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的调查研究,对万洋山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石谱系单位划分,认为它是加里东期多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含有较多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SiO2含量为66.99%~73.04%,K2O平均含量为3.91%,Na2O K2O为6.26%~7.39%,K2O/Na2O平均值为1.45,Al2O3平均值为13.74%;Ba、Nb、Sr、P、Ti亏损较明显,Rb、(Th U)、(La Ce)、Nd、(Zr Hf Sm)、(Y Yb)等则相对富集;∑REE平均为264.43×10-6,重稀土富集;∑Ce/∑Y平均比值为1.8;(La/Yb)N比值平均7.13;Eu弱亏损,δEu值平均为0.53;I 值为0.71223~0.71376.εSr(t)值为109.8~131.5,εNd(t)值为-7.1~-8.3,t2DM为1.74~1.86 Ga;研究表明万洋山花岗岩属铁质、(强)过铝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岩浆源区的物质是多源的,主要是含有深源岩浆固结产物的地壳物质;或是加里东期间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间发生碰撞前的侵入有深源岩浆岩或岛弧型岩浆岩的地壳物质:早期次单元花岗岩的岩浆源可能还有幔源岩浆混染或局部混合.  相似文献   

2.
依据地质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西天山特克斯达坂一带花岗岩类被解体为早石炭世库勒萨依序列和早二叠世其那尔萨依序列,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47 Ma、291~292Ma.通过对该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得出,库勒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K2O/Na2O平均值为0.96,(N2O+K2O)/Al2O3平均值为0.66,里特曼指数σ平均值为3.2,为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其那尔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05,K2O/Na2O平均值为1.17,富钾,为过铝质碱性花岗岩.库勒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花岗岩,是古亚洲洋向北俯冲的产物;其那尔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后造山期松弛阶段的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依据地质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西天山特克斯达坂一带花岗岩类被解体为早石炭世库勒萨依序列和早二叠世其那尔萨依序列,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47Ma、291~292Ma。通过对该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得出,库勒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K2O/Na2O平均值为0.96,(Na2O+K2O)/Al2O3平均值为0.66,里特曼指数δ平均值为3.2,为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其那尔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05,K2O/Na2O平均值为1.17,富钾,为过铝质碱性花岗岩。库勒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花岗岩,是古亚洲洋向北俯冲的产物;其那尔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后造山期松弛阶段的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滇西南澜沧江结合带云县花岗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平均为68.57%,K2O/Na2O值平均为1.67,相对富钾,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酸、碱度低于同类岩石平均值,而镁铁组分高于平均 值,显示岩石偏中性,与同碰撞构造环境形成的花岗岩特征类似.Al2O3含量较高,平均为13.66%,A/CNK平均为1.1,呈铝过饱和,CIPw计算结果均出现标准矿物刚玉分子(105).岩石总体上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平均为240.75×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为8.88~9.41,分异不是很大,Eu为中等负异常,銭u为0.52~0.57.经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岩石属S型花岗岩,其构造环境相当于大陆碰撞花岗岩类(CCG).锆石颗粒U-Pb测年结果显示,源岩的形成年龄最晚是晋宁期(778 Ma),岩体主体形成于华力西晚期一印支期.其中岩浆成因锆石样品的206Pb.238U和207Pb/235U年龄分别为49 Ma和61 Ma,反映在云县岩体中可能存在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5.
