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床矿化小岩体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各种数据资料证明沙溪斑岩铜(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矿化斑岩体的特征应包括与矿化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岩体的各种特点,特别是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特点。根据岩体的形态、产状和形成方式,岩浆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特征,推断矿化斑岩体形成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岩浆-热液体系极端远离平衡态;岩浆-热液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能够提供足够的成矿物质;岩浆热液体系具有半封闭性,一方面不断与环境(岩浆源、围岩、地下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另一方面成矿物质又要相对集中不被逸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质、地球化学以及矿化蚀变特征等方面对凤凰山矿田内两类不同成矿岩体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指出凤凰山复式岩体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的石英二长闪长斑岩所组成,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为矽卡岩型成矿作用,与石英二长闪长斑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为斑岩型成矿作用.并对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化的大地构造背景、围岩、蚀变特征、控矿构造以及矿石类型进行了阐述.最后,在综合分析成矿物质来源、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对凤凰山铜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矿床的形成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经历了多种成矿作用,形成了多种矿化型式,矿床成因属以岩浆热液为主的复合型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精度离子探针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普朗斑岩铜矿床中3件矿化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228±3Ma、226.3±2.8Ma、226±3Ma。锆石形态和铀钍参数均属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近似一致,表明形成矿化斑岩的中酸性岩浆从岩浆房快速上升侵位。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矿化斑岩的黑云母Ar-Ar坪年龄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等数据,推测普朗斑岩铜矿的岩浆—热液系统从岩浆侵入至矿化阶段的持续时间可能长达10Ma以上,主成矿期约为216~214Ma。从岩浆房分异出的富含成矿物质和挥发份的岩浆流体在相对较晚阶段对普朗复式岩体发生了强烈的蚀变作用并可能进一步萃取了岩体中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4.
我们工作过程中发现了建宁华光庵斑岩型金矿,金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脉中,至少有两个矿化阶段,第一阶段与斑岩体结晶分异期相对应,形成了浸染状黄铁矿和包体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斑岩体;第二阶段与次火山热液期相对应,形成了多金属硫化物和粒间金,为金的主要矿化阶段,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斑岩体围岩。斑岩体围岩中金的高背景值以及早先金、金银、金铅矿体的存在表明该斑岩型金矿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柞水_山阳矿集区内矿产多种多样,构造_岩浆_成矿作用明显,斑岩_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条件良好,尤其是冷水沟地区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期花岗斑岩体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从冷水沟斑岩体到外围表现为斑岩型铜钼矿床(洞子沟和孔雀垭地段)、矽卡岩型铜矿床(双龙寨和银洞垭地段)、构造蚀变岩型金银矿床(南沟和徐家湾地段),构成了完整的斑岩成矿体系。岩体蚀变强烈,其中绢英岩化和矽卡岩化与成矿关系最密切。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可将成矿期分为4个成矿阶段,铜钼矿床主要形成于热液早_中期。斑岩体显示高钾钙碱性地球化学特征,属I型或I→A过渡型,形成环境属燕山期陆内碰撞后伸展环境。文章综合研究了矿化特征、流体包裹体、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岩体特征及成矿机制,建立了冷水沟铜钼矿床的成矿模型,并总结了找矿标志。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构造_岩浆_热液成矿作用的研究,加强对岩体和矿体深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硫、铅、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稀土元素特征类此,微量元素含量示踪及包裹体成分特征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认为其3个成矿期的成矿物质来源不同:沉积变质初步富集期、变形变质矿化富集期的成矿物质来自围岩-中元古界万洞沟群黑色岩系含金建造;岩浆热液矿化叠加富集期的成矿物质则主要来自华力西晚期斜长花岗斑岩杂岩岩浆期后热液,部分来自围岩(岩浆热液运移过程又萃取了围岩中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7.
