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原称孤峰层,由“孤峰镇石灰岩”一名演变而来。叶良辅、李捷(1924)在安徽泾县孤峰镇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时,将相当于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的一套灰岩统称为“孤峰镇石灰岩”。孤峰层是朱森、李四光、李毓尧等(1930,1932,1935)重新厘订的,指出孤峰层“为黑色灰质页岩及硅质甚富之灰岩等,间于栖霞灰岩与龙潭煤系之  相似文献   

2.
自一九三一年赵亚曾、黄汲清创立“梁山组”以来,其层位和时代一直争论未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1.认为属早二迭世栖霞灰岩的Stylidophyllum volzi或Misellina claudiae带的相变; 2.认为“梁山组”为石炭纪;3.认为“梁山组”位于栖霞灰岩Misellina claudiae 带以下;4.“梁山组”没有一定层位,最高可相当于Nankinella inflata带。   相似文献   

3.
论臭灰岩(Swine Limestone)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正> 臭灰岩(Swine Limestone)一名是李四光1931年创立的。他将南京山(宁镇山脉)的栖霞石灰岩分为三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名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臭灰岩在镇江船山最为发育,它的岩性为黑色富含沥青质、具臭味的灰岩,锤击之有刺激性的气味,燧石很少成层。臭灰岩下部呈薄层状,向上逐渐变厚。腕足类长身贝在一些层位富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栖霞组的界线和化石分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南京地区早二迭世栖霞组化石丰富、种类繁多,是我国南方发育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栖霞组最早称栖霞石灰岩(李希霍芬、1882年),泛指南京东郊栖霞山附近五通石英砂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时代为泥盆纪。其后,经李四光和朱森,李四光,黄汲清,陈旭,李毓尧,李捷和朱森等人不断详细研究,才将船山灰岩与孤峰层之间的一套灰岩层确定为栖霞组范围,自下而上划分为臭灰岩、下硅质层、栖霞灰岩(狭义)、上硅质层四部分,并建立四个筵类和三个珊瑚化石带(见下表)。时代相当于早二迭世。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勘探发现系列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学、岩相学等综合分析,对广安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古地理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广安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亮晶颗粒灰岩、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颗粒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和泥晶灰岩7种岩石类型;碳酸盐岩颗粒主要以生物碎屑为主,部分层位发育球粒;古生物化石以三叶虫、腕足和有孔虫为主,同时可见棘皮类和藻类;栖霞组沉积期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其中栖霞组晚期(栖二段)台缘滩和台内滩较为发育,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蒲圻矿区位于湖北省东南,蒲圻县境内。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区内早二迭世麻土坡组煤系分布普遍(图1)。一、麻土坡组煤系沉积特征麻土坡组位于下二迭统栖霞组的底部,与栖霞组成连续沉积;与下伏中石炭统黄龙群灰岩呈假整合接触。该组地层与鄂西马鞍山煤系、汉中的梁山组层位相当。(一)剖面介绍Ⅰ、随阳3071钻孔柱状  相似文献   

