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九道岭井田位于辽宁阜新煤田的西南部,勘查面积24km^2,煤炭资源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根据该区已有的勘探资料,研究其含煤地层的分布、含煤性及聚煤作用,并对其含煤岩系的沉积旋回结构及可采煤层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九道岭井田沙海组聚煤作用可分为两个主要聚煤期,第一个聚煤期为第一旋回的上部4煤层及5煤层沉积时期:第二聚煤期为第三旋回顶部的二煤层沉积时期。该区的煤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构造和古气候等因素控制。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矿山开采及外围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黔北煤田是贵州省主要产煤区之一,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上的毕节弧形构造区、织金宽缓褶皱区和凤冈南北向褶断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含煤层数多、厚度大,含煤性由南西至北东逐渐变差。玄武岩的间歇性喷溢对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填平补齐,提供了良好的聚煤环境;海平面频繁升降引起海水反复性进退,促进了多煤层发育。晚二叠世海陆过渡相沉积受河流与海洋双重作用,由西向东发育三角洲平原、潟湖—潮坪、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前两者沉积类型煤层发育相对较好。聚煤作用整体以由东向西的超覆式海进成煤为主,海退型成煤次之。富煤带的纵横迁移,受控于海水进退下的古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3.
鲁西陆表海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海侵过程成煤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华北陆表海盆地的高频海平面变化,是盆地充填和聚煤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因而形成了旋回结构十分清楚的含煤层序。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分析技术,研究了鲁西陆表海盆地含煤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和划分了中长期和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研究表明,突发性的海侵事件对陆表海盆地聚煤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海侵过程成煤为鲁西煤聚积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六盘水煤田是贵州的主要产煤区之一,地处黔南坳陷六盘水断坳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含煤层数多、厚度大,含煤性由中部向西北、南东方向逐渐变差。区内含煤地层的发育主要与含煤岩系基底构造和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有关,晚二叠世早期西部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对含煤岩系基底起到填平补齐作用。盘县—水城古断裂控制着陆相与过渡相的分界,进而控制着两侧含煤地层的含煤性,沉积古地理自西向东由陆相逐渐向海陆交互相过渡,盘县、水城一带聚煤中心为多期次聚煤作用叠加所致。由聚煤中心向西北(陆相)、东南(海相)方向,含煤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6.
宣威煤田南部地区含煤岩系主要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和上二叠统长兴组(P3c),含煤地层厚度为145.82~250.07 m,一般厚度191.24 m。研究区主要构造为德黑向斜和北东向的逆冲断裂。构造控制了煤层的展布形态,整体呈现西浅东深,南浅北深的特点,在部分地区对煤层厚度影响较大;聚煤区处于玄武岩缺乏、基底相对低洼、海陆过渡等有利聚煤环境带内。本区含煤地层岩相是以河流环境为主的上三角洲沉积体系,即由扇三角洲、辫状河,而后过渡为网状河,其间分流河道与泛滥平原沉积共同发育。研究区及周边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大,可采煤层多,资源量丰富,其中龙潭组含可采煤层较多,煤质较好,长兴组基本不含可采煤层且煤质较差。  相似文献   

7.
滇东南丘北地区是海西-印支期右江被动陆缘裂谷盆地西部的一部分,于晚二叠世发育龙潭组及同期异相沉积吴家坪组含煤地层。开远一带的龙潭组为连陆台地上靠近古陆边缘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丘北一带的吴家坪组为连陆台地边缘厚层灰岩夹薄煤层的碳酸盐台地沉积。通过对上二叠统的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共识别出碎屑岩、化学岩和可燃有机岩3种岩石大类,发育潮坪-潟湖和碳酸盐台地两种沉积体系。2以区域不整合面、根土岩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层序界面,将上二叠统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形成于吴家坪阶早期,发育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层序Ⅱ形成于吴家坪阶中期,层序Ⅲ形成于吴家坪阶晚期及长兴阶,都为典型的Ⅱ型层序。3研究区在层序Ⅱ沉积期的海侵体系域发育主采煤层,其中在大庄-平远一带的煤层为潮坪-潟湖体系的滨岸沼泽环境,平均厚度在2 m,聚煤作用较好;丘北树皮、龙嘎地区的煤层为碳酸盐潮坪环境,厚度平均在1.5 m,聚煤作用较差;层序Ⅰ和层序Ⅲ仅发育煤线或不含煤层。  相似文献   

8.
