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西北地区草场面积辽阔,水草丰茂,牧草资源丰富,不仅是四川得天独厚的畜牧业基地,也是我国的五大重要牧区之一。但近若干年来,草场退化日趋严重,退化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因此,保护草场,防治  相似文献   

2.
考察区包括伊犁、阿勒泰、塔里木盆地北部及南部平原区四片。伊犁和阿勒泰是新疆主要牧区。塔里木盆地南北部平原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地位。一、草场资源概况考察区草场资源以其面积大、类型多、质量好、不平衡为基本特点。面积大:考察区总面积9.81亿亩,约占全疆总面积的40.9%,而草场面积达3.2亿亩,  相似文献   

3.
李启森 《中国沙漠》2000,20(Z2):163-166
优质高产饲草料的生产是豫北沙地草食畜牧业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本地区资源状况以及草食畜牧业的特点,饲草料的发展将影响着草食畜牧业发展规模、成效及在本区农业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为此,我们着重探讨适合本区优质高产饲草料生产与有效利用模式,为地区草食畜牧业经济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疆的天然草场资源,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面积约占全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若能及时地掌握草场资源的动态。如:草场周年或多年的生长发育,草场质量的变化,牧草产量等,显然是可以作为指导新疆牧业生产的依据。欲达此目的,需运用遥感技术来进行大面积且周而复始地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帮助下,可以充  相似文献   

5.
仇保铭 《中国沙漠》1985,5(4):44-51
本文以内蒙古伊克昭盟公卡汉苏木为例,论述了半荒漠地区的草场特征,基本类型,利用现状,分布规律等;并以现场调绘的航空相片为基础,编制了草场大比例尺的类型图;量算了草场面积,估算了草场载畜量,证实了该区草场已经过牧;提出了草场改良利用的建议和整治以及草场沙漠化的措施;对该区草场建设和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是北方牧区产量最高的草场,但由于长期连续打草,没有休闲机会,目前天然打草场普遍存在严重的退化,极大限制了天然打草场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我国天然打草场退化的空间分布及其退化程度的本底数据一直不清,主要原因之一与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的评价标准有关。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北方(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为主)的草原区开展天然打草场退化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精度验证,研究明确了能够快速反映天然打草场退化的7项指标(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盖度、中型禾草比例、凋落物量、退化指示植物比例及裸斑、盐碱斑占地面比例),采用5级级差法划定了各项指标的阈值范围,即平均高度25–80 cm,地上生物量480–2500 kg ha~(-1),盖度26%–98%,中型禾草比例10%–50%,凋落物量100–400kg ha~(-1),退化指示植物比例0–11%,裸斑、盐碱斑占地面比例0–14%。研究结果有效解决了天然打草场退化分级评价的技术瓶颈,为天然打草场退化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也对天然打草场可持续利用及畜牧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徐德源 《干旱区地理》1989,12(2):41-49,13
本文以年湿润度0.6和≥0℃积温3000℃为界把我国牧区和农区分开。牧区集中了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区,水、热、土的配合有较大缺陷,农业生产受到很大限制.草原畜牧业流动性大,牧草和家畜的适应性又比较广,并能利用多种多样的气候资源进行牧业生产。本文根据大量的草畜调研材料和气侯资料,论述了我国牧区形成的气候原因,草场类型、季节草场、产量和品质以及家畜活动、畜产品与气侯条件的关系,由此提出了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牧业气候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疆属干旱区,但山地降水较多,北疆山地能形成森林和优质草场,南疆中高山带亦有疏林和草场。山地生产的地表径流是平原区的主要灌溉水源,山区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新疆山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一半,因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急待整治。因此,研究新疆山地的合理利用,对农林牧业发展的布局,国土整治规划及国民经济的长远规划,都有深远意义。本文在综合评价山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山地合理利用方向提出几点区划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畜牧业和种植业在西藏高原不同地区长期处于分离发展状态,这种分离的格局导致了土地利用强度加剧和草场与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农牧结合可通过行业间生态位互补提高粮食和饲料生产力,并有效提升复合生态系统的弹性,因此,通过协调畜牧业和饲料作物生产,走向区域协同成为农牧业发展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解决途径。通过区域耦合,协调专业化畜牧业和集约化农业,是解决放牧系统牧草不足和畜牧业生产瓶颈的有效办法。目前,要实现农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还必须从局域农场向区域层面推进。为此,从2016年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藏高原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与技术示范"开始实施,旨在通过建立生产和生态功能相协调的草牧业技术体系,协调生态-草-牧关系,实现遏制草地退化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双赢目标。面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严峻威胁,迫切需要通过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相协调的方式实现区域协同。本专辑组织发表草地生态和管理的相关论文,以期促进高寒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奈曼旗沙地草场植被退化及其防治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厚福兴 《中国沙漠》1992,12(2):64-68
沙地草场是奈曼旗草牧场的主体部份,分布于我旗中部和北部,可利用草场面积343.4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6%。这里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好地方,过去曾草丰畜壮。但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使沙地草场大面积退化和沙化,并且日趋严重。为了摸清草场退化现状,弄清退化原因,为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在全旗草场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奈曼站草场植被组的同志们合作对退化草场进行了专题调查与定期监测。本文根据调查与监测成果分析我旗沙地草场植被的退化演替过程及其质与量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子相 《中国沙漠》1982,2(2):41-43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草场沙漠化日趋加剧,对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仅以西乌旗为例,迄止1976年,全旗流沙面积达72万亩,比五十年代初期扩大了4.8倍。草场沙漠化乃是生态系统失调,植物生物量减少,生产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环境退化过程。这一退化的加剧直接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控制环境退化过程,治理已发生沙漠化的土地,使其向恢复生态平衡方向转化,是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应予以重视。现就防治草场沙漠化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流域草场资源丰富,面积1803万亩,占该河流域土地总面积的39.4%,素有“广饶水草”之说,经营畜牧业历史悠久,羔皮羊载誉全球,是我国三北羊主要产地之一。1976—1977年参加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对西自阿拉尔,东至铁干里克的塔里木河流域的草场进行了考察,未到之处借助于航片和卫片“神瞰”其全貌。现就该地草场的形成条件,类型特征,演替规律,资源评价与利用意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东麓半荒漠草场约有20余万公顷,多年开发利用证明,这里发展畜牧业,必须首先建立草场防护林体系。为此,我们在贺兰县草原试验站进行有关草原防护林的营建及其综合效益的研究。经过1980~1986年的试验,建成20公顷防护林体系,林木覆盖率达30%,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使试验区产生了"绿洲效应",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半荒漠草场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北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北部地区包括:张北、康保、沽源县的全部及丰宁、尚义、围场县的-部分,习惯上称之为坝上地区。这-区域共79个乡,107.2万人,总土地面积257.4万亩,其中耕地772.1万亩,人均8.9亩。坝上地区人少地多,草场广阔,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多年来由于风沙灾害,妨碍该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引起了各级领导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选取了反映生产优势、空间集聚、扩种潜力规模潜力、饱和程度和生产潜力六项指标和合理的粮棉比例预测出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了新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认为合理布局棉花生产是基础,真优质高产低成本种植之路是关键,科学制定和运用棉花市场价格是前提,改革棉花流通体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是途径。  相似文献   

