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2010年6月13日,在太空飞行了7年之久的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克服了艰难险阻返回地球。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以外的天体着陆并回归地球的航天器,有望为揭晓太阳系的诞生之谜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胡寿村 《天文学报》2019,60(5):115-117
<正>接触双小行星是一类明显由两部分结构相接而构成的单小行星.地面雷达观测结果表明直径大于200 m的近地小行星中大约14%为接触双小行星,而且目前3个小天体探测任务(隼鸟号、嫦娥二号和罗塞塔号)的探测目标也都具有接触双星结构.接触双小行星是一类重要的小行星类型,对其形成机制开展研究能够为深入理解小行星的形成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美国宇航局于1996年2月17日发射了一艘太空船,主要目标是与国际编号第433号小行星“爱神”交会,对其展开为期近一年的近距离考察,故被命名为“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英文缩写就是NEAR,后又更名为“NEAR-苏梅克”。近地小行星有可能穿越地球轨道,对地球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它们是天文学家严密监视的对象。第433号小行  相似文献   

4.
木星“新视野” “新视野”号是美国宇航局的新一代太阳系无人探测飞船,主要任务是探测冥王星及其卫星和环绕在太阳系周围的柯伊伯小行星带。2007年2月28日,“新视野”抵达距离木星225千米的最近点,借助木星引力进行加速。利用与木星“亲密接触”的前后几个星期,“新视野”号启动它携带的7个照相仪和传感器,  相似文献   

5.
正论文以CE-2(嫦娥二号)平动点飞行试验、小行星探测试验以及YH-1火星探测任务为背景,对深空探测测定轨技术开展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直接为小行星图塔蒂斯探测试验的拍照成像提供了高精度的轨道支持.针对YH-1火星探测开展了先期的测定轨研究,研究成果虽未能直接应用于火星探测任务,但积累的理论知识可服务于我国后续深空探测.论文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回顾统计定轨理论,简单介绍了时空参考系、动力学模型、估值方法及考察协方差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小行星探测任务中,航天器轨道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小行星的非球形引力场的影响.太阳系中大部分小行星具有形状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特点,因此,在没有绕飞轨道数据的情况下,精确计算其引力场非常困难.利用不规则小行星的多面体模型,采用体积离散方法通过直接积分计算小行星引力场球谐系数和表面重力场分布情况.将该方法与多面体方法进行了比较,并以(433)Eros为例,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NEAR(Near-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探测器的轨道数据反演结果比较,C20项误差不超过2%,使用该方法对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拟探测的(1996)FG3小行星的重力场进行了计算.以嫦娥二号探测器飞越的(4179)Toutatis小行星为例,结合相应的雷达观测数据提供的小行星形状模型,计算其表面引力势情况,为通过飞越任务获取的光学图像分析其表壤的分布、流向等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该方法适用于密度不均匀天体,可为小行星探测任务轨道设计和着陆提供可靠的小行星引力场数据.  相似文献   

7.
2000年9月20日上午9时,在林则徐诞生地——福州市中山路19号院内,福州市人民政府主持了“林则徐星”纪念碑揭幕典礼。福建省及福州市各级领导及林则徐基金会、各届人士和林则徐后裔代表数百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应邀出席揭幕典礼并致词。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朱进博士也应邀参加揭幕仪式并宣读了国际小行星组织的命名公报:  相似文献   

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太阳的空间探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极区磁场的演化和太阳子午流的反演一直受到投影效应的影响,同时太阳爆发中的电流片急需原位探测。因此,脱离黄道面的极轨探测和抵近太阳的“触摸”探测成为当前国际太阳物理领域急需发展的空间项目。鉴于极轨和抵近轨道的实施困难,低成本和高效的轨道部署方案是任务顺利执行的关键。提出一种新颖的利用特殊小行星入轨的方案。根据小行星数据库的资料,分别统计和分析了目前已发现的高倾角以及近日点靠近太阳的小行星的轨道参数,并提出了搭载小行星的方案。该方案能够大大减少卫星入轨时间并节约成本,同时还可以与小行星探测相结合。如果项目得以实施,将是人类在利用小行星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9.
2002年11月2日,宇航局的星尘号航天器成功地飞掠了5535号小行星安娜·弗兰克,在距岩石表面大约3300千米的高度上进行了巡游。  相似文献   

10.
(3171)号小行星──“王绶琯星”杨捷兴根据IAU第20委员会的规定,新小行星的发现者拥有命名权,发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提出命名申报,一旦经国际正式批准,刊布于世,将为国际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所以说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  相似文献   