赵炳新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326-1337
小兴安岭东南部胜利林场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位于松嫩地块东缘,东部以嘉荫-牡丹江断裂为界与佳木斯地块相接。晚三叠世花岗岩以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主。它具较高的SiO2(72.51%~78.83%,平均值75.70%)、K2O+Na2O(7.65%~9.84%,平均8.58%)及FeO*/MgO(5.79~24.43,平均值为12.81);较低的CaO(0.1%~0.87%,平均值0.55%)、P2O5(0.01%~0.03%,平均值0.02%);过碱指数AI=mol(Na2O+K2O)/Al2O3(0.82~1.0,平均值0.88);以上各值同A型花岗岩值相同。δEu=0.11~0.55,平均为0.31,表现中等-较强的Eu负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Th、La、Ce、Ta和Rb等元素,而Ba、Sr、Nb和Y明显亏损。在A1、A2型花岗岩类的判别图解上,除一个样品外,其它样品均显示了A2(后碰撞)花岗岩特征。暗示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为造山后伸展拉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对桂北豆乍山岩体钻孔样品进行了放射性生热元素含量、岩石密度和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显示该岩体花岗岩U平均含量为17.49×10~(-6),Th平均含量为27.54×10~(-6),K_2O平均含量为4.64%,放射性生热率平均值6.46μW/m~3,高于地壳平均值及大部分华南其他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率值;岩石密度平均在2.57 g/cm~3左右,与世界范围内花岗岩密度的平均值大致相同;岩石热贡献率主要来自Th和U的放射性衰变热,而U的贡献率相对更高。研究区岩石热导率平均为3.389 W/mK,与目前已知的花岗岩热导率平均值相近。通过本文及周边其他岩体的研究结果,结合前人资料,推断豆乍山岩体所在的苗儿山地区,乃至桂北地区的地幔热流值低于地壳热流值贡献,属于"热壳冷幔"型岩石圈热结构。根据豆乍山岩体放射性生热元素和生热率的优势,认为其干热岩开发潜力较大,可对其进行进一步干热岩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出露于西盟县新厂乡一带的曼亨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精确的成岩年代学研究。岩石中w(Si O2)为72.73%~77.24%,w(K2O+Na2O)=4.28%~9.01%(平均7.38%),w(K2O)/w(Na2O)=0.65~20.84(平均2.67),显示高硅和富碱的特点。标准矿物计算结果具较高q值,并出现较高c分子,标准矿物组合为c+q+or+ab+an+hy,属于铝、硅过饱和系列。岩石的A/NCK为1.05~2.66(平均1.29),属S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曼亨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46.1±2.5 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综合研究认为该期花岗岩具有同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泛非运动晚期冈瓦纳大陆汇聚过程其外围地区板块持续相互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五团岩体位于湘西南,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具块状构造。用SHRIMP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试,其中9颗锆石给出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0.5±4.4)Ma,该年龄被解释为岩体的形成年龄,表明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岩石高硅、富铝、高钾、中碱,Si O2含量70.64%~75.32%,平均72.33%;Al2O3含量13.24%~16.37%,平均14.47%;K2O含量4.27%~6.66%,平均5.10%;全碱(Na2O+K2O)含量为6.71%~8.46%,平均7.65%;K2O/Na2O比值为1.54~5.34,平均2.23。ASI值平均为1.24,总体属铁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ΣREE含量为84.35~222.90μg/g,平均156.81μg/g;δEu值0.17~0.52,平均0.39;(La/Yb)N值为1.81~17.12,平均10.57。ISr值为0.71813~0.72110,εSr(t)值为193.5~235.6,εNd(t)值为-9.78~-9.70,t2DM为1.78~1.79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变质泥质岩和碎屑岩。强过铝花岗岩样品的Al2O3/Ti O2比值大部分小于100。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酸性岩石。花岗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主要显示为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五团岩体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中三叠世印支运动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深部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此外,深部软流圈上涌和热量的向上传递对五团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地处湘东南矿集区的中南部。本文研究讨论了骑田岭岩体的主体,即中侏罗世骑田岭序列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各岩石单元从早至晚,SiO2含量总体由低变高,变化范围在65.92%~75.68%之间。岩石高钾、富碱,K2O含量为4.10%~5.27%,平均4.86%;Na2O K2O为7.12%~8.24%,平均7.85%;K2O/Na2O值平均为1.63;ACNK值在0.90~1.05之间,平均为0.96;KN/A在0.71~0.89之间,平均为0.78,属钾玄岩系列与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ΣREE平均达375.6μg/g,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上显示出Ba、Nb、Sr、P、Ti、Eu负异常和U、Th、Nd、Zr、Sm、Y的正异常,具明显的分异结晶作用特征。ISr值为0.70854~0.71281,εNd(t)值为-5.05~-7.57,tDM为1.35~1.56Ga,明显低于湘桂内陆带花岗岩的背景值(1.8~2.4Ga)和区域基底的时代(1.7~2.7Ga),反映出有幔源物质加入。经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均显示其为A型花岗岩,骑田岭序列应形成于后造山拉张构造环境。讨论认为湘东南及华南地区燕山早期构造环境为后造山而不是陆内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10.
