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调查了苏州8个湿地公园的鸟类资源,分析了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个湿地公园样地共记录到鸟类10目33科114种,总数量11 200只,湿地水鸟种类占31.6%。种群以鹭科Ardeidae、麻雀科Passeridae、莺科Sylviidae和鸭科Anatidae为优势种群,白鹭Egretta garzetta为广布种,8个湿地公园的鸟类多样性差异较大。湿地公园可达面积与鸟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湿地公园水域面积与鸟类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与鸟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湿地公园日均游客密度与鸟类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保育区管理的局限性导致湿地公园保育区占比与鸟类多样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鸟类重要补给地和栖息地。湿地公园自2014年起连续6 a开展春秋季鸟类环志工作,环志工作的开展对于掌握翠湖湿地鸟类的生态、监测鸟类群落动态、开展鸟类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春秋季迁徙季鸟种略有差异,春季迁徙的雀形目优势鸟种是黄喉鹀、红喉姬鹟、小鹀、树鹨等;秋季迁徙的雀形目优势鸟种是小鹀、黄喉鹀、树鹨等。翠湖湿地公园的留鸟回收率较高,表明留鸟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且在翠湖湿地自然状态中生活良好,自然寿命较长。  相似文献   

3.
西藏北部湖盆区是西藏湿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鸟类资源丰富。2016-2018年6-7月对该区的繁殖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目24科64种,占西藏自治区鸟类总数492种的13.01%。西藏北部湖盆区鸟种组成以雀形目和雁形目的鸟种最多,在区系构成上以古北界鸟类为主,其中13种鸟类为国际公约保护和我国重点保护的鸟类资源。  相似文献   

4.
殷秀琴  薛文丽  马辰 《地理科学》2016,36(7):1106-1114
于2014年春、夏和秋季对长白山玄武岩台地原始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及耕地土壤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春季次生针阔混交林为最高,夏季和秋季原始针阔混交林为最高,耕地在3个季节均为最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春、秋两季原始针阔混交林为最高,夏季次生针阔混交林为最高,耕地在3个季节仍为最低。根据一维方差分析可知春、夏、秋3个季节原始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次生落叶阔叶林土壤动物类群和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耕地(p<0.05);而各生境土壤动物的类群和平均密度季节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各生境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温度、速效P、有机质和土壤湿度的变化是影响长白山玄武岩台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2015年1~12月,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4目40科11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30种。鸟类季节型组成中,有留鸟37种(占32.7%),夏候鸟23种(占20.4%),冬候鸟29种(占25.7%),旅鸟24种(占21.2%)。鸟类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种57种(占50.5%)、东洋界种11种(占9.7%)和两界广布种45种(占39.8%)。在113种鸟中,有水鸟46种,其中有雁鸭类8种。该区鸟类优势种有8种,常见种31种。对鸟类数量和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秋季鸟类种类和数量较多,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高。在树林-灌丛、农田与草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荡、滩涂与鱼塘和大面积水域5类生境中,树林-灌丛中的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多样性指数也高于其它生境;大面积水域内鸟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少,多样性指数也最低。  相似文献   