11.
地基雷达探测是研究太阳系中小行星的重要方法。雷达探测主要有两种方式:(1)连续波探测,可得到小行星表面的粗糙度等参数;(2)延迟多普勒探测,用于反演小行星的三维形状模型并确定自转轴状态。与其他探测方法相比,雷达观测具有分辨率高等优势。简要介绍了地基雷达探测的原理和方式,以及通过雷达成像建立小行星形状模型的方法。同时举例说明了雷达探测小行星的成果,并对包括雷达在内的多种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年 月 获永久编号小行星数 小行星命名数 2001 4 1200(17 1) 0 2001 5 0(0) 206(0) (括号内数字分别指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发现数) 小行星命名:和平号空间站与美国宇航局 宇航事业与天文研究关系密切。很多小行星发现者都倾向于以宇航方面的事物命名小行星。在2001年5月新命名的小行星中,(1136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NASA,这是美国宇航局的缩写。美国宇航局成立于1958年,主要进行宇宙探测和研究。1969年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绩。(1188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Mirstation(和平号空间站)。它是俄罗斯最早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太阳系近地小行星的多目标多任务探测中,从大量小行星中快速筛选出可到达目标小行星是小推力轨道设计中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考虑了小推力作用下的探测器在行星际空间中的轨道运动,通过借鉴天体力学中摄动分析法的思想将小推力作为摄动力来考虑,给出了1阶意义下给定时间内两条开普勒轨道在小推力作用下得以转移成功的必要条件.该条件形式上为几个始末轨道根数差的简单组合,计算量极小,可以用来迅速剔除掉许多无法在给定时间和小推力作用下直接到达的小行星,数值结果验证了近地小行星探测情况下该条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2日,欧洲航天局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搭(?)俄罗斯的“联盟-军舰鸟”运载火箭成功升空,使它成为新一轮火星空间探测中的“捧头兵”。耗资3亿欧元的“火星快车”,重达2号,上面携带了7台由欧洲各田研制的科学仪器和由英国研制的、以当年达尔文环球考察船“小猎犬2号”命名的登陆车。预计它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进入火星轨道,对火星进行一个火星年的轨道观测。而它的登陆车“小猎犬2号”则在到达火星的5天之前就与之分离.并借助  相似文献   

15.
YORP (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效应是小行星长期动力学演化的机制之一. 与碰撞、引力摄动等因素相比, YORP效应作用量级小, 短时标观测效应不明显, 这给直接测量YORP效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利用小行星光变数据库中已知的小行星数据, 统计了小行星的自转速率分布, 使用核密度估计以及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分别分析了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小行星自转速率的分布特性, 分别给出了在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小行星中寻找受YORP效应影响减速自转的最佳样本群; 基于7颗已被探测到YORP旋转加速度的近地小行星, 利用YORP强度估计方法和光变探测条件建立了筛选模型, 给出了未来可直接通过光变数据探测\lk YORP效应的10颗近地小行星.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04年底,“勇气”号己在火星表面行驶了4千米,详细探测了11个火星表面目标,向地球发回了3.1万多张照片;而“机遇”号也走了近2公里,详细探测了22个目标,向地环发回2.9万张照片。此外,正在火星轨道运行的欧洲航天局“火星  相似文献   

17.
主带小行星深空探测可接近性与多目标探测轨道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行星探测是当前深空探测的热点之一,探测目标的可接近性又是探测任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直接转移轨道方式下太阳系中可以探测到的区域和小行星的空间分布,确认发射能量C_3=50 km~2/s~2的直接转移轨道,可以探测大部分主带小行星;使用少量的速度修正还能够实现多目标飞越任务.同时指出,这种多目标的飞越可以达到△V-EGA轨道方案中的深空机动同样的效果,经地球引力助推,以较小能量实现小行星伴飞或更遥远小行星的探测;据此提出了一个探测器先飞越多颗主带小行星,然后借助地球引力助推探测更遥远小行星的轨道设计方案,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0月初,国际永久编号为19872号和19873号的小行星。依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电报中心的格林博士提议,经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核批准,分别正式被命名为“陈栋华星”和“陈韬星”。  相似文献   

19.
记卞德培星     
记卞德培星本刊记者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小行星中心于1998年4月11日发出第31457号《小行星通报》,向各国有关方面正式通告了6741号“Liyuan”(李元)、6742号“Biandepei”(卞德培)小行星的命名情况。我...  相似文献   

20.
小行星动态     
小行星,这些19世纪初才被天文学家发现的小“精灵”,大多数游弋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间,当时可能不曾有人想到它们会给地球带来灾难。但是,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通古斯上空神秘的爆炸,美国亚利桑那州奇大无比的陨石坑似乎都表明,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并且是已经发生过的。进入21世纪,小行星做为重要的空间资源,也将会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探测目标。 近年,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越来越关注对小行星的观测和研究,越来越多的近地小行星搜索计划在进行中。曾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天文学家,找小行星就像从锅里捞饺子,一捞一大把”。那么,这些被天文学家们“大把大把”逮住的小行星,是如何被发现和命名的呢?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陆续给大家介绍被天文学家逮住的小行星,以及它们十分有趣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