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宁河北岩溶地下水源地已有的水文地质勘查成果和大型抽水试验资料,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建立地下水流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对开采性抽水试验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刻画埋藏型水源地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过程,用它对规划的水源地三种开采方案的开采动态进行预测计算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模拟计算中将开采条件下浅层第四系含水层对深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处理为边界条件,可以刻画埋藏型水源地在开采条件下获得的补给增量。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郑州市航空港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郑州市航空港区应急水源地进行了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研究区的地下水流场与实测资料的识别与校正,建立地下水模型,并对不同的开采方案进行预测评价,为拟建水源地的科学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数值模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GMS软件建立靖安水源地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设计的不同开采方案进行模拟,预测降水保证率95%条件下各方案开采20年后的地下水流场变化及水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水源地总开采量为10万m3/d时,地下水流场能够达到稳定状态,中心水位降深较小,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沟水源地是鲁能运河电厂供水水源地,通过预测水源地水位变化趋势,为电厂制定用水计划、及时调整开采布局提供依据。水位模拟预测是在五年长系列动态监测资料及地下水开采量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利用数值模型演练和预测了嘉祥单斜蓄水构造单元内在现状岩溶水开采状态下及增加20%开采量条件下的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特点,所模拟的曲线与实测曲线相吻合,所推算出的水文地质参数合理,为保证水源地合理、稳定、持续的开采提供了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5.
冯琳  陈峰  王金山 《地下水》2007,29(4):58-59,79
阐述了滩小关水源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水源地开采当中所引起的地下水流场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态征的变化,明确指出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区域地表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是改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斌  封丽华 《新疆地质》2004,22(3):256-261
以乌鲁木齐市柴窝堡供水水源地为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工程技术经济学原理,从水源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及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水源地合理开发与优化管理问题.研究过程中,在分析研究水源地地下水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源地水地质概念模型与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利用长序列观测资料,对地下水流数学模型进行了识别与验证.模型识别与验证中,在进行降速场、梯度场两场同时拟合的情况下,又将水均衡分析结果结合起来,提高了模型的仿真性,保证了利用模型进行预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矩阵法,将最优化模型与模拟模型相耦合,从水源地开发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出发,以供水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系统经济管理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管理模型运行后产生的方案进行了模拟预测,评价了系统地下水的A级允许开采量.  相似文献   

7.
峰峰煤矿区岩溶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振岭  白喜庆 《地下水》2009,31(1):23-27
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揭示了峰峰矿区近30年岩溶地下水流场的演变规律。反映了煤炭开采排水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特征,认为长期的矿井排水与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地下水流场发生改变和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建议随着煤层开采水平的不断延深,加大力度解决好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流场数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景涛  刘翔  严涛 《水文》2003,23(2):7-10,32
以Visual一Modflow为工具,建立了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流场三维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水源地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计算结果与观测资料拟合检验效果良好。在模型基础上对未来水位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报,并提出了水源地的合理开采量。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房山岩溶水应急水源地为例,采用等效连续介质体概化地下水流系统,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评价地下水源汇项,分析地下水系统特征。运用MODFLOW中的河流(渠)子程序包,刻画地表河流和泉水与地下水的交换关系。经参数识别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能够比较准确的模拟水源地岩溶水系统。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水源地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应急开采后,地下水系统由向河流排泄转变为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可为应急水源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5)
矿山的开采大多需要进行疏干排水,而在疏干排水时持续的地下抽水势必导致区内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场的变化,对周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造成影响。为了分析矿山开采中地下水流场的变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兴隆县某金、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建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并通过对已知地下水动态水位的拟合与检验,确定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利用识别后的模型预测兴隆县某金、铁矿运行投产含水层水位的变化特征,探讨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崔昭 《地下水》2019,(3):20-21,32
为研究地下水"热"源对于渗流场的影响,选取某水库水源地辐射取水区及部分扩张区为研究范围,使用地下水通用软件FEFLOW对单一地下水热源作用下的Y型河道的渗流场和温度场进行研究,得出地下水热源对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地下水位受水源的影响,在不同位置水位不同,含水层内随着到水源点距离的增加,水位逐渐降低,到达某个位置时会保持稳定不变;靠近地表的地下水温会随着到水源点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垂向上,含水层内地下水温随着高程的降低逐渐降低,而在库水区,受库水的影响垂向水温变化规律则刚好相反,研究结论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渗漏污染是建干岩溶地区赤泥堆场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查明地下水的渗流特性,从而确定其渗漏通道。试验研究表明,堆场内各水点之间、堆场与外部各水点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其流速受季节影响,在枯水期较为缓慢;地下水流向主要取决于地下暗河的走向;堆场区地下水流向总体是自堆场向北流向右江,局部地下水的流向受构造和岩溶裂隙控制;岩溶管道是渗流的主要通道。因此,存在因赤泥渗流污染居民生产与生活水源地的可能,污染物的扩散途径主要是岩溶通道。  相似文献   