7.
程成  李双应  赵万为  彭亮 《地质学报》2016,90(6):1208-1219
安徽宿松坐山剖面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栖霞组、孤峰组和武穴组连续出露,为下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的典型剖面之一。其中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其次为硅质岩和碎屑岩。栖霞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9种微相类型,分别可以与Flügel整理的7种标准微相对比。栖霞组主要为斜坡沉积,其次为台地沉积,而斜坡相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上斜坡相和下斜坡相。其中,上斜坡相主要出现在臭灰岩段的中部,该层位以产砾屑灰岩为特征,微相类型以MF3为主。其次出现在本部灰岩段的中偏上部,该处微相类型为MF3、MF8和MF9。此外,顶部灰岩上部发育灰岩砾石的层位中的微相类型主要为MF3和MF9,也属于上斜坡相。下斜坡相主要发育于上、下硅质岩段和本部灰岩段的顶部,主要特征为发育薄层硅质岩或长条状硅质结核,微相类型主要为MF4和MF5。台地相主要出现在本部灰岩中下部,其次出现在臭灰岩段的下部和上部及顶部灰岩段的下部,且其微相类型以MF1为主,其次为MF2、MF6和MF7,表明台地相整体属于开阔海台地。微相分析表明栖霞组整体形成于一个海侵过程中,期间经历了4次较明显的海退。黏土矿物分析显示栖霞组碳酸盐岩的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61.97%),高岭石次之(平均含量为27.25%),伊蒙混层(平均含量为9.43%)和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36%)较少。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的比值与伊利石的相对含量变化共同表明栖霞期由早期的相对干冷变为晚期的相对暖湿,期间发生了3次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周期。同时,栖霞期气候整体变暖湿、海平面整体上升的趋势与晚古生代冰川(LPIA)消融的时间对应,则暗示古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融事件控制了栖霞期的整体海平面变化。而沉积相变化所反映的栖霞期4次相对海平面变化与3次明显的气候波动能够较好的吻合,则显示出气候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记录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气候变暖湿导致冰体融化,海平面上升,风化指数(WI)升高,主要发育碳酸盐斜坡相。气候变干冷、冰体增大导致海平面和风化指数(WI)的下降,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8.
鄂东南下二叠统茅口组放射虫硅质岩的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近年来,关于华南下二叠统茅口组硅质岩成因的讨论,引起广泛的兴趣。这套硅质岩湖南称为当冲组,江西称为鸣山层,桂中称为孤峰组,在湖北被命名为珞珈组、胭脂街组或鸣山层等。这些硅质岩中,产有丰富的具有特色的阿尔图菊石、孤蜂菊石及付色尔特菊石等。在层位上多出现在龙潭组--一套含煤的碎屑岩系与栖霞组或茅口组下部之间。所以,盛金章教授(1962)曾根据生物组合和层位关系把它们置于同一层位而归属于茅口灰岩的同期异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和样品测试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乐平地区二叠系主要发育4套烃源岩:中统栖霞组(P2q)、茅口组(P2m)和上统龙潭组官山段(P3l1)及老山段(P3l2)。主要烃源岩类型为泥岩、灰岩及煤层,分布面积广;栖霞组和茅口组暗色泥灰岩总厚约300~500m,龙潭组暗色泥岩厚100~200m,煤层平均厚8m;综合评价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认为龙潭组的煤是很好的烃源岩,泥岩是好的烃源岩,灰岩是中等的烃源岩,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灰岩、泥岩是中等的烃源岩;栖霞组灰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茅口组灰岩为Ⅱ型,龙潭组泥岩以Ⅲ型为主,次为Ⅱ型;栖霞组Ro平均为0.81%,茅口组Ro平均为0.77%,龙潭组Ro为0.66%~1.51%,平均1.03%,成熟度适中;栖霞组、茅口组、长兴组和大冶组中的灰岩和白云岩在裂缝发育的部位,其孔隙度可提高到4%~11%,渗透率为1~3.15m D,是油气运移和保存的有利场所,多种岩性旋回可形成多套油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其时空配置亦良好。乐平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具有油气勘探前景,是成藏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武汉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含泥灰岩韵律层生物产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生物产率分析指标生源w(Ba)、生源w(Al)及w(Al)/w(Ti)比值,分析了武汉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含泥灰岩韵律层的生物产率变化;同时用w(V)/w(V+Ni)、w(V)/w(Cr)及w(Mo)等指标分析了韵律层的古氧相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栖霞组灰岩-含泥灰岩韵律层灰岩部分的生物产率较低,形成于常氧环境;含泥质灰岩部分的生物产率明显较高,形成于缺氧环境.这种生物产率和沉积环境古氧相随韵律层规律性的变化,证实生物产率是导致栖霞组有机质质量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昆明西山、筇竹寺等地,下二叠统灰岩中普遍存在一种象“虎斑”和“积云”似的岩石构造。在下部,“虎斑”顺层排列;在上部,则呈“积云”般的分布。野外地质工作中,常以此作为划分栖霞组(P_1q)和茅口组(P_1m)的宏观标志。虎斑构造是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不同结构的方解石、白云石组成的灰岩,经受沉积——成岩——表生再造等作用形成的一种不均一的条带构造和斑杂构造(照片1)。虎斑构造除可以鉴定岩石成分、含量及岩石名称外,又是野外进行地层对比的一种极明显的宏观标志。  相似文献   

12.
<正> 长江中、上游地区,在栖霞组与茅口组之间普遍发育有一套黑色钙质炭质页岩为主夹似层状(或称“眼球状”)灰岩,以富含Cryptospirifer腕足动物群为特征的地层。黄汲清、曾鼎乾(1948)在研究四川华蓥山二叠系之分层时,将其命名为“五十三梯系”,时代定为早二叠世,以Cryptospirifer的出现作为茅口组的伊始。盛金章(1962)沿用了这一划分意见,将我国南方广大地区下二叠统以碳酸盐岩相沉积为主的地层,划分为栖霞组(其下有煤系  相似文献   

13.
在安徽巢湖177高地、无为白牡山等地中二叠统栖霞组顶部灰岩段和臭灰岩段发现大量遗迹化石Zoophycos cf.caudagalli。这些遗迹化石以系统觅食迹为主,指示水动力及波浪作用较弱、贫氧的深水沉积环境。在栖霞组的砾状灰岩中,发现部分Zoophycos穿插于灰岩砾石和基质之中,这揭示栖霞组石灰砾岩中的砾石并非成岩作用成因,而是碎屑流沉积形成,属于异地成因碳酸盐岩。综合巢湖地区栖霞组的地层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Zoophycos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特征,发现表明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属于贫氧的碳酸盐台缘斜坡沉积。  相似文献   

