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和雨洪管理的重要方向。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特征,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和措施建议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郑州市白沙和高新两个典型地貌单元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进行研究,在查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两个示范区的天然地质海绵体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指标选取地表海绵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地表岩性、地形坡度、土壤环境质量,地下海绵体中的岩性结构组合、厚度。评价结果显示白沙示范区适宜性整体优于高新示范区一个级别。白沙示范区浅层地下水埋深较浅,地层渗透性强,若加大开采力度,其海绵城市建设的蓄水能力会大大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也会随之提升;高新示范区虽水位埋藏深,但地层渗透性差,海绵城市建设潜力相对较小。针对不同的天然海绵体条件特征,应辅以相应的LID设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质条件的海绵城市适宜设施类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海绵城市设施类型是其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某航空港海绵城市拟建片区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和分析研究区有关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从地表适宜性、包气带适宜性以及含水层适宜性3个方面,选择7个影响因子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赋值;在对各影响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按照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加权叠加评分,根据评分结果选择海绵城市雨水管理的适宜设施。研究表明: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对雨水的入渗、地下储存和传导有显著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利用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设计低影响开发(LID)工程设施的类型和建设方案;其中,包气带渗透性能和包气带厚度是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的最主要因素,决定着以雨水入渗为主要功能的LID设施建设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3.
黄敬军  武鑫  姜素  崔龙玉  魏永耀  张丽  陆华 《地质论评》2018,64(6):1472-1480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应重视地质环境条件研究。本文在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性评判指标体系,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划定了海绵城市适宜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为徐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中,地质条件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布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和整理武汉市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地质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机制,根据地质条件的蓄水、渗水、净水三大功能选取地面坡度、地层岩性、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地下水涌水量、表层土壤污染程度、植被覆盖率、距地表水系距离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对各单指标进行分级评分,借助Mapgi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大部分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及较适宜区,且地层岩性和地表水系为主要影响指标,低影响开发措施布设时应该考虑地质条件的渗水和蓄水特性。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其核心技术措施中的“渗、蓄、滞、净、用、排”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角度出发,以常州城市规划区为对象,基于GIS类软件,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方法,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包气带特征、浅层含水层特征及地质灾害情况,构建了常州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分析了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并评价了该区地质环境适宜性。主要结论有:浅层含水层岩性与厚度、包气带岩性及地质灾害易发性是影响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地质因素;研究区海绵城市地质环境整体较好,适宜性在中等及以上地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89.69%。构建的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可为同类型海绵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与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地质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对象,在充分收集和整理该区地质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要素,根据地表、包气带、浅层含水层系统的地质特征选取地形坡度、地表岩性、土壤环境质量、包气带渗透性、包气带厚度、含水层渗透性、含水层厚度、原生劣质水8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对各单指标进行分级评分,借助Mapgi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划定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分区,全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好及较好区占26.41%,中等区占29.69%,适宜性较差及差区占43.60%。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城市环境地质工作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论文简述了国内外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历史发展,着重论述了城市地质工作的内容,指出我国城市环境地质中存在的问题。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及水资源短缺、城市废弃物处置以及特殊岩土环境问题。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和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仅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城市地质工作的方向:(1)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资源综合调查评价;(2)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3)城市群、城市密集区环境地质适宜性综合评价;(4)城市环境地质综合研究;(5)城市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也面临众多争议,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等均存在不同认识。针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结合参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评审、考察以及对国外海绵城市的调研情况,从城市水文过程的角度,系统解析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指标、建设功能与发展方向、城市地下排蓄系统、建设管理体制等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核心观点认为,海绵城市是对中国城市水系统的综合治理,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构,功能综合是海绵城市建设成功的前提,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以河湖水系为核心,需要流域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基于多部门、跨行业的优势互补、合作交叉,按照整体规划、系统布局的方式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9.