滩间山金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硫、铅、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稀土元素特征类此,微量元素含量示踪及包裹体成分特征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认为其3个成矿期的成矿物质来源不同:沉积变质初步富集期、变形变质矿化富集期的成矿物质来自围岩——中元古界万洞沟群黑色岩系含金建造(Pt2wdb);岩浆热液矿化叠加富集期的成矿物质则主要来自华力西晚期斜长花岗斑岩杂岩岩浆期后热液,部分来自围岩(岩浆热液运移过程中又萃取了围岩中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8.
我们工作过程中发现了建宁华光庵斑岩型金矿,金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脉中,至少有两矿化阶段,第一阶段与斑岩体结晶分异期相对应,形成了浸染状黄铁矿和包体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斑岩体;第二阶段与次火山热液期相对应,形成了多金属硫化物和粒间金,为金的主要矿化阶段,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斑岩体围岩。  相似文献   

9.
滇西北中甸地区位于义敦岛弧南段,近年来勘探及研究工作发现区内燕山晚期发育有一期重要的Mo-Cu-(W)矿化,明显区别于义敦岛弧北段同期的Sn-Ag-Pb-Zn多金属矿化,也不同于同地区印支期大量发育的斑岩型Cu矿化。目前,中甸地区燕山晚期Mo-Cu-(W)矿化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相对较弱,尚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成矿作用主要成矿元素存在差别的原因。休瓦促矿床是中甸地区代表性的燕山晚期大型岩浆热液型Mo-W矿床,前人定年结果显示成矿年龄为~83Ma。矿区内发育有三阶段的晚白垩世花岗岩,岩性主要有黑云母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且碱长花岗岩体下方还发育有萤石-长石似伟晶岩脉。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近石英脉蚀变花岗岩型和斑岩型Mo-W矿化;矿体主要产在岩体内部,受控于北北西向断裂构造。蚀变类型有钾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及硅化等。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成矿流体为含CO2的中高温(146.6~550.0℃),中低盐度(3.15%~12.51%NaC leqv)的H2O-NaC l热液,可能主要来自于岩浆期后热液。多种金属硫化物与燕山晚期花岗岩具有一致的初始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610~19.460,207Pb/204Pb=15.606~15.747,208Pb/204Pb=38.815~39.410),显示其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源于壳源岩浆作用,S同位素特征(δ34SVCDT:2.07‰~4.33‰)也显示其来自于岩浆作用。通过对比休瓦促Mo-W矿化、义敦岛弧北段同期的Sn-Ag-Pb-Zn多金属矿化及中甸地区印支期斑岩型Cu矿化,这三种与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化的S、Pb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发现这三种矿化的成矿岩浆与相应的成矿元素均具有较好的成矿专属性;并指示着在燕山晚期陆内环境下,中甸地区的Mo-Cu-(W)矿化成矿物质来源于加厚的中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的I型花岗岩,义敦岛弧北段的Sn-Ag-Pb-Zn矿化则主要来源于中酸性变沉积岩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形成的A型花岗岩;而中甸印支期斑岩型的Cu矿化则与幔源岩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江西大湖塘地区近年发现了一批大-特大型钨铜多金属矿矿床,矿床类型均为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型,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基底中的成矿元素被活化并参与成矿;矿化受燕山期断裂及其岩体与围岩接触面的控制,根据岩体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判断,细粒花岗岩及花岗斑岩为成矿岩体或成矿地质体;该区的成矿作用与区域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直接相关,并受深部作用过程和浅部构造环境的双重控制;其成矿机理是基于成矿系统内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耦合,成矿实际上是深部过程背景与表层岩石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滇西德钦羊拉地区斑岩及其成矿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羊拉铜成矿富集区新发现的斑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相关我铜多金属矿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斑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期,属成矿斑岩。与斑岩有关的矿化带从岩体向外可分为蚀变斑岩带、隐爆角砾岩带和脉状矿化带,且矿化逐渐增强。各带的矿物、蚀变及成矿元素组合特点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成矿类型为斑岩型,成矿时代属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2.