上二叠统煤系是滇东北地区主要的含煤岩系,该含煤组合是在晚二叠世早期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基础上沉积形成的,间歇的火山活动贯穿了整个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的过程。以研究区及邻区以往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野外地质调查、钻探等资料,对含煤地层中火山碎屑岩发育特征及其对聚煤作用和煤系矿产的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晚二叠统含煤地层中火山碎屑岩从下至上大致分为三类: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及高岭石泥岩(Tonsteins),且符合从西向东层数逐渐减少,厚度逐渐变薄的规律,揭示了从早期到晚期火山活动逐渐减弱。同时火山碎屑岩是煤系矿产稀散元素(镓、铌)的赋矿层位,其对应的自然伽马曲线呈现高异常,建议下一步工作中注意煤系矿产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寇宏杰 《甘肃地质》2007,(Z1):40-43
通过对大煤沟井田含煤地层特征、煤层特征和煤质特征等的分析与研究,依据井田内含煤地层的聚煤规律,考虑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对煤系、煤层的影响,对可能含煤的区域进行了预测,为今后在该区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川南地区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与含煤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南地区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韵律性旋回明显,局部夹煤层,是攀西裂谷中岩浆喷溢形成的岩体,研究认为本区玄武岩是C23-1以下含煤地层的"相变"。均衡作用和"坍塌"效应引发地壳下沉,与玄武岩岩体密切相关,从而控制了不同时期聚煤基底地形;本区晚二叠世属潮坪聚煤环境,是在总的海侵背景条件下,由海侵、基底升降和聚煤速率共同作用来造就聚煤可容空间,本区正向的同沉积构造,即基底上升,能协调三者造就有利的聚煤可容空间;"古蔺—温水正向同沉积构造","筠连蒿坝正向同沉积构造"为潮坪聚煤奠定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成为聚煤中心。该区上二叠统煤层主要属高阶煤,推测与幔源物质集聚活动有关,受深部高温幔源物质热能传导作用的影响,储蓄热能成为高温异常区,是高阶煤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寇宏杰 《甘肃地质》2007,16(1):40-43
通过对大煤沟井田含煤地层特征、煤层特征和煤质特征等的分析与研究,依据井田内含煤地层的聚煤规律,考虑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对煤系、煤层的影响,对可能含煤的区域进行了预测,为今后在该区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不同聚煤模式下煤层分布规律及其内在控制因素对于煤及煤系气的勘探至关重要。在综述古地理控煤、层序地层聚煤、异地堆积成煤和多元聚煤理论体系等理论和模式的基础上,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南)侏罗纪含煤地层为例,提出了气候演变控制下的新聚煤模式。准南侏罗系八道湾组(聚煤期)、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聚煤期)、头屯河组的古气温和古湿度分别呈低—高—低—高和大—小—大—小的变化规律,是分析古气候演变作用下煤层聚集规律的有利层位。基于煤层层数、厚度变化和首煤层、末煤层、最厚煤层与煤系顶底界面距离等参数的统计分析,认为古气候变化对区域煤层空间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古气候由温暖潮湿向干旱炎热转变过程中,煤层层数逐渐减少,单层煤厚先增大后降低直至消失,可将聚煤强度分为中等、强、中等和弱4个阶段,含煤地层的中下部出现较多厚煤层,是煤炭勘查的重要层位;对于八道湾组或西山窑组而言,聚煤早期煤层快速形成,聚煤晚期煤层则缓慢消失,这应该与温度持续升高背景下湿空气向干空气转换时间较长,而从干气候向湿气候转换时间较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邵龙义 《沉积学报》1998,16(2):55-60