根据岩石高硅(SiO2=72.30%~75.45%),全碱含量高[(Na2O+K2O)7%,平均值为7.77%)],高铝(Al2O3≥14%,平均值为14.51%),ASI1.1,CIPW标准矿物刚玉(C)2.43%~4.75%,稀土总量低(3.68×10-6~16.48×10-6),轻稀土弱富集(L/H为1.71~2.81),δEu值低(0.01~0.21)的特征,确定栗木花岗岩属淡色花岗岩,可进一步命名刚玉淡色花岗岩。同时根据岩石的铕异常、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构造判别图解,笔者认为栗木花岗岩是在后碰撞的挤压构造环境下,前寒武系或寒武系深层位的泥砂质碎屑岩在相对高压低温的条件下经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姚五沟岩株位于内蒙古太仆寺旗境内,其岩性为花岗斑岩,其形态近似为一南北向椭球形,岩石具斑状结构和块状构造,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次要矿物成分为黑云母.化学成分中,SiO_2平均含量值略低于中国花岗岩的平均值,富钾贫钠,FeO 和CaO含量极低,铝过饱和;岩体分异指数极高,稀土元素总量极高,轻稀土含量高于重稀土含量,具极弱的稀铕负异常.其成因应属S型花岗岩,其构造环境为大陆碰撞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三江成矿带北段是我国著名的“三江”铜多金属巨型成矿带的北延部分,构造上属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调查期间,对沱沱河矿区的扎拉夏各涌铅锌矿(化)点进行了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通过高精度LA-ICP-MS 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与铅锌矿(化)密切相关的钾长花岗斑岩206Pb/ 238U 年龄加权平均值为 35.96±0.61 Ma,确定铅锌矿(化)发生在古近纪始新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钾长花岗斑岩具有高SiO2、Al2O3、K2O, 低 TiO2、Na2O 的特征。在 TAS 岩石分类图解中样品均落入碱性系列的碱性花岗岩区,QAP分类图解中样品均落入碱性长石花岗岩区,K2O-Na2O 图解中样品投入过钾质系列区,A/NK-A/CNK 指数图解中样品投入过铝质区,为过铝质过钾质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LREE、LILE 和部分HFSE 富集,REE 表现为LREE/HREE 明显分离的分配模式,强不相容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 、Ba、Th、U 和高场强元素La、 Ce、Nd 等相对富集,从多元素多方法图解中可以看出该斑岩体属于过铝质过钾质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S 型花岗岩,形成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陆-陆碰撞,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之后的后造山构造阶段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西藏冈底斯中段错杰地区发现一套含孔雀石的花岗斑岩,为确定其形成时代、成因及其找矿意义,对该套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相学、LA- 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该套花岗斑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9±0.2)Ma,侵入时代为中新世。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具有富SiO2、富Al2O3、富碱、富钠的钙碱性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花岗斑岩相对富集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Yb等高场强元素,稀土总量为(47.4~141.4)×10-6,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正Eu异常。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花岗斑岩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部分分离结晶作用。通过将花岗斑岩的地质特征与区域典型矿床进行对比,发现错杰地区花岗斑岩具有与冈底斯斑岩铜矿相似的地质特征及成矿系统,深部可能隐伏有较大的含矿斑岩体,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对黑龙江陈家店金矿区内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7±4)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斑岩具有富Si、富Al、富碱质和低Mg、低Ca的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高场强元素(HFSE)Th、Rb和K明显富集,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Sr和Ti明显亏损的特点;稀土元素以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为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强(La/Yb)_N=0.47~4.99,有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8~0.68)。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花岗斑岩具有碰撞后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后的构造环境。综合研究认为,矿区花岗斑岩的成因类型为S型花岗岩,其成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地处火山弧形构造带,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5.
云南哈播斑岩型铜( 钼 金)矿床地质与成矿背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播斑岩铜(-钼-金)矿床位于哀牢山-红河新生代成矿带南端西侧,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出露的哈播侵入体具有多期侵入的特征,花岗岩依次侵入的序列为坪山花岗岩、三道班花岗岩、阿树花岗岩、哈播南山花岗岩(37.3 Ma),随后有4期斑岩侵入到哈播南山花岗岩中,依次为黑云母钾长石斑岩、石英钾长石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晚期黑云母钾长石斑岩岩脉.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龄法测定黑云母钾长石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6.20±0.20 Ma和36.19±0.22 Ma,哈播南山花岗岩和4期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有富钾、高氧化态和类似岛弧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辉钼矿Re-Os年龄显示,哈播矿床的成矿年龄为35.47±0.16 Ma.相似的成岩-成矿年龄暗示哈播矿床成岩和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岩浆-热液过程,与玉龙斑岩铜矿相似.基于哈播矿床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点,结合前人关于青藏高原东部斑岩铜矿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哈播斑岩矿床可能为藏东富碱斑岩带向东南的延伸,与玉龙斑岩铜矿带具有相似的成因,为哀牢山-红河新生代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晚碰撞构造转换背景下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16.
