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淮海地区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2 -2003年GIMMSNDVI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 综合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奇异值分解等方法, 分析我国黄淮海地区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整体气候变暖趋势比较明显, 干旱化尚不显著, 年平均植被NDVI表现为略微增加的趋势。在年尺度上, 温度是敏感性最强的气候因子, 全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对植被NDVI动态变化具有正效应, 而蒸发量具有负效应; 在季尺度上, 温度、降水的敏感性最强。自然植被对降水的敏感性最强, 其次是温度; 农业植被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 其次是降水。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特征表现为, 植被主要生长季平均NDVI与温度距平场空间结构一致, 与蒸发量距平场反位相对应, 与降水量距平场呈北、南部正负相反分布, 与相对湿度距平场呈南、北向正负相反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基于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DVI 3g数据,在提取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每年植被物候期的基础上,研究了1982-2012年物候期的时间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物候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1998年之前,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期变化地区间差异较大,而在1998年之后,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生长季结束期整体提前,平均提前0.41 d/a;同时,除萨赫勒以外的各地区植被生长季长度普遍缩短,平均缩短0.88 d/a。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且空间差异明显。在中高纬度地区,气温是限制植被活动的关键因子,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生长季开始期的提前,而降水增加则会妨碍植被生长;在较低纬度地区,水分是影响植被活动的关键因素,高温造成的水分亏缺会导致植被生长季缩短。从植被物候期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性来看,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的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对蒸散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对降水的响应不存在时滞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G(Savitsky-Golay)滤波对2000—2016年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大兴安岭植被NDVI序列进行逐栅格重构并剔除突变点,结合大兴安岭海拔、坡向、坡度等地理因子和气温、降水等气象因子,分析大兴安岭植被生长季NDVI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植被NDVI生长季均值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 029/10 a。植被NDVI随海拔的增加呈现先缓慢减小后迅速增加的趋势,随坡向变化不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NDVI的生长季均值与1 a前和2 a年前的降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每年植被恢复生长初期各海拔植被均与气温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年内植被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在垂直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2~1993年NOAA/NASA PathfinderAVHRR陆地数据集中的NDVI数据集,在中国东部植被生长的不同阶段(全年、植被生长季、植被生长季的增长阶段和衰退阶段),对植被季节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1)无论在多年平均意义上还是逐年来看,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季节性生长状况对温度的响应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是近于同步的,温度对于植被生长季节变化的驱动关系非常稳定;(2)逐年来看,植被季节性生长对降水的响应也是存在的,但相关关系和相关的滞后关系具有年际差异。通过定量化地分析中国东部植被季节生长对季风气候响应的年际变化,有助于对陆面过程模式中的有关部分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对中国东部区域年际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比例阈值法反演得到中亚及新疆地区植被过去25年的物候数据集;采用M-K趋势检验和Theil Sen斜率方法,分析植物生长季开始期、停止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评价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和不同高程下的植被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2-2006年,中亚及中国新疆干旱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停止期在区域尺度上没有显著提前或者延迟,但在局部地区变化明显,且空间差异较大。各植被覆盖类型的物候动态表现不同,农用地的生长季开始期提前最明显;落叶阔叶林等木本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停止期以推迟为主,但其面积比例很小,影响十分有限;除灌丛和裸地外,其他类型均表现出生长季长度延长的趋势,但整个研究区植物生长季长度变化并不明显。不同高程下植被物候变化同样存在差异,区域气候变化改变了不同高程带的环境限制因子,继而对植被物候产生影响,特别是在2000~3000 m高程带,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提前、停止期推迟和生长季长度延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植被作为表征陆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1982—201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同期观测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1982—2012年,植被指数总体呈波动变化,且区域差异明显。从年际变化来看,植被受降水影响明显;年内变化上,气温对植被的作用明显。内蒙古不同区域植被对气候的响应方式不同,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无滞后时间,其余地区对气温和降水的滞后时间为1个月。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反演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1982-2000年三江源区植被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三江源的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状况趋于变差或基本不变;20世纪90年代,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植被状况趋于恶化;与降水量相比,植被长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气象》2022,(1):7-11
为研究通辽市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文章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通辽市2000—2019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三者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建设“生态通辽”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从2000年的36.26%上升至2019年的49.57%,平均每年增加0.54%;(2)研究区植被NPP平均值从2000年的198.04 gC·m-2增加到2019年的404.54 gC·m-2,平均每年增加8.63 gC·m-2;(3)研究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平均值由2000年40.28增加到2019年的70.87,平均每年增加1.25,2019年植被生态质量达到2000年以来最好;(4)研究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植被NPP、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与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不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降水量是研究区植被生态质量显著正向因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2-2000年逐月NOAA/AVHRR NDVI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浅层地温等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 a来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同时,生长季(4-9月)NDVI与降水、气温和浅层地温的相关分析表明, 气温和浅层地温是影响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生长的两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12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研究该区域1965—2019年持续低温指数CCDI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升温幅度最小;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研究区CCDI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冬季减少幅度最大、夏季最小;研究区CCDI和平均气温之间呈显著的反相关,年、季都经历了气温距平由负转正、同时对应CCDI距平由正转负的过程;年、季CCDI对平均气温的敏感系数均为负值,说明CCDI值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减少,敏感系数绝对值春、夏、秋三季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即CCDI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在减弱,而冬季则呈显著增大趋势,即CCDI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在增强。  相似文献   

