉及暴雨历时,面积,深度的公式变成图解或查算表。其中一个用于单站的一场雨中的雨量与时间的关系;另一个用于一场雨的面积与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区降水持续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文勇  李建  宇如聪 《气象》2012,38(4):392-401
本文利用我国588个气象站1969-2008年逐12小时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降水持续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35°N以南,西部和东部年平均的降水平均持续时间较长,中部略短;35°N以北,西北和内蒙西部最短,东北地区北部略长。将降水事件按持续时间分类自南向北,东南地区、江淮和黄淮地区、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短时降水(持续一个时次,12小时)的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占全年总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加,持续性降水(持续3个时次及以上)的比例减少。降水平均持续时间随季节的变化基本能反映出江南春雨、江淮梅雨、东北和华北夏季雨季、关中盆地和汉水谷地的秋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南地区夏季雨季。同时,东南地区秋冬季节、江淮和黄淮地区10月上旬和西南地区10月下旬存在降水平均持续时间的峰值,与降水量的变化不一致,是由持续性降水频率的增加和短时降水频率的减少造成的。此外,东部三个区域降水平均持续时间的夏季季节内变化对应了季风雨带的“北跳和南撤”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那曲地区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特征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毛飞  卢志光  郑凌云  张佳华 《气象》2006,32(9):77-83
利用那曲地区6个气象站1961—2000年逐日日照时数和风速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那曲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地理分布以及年内、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主要结果是:那曲大部分地区,年总日照时数大于2550小时,年平均风速大于4m·s-1;近40年那曲地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长季(5—9月)和年6个时段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风速冬季呈减少趋势,其它时段呈增加趋势;6个时段的90年代日照和风速都小于80年代;2000—2005年日照时数和风速继续减小的可能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阿克苏市日照时数的突变检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气候突变理论对阿克苏市日照时数序列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近50年阿克苏市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多趋势,但其间存在两次突变。在1980年前后年日照的突变现象显著,表现为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主要是由于11、12月日照时数的突然变少引起的;90年代初的突变则从80年代的气候少日照阶段转变成多日照阶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计算了大理州山地日照时间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除了日照百分率外,坡度、坡向和地形之间的相互遮蔽对日照时间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地形遮蔽对日照时间的影响很大,夏季相对较小。遮蔽系数4月最大,12月最小。一年中的任意时刻随着坡度的增加日照时间减少。坡向对日照时间的影响有很强的...  相似文献   

17.
Revisiting Asymmetry for the Decaying Phases of El Nino and La N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the asymmetry in the duration of El Nifio and La Nina and the length of their decaying phas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uration asymmetry comes from the long decaying ENSO cases rather than the short decaying ones. The evolutions of short decaying El Nino and La Nina are approximately a mirror image with a rapid decline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for the warm and cold events. However, a robust asymmetry was found in long decaying cases, with a prolonged and re-intensified La Nina in the following winter. The asymmetry for long decaying cases starts from th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in a mature winter, and is further contributed to by the air-sea interaction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in the following seasons.  相似文献   

18.
近50 a华北平原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10年华北平原50个站日照、降水、云量、风速和视程障碍日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聚类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华北平原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北多南少的分布形式,春季最多,其次为夏、秋与冬季.近50a华北平原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93.4h/10a,为同期全国平均(- 45.9 h/10a)的两倍多,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1980s中后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和偏少分别出现在1965年和2003年.四季日照时数也都明显减少,没有一个季节、一个测站的日照时数有明显的正趋势变化,夏季减幅最大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秋和春季.近30a年及夏、秋两季日照时数减幅增大,而冬、春两季减幅略缩小.大气透明度下降和平均风速减小是造成华北平原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不同地区云量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红河州中低海拔日照时数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尹文有  谢敬明 《气象》2006,32(5):116-120
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烤烟生长状况与气象因子的平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揭示了烤烟大田生长期与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表明烤烟不同生长时段要求日照时数不同。用二次曲线模拟了日照时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指出生产优质烟的适宜海拔界限和品质形成最佳时段,为优质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青海省东北部11个地面观测站1980-2020年的降雹和高空资料,分析了降雹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及海拔、气温、相对湿度、0°和-20°高度层变化对降雹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1a青海省东北部站点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的最大值出现在化隆县,高达9 min,最小值出现在同仁县,仅为4.89 min;年平均降雹持续时间以0.9 mim/10a趋势下降,持续时间小于9 min频率最高,占总观测次数的73.55 %;降雹持续时间月变化明显,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16时,占总降雹累计持续时间的19.12 %;降雹持续时间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1(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降雹持续时间的减少与平均气温升高、0 ℃和-20 ℃层高度升高、气温日较差及相对湿度的减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