6.
2014年1~12月,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南湖湿地和东湖湿地)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36科12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白头鹤Grus monacha),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灰鹤Grus Grus和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29种。季节型中,有留鸟31种(占25.2%),夏候鸟24种(占19.5%),冬候鸟37种(占30.1%),旅鸟31种(占25.2%)。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种69种(占56.1%)、东洋界种10种(占8.1%)和两界广布种44种(占35.8%)。该区鸟类优势种有6种,广性分布种16种。对鸟类数量和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鸟类数量最多;春季和秋季鸟类种类较多,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高。在5类生境中,树林灌丛中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高于其它生境;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荡生境鸟类数量最少;大面积水域内鸟类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土地复垦和盲目开发导致鸟类栖息地被破坏和丧失,影响鸟类多样性。因此,应该加强本地区湿地保护的力度,实施水生植物恢复工程,维持塌陷区湿地丰富的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2016年12月—2017年11月,甘肃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共监测到鸟类72种32 634只(其中湿地水鸟49种30 959只),隶属13目25科52属。春、夏、秋、冬四季鸟类数量分别占全年鸟类总数的21.2%、28.79%、46.38%、3.63%;河流、沼泽、库塘3种生境鸟类数量分别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28.79%、6.45%、64.76%;甘州、临泽、高台各区域鸟类数量分别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8.57%、8.51%、82.92%。分析了鸟类种群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了影响鸟类种群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鸟类生境及多样性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鸟类种类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为分类系统,以2017年鸟类种类统计为基础,对江西省的鸟类种类进行了重新整理,形成了最新的江西省鸟类名录。结果表明:截至20017年底,江西省鸟类有22目84科280属570种(620种和亚种),占我国鸟类1 445种的39.45%,其中259种为古北种(占江西省鸟类种数的45.44%),187种为东洋种(32.81%),124种为广布种(21.75%);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81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鸟类97种;中国特有种15种;IUCN极危物种4种,濒危物种11种,易危物种24种;CITES附录Ⅰ14种,附录Ⅱ61种。江西有留鸟和夏候鸟321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56.31%,其中63种为古北种,170种东洋种,88种为广布种,说明江西留鸟和夏候鸟以东洋种为主。江西省鸟类多样性指数G指数、F指数和G-F指数分别为5.266、55.191和0.905。本次统计新增鸟类20种,其中灰翅鸫Turdus boulboul为2017年江西鸟类新纪录种,勺嘴鹬Calidris pygmeus、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和四川短翅蝗莺Locustella chengi等11种为《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江西有分布的种类,短嘴豆雁Anser serrirostris、北短翅蝗莺Locustella davidi和华南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goodsoni等8种为《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分类新增种。名录中同时列出了各鸟种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和《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5.0》中的序号,以利于鸟类研究和保护人员了解鸟类在不同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地位,更好地服务于江西省的鸟类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2015—2018年每年分四季对广西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的鸟类资源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到鸟类151种,分属14目41科,其中春季11目30科86种,夏季8目24科55种,秋季11目32科85种,冬季13目36科85种。监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7)附录Ⅱ的均为16种。四季鸟类多样性指数比较: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比较:红树林混交林农田盐田-养殖塘桉树林。最后提出加强巡护执法力度、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做好红树林外围养殖区的保护规划及加大湿地鸟类宣传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依据有关鄱阳湖区的调查、监测和研究文献,特别是近30年来在鄱阳湖开展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第一、第二次鄱阳区科学考察成果,以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作为分类系统,对鄱阳湖区的鸟类名录进行了系统整理,除了增补新记录种外,还对一些有争议的鸟种进行了讨论和订正。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鄱阳湖共有鸟类426种,隶属18目69科,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31.07%,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66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8种。  相似文献   

11.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与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芳均  赵东升 《地理科学》2014,34(9):1099-1107
基于eCogntion、ArcGIS 和IDRISI 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2009 年景观类型数量及空间格局的变化;运用CA-Markov 模型模拟流域2010年的景观格局,预测2021 年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复杂程度提高,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更加趋于复杂化;CA-Markov模型预测表明,2010~2021 年景观破碎度有所降低,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南岭山地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逸  张虹鸥  周平 《热带地理》2018,38(3):293-298
南岭有地球同纬度带上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带,也是湘江、赣江、北江等众多河流的源头区。20世纪20年代,南岭山地由于丹霞地层被发现首次走进国际视野,之后的90年来,在南岭山地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地质构造、花岗岩成矿、丹霞地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植物区系、大型真菌、鸟类监测、兽类监测、蝴蝶监测、常绿阔叶林、南岭走廊、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生态旅游等方面。通过梳理南岭山地的研究发现,南岭不仅对于研究地球科学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命科学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也极具研究前景,该区域可以作为具有高潜在价值综合研究的基地。  相似文献   

13.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北坡植被类型及垂直带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沿海拔梯度的样方调查数据,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科学划分老秃顶子北坡的森林群落类型,确定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并对其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谱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⑴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由8个带组成,即海拔500~720m的蒙古栎+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720~820m的紫椴+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20~920m的臭冷杉+暴马丁香针阔混交林带,海拔920~1080m的臭冷杉+鱼鳞云杉暗针叶林带,海拔1080~1190m的枫桦+臭冷杉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190~1280m的岳桦+簇毛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280~1320m的矮灌化槭树+毛榛子山地灌丛带,海拔1320~1367m的小叶章+苔草山地草甸带。⑵老秃顶子北坡自山麓至山顶8个植被带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43、27、33、39、54、45、47和34种,呈现出了在中等海拔高度拥有最高物种多样性的现象。⑶老秃顶子北坡在山麓~920m间,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增多,地面芽植物明显减少;在海拔920m~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减少,至山顶基本消失,而地面芽植物比例则由21.2%显著增加到山顶的79.4%。  相似文献   

