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湿地公约》是全球惟一的针对 单一生态系统保护的环境公约, 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30多个 国家签署了该公约,又称拉姆萨尔 公约。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 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 约》,它是一个政府间公约,是湿地 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的国家行动 和国际合作框架。目前已有147个成 员国。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 升华,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之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也日渐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热点。 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湿地大国,我国 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先后制定和 出台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全国 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并完成了首次全国  相似文献   

3.
<正>《湿地公约》是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58个缔约国。《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在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18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中心联合邀请《湿地公约》秘书长Peter Bridgewater博士在CERN“中国生态大讲堂”作了“景观方法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该报告对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将这些内容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处长会议上的讲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处长会议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湿地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刚刚闭幕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8年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交流经验,分析研究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12008年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台湾地区《湿地保育法》确立了地区湿地保护的法治基础。其立法的直接动因源于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之后经历多版本草案讨论,最终于2013年颁布实施。该法以"湿地合理利用"为基本原则,确立了一系列湿地保育制度,明确规定了法律责任,为台湾地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规框架。我国大陆地区应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适时推进湿地保护专门立法,遵循"湿地合理利用"原则构建湿地保护的基本制度和管理体系,以推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部荒漠地区的湿地和水禽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我国西部荒漠地区约有自然和人工湿地 96 180km2 ,这些湿地按成因分为断层陷落积水成湿地 ,冰川湖湿地 ,地下水浅出湿地 ,灌溉退水湿地和人工湿地。栖息着《湿地公约》规定的水禽 14 2种 ,占我国水禽种数的5 4 .8% ,其中繁殖种类 74种 ,占 5 2 .1%。列入国家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的 2 6种 ,占 18.3% ,占我国列入保护名录水禽种数的 5 0 .0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 12种 ,占 8.4 % ;列入《中日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协定》的 84种 ,占 5 9.2 %。荒漠地区湿地对水禽迁徙、繁殖、越冬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改变 ,尤其气候变干旱和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荒漠地区湿地的存在 ,对水禽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产生了强烈影响。应加强荒漠地区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湿地总面积5 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受保护湿地面积2 324.3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2003年的30.49%提高到2012年底的43.51%。按照《湿地公约》的规定,我国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 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 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在分布上,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共有57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9.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1):F0002-F0002,1
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日前已正式启动。根据《规划》,今后5年国家将投资90亿元优先启动湿地保护、湿地恢复等4项重点建设工程,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回顾我国湿地保护和立法情况的基础上,对比了北京市和苏州市湿地立法的进程和成果,分别对《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和《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要点及实施成效进行了评析,通过总结两市湿地立法的经验,提出我国湿地立法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贵州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湿地立法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缺乏上位法指引,贵州省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存在法律概念不清、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效果不佳、公众参与制度缺失等方面的内容,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湿地保护法》的颁布给贵州湿地保护带来新契机,以《湿地保护法》为原则,根据贵州省情况调整不适应上位法的内容,适时修改以《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为代表的其他配套法律规定,努力打造美丽贵州、生态贵州。  相似文献   

12.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02号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湿地定义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关于湿地的定义总体上来源于《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其中,“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是指被列入生态保护红线之内的或者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之外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或者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的;从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实需要角度考虑,“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被排除在湿地范畴之外;在介绍常见湿地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的湿地分类系统,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分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8 hm2,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600 m2;最后,从湿地的定义、管理体制、基本制度、特殊规定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指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湿地保护法规修订和配套制度建设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湿地城市”的理念、内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地可为人类提供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等多种生态服务。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人类对城市湿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近些年,《湿地公约》相继提出了"湿地城市"及其认证标准和工作流程等。结合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城市化快速增长、城市湿地功能衰退的历史背景,对"湿地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湿地城市"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开展"湿地城市"认证工作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落实有关生态保护政策,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1月7日,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第4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严承高副主任主持,马广仁主任在会上做了讲话。外交部、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5个副主任委员单位和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  相似文献   

15.
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处长会议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湿地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刚刚闭幕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8年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交流经验.分析研究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湿地法律定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湿地定义的分析,结合黑龙江省湿地的特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湿地的法律定义。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湿地法律定义应当与《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相适应;要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建造的部分湿地;应当将湿地的认证从定义中删除,在《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湿地管理一章中加以规定。《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中湿地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湿地是指本省范围内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包括常年或季节性存在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等”。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初步完成了我国湿地分布制图,该成果近日刊登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第2期上。据了解,我国湿地调查以往通过逐级面积汇总完成。但这种逐级汇报的数据不能客观显示我国湿地的实际空间分布,也无法反映其准确性。湿地真实空间分布数据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对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管理,不利于我国更好地履行国际《湿地公约》。  相似文献   

18.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水禽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有湿地1 130 hm2,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先后三次对保护区水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禽61种,占国内水禽总种数的23.55%;其中有繁殖种类22种,占保护区水禽总种数的36.1%。在记录到的水禽中,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有2种;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有5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Ⅱ限制贸易的有5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鸟类名录的水禽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的有39种。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水禽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1986~1987年记录到水禽30种,1986年夏季数量为39.83只/km;1998~1999年种类增加至42种,1999年夏季数量为73.38只/km;2002~2004年种类升至48种,2003年夏季数量上升至169.28只/km,变化较大。令保护区水禽种类和数量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鱼塘的开发。但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因素正影响着保护区水鸟多样性的动态。因此应该制定适宜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对保护区的水鸟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湿地公约》首次提出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概念,促使社会重视湿地价值,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已认定了2 00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梳理了《湿地公约》官网提供的国际重要湿地的基本信息、地理位置、湿地管理情况等资料,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重要湿地的信息公开现状。结果显示:(1)由于国情差异,各国国际重要湿地认定和信息更新情况不尽相同,中国、刚果、巴西和法国的认定工作稳步进行,加拿大、俄罗斯近10年内没有新增国际重要湿地。澳大利亚、中国和法国的国际重要湿地信息更新较及时;(2)最近认定或近期进行信息更新的大部分国际重要湿地提供了边界矢量图,但是边界矢量图求算面积与登记面积存在一定误差;(3)国际重要湿地命名方式多样,以湿地自然环境和公园、保护区名称命名居多。以上结果有助于了解各国国际重要湿地信息公开现状,为我国履约和建立湿地名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种类多样,分布广泛,但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且湿地立法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环境保护法》的修订,特别是生态红线、按日计罚、生态补偿、公益诉讼等制度设计,为江苏省湿地保护立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在此情形下,制定"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