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护照趣话     
符,世界上最早的护照之一 世界最早的实体护照是我国的符,传,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赐贵族鄂君启的节,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真正专门用做通行证的实物。 符本是官府下行文书的一种,其中有通行证符,又有兵符(虎符),目前存世最早的是兵符,即使兵符也有通行功能,符有铜、竹、木3种。“符”有“竹”和“付”两个部分,形象地说明了符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竹片、木片中间编号、批字,凿齿刨开,分授关卡和持符人。齿齿相对,符合则过关。 最大的护照 世界最大的护照在中国,它是1899年9月1日,由大清驻美国公使  相似文献   

2.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民族”一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如复习旧课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等。但是,我认为利用地图,根据民族的形成导入较好。这是因为民族本来就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具有地理性;同时,学生对民族的形成也感到玄妙,因而比较好奇,而利用地图就能便利地让学生初步感知民族的形成。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和需求,也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闽南侨乡南靖县境内,有一片方圆百余里,总面积16万亩的浩渺竹海,层峦叠翠、溢碧流青,气势颇为壮观,素享“闽南竹海”之称,是一个风格独特的旅游胜地。 南靖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竹子生长,竹种品种繁多。漫步“竹海”,单竹种就有40多种,约占全国竹类五分之一。包括毛竹、麻竹、实心竹、撑篱竹、黄竹、猫儿竹等。这里毛竹,粗大端直,富有韧性,用途广泛;麻竹则笋期长、笋味美。实心竹是做晒衣竿、钓鱼竿的好材料。撑篱竹用于编织篓筐,故称篱竹。撑篱竹可谓名副其实,高的可达15米,是“竹中巨人”,黄竹和猫儿竹等主要供产笋之用。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新教材第四章第五节“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与原教材世界地理第九章第一节“世界的陆地自然带”,都是讲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但两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竹子种类、竹林面积、竹林蓄积量、产品占有量、出口创汇量、加工利用量和科技开发综合水平均居世界之冠 ,素有“竹子王国”之誉称。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发展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形成了独特而又光辉灿烂的东方明珠———竹文化。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十年来 ,在科技进步与科技兴竹的推动和林业发展全面创新理念的指导下 ,中国竹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个由资源培育、综合利用到国内外贸易的新兴朝阳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竹业发展极具潜势且方兴未艾。竹业既是林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具有相对独特的资…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名》2011,(4):51-52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的美誉。谈起大竹,其各称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据历史记载,“大竹”之名与武则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长江”是上海市二期课改七年级地理新教材“河流与湖泊”专题中的一节。教材在介绍长江概况之后,重点介绍了长江上、中、下游各段的特点。本课设计力求将学生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掌握本课主要内容,并通过视频和音乐等展示的长江之美油然而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9.
尽管“土壤”一节内容不是高一地理的重点,但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构成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因此,教材安排“土壤”这一节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土壤太陌生了,也许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水泥地。所以,如果在讲课过程中,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肯定没有兴趣听,于是,我改变了“土壤”这一节的教学方法,没想到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11,(13):26-27
一、解读“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而本节讲述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人教版教师用书则对“课标”进行了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11.
红黑绿白“四色特产”文/张运兴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边陲,地处皖,浙、豫三省交界处。境内山川毓秀,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荷包红鲤鱼、绿茶、龙尾砚、雪梨被称为婺源红、绿、黑、白“四色特产”。一、“红”──荷包红鲤鱼荷包红鲤鱼,原名“洛鲤”,传入婺源已有300多...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 “青藏高原地区”是沪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中的一节,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①世界屋脊;②高寒气候;③江河之源湖泊之乡;④历史悠久的藏族文化。教材中还配有五段阅读材料::‘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高原上的珍稀动物”、“雅鲁藏布大峡谷”、“‘天湖’——纳木错”、“唐代古寺——大昭寺。”  相似文献   

13.
张华 《地理教学》2000,(11):39-40
要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我听了多节由不同教师讲授的“长江”这节课,有一种导入形式我至今记忆犹新。教师在学生入座后不动声色地打开录音机播放“长江之歌”。美妙动听的音乐刚响起时,只有个别人小声哼唱,其他人或整理文具或小声交谈。  相似文献   

14.
谢骧 《地理教学》1997,(3):29-29
“南极洲”一节的教学,难点之一是方向的判断。首先,南极洲以极地为中心,不能简单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特别是三大洋,科学考察站等的位置,学生不易确定。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地形的变化”一节,主要阐述了地形是变化的和地形为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着重阐明了有关地形演化的基本原理。本节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较好地落实本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由于与实际生活关系甚密,所以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对冷暖气团相遇会产生云,进而形成大风和阴雨天气,同学们也一直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很少会深入地去探究。我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次一名平时调皮捣蛋的男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使我不禁对这一内容又重新研究了一遍。  相似文献   

17.
邱旭 《地理教学》2001,(3):24-25
“欧洲西部”一节知识点多且繁杂,光是大纲上要求记忆的就有17项内容之多,如果只采用单一教法,过多的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只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十分的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问题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我把“埃及”一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首先,我把班级学生共分为四个小组,命名为“红队、绿队、蓝队、黄队”四个方队。为了让各队“实力”相当,分组操作方法是:让班上四个综合能力较强、地理兴趣较高的学生作为组长,以“点将”的形式,轮流选择自己方队组员。这样既体现分组学习的自主结合,也暗示了“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与紧张度。  相似文献   

19.
王世文 《地理教学》2010,(12):13-14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以及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的特点、形成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教材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该节教材以陈述性内容为主,思维空间有限,教学中如果按课本顺序让学生一种类型一种类型地学习、建构,显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好,学生没有激情。  相似文献   

20.
任红 《地理教学》2005,(7):34-35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中,前半部分有两个教学内容:“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教材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了黄土高原的范围,接着就安排了“黄土高原景观”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这样,虽然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对黄土高原地表的“沟壑纵横”有直观的印象,但由于主要的教学内容尚未展开,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导致“沟壑纵横”的原因并不清楚,对如何区分三种黄土地貌难有正确而又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学中,可以尝试先进人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