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根据华北地区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华北活动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活动速率和应变率,研究了华北块体的运动和应变率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带的应力作用特征。形变揭示出华北亚板块从西向东运动方向由东向偏转为南东向,NE NNE向断裂带呈现右旋,NWW EW向断裂带呈现左旋。各个次级块体的主压应变应力轴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边界断裂带现今应变应力状态页不相同,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山西断陷带以压性为主,具有应变能积累显示,但是应变率相对较小,应变能积累缓慢。  相似文献   

2.
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3、1999和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和1980年以来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分析了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水平运动演变与断层异常活动的一些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水平运动与变形强度减弱,断层形变异常发育。结合块体和构造研究认为,青藏块体内部8.1级大震的蕴育和发生,对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影响显著;震后调整和应力转移可能加速块体东北部某些构造部位应变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地块现今水平运动是鄂尔多斯地块本身运动与中国大陆整体运动相互叠加的结果,其动力来源主要受到青藏地块的北东向推挤、地块北缘的北西向拉张。最新的GPS速度场观测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及周缘1999~2015速度场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明显变化,其东北缘、西北缘、西南缘、东南缘的速度场变化较为显著,南北缘的左旋运动速率远大于东西缘的右旋运动速率。1970年以来鄂尔多斯地块现今地震资料显示的地震活动性、应变积累释放、应力空间分布及其应力场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北缘是地块周缘乃至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域,2000年以来地块周缘能量持续积累,是1970年以来能量积累最长的一个时段。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后,地块周缘的能量出现预释放的迹象,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具有高的应力分布异常区域。  相似文献   

4.
汶川震后龙门山周边活动地块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9~2013陆态网络观测资料,计算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周边活动地块应变率场分布及欧拉旋转矢量,基于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块体边界主要断层活动性状,分析研究区域现今构造变形和应变分配,并讨论汶川地震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巴颜喀拉东部、川西北、滇中等活动地块向南东向运移的同时自身作顺时针旋转;由于龙门山断裂、丽江-小金河断裂等逆冲带对地壳应变的吸收与调整,研究区域地壳变形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区域地壳变形以连续渐变为主要特征;汶川地震使巴颜喀拉块体、川西北块体的南东向运移加速,并增强了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和丽江-小金河断裂的逆冲运动。  相似文献   

5.
基于弹性薄片格林函数的GPS三维应变求解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变主要集中在边界断裂上,而在断裂之间的内部块体应变分布相对较小,垂直应变最大值位于日月山断裂以东和海原断裂以南的区域,与块体旋转及物质东向运移有关,且很可能受中下地壳流的影响。本文用三维GPS应变分析为理解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利用华北地区1992年、1995年、1996年和1999年4期GPS资料研究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刚性块体和GPS稳定点组概念,分别用1992年、1995年、1996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和1996年与1999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求出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的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各GPS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的规律。采用双三次贝塞尔样条函数模型拟合华北地区应变率场,发现华北地区内部整体上处于张性状态。  相似文献   

7.
对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运动及变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利用2维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以位移代替围压作为边界约束力,研究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及其运动变形。根据该地区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以GPS点测量位移作为模拟结果约束点,得出了较合理的块体划分模型和随时间演化的主应变分布图,并把应变高值区与近几年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作对比,得出了研究区内地震危险性可能较大的区域。另外,对模拟的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的边缘带断裂左旋运动做了大概计算。  相似文献   