广西巴马料屯金矿石英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料屯金矿是目前桂西北地区仅有的与石英斑岩空间上紧密相关的卡林型金矿,研究石英斑岩对成矿的指示意义,将有助于加深对该区卡林型金矿成因的认识,以期为该区找矿突破提供更多依据。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和石英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取得以下认识:石英斑岩属酸性岩类,钙碱性系列,具富钾、过铝质特征,属于重熔型岩浆岩;矿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三叠系地层,但不排除石英斑岩为金矿提供成矿物质的可能。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明矿区至少存在2个阶段的成矿作用,在石英斑岩成岩前后都有成矿作用发生。石英斑岩在成岩后主要受构造剪切作用形成破碎裂隙带,后期含矿热液沿破碎裂隙带迁移并卸载成矿,使破碎裂隙带周围石英斑岩蚀变矿化,形成了矿化石英斑岩。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证据表明卡林型金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矿区内燕山期石英斑岩的侵入可能与矿体形成有关,其为成矿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或成矿流体,还是只提供热源,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3.
西藏尼木县白容斑岩型铜钼矿床特征及成矿期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尼木县白容铜矿产于冈底斯山喜山期斑岩带中部,矿化主要赋存于黑云二长花岗斑岩和英安斑岩中,为近年来发现并勘探的中型铜矿床。通过矿区含矿岩体的岩相学和矿床特征研究,划分出不同岩相的岩体侵入顺序为黑云二长花岗斑岩→英安斑岩→花岗斑岩,为多期形成的复式岩体。成矿期次可划分出岩浆期、热液期、表生期。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的平均值为0.15‰,非常接近于零,具有幔源硫的特点。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碰撞造山晚期形成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床特征的描述以及成矿期次的划分,对进一步找矿和勘查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中部富碱斑岩区域成矿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省中部富碱斑岩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构造松驰阶段,由地壳深部的基性-超基性源岩经分离溶融而成,富碱斑岩成岩成矿作用受多级构造的控制;大地构造位置控制岩体呈带状分布;构造单元控制斑岩分区及特征;壳内大断裂及构造2交汇部位控制斑岩的产出;次级断裂控制斑岩的形态、产状和矿化定位。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受岩浆的化学成分和成矿丰度的影响。不同岩区富碱斑岩特征和成  相似文献   

15.
刘炯 《山西地质》2011,(3):22-23,30
通过收集地质资料和馆藏资料,综合分析了内蒙毛登锡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化富集特点、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得出了毛登锡铜矿为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型矿床,矿床的富集在空间和成因上与花岗斑岩体密切相关;岩体为该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含矿热液沿北西向断裂及其派生的节理裂隙多次运移充填成矿。  相似文献   

16.
以原始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电子探针数据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从岩石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分析了甲玛矿区二长花岗斑岩岩浆-热液过渡的特征及成矿作用。甲玛二长花岗斑岩岩浆热液过渡以电气石-钠/钙硅酸盐化、似伟晶细晶岩壳(脉)和具"冰长石"结构特征的钾长石、蠕状石及显微晶洞(或空腔)构造为特征;地球化学上表现为Na、K的反消长和挥发分含量的涨落,并伴随着Cu、Mo、Au等成矿物质从晚期岩浆的逃逸。甲玛二长花岗斑岩的岩浆热液过渡过程可划分为以超临界流体为代表的液相不混溶阶段和超临界流体逃逸为特征的气液分馏阶段。其中前者决定了岩浆晚期的矿质分馏程度,而后者控制了含矿蒸汽和成矿热液流体的形成,进而分别形成浸染状矿化和脉状矿化。  相似文献   

17.