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布局选址、规划建设、安全运行、转型升级对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对定量化地质数据的需求而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保障城市发展的地质资源和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已颁布的国家、地方、行业标准中,对各项地质要素的评价以定性评价居多,指标定量化程度较低,而且部分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演化趋势。本文在大量城市地质工作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定量化指标体系。本次工作一是将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够完善的部分新设置了定量化指标,二是将部分指标评价由定性转为定量,三是修订了部分定量化指标的定量分级标准,旨在使地质成果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地质工作基础性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0.
郭富赟  宋晓玲  吕红艳 《地下水》2011,33(2):179-181
城市地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城市地质环境适合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程度进行评定.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详细研究了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数学模型,采用GIS技术对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阶段,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分析与评价十分必要。本文在门头沟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以及规划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对门头沟新城规划分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探讨。认为该新城规划分区的地质环境总体来说是适宜或基本适宜的,但个别功能分区的地质环境不适宜。对于基本适宜及不适宜的功能分区,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布局选址、规划建设、安全运行、转型升级对地质资源及地质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对城市地质工作成果明确、定量化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地质要素评价,主要包括保障城市发展的地质资源和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特定城市某些地质因素在选址布局、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通过大量城市地质工作实践,对国内外相关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地质要素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郭林 《地质与勘探》2024,60(1):52-62
基坑工程是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开发形式。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在对郑州市已有地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中层基坑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大类13个指标,其中基坑稳定性、潜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富水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综合评价结果中适宜性好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适宜性中等区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东风渠以南、京广高速铁路以西的区域,适宜性差区分布在龙湖附近及京广高速铁路以东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区沿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铁路、地下文物分布。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开发条件整体适宜性中等。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适用性较强,可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且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地质条件类似的城市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以成都某红层丘陵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渗、蓄、净”几方面影响,认为红层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的地质影响因素包括坡度、岩土渗透性、下垫面条件、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程度、水污染程度等,并通过现场调查及实施相应的渗透试验等方式,最终确定坡度、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岩土渗透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更大。随后确定各因子权重值,构建评价体系,确定研究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分区,为后期其他红层丘陵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强调研究地质环境~工程设施系统的协调稳定性出发,建议在研究、分析地质环境对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和适应性基础上,以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而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可由研究、分析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等综合进行评定。文中初步提出了地壳、地面及地基稳定性级别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也提出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的简单判别式,并附一实例。该方法对地震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将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21世纪人类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环境地质研究成为水工环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是水资源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城市水资源问题有:城市后备水源地的研究,以及应急水资源地和地下水库的研究。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1)围绕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般性资源、地质环境问题;(2)城市地质作用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3)城市人口密集区及工业区的土壤和水体有机污染问题。解决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关键是对地下空间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的研究,通过这些基础条件研究分析城市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问题。可视化研究技术通过对城市地质体在地下空间的相对位置、形态、物化特征等三维构模处理,使这些城市赖以存在的地质基础条件可为非专业的决策层所理解,并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中体现这些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地下空间资源的价值。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没有系统完整的应用先例。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在城市化环境地质研究中,开拓一个崭新的环境地质研究时代,成为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条件来蓄滞雨洪,在减少城市雨水地表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补给地下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增加流域雨水下渗量、利用雨水回补地下水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雨水资源利用和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地下水回补量化的难题,本文对国内外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概述,分别介绍了各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地下水补给的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在此背景下,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需转型发展,应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及低影响设施建设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本文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方向,并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阐述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滨海平原城市因其特定的城市类型,需建立特定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我国典型滨海平原城市日照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地质和约束性地质条件的滨海平原城市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经验分值法、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厘定了研究区浅层(0~15 m)和次浅层(15~30 m)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中水位埋深、断裂带、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对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浅层和次浅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以适宜和较适宜为主,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0%,不适宜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连云港市区为例说明基于负面清单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负面清单包括地质问题防范与平面空间布局约束两类,以这两类负面清单为基础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地质问题防范的负面清单根据对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震效应4个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