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利用云南天文台色球Hα单色像、SOHO/EITEUV单色像、SOHO/LASCO白光日冕观测、SOHO/MDI光球磁图及Nobeyama17GHz微波射电观测资料对2004年4月11日AR0588中的环形暗条爆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爆发的暗条呈现封闭的环形。在Hα观测上爆发前有明显的激活态,表现为西半环变粗变厚,断裂出现缺口并缓慢向西南方向上升。在EIT195 观测上,此暗条爆发表现出两条扎根于爆发源区的亮带,其顶部可能是爆发中的暗条,而这两条亮带是暗条的两条腿。该暗条爆发是动力学爆发,但暗条等离子体在爆发过程中也受到明显的加热。(2)该暗条爆发伴随有一个明显的双带耀斑。一个带位于暗条爆发的中心,几乎不动,而另一个带呈环状包围爆发的暗条,展示明显的分离运动。这两个带之间,在耀斑后期出现明显的耀斑后环。(3)这一暗条爆发及耀斑与LASCO观测到的一个快速的、具有典型三部分结构的partialHaloCME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89年4月9日发生在小黑子活动区的3B级大耀斑作了形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耀斑具有双带结构,活动暗条被耀斑的双带包围在中间。2.和耀斑有关的S形活动暗条在耀斑爆发前后有明显变化,最终全部消失。3.耀斑的X—射线事件引起电离层2级和1级扰动(SID)各一次。4.离带观测表明存在着物质的下降运动。5.黑子半影具有旋涡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1981年5月16日质子耀斑中环弧系内的物质运动,环的形状大小以及在耀斑发展过程中双带走向和形状变化。结果表明:H_α环的一对足点都位于H_α亮带的内侧;在H_α环中环体两侧的物质都处于下落状态;在日面上看到的H_α亮环可能是亮带内边缘迅速膨胀的结果;耀斑前暗条最初不稳定的位置正是环弧系中环与纵向磁场中性线剪切最大的位置,也正是环面与太阳表面倾斜最大的地方;耀斑初始亮带走向与后期亮带的走向有一明显的交角,这可能是新磁流在日冕下层影响磁中性线走向的结果,并可能是该耀斑能量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1981年5月16日2B级太阳耀斑的某些动力学特征。 (1)在耀斑开始很早以前,耀斑附近的暗条就变得活动起来。(2)耀斑具有典型的双带结构。在耀斑的发展过程中,耀斑的双带以15km/s的速度相互分离。(3)根据Hα偏带观测所推得的耀斑的一些亮点的运动以及在离开耀斑很远处亮点的存在,构成了一幅具有环形结构的鲜明的耀斑图画。  相似文献   

5.
我们利用紫台1981年5月16日获得的发生在MW.No.22278复合群(N12°、E14°)的一个双带质子大耀斑的高分辨黑子白光和H_α色球资料,讨论了这个大耀斑发生前8小时和大耀斑初相时光球和色球的变化,分析了浮现磁流、冲浪、暗条爆发与耀斑开始的关系,发现中性线旁异极性磁流的生长产生的冲浪造成了中性线处暗条的扰动和爆发,并导致了大耀斑。从而验证并扩充了浮现磁流的耀斑模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色球Ha单色像、TRACE和SOHO/EITEUV单色像、SOH0/LASCO白光日冕观测及SOH0/MDI光球磁图,对2003年8月25日日面AR0442边界上2个暗条爆发的不同动力学行为及与之相关的耀斑、耀斑后环和CME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个暗条的激活态和爆发过程有明显不同:暗条F1先变粗变黑,出现明显分叉,然后表现为whiplike爆发;而暗条F2一部分先消失,其余部分出现水平的轴向运动,最后F2整体爆发。(2)2个暗条的爆发机制是不同的:F1的爆发可能与新浮磁流密切相关,而F2的爆发与F1爆发产生的双带耀斑的分离运动和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72年8月太阳大活动区九个耀斑(包括它全部2级以上大耀斑)的形态和黑子精细结构形态的相关分析,导致以下结论:1.8月2日0355UT本活动区第一次大耀斑的爆发与光球黑子形态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位置上有一定的相关性。2.九个耀斑在暗条两侧的初始亮点及其主要发展形态与“O”和“B”黑子的旋涡结构有着密切的相关性。3.耀斑的亮带与色球暗条(它由平行的小纤维组成)、O黑子东面的蛇形半影长纤维、以及H_(11)=O线的走向的一致性,可以看作耀斑爆发沿着太阳表面水平磁场传播的形态表现。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个耀斑事件,这2个事件分别是2002年3月14日M5.7级和2003年10月29日X10级耀斑。这两个耀斑在紫外(Ultroviolet or UV,160.0 nm)或远紫外(Extremeultraviolet or EUV,17.1 nm)都具有双带结构,在硬X射线(Hard X-ray or HXR)能段有明显的共轭足点。