14.
在1:50000广顺幅区调过程中,首次发现广顺地区下二叠统粱山组有大量丰富的遗迹化石存在。本文特作以报道,并为该区早二叠世古环境分析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一、广顺地区梁山组简介梁山组为早二叠世栖霞早期的沉积地层。它与下伏地层上石炭统马平组(主要由亮晶生物屑灰岩、团粒灰岩组成)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二叠统栖霞组(由泥—细晶生物屑灰岩夹钙质页岩、泥灰岩、燧石灰岩组成)呈整合接触。梁山组主要由石英砂岩、页岩和粘土岩组成,也见有生物屑硅质岩。有较多的腕足类和  相似文献   

15.
再论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保存条件良好,其广泛发育的砾屑灰岩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对砾屑灰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这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古地理恢复及油气勘探等无疑是一种制约。因此,确定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及沉积相意义重大。根据砾石的颜色、含量、产出形态、粒径和圆度等,本文将栖霞组砾屑灰岩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综合国际上对砾屑灰岩的成因认识及前人对本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研究,对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结果显示,砾屑灰岩应为斜坡沉积产物。另外,由于斜坡坡度的差异,分别发育不同的砾石形态、砾石与基质的组合及岩相特征。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斜坡相沉积可以进一步分为斜坡上部、斜坡中部和斜坡下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下二叠统下部普遍发育一套灰岩,即栖霞灰岩。灰岩之下至二叠系底部,常见一套碎屑岩,有的含煤,有的不含煤,一般称梁山组,也称梁山段或梁山煤系。栖霞灰岩和梁山组(段)同为早二叠世早期沉积。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梁山组(段)是栖霞灰岩下部Stylido phyllum volzi带或Misellina clau-diae带的陆相代表,就是说彼此为相变关系。另有人则认为,梁山组(段)位于栖霞灰岩Misellina claudiae带之下,彼此为上下关系。笔者曾在陕南西乡县高川一带作过煤田地质调查,谨以这里的资料为依据,谈谈对栖霞 岩和梁山段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滇东北地区中二叠统阳新组灰岩广泛分布,该组划分的一段和二段在野外识别划分较为困难。通过近期的区域地质调查,笔者等从一段和二段各自的颜色深浅、岩层厚度及总体厚度的差异、豹皮(虎斑)灰岩的形态及发育状态、方解石团块、方解石脉等,以及钙质成分与硅质岩、硅质条带等硅质成分的多少、淡水方解石、风化铁疙瘩、海泡石等特殊矿物的出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可作为一段(栖霞组灰岩)与二段(茅口组灰岩)的划分标志。  相似文献   

18.
龙永煤田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煤系的顶底部广泛发育着一种缓倾角的断裂构造,这种地质构造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造成地层的缺失,对煤系的赋存影响较大。在福建煤田地质界将其称之为"滑脱断层"。这种断层的发育具一定的层位性,在剖面上沿多个固定的层位顺层发育,上下叠置,相互平行、成组出现。发育层位从老至新主要有:栖霞组灰岩与下伏上泥盆系-石炭系之间的F0下断层;二叠统栖霞组灰岩和童子岩组煤系间的F0断层;童子岩组煤系一段与三段直接的F01断层;童子岩组煤系与上二叠统屏山组之间的F02断层;翠屏山组与下三叠统溪口组的F03断层等滑脱断层。龙永煤田滑脱断层的成因机制为:在晚古生代,存在一些大背斜,并且在印支期进一步隆升,造成岩层重力不稳定趋势;岩层从高处向低处脱离有个力学性质软弱面;外来的触发因素如地震、火山喷发等促使岩层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由于断层发育的层位不同,其对煤系的影响作用也不同。若发育于煤系的底部,对煤系起破坏作用,不利于地质找煤。若发育于煤系的顶部,则对煤系起保护作用,使煤系的埋藏相对变浅,利于深部找煤。   相似文献   

19.
<正> 江西早二叠世地层组段的划分仍沿用栖霞组、茅口组二分方案,不过界线有上、下之别。朱正刚等将安福县小江边村的小江边组置于茅口组下部与栖霞组为界,上覆狮子形组,提出了相应的Urushtenia chaoi-Chusenella tieni组合带。我们根据在整个坳陷内系统的地表地质工作,和大量的镜鉴成果,按岩性、岩相、沉积特征等,将下二叠统分为3个岩性段:即下部灰岩段,相当栖霞组;中部泥质岩(页岩)夹瘤状灰岩段,相当小江边组;上部  相似文献   

20.
前言根据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组合带,安徽南部下二叠统可划分为栖霞组和孤峰组。栖霞组主要为一套含硅质结核及硅质条带的灰岩建造。灰岩中含大量的藻类、(虫廷)、有孔虫、珊瑚、腕足和棘皮等浅海底栖型生物化石。孤峰组主要为一套薄层状硅质岩与薄层状泥页岩互层,组成硅—泥韵律沉积建造,含薄壳腕足、菊石、小有孔虫、硅质海绵和放射虫等浮游型生物化石。据两条主干部面(巢湖龟山、宿松坐山)统计,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占地层总厚的8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