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日本兵库县南部7.2级地震和关东地区强震前的正、负地震演变过程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强震震源及附近地区内,震前某一时段、某一震级以上地震主要为正地震,形成正地震集中时段,主震一般位于正地震分布区内或边缘;在主震前数个月内一般发生负地震(不排除正地震),同时响应比值在震前存在降低的过程,这可能是孕震过程进入短期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些特征对未来地震的发生区域和发生时间预测可提供一些参考,并对日本关东地区1996年9月11日6.6级地震的发生区域和发生时间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川西几次中强震前地震活动性标度值H的时空变化特征,认为强震前1-2年有高H值异常,H值的空间分布与地质构造,地震带、强震孕育过程等有关,我们用罗兰格等推导的公式对川西几次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标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炉霍7.6级。松-平7.2级,盐源6.7级等地震前H值有由低转高增强再发震的特征,空间扫描结果发现1976年8月16日松-平7.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标度值H有成片增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兵库县南部7.2级地震的主震和余震分布、发震断层、震前的空区现象、震源机制解及区域应力场等特征,并对该次地震的发生与周围地体应力环境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北6.2级地震近震区前兆异常特征及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仙  刘桂萍 《地震》2000,20(1):53-58
1998年1月10日发生在张北的6.2级强震,是华北地区自1989年大同6.1级震群后的又一次较为显地震。在汇总首都圈及其周围地区各种前兆异常的基础上,研究了近震区(200km范围内)前兆异常的空间、时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存在较明显的阶段性和成组性,反映了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增加过程。还对这些肖兆异常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加州地区1976~1994年6级以上强震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该地区强震前响应比在震前3~4年开始大范围出现与该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的高犢区,高犢区以每年数十公里的速率向震中附近地区收缩.震中附近地区的响应比异常主要呈升——降型特征,多数地震在震前1年内响应比才升高,并且上升曲线较陡.该区内正地震一般形成丛集区,主震发生在正地震丛集区内或边缘.在分析美国加州地区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特征异同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应用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美国加州地区强地震三要素(地点、时间、强度)的中期预测进行估计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考查强震孕育区在主震前一段时间内广义前震的发震时刻与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关系,其群体特征表明:某一震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受到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控制,且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从抑震的角度探讨了地震预报的可能,并对日、月地方时角差随时间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丽江,宁蒗两次强震前地震学异常的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滇西北丽江,中甸交界地区发生7.0级地震,距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仅90千米,滇西北重复发生的这两次强震在地震学异常方面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强震前均在缅甸密支那地区发生3次6级地震,密支那强震的最大震级比滇西北强震震级小0.3~0.5级,强震前1~3年均出现中强震和调制中强震的频繁活动,中强震包括调制中强震的活动除在形成的时间,范围大小有所  相似文献   

8.
张北6.2级地震前的中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北6.2级地震发生之前,区域地震活动显示出了明显的异常特征。作者在近几年来对北京西北-晋、冀、蒙交界地区的震情趋势变化给予了高度的注意,根据近几年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总体变化,提出了华北北部地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尤其是在1997年10月 ̄11月,提出了华北地区1998年3月下旬可能会发生Ms6 ̄7级地震的中期预测,并且在强调华北地区存在多源孕震的特征以后,认为“北京西北-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图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了多种地震活动性方法后认为, 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MS≥5.8中强震前, 约83%具有3级或4级地震异常条带、 孕震空区及信号震出现。 震前有信号震的比例占92%, 83%的信号震距主震150 km以内, 距主震发生时间小于1年的占67%。 条带时间形成进程在2年内的约占90%, 震前条带形成后到主震发生83%在5个月内。 空区形成进程在1年半内的占83%, 空区形成后到主震发生91%在50天内, 为有意义的地震活动图像短期异常特征。 文中还探讨了异常条带图像的定量判别指标及其与未来强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西部中等地震平静作为6.5级以上强震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的6 5级以上强震,对其震前周边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表明,88%的6 5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区域ML4 0~5 0级中等地震呈现出大面积平静现象。研究认为平静-发震为该区强震的主要发震模式。平静时段以6~15个月为主,平均为10个月左右。强震发生部位在平静区内部者居多,其余位于平静区边缘地带。该异常特征可以作为未来强震时间、地点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考查了强震孕育区在主震前一段时间内,广义前震序列地震的发震时刻与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关系.其群体特征表明,某一震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受到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调制性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同时分析了太阳和月亮对发震时间作用之间的差异,从抑震性角度讨论了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北6.2级地震与强震成组活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国民  李丽  焦明若 《地震》1999,19(2):107-117
通过利用构造块体或组孕震、成组活动模型及理论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北部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大同-阳高6.1级、包头6.4级和张北6.2级强震成组活动特征,结合地质构造特点及一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特征的地比研究,探讨了张北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和某些震兆特征。指出,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是80年代末以来华北北部强震成组活动中-重要事件。与1989年大同6.1级、1996年6.4级地震构成一个强震  相似文献   