13.
GMS在双城市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双城市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概念模型,应用GMS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结构模型及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考虑自然条件以及开采量的影响,设计6种方案对研究区地下水流进行预报,结果显示以设计开采量对水源地进行开采,水源地投产10年后最大中心水位降深不会超过最大允许降深。  相似文献   

14.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流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地下水源地,其地下水源流场的演变与补给来源,排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上游水库的放水则使这种关系变得不明朗。加强补给边界的水位监测,进一步研究补给边界的非自然影响是提高该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和管理精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溶质运移模拟是污染风险预测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研究为查明研究区内某有机污染场地作为污染源对拟建水库的影响,基于对区内流场的精确测量,建立了准确的地下水流模型和化工厂泄露有机污染物的溶质运移模型,预测分析了研究区拟建水库修建前、后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迁移情形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水库和周边两种设计水头的截渗沟建成后,改变了自然条件下的流场,形成水库向截渗沟排泄、截渗沟向周边排泄以及水库和周边区域均向截渗沟排泄两种地下水流场。某些污染羽扩散范围虽比自然条件下有所增大,但向水库方向的扩散均未超出300 m,不会对水库水质构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马尧  吴彬 《地下水》2014,(5):4-5
为探究新疆准东基地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可实行方案与地下水水位下降状况,采用Processing MODFLOW软件,对项目区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经过模拟流场形态与观测值以及对地下水动态进行拟合,提取地下水梯度场、降速场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符合该地区地下水变化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研究表明该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实施方案符合该地区水资源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济南幅黄泛平原区浅层孔隙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流场形态变化、地下水排泄途径及水化学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区内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引起济南幅黄泛平原区浅层孔隙水动力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与天然补给源的减少。研究表明,局部水位下降甚至产生超采漏斗主要是由于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引起的,并对区域地下水流场形态影响较大,区内已形成地下水分水岭。  相似文献   

18.
王新娟  韩旭  许苗娟  孙颖  刘久荣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38-2022062038
利用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成果,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平谷北山山区侧向补给情况和中桥水源地地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岩溶地下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2+?Mg2+ 型;平谷北山山前基岩岩溶水侧向补给平原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地下水;通过D值估算得到中桥水源地第四系浅层地下水的山区岩溶水侧向补给和垂向降水入渗补给比例为57:43;中桥水源地基岩岩溶水接受山区岩溶水侧向补给和第四系孔隙水垂向越流补给比例为87:13。研究成果为平谷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动力场数值模型的建设提供了关键参数,为区域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和有序回补涵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鲁中南岩溶水资源综合类型及合理调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鲁中南岩溶区是中国北方半干旱温带岩溶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区岩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大面积分散补给而局部富集等特征。岩溶形态以溶蚀裂隙洞穴为主,地下水类型多为裂隙溶洞型。在对该区岩溶水补给,富集,径流及排泄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初步将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地下岩溶水径带变化带水资源类型和排泄带水资源及地下岩溶水资源类型。对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合理调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