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海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衬运动(Engebretson等,1982)和地面地质的原阅,亚洲东缘日本附近、过去二亿五千万年的古地理已被重建.板块运动与造山运动之间的关系士口下: 钙碱岩桨活动与板块消减的存在有关.当板块的边界是一个转换断层时,那里就没有火山活动.收敛速度太慢,不能引起岩浆活动.RFT类型的三联点或脊状消减的运移会引起海槽附近弧前的火山活动,也会形成一个较宽的火山带. 低尸/T类型的区域变质带的隆起与碰撞期有关.相反,高尸/T类型蓝闪片岩带的隆起与它们不同期.后者似乎与一个RFT类型的三联点迁移后的年轻板块开始消减有关.因为一个大的增生复合体与此同时形成,而且常常可以观测到在这个隆起的变质带下年轻的增生复合体的逆冲现象,所以较老的增生复合体下方年轻的增生复合体,应是高尸/T类型变质带隆起的原因.于是,一个年轻板块的俯冲是引起这些造山事件的重要因素.高速的针向收敛也导致了一个可能沿着动力板块边界弧前分布、含有蓝闪石片岩碎屑的、蛇纹岩;昆杂岩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日本东京大学基础部副教授丸山茂德等人组成的地球史研究小组已找到38亿年前就有板块运动的证据。他们于1990—1991年期间对有着40—35亿年前岩石的加拿大中部和东部、澳大利亚西部以及格陵兰岛进行了实地调查。格陵兰岛西部伊斯亚(译音)地区的岩石虽然受到了热等变质作用,但若仔细调查,则可发现岩石下部是由海底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的  相似文献   

3.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外壳岩石圈块体在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自5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观点认为是"自下而上"机制,即板块运动受控于板块之下的地幔对流系统,特别是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柱作用于板块底部,促使大陆裂解,并驱动板块运动.而现今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则是"自上而下"机制,即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自身的负浮力(即重力大于浮力),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均受控于板块的俯冲作用,因此板块构造又被称为俯冲构造.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的支持.进一步研究表明,个别板块增速、减速与单一地幔柱活动在百万年时间尺度具有耦合关系;多个板块内稳定克拉通地区地表隆升、沉积速率与地幔柱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亿年时间尺度存在时空相关性;而全球范围的超大陆聚合、裂解与超级地幔柱活动在二十亿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周期性耦合关系.这些不同时空尺度的耦合现象均表明,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地幔柱构造对板块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这两大地球构造体系加以联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才能获得对板块构造和整个地球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曾江宁 《地球》2023,(5):1-4
<正>从40多亿年前原始海洋的形成起,大海就在地球运转和生命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板块运移,沧海桑田,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格局。天体间的引力和地球自转赋予了海洋潮汐和洋流的节律,海洋每时每刻运动不息。这片覆盖了地表71%的蓝色区域也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蕴藏着富饶的矿产,还有很多刚刚开发和待开发的新型能源。人类在认识、亲近、开发海洋的漫长历史中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洋文化。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过去十年,全球定位大地测量(GPS)的研究目标已涉及从火山和地震灾害到板块运动及全球海平面变化等一大批构造问题。当GPS数据中出现大于一般为1cm误差的信号时,这些研究就会使研究者得益。研究板块运动要经几年测定之后才有可信性,全球海平面研究也许要几十年,要取得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值得一提的成果只有其发生在现有的大地测量网之内才行。简言之,地球物理学家已把他们的GPS网张好,现在只等大地运动了。构造活动不活跃性很少受到人们注意。对在地质上的昨天已戏剧性地形成火山构  相似文献   

6.
匡自革 《地球》2012,(5):33-35
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地球地心永久不熄燃烧的岩浆,才会有地球板块横向运动。如果地球地心有永久不熄燃烧的岩浆,地球直径仅约12756公里,其热能为什么传不到地表来呢?而太阳相距地球约15000万公里,其热能都可以传到地球地表来。充分证明地球地心不可能存在有永久不熄燃烧的岩浆,也充分证明地震不是地球板块横向运动。地震是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地底下埋藏有不同地点、不同深度、不同储量的太空气体团运动。地震没有预兆,只有诱因。  相似文献   

7.
根据岩石圈板块构造的概念,有15块刚性板块沿着这些板块的下伏地幔移动。这便导致地壳不断改变面貌——大陆轮廓改变,形成山脉,扩大和“封闭”海洋。地幔物质对流是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但是,为什么物质会由地球内部上升?相撞板块今后的命运如何?对这些问题,“经典”的地球物理学目前还不能作出回答。然而,在这方面,近年来已经取得进  相似文献   

8.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宾海板块相对周围其他板 块的运动矢量.这一结果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并能满足开罗林板块(CR)附近的CR-PH, PA-CR边界上的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约束.最后利用板块运动参数讨论了菲律宾海板 块的形变.  相似文献   

9.
正大地电场是来自地球外部的空间电流体系对地球内部所形成的感应电场,地震地壳破裂能量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导致地壳应力、应变发生了改变,并在地球内部产生电动力学效应。因此,当地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火山和地震活动时,可以在地震前观测到丰富的地震短临电磁变化信息。云南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地震频发。自"十五"计划以来,云南建立了一定数  相似文献   