8.
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运动与孕震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探索昆仑山口西Ms8.1大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利用近几年来的GPS观测资料,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该区的水平运动变形与孕震特征,结合其它成果分析得到:1)昆仑大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的运动变形产生相当影响,对其西部的影响亦很大;2)差异运动强烈区域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高,压性区可能是应变能积累的反映,而张性区的出现及规模可能是大震发生紧迫性及震级大小的反映;3)研究区的西部地区近年来一直是应变能积累较快的地区,从区域变形特征与强震的对应关系看,近一两年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前GPS资料反映的应变率场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大陆东西向应变率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块体西部(92°E以西)东西向拉张区和青藏块体东部(92°E以东)东西向挤压区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受到了华北 华南地块的阻挡,形成了空间跨度约900 km的压缩区,3期应变率场结果均显示南北地震带中段位于东西向压应变率高值区。川滇地区应变率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向运动的增强导致了汶川地震震源区面应变率的集中;在东西向挤压高值区逐渐向东迁移的过程中,龙门山断裂带的东西向挤压变形逐渐增强;旋转率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2004—2007年龙门山南段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强度有所减弱,龙门山断裂带中北部的顺时针旋转变形有所增强;主应变率分布特征由散乱到一致的演化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状态伴随着挤压和右旋剪切作用的增强达到了极高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51年以来的水准观测资料和1999—2007年的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研究了青藏块体和华南块体不同时间段的垂直形变特征,以及形变与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垂直形变强烈上升区的形变速率梯度带上;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变能积累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相互碰撞有关;与位于两个板块碰撞前缘的青藏块体在南北向强烈挤压,形成垂直方向隆升,物质向东和东南迁移过程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1999~2007年与2011~2017年高精度GNSS监测资料,充分顾及GNSS测站非均匀分布的特性,构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多尺度球面小波模型,定量分析汶川强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壳应变率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强震前后研究区整体地壳运动具有一定继承性发展特征,均在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与小江断裂处形成明显的速度差异梯度带,且高应变率值也主要聚集在上述主干断裂及附近区域;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整体地壳运动速率量值,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地壳运动速度量值显著增大,羌塘、巴颜喀拉与川滇地块也呈现出加速向南东运移并推动华南块体的趋势。不同尺度下的应变率场反映出不同空间范围下区域应变积累特征,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在尺度因子q=7时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合理的最大尺度因子);当尺度因子q=6时,能较好地揭示出区域整体构造活动特性,即清晰地揭示出汶川强震后龙门山断裂处呈现出的显著主压应变、面压缩与最大剪应变率高值特征;当尺度因子q=3~7时(最佳组合尺度因子),可较好地综合揭示出区域地壳大尺度(整体)形变与局部形变特征。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主干断裂带,特别是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GPS????????????????????????????????????????????????????????ü?????????????????????????????γ????????????????????????????????????????????????????????????ι??????GPS??????棬?о?????????????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华北地区断层形变测量资料的系统处理结果和已知构造带的分布 ,给出了该区现今主要块体的活动边界 ,分别统计了不同区带断层垂直运动的平均速率 ,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对比 ,并结合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区带的断层活动差异性显著 ,断层测点分布条带与主要构造带或地震活动带一致时 ,其断层垂直运动的平均速率较高 ;在区块与条带相交或相邻的情况下 ,条带上比区块的断层平均活动速率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4.
??????????ж???·????GPS??????2005??2007????????????????????????????????????ε?ò??????????????о???????????ж???·??????????????????????????????????????Щ??????????????????1???о?????????????????????-??????????????????????????????????????????£????????????????????????????????????????????????????????????2???????????????????????α??η?????????????????η?????????й??????????1????????????????????????????????????????-????????????3?????????-?????????????F76??F67??F50 3???????????????????????????????-??????????????F73??F65????λ???丽?????????????????У????????????????????????????ε??????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TomonitorthecurrentcrustalmotionandearthquakehazardsinNorthChinaarea,theFirstCrustalMonitoringandApplicationCenter (FC MAC)oftheChinaEarthquakeAdministration(CEA)hasestablisheda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monitoringnetworkinNorthChinaandtheCapital(Beijing)Circlearea .TheobservedstationsaremainlydistributedinthenorthernpartofNorthChinaandCapitalCirclearea (Fig .1 ) .Theregionisbetween 1 0 7°Eand 1 2 2°E (about 1 40 0km) ,andbetween 33°Nand 42°N (about 80 0km) .…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若尔盖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得到该地区的精细三维速度结构和高精度震源位置参数。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速度结构整体呈低速状态,反映出青藏高原内部具有部分熔融物质特性;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低速区蔓延方向印证了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流溢的科学推测;低速青藏高原板块与相对较硬的若尔盖地块相互挤压导致应力累积,因而在两者的高低速过渡带区域内发生了若尔盖系列地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的块体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1992~1996年3次复测结果,分析了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是我国西部块体褶皱运动和变形的根源;由於内部次级断块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不同,块体边界和内部构造形变亦具有明显的差异。块体运动主要特点表现为:(1)喜马拉雅向南弯曲的弧形边界东西两端,印度板块推挤运动方向不同,导致了弧前方的亚板块和构造块体的运动方向呈扇形散开;(2)青藏高原主体在南北向缩短、东西向延伸的同时存在着明显向东的物质侧向滑移;(3)重要块体分界带和褶皱带两侧运动矢量的比较表明,阿尔金断裂为左旋走滑,天山、祁连山均呈压性;(4)由设置在不同块体的GPS测站南北向和东西向运动速率及速率的平均值得到的块体运动速率和方向,呈有规则的变化,其变化规律与地质、地球物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ظ�ԭ����Ե�����仯�����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2003??????????仯?????? ????????????????????????????????????????????????о????????????????????????????????, ?ó????????????????仯?????????????????????????й????????????????????????????????????????????????????????????????????,???????????о??????????κ?λ??????????仯????????????????????????????????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