14.
Migratory and resident birds were censused, and their habitat use quantified, during three fall migration seasons in Georgia, USA. The suburban study site was a large cemetery with patches of lawn and shade trees, deciduous brush, mature hardwood forest, and an open pine grove.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different cover types, perch heights, and perch substrates was measured for five resident and four migrant species. All of the migrants used narrower subsets of the available habitats than most or all of the resident species. Three migrants also used habitats that were relatively unused by other species at the site.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different patches of vegetation was measured for seven residents and five migrants. Four of the migrants used narrow subsets of the available patches that were used relatively infrequently by other species at the site. Although three of the migrants heavily used a cover type (deciduous brush) that might be available at most stop-over sites, the red-eyed vireo heavily used ornamental magnolia trees which are probably unavailable at most sites. The narrow habitat and patch use of migrants might reflect reduced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because of the small numbers of each species using the site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 bird ecology, foraging behavior, habitat, migrant birds, resident birds, Georgia.]  相似文献   

15.
喀拉峻-库尔德宁区域是新疆天山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健康状况将影响该自然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目前从景观生态学角度,通过景观格局动态演化过程反映自然遗产地生态健康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喀拉峻-库尔德宁区域为例,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提取景观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动态特征、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分析景观格局演化特征,评价景观健康状况,形成自然遗产地景观数据的获取方法,探索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结果显示:裸地增加,冰雪、针阔混交林等景观减少;类型水平上,针阔混交林受人为干扰严重,中和低覆盖度草地呈破碎化;景观水平上,景观聚集度、连通性、分形状况稳定,景观多样性提升后维持稳定;总体景观生态健康,突出普遍价值(OUV)维持稳定,但对针阔混交林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结果可为研究区综合管理和生态健康分析提供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孢粉浓缩物AMS 14C测年和氨基酸测年方法结合气候地层对比,建立神农架地区大九湖盆地DJH-2 孔的地层年代序列。依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沉积环境,将大九湖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化划分为六个阶段:① 275.0-188.0 ka,寒冷偏干,寒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② 245.0-188.0 ka,暖湿偏干,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③ 188.0-129.0 ka,冷干,寒温带针叶林为主,过渡为高山草甸为主;④ 129.0-71.8 ka,暖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⑤71.8-15 ka,冷干,寒温带针叶林与高山草甸间隔发育,中间有喜暖种属增多的迹象;⑥ 15.0-1.0 ka,暖湿,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孢粉组合特征及单种属特征所显示的盆地气候变化反映了良好的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孢粉浓度特征反映大九湖盆地气候变化受北半球高纬冰量与低纬太阳辐射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监测记录到西洞庭湖保护区水鸟81种,35264只,分别隶属于6目16科,基本上是涉禽和水禽,其中涉禽的鸻形目、鹳形目和水禽的雁形目种类占优势,分别占整个鸟类群落组成的38.27%、19.75%和29.63%。从季节型组成上看,候鸟78种,占水鸟总数的96.29%;留鸟2种,占2.47%;迷鸟1种,占1.23%。记录到珍稀濒危水鸟12种共2023只,新记录到水鸟2种共4只。从种群数量上来看,2010年比前几年总体上有所上升,其中水禽数量有所下降,涉禽数量有所增加。气候变化、湿地缺水与人为活动是影响迁徙水鸟的主要因素。开展湿地恢复与改造,加强保护管理力度仍是西洞庭湖保护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鸟类迁徙规律,揭示鸟类整体迁徙动态变化,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每月下旬日落前3 h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南沙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 2014—2018年共记录到鸟类139种,以冬候鸟为主。2)鸟类物种数年际波动较大,丰富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即鸟类种类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3)鸟类月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候鸟迁徙规律,越冬期急速上升,繁殖期平缓。越冬水鸟迁飞时间有提前的趋势,且在富有食物来源的浅水滩涂地和在无瓣海桑等高大茂盛的红树林群落有更多种类与数量的水鸟分布。最后,建议在注重绿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同时,保护和管理鸟类的栖息环境,适当扩大滩涂地面积,增加红树林种植面积以及合理地围垦,科学维持浅水滩涂和红树林种植面积比例,吸引更多越冬候鸟。  相似文献   

19.
上海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近10余年来,保护区面临着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鸟类栖息地退化、土著植被萎缩等生态问题。通过实施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新建了25 km长的围堤从空间上阻断了互花米草扩张途径,并形成了"围、割、淹、晒、种、调"的生态治理方针。工程在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内营造了鸻鹬类主栖息区、苇塘区、雁鸭类主栖息区、鹤类主栖息区和科研监测管理区,并总结出各生境类型的地形要素与群落要素配置特点与管理要求。工程还支持了潮间带滩涂土著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的种群重建与复壮任务。最后,通过规范工程的后续管理和成效监测,为保护区的后期建设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浙江丽水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样方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分布在浙江丽水太山山地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有3种类型(群系),即甜槠木荷林、褐叶青冈林、青冈石栎林。并对各群落类型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上,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群落类型处于华东和华南区系的过渡带。群落生活型以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叶的性质以单叶,革质和全缘的小叶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