南木火山盆地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的林西-扎兰屯多金属成矿带中,是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的交汇部位. 侵入岩以岩株、岩脉出露为特征,岩性以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为主. 蚀变类型主要有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硅化和绿泥石化,构成多条蚀变带. 在1:5万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基础上,采用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两种方法进行金属矿产勘查. 研究发现低阻、高极化异常带与地表岩脉矿化部位及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吻合良好. 研究区圈定激电异常4处,测深穿过JD2高极化、中低阻层,推测地下存在含铜石英斑岩体. 综合地质、化探及物探特征,南木地区斑岩体、孔雀石化和激电异常均有存在,具有一定的深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刘俊涛  杜欣  刘伟 《新疆地质》2005,23(4):369-372
松树沟铜矿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纪花岗斑岩体外接触带,明显受花岗斑岩体控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体特征均显示出斑岩型铜矿床特点.在综合分析松树沟铜矿矿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矿床成因,提出松树沟铜矿的下步找矿方向,并为西天山地区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提供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多头山矿床是东天山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铁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成因与区内岩浆岩有紧密联系。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有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及英安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及英安玢岩的年龄分别为316.3±8.1 Ma、318.3±3.0 Ma和197.2±3.5 Ma。花岗斑岩A/CNK介于0.82~1.01之间,显示偏铝质特征,为Ⅰ型花岗岩;同时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显示弧岩浆特征。钠质蚀变导致了花岗斑岩显示出富Na、贫K、Rb、Ca、Sr的特征。钠化花岗斑岩Nb/Ta为12.4~16.0,具有较高的ε_(Nd)(t)(5.76~6.24)值和较低的I_(Sr)值(0.70353~0.70532),与安第斯中生代岩基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样品中出现古老锆石的捕掳晶,表明其源区为新生的下地壳,混合有少量幔源物质,并伴随有地壳混染。二长花岗岩与钠化花岗斑岩具有相近的形成年龄和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Nb/Ta比值(14.2),亏损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同为准铝质(A/CNK=0.97)弧岩浆,暗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源区。而早侏罗世的英安玢岩具有高Sr(552×10~(-6))含量和较高的Sr/Y(73.6)比值,显示出钙碱性埃达克岩的特征,同时样品具有较高的K_2O(3.27%)含量、Mg~#指数(55),表明其来源于拆沉下地壳的熔融并混有少量幔源岩浆。综合区域研究资料、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多头山所在的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可能是晚古生代洋壳向南俯冲至中天山地块之下形成的大陆边缘弧。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云南腾冲北部华力西期花岗斑岩(磨石岭单元)和印支期花岗岩(和尚塘单元)的地质特征、岩石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资料和数据表明,前者为板内花岗岩,后者属同碰撞花岗岩,两者的产出时代恰好与滇西古特提斯洋闭合、中特提斯洋张开的演化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The Sharang porphyry Mo deposit is the first discovered Mo porphyry‐type deposit in the Gangdese Metallogenic Belt. The orebody is hosted by the Eocene multi‐stage composite intrusive complex which is emplaced in the Upper Permian Mengla Formation and cut by the Miocene dykes. Granite porphyry is recognized as the ore‐bearing porphyry in the complex, which consists of quartz 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granite, prophyritic granite and post‐mineral lamprophyre. Granodiorite porphyry and dacite porphyry intrude the granite porphyry.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Sharang complex has a High‐K calc‐alkalinc to shoshonitic, metaluminous to slightly peraluminous composition. The Sharang complex rocks are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depleted in high‐field strength elements, Nb, Sr, P and Ti. REE patterns show slight enrichments in light REE relative to heavy REE and weak negative Eu anomalies. All rocks in this complex have a wide range of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0.705605~0.712496) and lower εNd(t) values (?0.61~?7.80). The geochemical data suggest highly oxidized‐evolved magma and old continental materials may have been the magma source for the Sharang intrusive complex that host porphyry Mo mineralization. Eocene pre‐ore and ore‐forming rocks at Sharang may have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and by mixing with old continental crust at the lower crust level. In contrast the post‐ore rocks may have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enriched lithospheric mant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