11.
用神经网络方法对NOAA-AVHRR资料进行云客观分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师春香  瞿建华 《气象学报》2002,60(2):250-255
利用NOAA AVHRR 5个通道资料建立了 6种云类以及陆地和水体的样本数据库 ,其中包括 8× 8象素样本和单象素样本。AVHRR的 5个探测通道都位于大气窗区 ,吸收物质少 ,比较透明 ,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探测表面的性质。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 :除了不同性质的云在 5个通道中有不同的表现外 ,通道之间的差别也可用于云分类。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的基础上 ,对 8× 8象素样本库提取了包括光谱特征、灰度特征、通道差特征、灰度统计量和灰度直方图统计量特征在内的 80个特征 ,并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进行特征筛选 ,共选出 2 0个特征 ,用神经网络方法对 8种类型云和地表样本数据库分类 ,选择网络结构为 2 0 - 4 0 - 15 - 4的B P网络 ,利用 30 0 0多个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并用其余的 3万多个独立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测试正确率达 79%。类似地 ,对单象素样本数据 ,提取了包括光谱特征、灰度特征、通道差特征在内的 2 0个特征 ,用神经网络方法对 8种类型云和地表分类 ,选择网络结构为 2 0 - 4 0 - 15 - 4的 4层B P网络 ,利用 2 0 0 0多个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并用其余的 2万多个独立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测试正确率达 78%。设计并编写了实际云图客观云分类系统和软件 ,该系统输入为 5个通道的AVHRR数据 ,可自动获取已  相似文献   

12.
西藏林芝地区混合像元MODIS地表温度产品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林芝地区地形复杂、土地覆盖类型多样,MODIS地表温度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产品验证面临处理混合像元的难题,为获得与像元尺度 (1 km) 相匹配的地表温度数据,该文提出采用多点同时观测结合面积加权的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验证林芝地区2013年6月10日夜间晴空MODIS/LST产品。结果显示:单点观测对像元的代表性不足,容易低估产品精度 (10个样本均方根误差为2.2 K),面积加权法可获得综合性更好的地面LST信息,对MODIS/LST产品的精度给出更高的评价 (30个样本均方根误差为1.40 K)。对于地表类型混杂程度高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像元,面积加权法的优势更为明显,可将卫星LST产品与地面LST之间的差异由3 K降至1 K以内。  相似文献   

13.
气象卫星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的云量计算与检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1998—2008年NOAA卫星的存档数据,在再定标和精定位等数据再处理基础上,利用自行研发的云检测算法及云量计算方法,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01°×0.01°、时间尺度为10年的逐日云量数据,并利用ISCCP和地面观测数据对计算得到的云参数进行数据质量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利用NOAA数据的抽样云检测结果与ISCCP-DX数据相比,晴空像元检测率具有0.70左右的一致性;有云像元检测率具有60%左右的一致性。卫星计算的总云量与地面观测总云量间的月平均相关系数大于0.70。  相似文献   

