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湮没已久的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该遗址的发掘和清理,发现了一处以“二里岗”命名并以它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遗址。(1)在商代,郑州这个地方属于敖地。在周初,属于管国,系周武王之弟管叔鲜的封地。春秋时属郑,战国时先属韩,后归魏。秦统一后设管县,延续至隋场帝初年,将“管州”改为“郑州”。这是称“郑州”之始。郑州商城的发现,不仅引起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而且也给学术界带来了一场热烈的争论。学术界围绕郑州商城的性质和年代,各抒己见,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三种意…  相似文献   

2.
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代早期规模最大的都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但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商城遗址存在墙体破坏严重、城墙不连续等诸多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商城遗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恢复被占压城墙、复原墙体原貌、保持墙体历史文化廊道的连续性、开发建设重要景观节点等方面提出了商城遗址恢复重建的对策,并对商城遗址恢复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郑州商城遗址的特点及文化地位,提出了未来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4、弄清盘庚从何处迁都于殷毫即偃师商城,可证《史记》比《竹书纪年》载盘庚朝之事可靠。自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文以来,多数人因轻信《竹书纪年》所谓“自盘庚徙都,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部’之说,由于有了这样一个盘庚迁殷后,便更不徙都之说的固定模式,使得多数人未能从《竹书纪年》之说中解脱出来,仍然盲目地相信《竹书纪年》之说,因此,这对他们研究盘庚朝之事的准确性打上了问号。如前所述,盘庚迁殷之殷地望不是今河南安阳小屯,而是今河南偃师商城。安阳小屯遗址根本不存在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遗物,我们岂能说…  相似文献   

4.
该论文选题很重要,它不仅涉及到地名学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内容。该论文写成后,得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的肯定和指教,并为该论文写了评语。评语指出:《论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是一篇水平较高的历史地理考证论文。此文在研究历代名家对商汤都亳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钻研资料,广征博引,比较分析,然后提出其研究结论。本文的结论,偃师二里头遗址是我们日后探索夏商文化考古学分期的重要参考材料郑州商城乃至其他商汤都亳说均不能充当此重任戢认为按照本文的论证过程,这样的结论是适当的。在历来研究这个课题的论文中,本文不仅有扎实的基础,并且具有创新的意义。 我国历史学界曾对商汤都亳地望展开过大讨论,众说纷纭,至今未能统一认识。我们希望学术界发表不同看法,把讨论引向深入。由于该论文的文字较长,本刊将分三期刊登,本期刊登的是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三、商汤都亳地望郑亳说辨析商汤都亳地望郑亳说,这个论说是十多年前由邹稀先生提出来的。他在那部著名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就他的商汤都亳地望“郑亳说”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其他诸亳说“都是汉以来学者所附会,并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因此都是不可靠的。”他的结论就是郑州商城才真正是商汤的亳都。为了说明问题,他例举了四条理由:一、文献所见郑地之亳;二、郑州商城出土陶文证明东周时期郑州商城名亳;三、汤都亳的邻国及其地望与郑州商城相合;四、商文化遗址发现的情况与成汤都郑亳相合。我们认为邹衡先生在此否定诸亳说,独尊其“郑亳说”是有欠公允的。  相似文献   

6.
中原地区4 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沉积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俊娜  夏正楷 《地理学报》2011,66(5):685-697
国内外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4000 a BP前后是史前洪水频发的时期,这次史前洪水事件的性质、规模、起因以及它对人类文化演进的影响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我国有关4000 a BP前后史前洪水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先后在青海喇家遗址、河南新寨遗址、锉李遗址、孟县遗址、山东尹家城遗址等处发现了这次洪水事件的地质和考古遗迹。这些古洪水遗迹的发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尽管这一地区4000 a BP前后洪水事件的遗迹已有发现,但数量偏少,研究程度不够深入,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古洪水、古气候研究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对华夏文明起源研究的需求。为此,在过去工作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我们近年来继续在中原地区开展4000 a BP古洪水的研究,相继发现了多处这次洪水事件的地质和考古记录,其中以河南西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北部的焦作西金城遗址和山西南部的绛县周家庄遗址最具代表性。这三处遗址分别位于不同的地貌部位,研究表明,以上三处出现的史前洪水,都与当时比较湿润的气候环境有关,同时,受地貌条件的影响,它们又具有不同的洪水过程,对人类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西部资源》2012,(6):40-41
我们的祖先对矿物的大量需要,必然要以发达的采矿业做基础,也必然会从生产实践中产生先进的采矿技术。下面分述几种主要采矿业和采矿技术。铜矿的开采中国铜矿石的开采极晚到商代已经初具规模,虽然历史上这方面的记载缺乏,但是从商代大量铜器的出现和铜矿遗址的发现,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据1989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国文物报》报道,江西瑞昌铜岭发现一处商代中期大型铜矿遗址,是目前发现的  相似文献   