位于上扬子板块的贵州、滇东、川南地区发育着丰富的晚二叠世煤炭资源,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地层、沉积环境和古地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该区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沉积环境方面,提出本区三大相区、五种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相类型。分龙潭早期、龙潭晚期和长兴期。论述了研究区晚二叠世古地理演化。并对聚煤作用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煤层发育层位受幕式聚煤作用控制,煤层厚度则与下伏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有关,聚煤有利部位为位于海陆交互相区的黔西地区,有利聚煤的沉积体系为三角洲-潮坪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四川屏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宣威组,该煤系地层含煤层及煤线共有10余层,其中多数地段可采煤层3层,局部可采煤层2层。晚二叠世的南屏山地区,气候温湿,植物茂盛,为成煤提供了大量物源,加之地处这种海陆过渡的滨海-泻湖沉积环境,所以形成的煤层稳定性比较好,加之地壳小幅振荡频繁,因而沉积了多层的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含煤盆地构造演化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准噶尔含煤盆地是新疆主要含煤盆地之一 ,从含煤盆地内各煤田的含煤地层特征 ,构造特征及煤层赋存特征着手 ,分析了盆地内的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和聚煤作用 ,论述了两个主要聚煤期所形成的含煤建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指出了两个含煤建造中聚煤中心和富煤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区上二叠统包括龙潭组/吴家坪组和长兴组,其中龙潭组和吴家坪组为同期异相沉积。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及含煤特征分析,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形成于海湾(潟湖)—潮坪沉积体系,长兴组主要为浅海碳酸盐沉积。通过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的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2个层序均反映出海侵自东向西的脉动推进、东深西浅的格局,从而产生各种沉积体系在垂向上和平面展布上的规律分布。层序1煤层分布范围较广,基本覆盖全区。低位体系域一般不含煤层;海侵体系域发育主要煤层C25及C23,其中C25位于含煤地层的底部,分布范围广,其顶、底板均跨越不同沉积相区,具有幕式成煤模式的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主要煤层C18+19,主要分布在重庆天府姚家岩以南至贵州习水,煤层分布稳定。层序2煤层很少,主要为海侵体系域早期发育的C16煤层,煤层分布稳定;高位体系域几乎全部为碳酸盐台地相,不含煤层。海平面的升降打破了原有的沉积环境,而形成新的沉积环境,是控制含煤沉积旋回及聚煤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含煤岩系主要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通过煤岩层研究和对比,认为延安组本身为一个完整的层序,可分为三个体系域、五个小层序组和18个小层序;体系域、小层序组和小层序之间的转换面是聚煤的主要层位。含煤地层可编号18层煤,其中可采煤层15层,根据层序地层分析和含煤岩系沉积特点,将含煤地层分为三个岩性段,5个煤组,相对应三个聚煤期和5个成因单元。该区的聚煤作用主要受到沉积环境、古地形和古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滇东老厂煤田晚二叠世聚煤环境剖析与成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东老厂煤田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剖析了典型的潮坪聚煤环境和三角洲聚煤环境及其成煤作用。该区晚二叠世的海陆过渡环境演化顺序为:局限碳酸盐台地—泻湖潮坪—浅水三角洲聚煤环境,其中从龙潭中期末至长兴期各种聚煤条件配合最有利于聚煤。所以,后期的潮坪和浅水三角洲是该区最重要的聚煤环境。据此,初步建立了该区晚二叠世聚煤期的环境演化与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19.
银厂沟煤矿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_2l),其含厚簿不一的煤层较多,计有16层可采煤。矿区逆掩断层(F_(11))造成煤系地层的大幅度重复,因此该断层上、下盘均为煤矿的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量野外剖面及钻孔资料,将河北南部地l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地层划分为4个含煤层序。层序1为第一个关键成煤层序,代表了海陆交替型含煤岩系形成期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水进退序列,含有全区可追踪对比的煤层.但聚煤作用较弱;层序2为第二个关键成煤层序,由于盆地的构造转换引起海侵方向的改变,该层序煤层为海侵事件成煤,形成了全区稳定发育的大青煤(8^#);层序3为华北板块发生“翘翘板”运动后的稳定沉积层序,高水位体系域形成的煤层稳定性好(6^#、7^#):层序4为陆表海盆地向陆相盆地过渡形成的含煤层序,该层序高位体系域含煤性好.煤层厚,全区可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