14.
气象卫星亚像元火点面积和亮温估算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给出了利用极轨气象卫星AVHRR多个红外通道资料在不同火点强度条件下估算亚像元火点面积和温度的方法,包括利用牛顿迭代法求解不同红外波段(如:中红外3.7 μm通道和热红外11 μm通道,或短波红外1.6 μm通道和热红外11 μm通道)混合像元表达式建立的二元非线性方程组, 得到亚像元火点面积和温度;通过建立亚像元火点面积和温度与11 μm混合像元亮温增量和11 μm与12 μm混合像元亮温增量差异的关系,以查表方式获得对于相同红外波段不同通道(如11 μm和12 μm通道)亚像元火点面积和温度估算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适应阈值的地基云自动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的高精度检测是云量计算的基础,利用晴朗天空下天空呈蓝色、云呈白色的属性,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最大类间方差的自适应阈值云检测方法, 并分别基于蓝红波段比值、差值和归一化差值处理进行试验。相比固定阈值的云检测方法, 自适应阈值具有更大的通用性, 且定量的评估结果表明:归一化差值处理在云检测的正确率和精确度方面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MODIS探测器的大扫描角多探元并扫方式是造成扫描图像严重畸变的主要根源,应用基于SWATH的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策略,分析MODIS 1B各分辨率数据空间位置关系及图像数据与经纬度数据的对应情况,结合探测器扫描方式、卫星升降轨和地球曲率等各方面因素按像元地理位置合成图像,抛弃数据光栅特性采取矢量特性实现对像元几何精定位。结果表明:应用该种方法处理的MODIS数据几何校正精度高,方便进行亚像元级精确几何校正,而且可以避免2次或多次像素重定位导致信息丢失,不会出现“BowTie”现象。  相似文献   

17.
钟晓平 《气象》1993,19(9):19-23
根据对GMS-4地球静止卫星所发定位网格数据的分析,发现同一纬线上两定位格点间象素分辨率的变化率基本保持不变。可以利用等比级数的原理计算象素分辨率,从而确定象素的地理位置。据此设计的非线性插值方法明显优于线性插值法。  相似文献   

18.
低空急流和非均匀层结条件下重力惯性波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基流背景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出发,采用WKBJ方法,首先求得重力惯性波的广义波作用量变化方程及波参数随波包的变化方程,讨论了基流切变对重力惯性波传播和发展的影响;然后用Runge-Kutta方法讨论了不同层结(含降水影响)下重力惯性波的传播路径。得到了降水强度大、静力稳定度小的区域对重力惯性波有“吸引”作用,因而引起重力惯性波能量的集中,进而触发和强化对流天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王丽吉  杨程 《气象学报》2018,76(1):62-77
利用太平洋地区台风过境期间6个热带气象站的高分辨率无线电探空资料,结合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展开,对热带下平流层行星波和重力波扰动进行了分离,给出了一种热带地区提取重力波扰动的新方案。对观测数据做EEOF展开后,选择表征行星尺度波动模态的特征向量和相应权重进行气象要素场的重建。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台风过程期间,温度、纬向风和经向风的重建扰动量显示出不同的动力学偏振关系:在准两年振荡(QBO)东风位相时与赤道开尔文波的偏振关系一致,而在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时与混合罗斯贝-重力波(MRG)的偏振关系一致。把行星尺度波动模态从原始观测中剔除,得到新的扰动廓线,对其进行重力波垂直波数谱的谱型拟合。结果发现,与以往方法提取的重力波扰动相比,新方法所得谱型参数中特征垂直波长λ*在不同时期不同站点变化很小,稳定在1.7 km左右,且低频波数段谱斜率s的数值与理论假设1十分接近。综合其研究结果可以推测,用新方法提取的热带重力波扰动更加符合当前的理论垂直波数谱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机械零件尺寸检测的精度,针对Tsai两步标定法中初始参数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直线投影约束的三步标定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直线投影约束条件求解出图像中心点和畸变参数的初始值,然后结合径向排列约束条件求解超定方程组得出全部外部参数和余下内部参数值,最后对全局参数进行非线性优化.为验证提出方法的效果,通过建立基于图像模板的世界坐标系实现,即首先利用图像像素坐标求取摄像机坐标,再将摄像机坐标进行归一化,利用外参数矩阵就可以求解出图像点的世界坐标.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摄像机标定的精度,像素误差可达0.126 5像素点,单目视觉尺寸检测中任意两点距离误差小于0.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