10.
臧绍先 《地震学报》1993,15(3):366-374
地球内部性质和结构是人们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对地球内部有了清楚的认识.才可能了解和解释发生于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对行星及太阳系的形成及演化提供更多证据.60年代随板块学说的建立,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岩石层,为了分析岩石层的形成、演化及运动的原因,必然要追踪到地球的深部.地球的内部研究应该包括三大方向: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地震学方法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用于探测地球内部奧秘的主要方法。正是这个方法,曾经为二十年前兴起的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和确立提供过有力的观测证据由地震观测得出的全球地震活动性图象为我们勾画出了岩石层板块的边界,向我们展示了岩石层板块在深部减的证据;震源机制解的系统分析则向显我们示了作用于板块边界上的力方向和性质。  相似文献   

12.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北板块的形成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构造发展期,由于华北板块自身运动及所受应力场的作用,加之上地幔岩石圈的不均一性等因素,在中、新生代形成许多特殊的板内构造块。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成果,对华北板内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从深部构造角度划分出6个金及金金属成矿带、4个金刚石成矿带,并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及地热资源与新生事大陆裂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地壳“轧展效应”与海底扩张及大陆漂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宋贯一 《地震》1992,(1):41-47
作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对流”假说,仍然是当代地球科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课题。近廿多年来,为什么该假说从理论到观测仍得不到肯定的结论,作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该课题的着眼点有问题。到目前为止,几乎全部有关板块运动驱动力源的研究,都把着眼点集中在地球内部。 作者的思路恰恰相反,从地球外部寻求驱动板块运动的力源,根据地壳“轧展效应”假说,太阳及其地球的运行规律正好组成一个类似一般轧制的“轧机”,地壳像“轧件”一样在“轧制力”(光压)的作用下必将受到“轧制”并在其地壳内部产生应力、应变和应力波。作者分析了地壳“板带”内产生的应力、应变和应力波的传递方向和分布特征,并以此理论从成因机制上解释了如非洲大裂谷的形成。太平洋的海底扩张及其特征、大陆漂移(非洲与南美洲之间距离的增加)等地球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地球的最外层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运动板块构成,这些板块的运动触发了地震,引发了火山,形成了山脉。长期以来,地质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板块运动和漂移背后的机制及特征。近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在太平洋板块内部发现了一个过渡带,相关成果发表在2014年2月27日出版的《Science》上。  相似文献   

15.
魏峰  沈加林 《地球》2010,(3):30-33
生命发展与环境变化 宇宙虽大,却只有一个地球。 相比宇宙150亿年的寿命,46亿岁的地球还算比较年轻。大约在42亿年前,大量陨石撞击地球的动荡局面才结束。逐渐稳定的环境为生命起源提供了可能。根据地球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生物活动痕迹判断,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由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由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生物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16.
正地表下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区域,板块在深部的运动和摩擦塑造了地球的景观并控制着地上的灾害强度。虽然地震和火山爆发期间的地球运动已被精密仪器记录,并由研究人员分析且受数学方程式约束,但是这并没有说明人类脚下移动板块的整个故事。在过去20年中,全球定位系统的出现,包括可捕获毫米级运动的极其敏感的传感器,使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与地震相关的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其中包括所谓的慢速滑  相似文献   

17.
研究全球板块的运动对于地球动力学、地幔流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来推断板块绝对运动模型的方法主要分为基于地质和地球物理的地学方法和空间大地测量方法.地学方法主要包括热点参考系框架,岩石圈无整体旋转、剪切波分裂法、古地磁及古气候资料推断古纬度变化法、海岭海沟法等;空间大地测量方法主要是包括采用VLBI、SLR、GPS以及DORIS等技术手段得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推到全球板块的运动.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数据的来源、数量、精度的到了不断的改善和优化,板块的划分也更加精细,不论是反应时间尺度在百万年量级的板块运动地学方法,还是能够反应现今板块运动的空间大地测量方法,给出的模型都随着数据的改善进行了不断的更新,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这些板块绝对运动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进展,分析不同参考基准的特点,认为结合地学方法和空间测量两种方法对全球岩石圈板块的绝对运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俯冲带的穿透与地幔对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板块运动与地幔对流六十年代板块构造理论逐渐为地球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板块运动的动力学问题为人们所关心。这促使地幔对流理论的发展,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地幔对流理论,如图1所示。一种理论认为是整个地幔对流。O'Connell(1977)及Davies(1977)等认为地幔对流是在整个地幔范围内进行的,这种运动拖曳着上覆的刚性板块运动。这种对流模式较容易理解。它的主  相似文献   

19.
冯金涛 《地震工程学报》2006,28(3):221-224,228
本文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地球动力学计划(APRGP,简称亚太网)在1999-2001年采集的三期GPS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各期的观测站在ITRF97框架下的三维直角坐标,并根据三期观测数据中的重复观测站进行了速度场计算和地壳形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大陆板块具有明显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特征;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从西南方向对亚洲大陆板块进行挤压;而西太平洋地区各观测站则向西北方向运动。这些特征与国内GPS区域网观测数据处理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而本文则揭示了更大范围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地壳形变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描述的外来岩块是指在板块俯冲、碰撞的作用下,经过远距离的搬运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喜马拉雅山北坡外来岩块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由二叠纪厚层石灰岩组成,出露于雅鲁藏布缝合线附近和由北往南的运动性质。根据岩性、古生物的特征,它的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俯冲型、仰冲型和挤压型。它们是在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下部(印度板块)向北,上部(欧亚板块)往南的一对水平空间力偶的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