江苏镇江谏壁岩体特征与钼(钨)矿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春  王素娟 《江苏地质》2003,27(3):152-158
谏壁钼(钨)矿床是产于下扬子地台中的一类斑岩型矿床。在大陆边缘活动带中,陆壳碰撞、俯冲,形成了壳幔混源型中酸性、钙碱性杂岩体,为中—浅成相。岩石的演化、分异于岩浆的晚期产生了各类中酸性斑岩脉体,沿主岩体的碎裂岩化带产出。区内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可能有部分的围岩有益组分的加入。成矿温度、压力为中—低温和低压。矿化作用主要为热液充填作用,与石英脉带紧密相关。矿石类型为细脉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等。矿体围岩蚀变不具有“环带模式”。因此,矿床属斑岩—石英脉型热液充填—交代钼(钨)矿床。与斑岩型(铜)矿床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异,而与钨、钼一类矿床相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金矿、斑岩铜矿和玢岩铁矿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火成岩性质和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三类矿床在成矿地质条件上各具特色,表现在:成矿构造背景上,斑岩铜矿和浅成低温金矿均以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是陆内环境;而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的形成环境可能为陆内似裂谷环境.浅成低温金矿、斑岩铜矿及玢岩铁矿的主要围岩分别为中、酸性火山岩系、中酸性次火山岩及中基性次火山岩;围岩蚀变分别以硅化、钾化、钠化为特征.浅成低温金矿床成矿流体以低盐度、低温(200~300℃)为主;而斑岩铜矿中则主要是高温(400~800℃)高盐度的流体;玢岩铁矿成矿温度介于两者之间.从低硫亚类浅成热液矿床、高硫亚类浅成热液矿床到斑岩型矿床,流体中大气水含量逐渐减少,岩浆水含量逐渐增多.成矿物质来源上,Fe主要来源于赋矿的火山-次火山岩或原始岩浆,Cu,Au,S和Na等成矿物质的来源更为复杂,还可能来源于与岩浆无关的围岩,其他的可能还包括Cu,S的岩浆混合来源以及Na的高盐卤水来源.一些特殊的岩石类型,如埃达克岩、橄榄玄粗岩及碱性岩与陆相火山岩矿床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杨志明  侯增谦 《地质学报》2009,83(12):1838-1859
与多数产于岩浆弧环境中的斑岩铜矿不同,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查明其形成过程有助于理解非岩浆弧环境中斑岩铜矿床的成因.为此,选择冈底斯带最大的斑岩铜矿--驱龙斑岩铜矿进行解剖,通过对矿床岩浆-热液过程形成的各类脉体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不同蚀变阶段蚀变矿物的H-O同位素研究发现:引起矿床早期蚀变(钾硅酸盐化)与矿化的流体并非通常认为的高盐度岩浆热液,而是直接从岩浆房出溶的中等盐度(约9% NaCl)、近临界密度的高温(550~650℃)气相;气相近临界密度的特征表明,早期蚀变与矿化形成于较高的压力(105±15~90±20 MPa)条件下,用静岩压力估算,对应的古深度在4.2±0.6~3.6±0.8 km之间,成矿后(约16 Ma)矿区发生了至少3~3.5 km的剥蚀;与高盐度流体相比,中等盐度气相与熔体密度差较大,很难在斑岩体顶部聚集并集中释放,而连续释放则直接导致矿床含矿斑岩体与Cu、Mo矿体时空关系的解耦,并造就了矿床早期蚀变范围大、但强度弱,矿化范围大、但品位低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的沉淀并非温度降低的结果,而是因压力降低及气相中S大量减少所致.总之,驱龙斑岩铜矿是一类成矿与低密度气相有关的斑岩铜矿类型,其蚀变-矿化特征及成矿过程与高盐度流体引发的斑岩矿床类型有所不同,意识到斑岩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与矿床成因的密切关系,对矿床勘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南毛堂含金花岗斑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斑岩属钙碱性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为慢壳混源型,属同熔型花岗岩类。岩浆期成岩温度为:650—1074℃,热液期成矿温度为340—440℃。成岩压力小于100MPa,为浅成-超浅成侵入岩。花岗斑岩内和与其有成因关系的隐爆角砾岩中已发现有金矿体和金矿化,是很有远景的找矿靶区,值得进一步勘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