8.
五、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 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东汉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偃师”条下自注曰:“尸乡,殷汤所都。”(59)《后汉书·郡国志》云:“偃师有尸乡。”刘昭注引《皇览》曰:“偃师有汤亭。”(60)《左传》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注:“河南巩县西南有汤亭,或言亳即偃师。”(61)《水经注·汲水》引阚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2,(4):70
中国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的历史,经过石器时代以后,到夏代晚期,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随后,商代是青铜器极盛的时代,当时青铜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从夏代晚期、商代早期到春秋末期,青铜器时代经历了1,100多年。据铜录山古矿遗址和冶铜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出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采矿技术和冶铸工艺。锡和铅都是组成青铜合金的重要元素,考古发掘表明商和西周都有青铜器和铅器。锌开始冶炼的时间尚待查明,至迟在明代宣德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2,(4):72-72
(一)中国古代矿业史中国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的历史,经过石器时代以后,到夏代晚期,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随后,商代是青铜器极盛的时代,当时青铜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从夏代晚期、商代早期到春秋末期,青铜器时代经历了1,100多年。据铜录山古矿遗址和冶铜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出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采矿技术和冶铸工艺。锡和铅都是组成青铜合金的重要元素,考古发掘表明商和西周都有青铜器和铅器。锌开始冶炼的时间尚待查明,至迟在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已大量生产金属锌。  相似文献   

11.
位于黄河中游的河东地区作为早期国家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其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可以印证我国早期文明的演进趋势。以河东地区2070处早期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且无明显聚集特征。(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向中部平坦、水源充足的运汾盆地转移。(3)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的分布在运汾盆地内进一步发展,且出现由政治因素导向的显著性集聚特征。这一演变规律反映了早期人类从自然散聚到有组织集聚的文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金矿业简史     
《西部资源》2012,(6):49-49
一、中国古代黄金矿业的历史渊源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认识了黄金。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各种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遗址的年代,最早的为商代早期。如河南郑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饰,河南辉县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块、金箔、金叶都证明了我国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开始使用黄金,并掌握了加工制作金的工艺技术。中国黄金生产在世界黄金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痕,构成了世界黄金史的重要篇章。从世界采金史来  相似文献   

13.
1996年5月16日,国家“九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2000年11月,阶段成果报告公布,其间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 该工程中有一个关键的课题就是武王克商(武王伐纣)年代的确定,这是殷周历史的分界线。它的确立,不仅关系到周史,而且也关系到殷史。正因为如此,武王克商年代,一直为史学家们所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商王仲丁都敖地望郑州商城说(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里谈到商王仲丁迁都时,只说:“帝仲丁迁于敖。”裴■《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地名’。皇甫谧云:‘或云河南敖仓是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敖亦作嚣,并音敖字。”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荥阳故城,在郑州荣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51)关于敖之地望,各家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敖地望有四说:一为仲丁都敖地望山东沂蒙说;(52)一为仲丁迁敖地望河南开封说;(53)一为仲丁都敖地望山东境内说;(54)一为仲丁都敖地望郑州(商城)说。(55)在这四说中,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6.
中原地区遥感考古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原地区绵延不断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各种古文化遗址分布广泛,为遥感考古提供了众多意义重大的研究和实验课题。根据对不同时代文化遗址特征的分析,文章讨论了针对不同时代遗址遥感考古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多年来对不同类型古遗址遥感考古探索和实践,认为针对不同类型(古城址、古运河、古长城等)的文化遗址对象和遥感考古内容,选择的遥感考古过程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人有姓名,国有称谓。所谓“中国”古今称谓,指的是由古迄今“中国”这一区域的称谓,包括自称与他称。在地名学上,这些称谓属于面状地名,即“中国”这个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中国”古今称谓的研究,是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史、文化史、地名学的重要课题。 有着四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古今称谓繁多而又可大别为三类。第一类即国号,包括夏、商、周、秦、汉、  相似文献   

18.
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在庭院内所从事的商品性经济活动其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已植根于吉林省广大农村。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庭院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研究庭院经济有本省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及发展对策,是家业经济学界所关注,生产领导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属同时期文化。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广阔,西起洵河,东至医巫闾山,北到乌尔吉木伦河,南达渤海北岸。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除兴隆洼遗址外,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还有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查海遗址。这三处遗址分别代表了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查海和白音长汗三个类型。兴隆洼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5公里处的台地上,地处大凌河支流牛河上游右岸一东西向低丘岗地上。兴隆洼聚落遗址先后经过六次…  相似文献   

20.
诸多沉积记录揭示,中国北方早期历史,气候环境大致经历了3580-3050 cal a BP、3050-1800 cal a BP两个阶段;前者为稳定的湿润气候期,后者为逐渐趋于干燥的气候期;前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统治期,政局稳定,社会承平,王朝较为稳定地传承了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后者对应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等朝代,在不足1300年内,政权格局多次更迭,表现出一种与前期截然相反的社会政治生态。这期间,以都城为标志的王朝的重心,具有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年代对比发现,商代夏、周代商、平王东迁、西汉甚至东汉灭亡等改朝换代的社会政治事件,都与沉积记录所指示的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恶化)对应。研究再次证实早期的中国历史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如下两个因素可以阐述这种关系的存在:① 中国北方地理环境空间是扇状的,且自然环境具有梯度变化的特征,这种地理环境格局叠加在气候变化之上,具有特殊的加剧与舒缓区域社会矛盾的作用。② 小农经济具有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敏感性。对西汉所做的案例考察认为,不尽合理的社会体制往往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将这种敏感性在气候恶化阶段“放大”,随之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造成的各种危机成为王朝崩溃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