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撤市(县)设区,将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周边的县或者县级市改设为大城市的市辖区,变更它们的隶属关系,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区划调整比较频繁的行政区划管理行为之一,成为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2.
清季实行城镇乡制时,镇属于城镇型建制,即在县以下行政区划中,城和镇是“点”,乡是“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废除公社制度、重新确立乡镇建制时,镇却从城镇型建制转化为广域型建制,变成了人口较多、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乡”、“强乡”。下面简单回顾一下镇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地名汉字译写中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政区通名译法不统一。越南的地方行政区划共包括三级,一级为省与中央直辖市,二级为县、市、郡,三级为乡(镇)、坊。目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现行行政区划是在原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基础上逐步加以改革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划分为:中央、省(自治区)、县、乡谓之“四实”;代表中央的大行政区,以及作为省的派出机关的专区和作为县的派出机关的区谓之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现行行政区划是在原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基础上逐步加以改革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划分为:中央、省(自治区)、县、乡谓之“四实”;代表中央的大行政区,以及作为省的派出机关的专区和作为县的派出机关的区谓之  相似文献   

6.
关于温州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后,温州市乡镇行政区划同全国一样,几经变动。1949年10月1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专区所属县、区、乡人民政府先后建立;1958年8月,温州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撤销原区、乡、镇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至9月底,全区建立69个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区划中存在着通名不同而建制级别相同的“异名同制”现象和通名相同而建制级别不同的“同名异制”现象,给地名英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方面,就目前我国行政区划设置来看,主要分为省、地、县三级,省一级区划的名称有直辖市、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一级区划的名称有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一级区划的名称有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等。存在着严重的“异名同制”现象。另一方面,“同名异制”现象更为复杂,既有专名同名而建制不同的的情况(即地区级、县级专名相同,俗称父子同名),如:邢台市(地级)…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佛山、惠州和汕头为例,通过主因子分析法对其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指出行政区划调整使城市发展普遍存在调整振荡期,并对不同经济类型的城市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多元影响。认为城市的结构状况和城市系统发育水平直接影响行政区划调整的效果,发达地区的强中心型城市(如广州)适宜撤市(县)设区,发达地区的弱中心型城市(如佛山)行政区划适宜有序调整,次发达地区的弱中心型城市(如惠州)和一般发展水平地区的强中心型城市(如汕头)应暂缓行政区划调整。  相似文献   

9.
县级行政区在中国行政区划中起着承上(省)启下(乡、镇)的作用,其行政区划调整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在统计分析四川省建国以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将四川省建国以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划分为4个阶段,进而分析和探讨了调整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县级行政区划调整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四川省未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对策:加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研究;制定县级行政区的合理分区标准;强化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和逐步规范县级行政区边界、行政中心位置和行政区名称.  相似文献   

10.
县级政区是国家治理的空间基础,该文基于行政区划视角,通过县级行政区划的属性分析,发现县级行政区划规模偏小是制约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出问题,县级政区过多、过小阻碍中小城市的正常发育,中小城市发展迟缓加剧了城镇体系的不协调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主要原因有:辖区面积偏小造成县(市)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管理幅度较大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复杂程度,行政边界较多抬高了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合理确定县级政区规模,推进小县合并,缓解县(市)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适时推进建制转换,积极培育中心城市,缓解中等城市发展能级不足问题;有序开展体制改革,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缓解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罗小龙  殷洁  田冬 《地理研究》2010,29(10):1746-1756
从再领域化的理论视角对南京市江宁撤县设区的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进行实证研究。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和政府两类领域机构,从行政区划调整过程、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权力斗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空间重组是一个渐进过程,江宁通过撤县设区和撤乡镇设街道两种方式,正在逐步从县域经济向城区经济转型。撤县设区后,江宁城市和经济快速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再领域化后江宁相对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但是,在江宁的再领域化中,政府领域重构并未伴随着城市空间的产生而出现,原县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得以保留。在新的城市空间中出现了新市—区两级政府管理与原市—县—镇三级政府管理并行的体制。因此,江宁的再领域化是一种不完全的再领域化过程。这也是造成市—区两级政府权利冲突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区划作为上层建筑,是把国家权益和政府职能合理配置于各级地方的空间基础,是协调区域利益格局的法理路径,也是有效管理和治理地方事务的重要举措,它是关系到国家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的大政。近年,中国行政区划变动较为频繁,处于相对的波峰时期,基于行政区划战略的重要性及现实需要的紧迫性,综述有关国内外行政区划的调整,对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调整具有重大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行政管理采取隶属性质的层级式行政区划方式。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采取相对独立的地方政府模式进行管理。中国行政区划单位和美国地方政府单位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名称的英译存在一些误解和误译,如果对此没有充分认识,容易导致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失误。论文通过对中国行政区划单位和美国地方政府单位进行对比,旨在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差异以及名称上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自从秦朝建立郡县以来,行政区划一直是统治阶级有效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省区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地域型政区,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关系、区域政治结构、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近年来,诸多媒体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国的省制改革出现诸多虚实不一、难以辨别的论述。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国情,构建科学合理、管理有效的省级行政区划,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设文明政治和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对省区的改革,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方域》2004,(1):2-7
在20世纪中,中国乡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径。仅从乡的规模而言,就经过了三个循环、七个阶段。从上个世纪初年在县下建立城镇乡制,到20年代末的《县组织法》规定在区下实施村里制(后改称乡镇制),再到30年代末“新县制”撤区重建大乡制,是20世纪乡制发展的第一循环。从40年  相似文献   