通过"重心法",可以得到EUV双带以及硬X射线足点的位置。通过对这2个耀斑事件的初步分析,得到下面的结论:(1)耀斑脉冲期,这两个耀斑的共轭亮核和双带都具有明显的会聚运动,会聚运动延续了3~10 min。亮核或双带的分离运动发生在会聚运动后;(2)耀斑的硬X射线足点具有很强的剪切运动,并且在耀斑过程中,剪切角的变化持续减小。这些结果表明磁重联通常发生在剪切程度高的磁场区域。这些结果支持Ji(2007)的磁场模型,这个模型认为耀斑环的收缩运动是剪切磁场松弛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0年10月15日产生在小黑子区的3级大耀斑作了详细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1)耀斑无闪相,耀斑的最大强度为周围来扰区的2.4倍。2)耀斑有M带结构,双带的分离速度为5公里/秒。3)和耀斑有关的暗条位于大尺度磁场的极性分界线上,它在耀斑前和耀斑期间有明显变化,最终全部消失。4)耀斑的微波爆发增量小,上升下降缓慢,米波段有Ⅱ、Ⅲ、Ⅳ型爆发。5)耀斑的x射线辐射引起电离层2级骚扰(SLD)。耀斑无地磁暴对应。6)产生耀斑的活动区在日面存在3周,耀斑产生在活动区的衰亡阶段。以上结果基本与文献相同。 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形成作了简短的讨论,指出由日珥物质下落形成大耀斑所遇到的能量亏缺;日珥物质下落形成的激波,由于磁场的存在而强度削弱,磁场不能通过激波转化为辐射能;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的形成,在机理上可能与黑子区形成的耀斑类同。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1月15日观测到的2B级耀斑,有以下特点:1.耀斑前无暗条:2.发生淹盖了(?)型黑子群;3.耀斑第2亮带是依次发亮的;4.引起射电爆发并使电离层产生三级扰动.但未有与之相应的高能粒子流和X射线暴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2个耀斑事件。这2个耀斑事件都具有双带结构,并伴有耀斑环顶部位置的硬X射线(HXR)辐射,这个辐射源我们称为环顶源。在文章中,通过求亮度重心的方法,我们对耀斑双带的相对运动,以及HXR环顶源的高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耀斑相偶亮核间距离的时间曲线,与HXR亮度曲线具有相反的相关性,亮核间距离在HXR流量上升阶段会减少;与此同时,HXR环顶源的高度会下降。而通常的相偶亮核的分离运动以及环顶源的上升运动发生在极大相之后。  相似文献   

12.
印春霖  唐玉华 《天文学报》1996,37(2):181-186,T001
本文用数据方法分析了紫金山天文台色球望远镜观测的1996年3月24日3B级双带主资料,结果表明:由于新浮磁流改变背景磁场,光球剪切运动引起暗条圆柱轴向磁力线扭转而使暗条电流增加,致使暗条整体力学平衡破坏,驱动暗条向上运动。并对暗条上升运动与耀斑爆发的物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波段联合观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了一个发生于2007年5月23日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爆发事件的起源和初始阶段的物理演化过程.该CME起源于活动区10956内的一个并没有严格地位于活动区极性反转线上的U形活动区暗条,该暗条首先被扰动,然后从中间部分开始缓慢上升.在暗条上升运动过程中,从极紫外和软X射线像上可观测到位于暗条上方的日冕磁环也在不断地上升并且有持续向外的扩张运动.最终,这些冕环和暗条一起爆发并伴随着一个位于暗条断开位置附近的日冕暗化区域的形成.这一爆发过程还伴随着一个静止轨道业务卫星(Geostationary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GOES)软X射线流量级别为B5.3的亚耀斑发生,该光斑显示出与CME之间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与CME的"标准"磁流绳模型一致,这些太阳表面活动可以看作是CME的初始演化阶段在日面上的表现信号,并且该CME的亮前锋可能是由预先存在于暗条上方的冕环体系直接演化而来.另外,文中还讨论了与该事件相关的暗条爆发、耀斑、冕环扩张和消失以及日冕暗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林元章 《天文学报》1994,35(2):219-224
