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果清 《地图》2006,(1):89-89
“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诗句一是形容黄河之水, 水流很长:二是表明对黄河的水源在哪里, 还不十分清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中下游一直是中华民族发祥、生活的主要地区, 人们对这里的河道等地理特征已经有所了解。而对黄河上游的地理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元代 专门派遣考察队实地踏勘河源,人们才开始弄清黄河上源的地理情况。  相似文献   

2.
黄河以她英雄的气魄,横穿古老的中原大地.它表现出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她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这儿发源;多少感人的故事,在她的身边扮演!  相似文献   

3.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故道南岸,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豫东大平原上,有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古城——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原叫商丘县古城,1998年商丘撤地设市,商丘县更名为睢阳区,它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超过了四千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孙果清 《地图》2011,(4):132-133
黄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条河流。自古以来,它就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游地区素称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由于河源地处高寒,交通困难,所以,对其正源的认识就如同黄河本身一样,经历了不少的曲折。  相似文献   

5.
《地图》2009,(3):12-13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它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过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后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最后在渤海之滨入海。  相似文献   

6.
江河是人类的母亲,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长江、黄河、淮河是我国的母亲河。而目前,我们“母亲”的健康状况却十分堪忧,频频亮出“黄牌”。长江上游生态之“伤”严重。黄河已变成了“地上悬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在一些地方变成了“黄河之水房上流”。淮河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为子孙后代留下健康的江河,愿母亲河生生不息,永永远远造福人类,已成为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7.
公元2008年7月10日.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黄河记住这一天.中国地质史上也写下这一天。它掀开了黄河流经延川68公里路程的美丽面纱。黄河从雪山走来.在延川翩翩起舞.形成5个巨型S大湾。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变迁,浓缩着黄土高原的风情.推演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神话.传承着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这里凝聚了天地之灵气.汇集了九曲黄河之神韵。黄河用乳汁哺育延川儿女.同时也以美展示母亲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万里,奔流激荡。在黄河“几”字弯的最后一道峡谷中,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耸立于大河之上,镌刻着新中国“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丰功伟绩。黄河安澜,是炎黄子孙千年以来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治理黄河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1952年深秋,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巡视就选择了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相似文献   

9.
《北山经桑乾图》系山海经地理复原图之十一,是根据《五藏山经·北山经》中北次一经、北次二经、北次三经的后半段的文字解读而创作,原图尺寸1.1m×1.6m。其方位大体在今日山西省和河北省的中北部,以及内蒙古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在这个区域里,最著名的河流是今日的桑乾河,许多古老的部落都曾生息在桑乾河流域。从图中可以见到,北次一经有几座山所出之水均向西流入氵幼泽,有关经文称:“(氵幼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此氵幼泽即今日黄河前套地区,那里古代为大湖泊(黄河后套地区古代亦大湖泊,西次三经称那里为稷…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又因其曾经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11.
提起黄河,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市防汛办副主任王墨田就忧心忡忡:“现在的黄河河床,已‘悬’在我家的房顶上了。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有点玄,但说‘黄河之水房上流’一点也不过分。如果这一段大堤决口,站在房顶上都躲不过灭顶之灾。”据沿线水文站监测,黄河内蒙古河段在过去十年中“蹿”高了两米多,已成为继下游河南、山东段后又一“地上悬河”。河槽萎缩,河身变“瘦”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90多公里。数千年来,黄河用母亲乳汁般的河水,孕育了草原煤城乌海、草原钢城包头、河套平原及土默川平原,流传下“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相似文献   

12.
公元2008年7月10日,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黄河记住这一天,中国地质史上也写下这一天。它掀开了黄河流经延川68公里路程的美丽面纱。黄河从雪山走来,在延川翩翩起舞,形成5个巨型S大湾。  相似文献   

13.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编制的《中国黄土高原地貌图集》已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举世闻名的我国黄土高原范围广阔、地貌类型复杂,是世界黄土地貌之典型。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其中91%来自黄土高原、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大量的水土流失使这里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象,又给黄河下游造成严重的地貌形变。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息  相似文献   

14.
商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境内北部的黄河故道上,是国家级旅游线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河南省“三点一线”东扩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丘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市“三大”旅游精品名牌工程之一。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东西长26.7公里,南北宽2至5公里,控制区总面积65平方公里,由森林公园中心园区、天沐苑景区和天泉湖景区等三大景区共20多个景点组成,三大景区核心景区建设面积838公顷。黄河故道历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夺泗入淮。黄河流经商丘727…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测绘赋     
正夫中国测绘基地,首都璀璨之躯,枕燕山之脉坐拥海淀,纳华夏精髓环抱京师。北连长安街,南望商贸区,西接四环路,东邻莲花池。家宝题铭:中国测绘;克强视察,赋予新职。为科研之基地,贵在创新;握统筹之经络,责在理市。绘地球村之美景,运化智慧;定国际化之目标,行健不息。学术圣坛,谓知识渊薮;文化摇篮,称精神高地。浩浩中华,无数辈前赴后继;泱泱九州,五千载舆图绚丽。伏羲负河图画八卦,立浑仪测北极高低;神农立地形甄度四邻,舜帝铸九鼎九州图制。黄帝战蚩尤,令史皇作舆图指南车;尧命羲和占月占日,绳九道之侧匿;舜令大禹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茗、黄河水量的49茗、澜沧江水量的15茗来自这一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相似文献   

17.
<正>走在乌鲁木齐的街头,你不用抬头就能知道,有一座雪峰在护佑着你,护佑着这个城市,这座雪峰就是博格达峰。它是乌鲁木齐的一个生命、一种背景、一道特殊的色彩,抑或是俯视这座城市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在天山的诸多主峰之中,博格达峰并非最高,而它的名气却远在诸峰之上。长期以来,博格达峰被西部各民族的人们视为神灵之宅、紫气之源而加以膜拜。博格达一词出自蒙语"神之居所"之意,一说为"香雪海"之意。早  相似文献   

18.
《西山经渭山图》系山海经地理复原图之八,是根据对《五藏山经》西次一经、西次二经和西次四经的文字解读而创作,原图尺寸11m×1.6m。该图再现了《西山经》部分地区的那个时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其方位大体在今日陕西、宁夏、甘肃、青海一带。具体来说,西次一经的方位大体在渭水南岸、秦岭北麓,东起撞关,西至青海湖附近。现存版本西欢四经的排序编号与西次三经互相颠倒了,它所记述的诸山,起始于黄河与洛水(北洛水,即陕西境内的洛水)交汇处的黄龙山山脉,向北至洛水发源地白于山(其名沿用至今),然后折向西直至今日祁连…  相似文献   

19.
陈平 《地图》2019,(3):124-133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赣州的古城墙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为国内罕见的较为完整的北宋砖城墙,距今已有近丢掉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昆仑地名与昆仑文化——西域最早的汉语地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试就最早一批远古地名"昆仑"的渊源进行探讨,以阐述汉民族的历史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影响西域,进而提出地名是一定时空下民族历史和文化化石的论断,认为《山海经》所述昆仑的位置,后世聚讼纷争,是由于后人并未明了《山海经》"昆仑"一名的原型原意所造成的:昆仑不仅有广狭之分,还有虚实之别;汉代之后,昆仑一般指今昆仑;昆仑是一座人工建筑物,即观象授时布令行政的明堂;"昆仑"之称是表示神化的山丘通名;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昆仑文化作为黄河文明,始终为中华早期文化的扩散提供着动力;昆仑文化可以说是根部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