16.
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设置成功与否,对推动和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检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成败,必须看它是否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是否能够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是否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苏省近年的行政区划调整,用成功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必将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华伟 《中国方域》2004,(4):2-11
在1997年第6期《战略与管理》发表《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初步构想》一文后,笔者与合作者又陆续发表了《大区体制的历史沿革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20世纪中国省制问题的回顾与展望(上、中、下)》(《中国方域》,1998年第4、5、6期);《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变与改革构想》(《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3期);《城市与市制——市制丛谈之一》(《中国方域》,1999年第3期);《自治市与行政市——市制丛谈之二》(《中国方域》,2000年第l期);《城乡分治与合治——市制丛谈之三》(《中国方域》,2000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区划通名中的“省”、“县”、“乡 (镇 )”等用词中指代性都是明确的,都有一个确切的含义。而通名中的“市”,它可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及县级市等多种级别的“市”,它的跨度为省级、副省级、地级、副地级、县级等,它的功能有综合性城市、钢铁城市、煤炭城市、森林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口岸城市等,人口多则逾千万 (如上海市 ),小则七八千 (如二连浩特市等 ),不但跨越多种行政区划级别,而且其含义不仅仅是原来的“市”字,内涵模糊不清,外延大小不定,是行政区划通名中最混乱的一个称谓。   “市”,原…  相似文献   

19.
赵逸才  王开泳  华林甫  王甫园 《地理学报》2022,77(12):2972-2990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格局和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借鉴和发挥行政区划设置在国家与地方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综合梳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史·地理志》的考证结果,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档案、《清实录》《清会典》《大清一统志》以及清代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全面分析1683—1911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的时空变动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主要有9类调整模式,以自下而上的申报调整为主,关键是总督和巡抚的提议权,督抚体制是行政区划调整推进的制度保障;② 行政区划调整的频次受最高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影响较大,波动明显,雍正朝是清代行政区划调整的绝对高峰期,光绪和宣统两朝是一个相对高峰期,道光、咸丰到同治时期调整最少;③ 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以新设最多,其次为改隶和析分,同级变更和合并是频次较少的两类调整;④ 升级、迁治、裁撤、新设4类调整在清代23个省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各省域分布较为广泛均衡,变更专名、合并、改隶、同级变更4类调整的分布范围集中于直隶、河南、山西等省;⑤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安全和统治方便是决定性因素,总体上体现出层级明确、权责明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国家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20.
采用边界稳定系数、面板随机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在政区规模方面,省级政区规模呈持续变动的特征,当前规模总体小于历史上实施“三级制”的多数朝代;(2)在划界原则方面,“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始终是省级政区划界的重要原则,当前省级行政区划“犬牙相入”的特征更加明显;(3)在边界稳定性方面,中国省级行政边界呈整体变动与局部稳定并存的特征,当前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设置与清代(1820年)高度相似;(4)在影响效应方面,省界附近县级政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非省界地区,省级政区的长期稳定正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建议从行政层级、政区规模和行政体制等方面对省级行政区划进行系统改革,高度关注“市制”改革问题,推进行政区划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