本文主要根据Ha线心和不同偏带的观测资料,结合紫外CIV1548谱线的测量结果,分析研究了1980年6月25日AR2522活动区中一段暗条在耀斑爆发前15分钟所经历的三次逐渐增强的间歇式扭绞,最终导致暗条破裂和耀斑爆发的物理过程,并且用无力场磁绳近似模拟时间条的扭绞运动,估算了暗条扭绞引直怕无力因子a的变化,轴向电流增大和守能,讨论了暗条的稳定性,试图对暗条的瓦解和耀斑爆发予以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廿一周峰年期间云南天文台观测到的廿个无黑子区耀斑,得到如下结果: 1.无黑子区耀斑的一般特征是:1) 无黑子区耀斑的自然产率约3%,2) 其卡林顿经度分布有向东飘移的趋势,3) 无黑子区的耀斑多为低能耀斑,4) 无黑子区耀斑产生的背景条件和黑子区耀斑一样,必须在耀斑区的太阳大气中存在异极性磁场结构。无黑子区耀斑都发生在沿大尺度磁场中性线(H_=0)延伸的暗条两侧或其附近。 2.在耀斑前,由于磁场的扰动,使被浮托在H_=0线上的宁静暗条在耀斑前几小时到一两天激活,临近耀斑位置的一段暗条先是发展增大,同时伴随着谱斑增亮,在耀斑爆发前几分钟或与耀斑发展的同时,该暗条迅速衰减乃至完全消失。与此同时,有的无黑子活动区的可见纤维与暗条的交角由大变小,表明活动区所受的力由挤压力逐渐转化为剪切力。本文还粗略地估计了无黑子区耀斑的能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给出了发生在太阳光球磁重联的一个直接的观测证据。 这一磁重联的观测特征是:(1)重联发生在一新浮现磁通量区的一极与极性相反的老磁通量之间;(2)重联前中性线附近磁剪切明显;(3)被重联两极为一对消磁结构,重联发生在稳定的磁通量损失数小时之后;(4)一个级别为C2.9的亚耀斑发生在重联之前。该耀斑以重联区为中心,双带离重联位置2~3万公里,直到耀斑极大相后14分钟,重联仍未发生;(5)重联后,磁对消速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史忠先  栾蒂 《天文学报》1997,38(3):257-263
本文描述NOAA6233活动区中的一组双带耀斑及和与之有时间相关性的NOAA6240中的单带耀斑的磁场位形.并着重讨论由观测推断出的磁场拓扑联接性.分析表明:三个单耀斑发生在正极磁区里,与发生在δ黑子区中的双带耀斑,可能有远距离磁环相联系.这一高位磁环与δ黑子中的低位剪切磁环柑互作用,可能是能发双带耀斑的直接原因.在双带耀斑能量初始释放中被加速的电子,可能是沿着高位磁环或磁拓扑分界面(NOAA 6240与NOAA6233间)传播,并导致NOAA6240中的单带耀斑.因此这些单带耀斑都可能是双带耀斑的相应耀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无黑子双带耀斑发生前暗条周围色球纤维形态的观测特征,讨论了这类耀斑的储能过程。文中还讨论了这类日珥磁场结构的不稳定性问题。当宁静日珥中磁场梯度和顶部磁力线曲率超过一定的阈值时,会引起日珥磁场结构中的Rayleigh-Tayler不稳定性的发生,导致暗条突然消失,发生这种不稳定性时,日珥支撑磁场中会产生中性电流片,并能引起两边的磁流向中心部分集中。磁力线的快速重连导致双带耀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李友平  甘为群 《天文学报》2004,45(2):158-167
通过对比分析TRACE195A和RHESSI的X射线及Ha的图像,发现2002年7月23日的X4.8级耀斑的主体是一个典型的双带耀斑,它的Ha及TRACE195A的图像都显现出明显的双带耀斑特征,TRACE195A的像还呈现一个环拱结构,其环拱的足点与TRACE的亮带并不重合,但TRACE的亮带与X射线像的位置对应很好.在耀斑极大时刻附近,大于38keV的X射线像呈现一个低的环跨在TRACE的双带上,X射线环的顶点及两足点尤其明显,在这个低的环上方,还存在一个在低能量段明显的X射线日冕源,对该耀斑的空间结构及演化特征作了描述,还简单地讨论了一个可能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Boulder88161(AR5060)黑子群是1988年所有黑子群中最大的一群,后随部分有一δ型黑子F3。图1为7月2日的白光照片。 1、光学耀斑:(1)S级小耀斑数在28日最大,之后几天逐步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天3~5个。(2)X-射线强度与S级耀斑个数基本一致。M级事件与1,2,3级耀斑相对应。(3)射电流量曲线与耀斑的1,2,3级个数相对应。 2、黑子群的纵向磁场演化:纵向场结构变化十分明显。浮现磁通逐渐变强,梯度最大为0.4~0.5G/Km,在耀斑处为<0.35G/Km。对耀斑处磁通量逐日上升。在耀斑前几天上升很快。黑子群横向场:在3B级耀斑处横向场很弱,尤其在耀斑的位置上。而在黑子后随部分有很强的横向场存在。 3、耀斑的发生过程:7月2日的3B级耀斑约从0030UT开始,0056UT极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才消失。此处中性线扭曲,形成一种湾形结构。一条横躺的S形暗条勾出了中性线形状。另有一束很粗的暗条从这一区域出发与黑子后随部分相连。耀斑初始是由S形暗条西端开始发亮的。约5分钟后后随部分有增亮,8分钟后消失。在S形暗条处耀斑增亮达到极大,形状是沿着中性线和暗条走向的。达到最大面积时,发亮区域覆盖了S极性区。 分析:88161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新生黑子群。后随部分磁场复杂多变,而大的耀斑并没有发生在那里。其原因:(1)大耀斑不同于小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