16.
5812.95 2004021671西藏那曲现行草场管理方式与草地退化的关系=Thecur-rent managen、ent Pattem and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Naquprefecture,Tibet,China碗兴唬,杨萍…//草业科学一2003(9)一49一53 通过对那曲地区草场管理方式和草地退化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现行的草场管理方式对载畜量、草场建设、草场保护和草场生态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现行的“牲畜私有,草场公有”的草地畜牧业经营方式是造成草场严重超载、滥牧、抢牧、缺乏建设、缺少管护的后果,从而导致草地严重退化,环境趋于恶化.对此,提出了尽快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科学利用与…  相似文献   

17.
河西地区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张勃  李吉均 《中国沙漠》2000,20(4):383-388
根据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基础,运用现代自然地理系统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河绿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五条原则;并根据水、土、光、热等资源组合特点,将黑河流域划分为四大土地开发利用区:①上游祁连山区以保护、抚育水源涵养林为重点,以水养林,合理开发利用天然草场资源,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②高位绿洲区,充分利用光、热优势,发挥现有土地潜力,以大宗粮食及油料生产为主,粗放畜牧业与精细畜牧业结合。③中位绿洲区以发展节水、节地、节粮农牧业为主,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草种植,发展舍饲畜牧业。④下游低位绿洲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为重点。总之,抚育、保护上游,调整、发展中游,恢复、保护下游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土地次生盐碱化研究   总被引:83,自引:7,他引:76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8,18(3):268-272
松嫩平原是我国土地次生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盲目开垦、过度放牧及一些水利工程带来的负效应,土地次生盐碱化迅速发展,每年增长速度达1% ̄1.4%。到下世纪初将有45%左右盐碱化土地退化为基本无利用价值的重盐碱地。主要防治措施有水田、芦苇开发和以藻代排的水利措施,改革草原经营机制、秸杆利用等草场改良和畜牧业发展措施,改土培肥、种植耐盐经济作物等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区位商和增长商指数,对1990—2018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农业,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较优势和增长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比较优势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吉林省的畜牧业,以及辽宁省的渔业和畜牧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三省的玉米、黑龙江省的大豆,及黑龙江和吉林省的牛肉生产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②从增长优势看,1990—2018年,东北三省的种植业经济增速迟缓,而畜牧业经济具有明显的部门增长优势和区域增长优势,且增长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③从空间格局看,东北三省有75%的地级市农业具有比较优势;72%的地级市畜牧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部门增长优势,优势突出。尽管东北三省种植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较强,但其产值增长速度相对迟缓。为推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应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内蒙古荒漠草原家庭牧场为研究尺度,比较分析了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的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主要植物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重要值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趋同性。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表明,牧区牧户的经济收入与饲养牲畜头数呈高度正相关。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畜平衡的调整和适应能力不同,低经济水平牧户一般牲畜头数少,草场相对可使用面积大,经营意识薄弱,草场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占用;中等经济水平牧户扩大饲养规模的愿望最为强烈,并积极通过围封、租借草场等方式来保护自家草场和扩大牲畜数量;高经济水平牧户则普遍采取常年租借草场、走场、购买饲草料等措施,减缓对自己草场放牧压力,同时保持畜饲养规模的维持和扩大。牧户存在调整适应行为,并会基于自己的"草畜平衡标准",根据经济条件、草场面积、牲畜数量和对草场状况、放牧超载及效益的认知,适时通过草场流转和输入外部资源等方式,转移放牧压力,致使不同牧户草场生态状况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