13.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频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生在四川及邻区的17次6级以上强震事件的震前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主震前均出现了区域性、中期或短期的中小地震活动增强或平静的过程。这种过程可用四川地区3.5~5.9级地震的月频次变化来进行量化,并可作为预测四川及其邻区6级以上强震的一项指标。经反复试验,本文提出判别地震月频次异常的标准,给出将异常用于强地震预报的规则,同时,对该项指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内符检验:结果表明:月频次异常指标对于研究区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测效能及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地震带强震动及其与现今弱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括川滇菱块及马边-大关,宣威-弥勒地区在内的金沙江地震带记载(录)了川滇两省发生的绝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西南一主要地震区。本文重点研究了该范围内强震的重复性及现今弱震密集区的强震危险性问题。金沙江地震带强震具有很高的原地重复性,7级以上强震原地重复率达65.4%,平均复发时间157年;6级地震原地重复率达41.8%,平均复发时间为27.2年。川滇地区现今弱震活动密集区在活动期内本身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很小。四川地区大多数情况下强震发生在距密集区40-50千米处,云南情况较复杂。但在作今后较长时间危险性分析预测时,现今弱震密集区本身仍有发生6级地震的危险,虽然发生7级以上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大同─阳高2次地震前后震源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9、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后几年的地震记录资料,详细分析了其震源应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6.1级地震前震源应力场中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曾发生逆转,主压应力袖逆转时间约10个月,主张应力轴逆转时间为2个月。6.1级主震前4个月,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仰角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且与华北区域应力场的特征某本一致,而1991年5.8级地震前却没有出现上述现象。说明大同-阳高2次地震是在同一震源应力场作用之下孕育、发展的,亦说明5.8级地震是6.1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指出山西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的孕育发生似是在华北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之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王琼  聂晓红  吴传勇 《中国地震》2013,29(4):448-461
通过分析北天山地区历史强震、构造活动背景、区域应变能积累特征以及2011 年11月1 日尼勒克、巩留交界6. 0 级和2012 年6 月30 日新源、和静交界6. 6 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等,探讨了这两次6 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 年6 月以来北天山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处于加速活动状态,进入应变能释放阶段;尼勒克、巩留交界6. 0 级和新源、和静交界6. 6 级地震震前先呈6 级地震平静而后被打破、中强地震成组活动和空间迁移、条带和空区等较明显的中期异常;震前还出现了较为相似的4 级以上地震围空和5 级逼近地震,且逼近地震与主震发生时间间隔均为14 天,显示了较清晰的异常图像和较明显的中短期震兆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分形方法在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克银  高伟 《地震》1996,16(1):68-74
着重讨论了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利用分形方法提取大震后余震的空间分维信息,从而达到早期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目的。以1966年以来定位精度较好、余震记录较全的12个7级以上大震和大同6级强震序列为资料,计算了震后1个月内余震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分维数。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分维数不同。一般震后5-6天,主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1-1.2之间,多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3以上。利用前7天的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地震短临预测的能力,经过系统研究多种地震活动性方法后发现,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ML≥6中强震前,具有3或4级地震异常条带和孕震空区及信号震配套出现的约占83%,震前有信号震的比例占92%.83%的信号震距主震150km以内,距主震发生时间小于1年的占75%.条带时间形成进程在2年内的约占90%,震前条带形成后到主震发生在5个月内的占83%;空区形成进程在1年半内占83%,空区形成后到主震发生在50天内的占91%,为有意义的地震活动图像短期异常特征.本文还探讨了异常条带图像的定量判别指标及与未来强震的关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欣  赵乔 《内陆地震》2003,17(4):300-308
通过分析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后主震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震属孤立型地震。在地震类型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以下分析工作:①乌恰—喀什区地震活动异常背景分析;②在地震活跃期内新疆境内强震主体活动区域分析;③乌恰—喀什区与阿图什—柯坪区强震活动关联性分析;④区域历史地震类型统计和震源环境分析;⑤乌恰5.8级地震和伽师—巴楚6.8级地震对区域应力场影响分析。综合分析认为,乌恰—喀什地区有明显的地震异常背景,但此次5.8、6.8级地震可能会对乌恰—喀什及周围地区的应力场产生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域的应变积累,其相邻的阿图什—柯坪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可能会减弱,或延缓乌恰—喀什地区的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20.
晋冀蒙交界区5.0级以上地震演化过程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晋冀蒙交界地区5.0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孕育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5.0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受区内主要活动断裂控制,研究区孕育1次6.0级以上地震需9a以上。5.0级以上地震的孕育演化过程具有共性:表现为孕震构造伴有中小地震(3.0<M≤5.0)间歇活动,主震前出现2个月~8个月时段的平静,末次中等地震与主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2a中等地震明显由外围向主震震中迁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